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本讲还是继续上一讲的治国齐家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和论证。
下面我们具体逐句来看。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尧帝、舜帝以仁政领导天下,百姓就跟着他们行仁义之事。
尧舜用仁爱来治理国家,他们选大臣,选官员的标准也是首重仁爱,其次才能,那么这些官员也会用仁爱治理和教化百姓,那么百姓也就逐渐变得友善。
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夏桀、商纣以暴戾横行天下,百姓就跟着他们做坏事。
桀纣用残暴来治理国家,他们选大臣,选官员的标准也变为重结果不重过程,冷酷执行,残暴而没有人情味的,那么这些官员对待老百姓也必然不管他们死活,只管剥削,那么百姓也就跟着变得凶恶了。
所以,曾子总结说: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君王所发布的政令如果与他平日的好恶正好相反,那老百姓是不会听从他的话的。
啥意思?就是说,如果君王心口不一,说一套做一套,人民是不会接受的。
一个做领导的,一个做领袖的,他最有力的影响,并不是他说的话,不是他的语言,不是他发号的施令,而是他自己的所作所为。
所以,虽然是老百姓,虽然是基层员工,但是人人心中有杆秤。一旦他们内心不服,内心有怨言,当时不说,时机成熟的时候,他们必然会变本加厉的,找回他们心理的平衡。
所以,领导心口不一,就已经失去民心,已经走在危险的边缘了。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所以君子总是自己先做到了,然后才去教导别人。
凡事要先要求自己,然后再去影响他人。
比如,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的老婆去赶集,儿子哭着喊着要跟着去,曾子的老婆就骗儿子,你听话不去,我回来给你杀猪吃。结果,妻子回来,看见曾子正抓猪要杀掉,于是就说,我是逗孩子玩儿呢,你怎么当真了呢?而曾子却说,和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开玩笑的,你现在欺骗了孩子,就是在教孩子长大后欺骗别人。
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失言不杀猪,家中的猪是保住了,但在孩子纯洁的心灵上,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所以,在这里,曾子强调,一定要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论什么事,你自己先做到了,才有教育和影响他人的可能。
所以: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先克服掉自身的毛病,然后才去帮助别人改正错误。
自己没有这些恶行,才去劝诫别人不要作恶。
否则就是: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本身所怀藏的就缺少恕道,而却要求别人行恕道,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这里面有个恕,那么什么恕呢?我们来看看孔子对于恕的理解。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一个字,可以是一辈子都要践行的吗?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总之,这个恕,侧重于保持内心的祥和,保持内心的公允,不被情绪所扰,不为自己偏袒。这就有点像佛经里说的,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就是说,不会特别敬重持戒之人,也不会特别憎恨破戒之人,不特别看重老修行,也不特意轻视初学的人,而这,也算是恕的一种心态,一种仁爱而豁达的心态。
故治国在齐其家。
所以说要把国家治理好,首先在于把家整治好。
最后,曾子总结,治国在齐其家。那么具体的,为什么治国在齐其家呢?结合上一讲以及本讲的内容,我们梳理一下,大概有三个原因,第一,因为只有成教于家,才能成教于国,第二,因为一言可偾事,一人可定国,第三,因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以,在这里,最后曾子说,治国在齐其家。
好,今天我们就先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四书经典大学,下一讲具体内容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