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答伦彦式书《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原文及译文

可参看本书22.《象山文集序》一文介绍。

施邦曜在《阳明先生集要》一书中就此文有评曰:“未发中,已发和,性命之理,动静原循环无端。君子之学,无间于动静,所以尽性致命,此体用一源,内圣外王合一之学也。舍动而别求静根,便落于空虛矣。君子学问,止须辨理欲,不必过分动静。此颜子之学,尽之克己;曾子之学,尽之省身。盖心之私欲尽净,虽泛应不穷,无不合于天理,所谓止于至善也。止则自定自静,何必求静根。如不问己私之净尽与否,终日言静言动,未见其有得。”

【24.1】

往岁仙舟过赣,承不自满足,执礼谦而下问恳,古所谓“敏而好学”,于吾彦式见之。别后连冗,不及以时奉问,极切驰想!近令弟过省,复承惠教,志道之笃,趋向之正,勤倦有加,浅薄何以当此?悚息悚息!

【24.2】

谕及“学无静根,感物易动,处事多悔”,即是三言,尤是近时用工之实。仆罔所知识,何足以辱贤者之问!大抵三言者,病亦相因。惟学而别求静根,故感物而惧其易动;感物而惧其易动,是故处事而多悔也。

心,无动静者也。其静也者,以言其体也;其动也者,以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学,无间于动静。其静也,常觉而未尝无也,故常应;其动也,常定而未尝有也,故常寂;常应常寂,动静皆有事焉,是之谓“集义”  ² 。集义故能无衹悔 ³,所谓“动亦定,静亦定”者也。

心一而已。静,其体也,而复求静根焉,是挠其体也;动,其用也,而惧其易动焉,是废其用也。故求静之心即动也,恶动之心非静也,是之谓“动亦动,静亦动”,将迎⁴ 起伏,相寻于无穷矣。

故循理之谓静,从欲之谓动。欲也者,非必声色货利外诱也,有心之私皆欲也。故循理焉,虽酬酢万变,皆静也。濂溪所谓“主静” ⁵ , 无欲之谓也,是谓集义者也。从欲焉,虽“心斋坐忘” ⁶ ,亦动也。告子之“强制”正“助”之谓也,是“外义”者也。

【24.3】

虽然,仆盖从事于此而未之能焉,聊为贤者陈其所见云尔。以为何如?便间示知之。

1.伦彦式:伦以训(1497-1540),字彦式,别号白山。广东南海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舒芬榜进士第ニ人。授翰林院编修。伦以训的父亲伦文叙是弘治十ニ年(1499)状元。伦以训少有异质,读书过目不忘,稍长便能通六经、子、史、百家。嘉靖四年(1525),为翰林修撰。曾两次出任会试同考官,所取多名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因母亲思念故土,便上疏请假还乡。母亲去世,伦以训哀伤过度而卒,年仅43岁。著有文集四十八卷、诗集三十二卷。

2.集义:可参看【12.4】条注释。

3.衹悔:大悔。出自《易经 . 复卦》:“不远复,无衹悔。”孔颖达疏:“既能速复,是无大悔”。衹,音 qí 。

4.将迎:送于事之往,迎于事之来。出处可参见【22.4】条注释。

5.主静:圣人之道,安定于仁义中正,无欲故静。出自周敦颐《太极图说》“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

6.心斋坐忘:所谓“心斋”,是指通过特定的训练,让自己心境空明,能像气那样虚静,以相待万物,最终体认“大道”。出自《庄子 . 人世间》: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坐忘”,忘却肢体感受,去掉头脑作意,令虚静之心与大道合一。出自《庄子. 大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你来信告诉我说:最近为学找不到心静的根源,遇到事情心又容易动,并且做事儿总是后悔,虽然只是三句话,但是能体现出你最近用功为学的实际情况。

我挖空心思仔细的想了想,确实担心枉费了像你这样贤德的人所提的问题!你所讲的这三句话,虽说三句,病因大致相同。就是因为你为学的时候总是想向外找到个能让你心静的东西,所以才会遇到事儿就从欲而心动;遇到事儿就担心自己会心动,所以才会导致你总是从欲而做错事。

心,是没有动静之分的。说心的静,是从心之本体而言,本体本就静;说心的动,是从心的发用上而言,既然接人待物了,自然需要动。因此君子之学,不分什么心动和心静。静的时候,也一样是时刻警觉,心时刻都在,所以只要有事物而来,马上就能感应;所谓动的时候,心也是时刻循理而定的,并不会有额外的想法,所以即便是做事儿的时候也是寂然不动的状态;时刻感应,时刻寂然不动,这就是无关心动静都遵从天理,就是所谓的集义。集义,自然永远都是遵从天理的状态,就不会有什么后悔自己从欲了,这就是所谓的动也心定,静也心定的意思,心只有一个,无间动静。

静,本就是心之本体该有的状态,还要在本体之外求静,反而扰动了心体;动,本就是心的发用,如果我们担心心动,没事儿就打断心念,就把心的感而遂通的能力给废掉了。所以说,想要内心宁静,也是欲望,心已经懂了,不想让心动,同样是欲望,有欲就不是静了,这就是动也成了动,静也成了动,来来回回,往复无穷,永远无法真正的循理而静。

因此说,循天理才是真正的静,从私欲就是所谓的动。而私欲,并不只是外在的这些声色犬马,金钱名誉的诱惑,只要是有“我”这个私心都是私欲。(只有天道,没有什么我想要,我想天下太平也是私欲)。因此,让我们如果遵从天理,即使应对事物的酬酢万变,我们的心也是静的。濂溪先生所谓的“主静”,就是无私欲的意思,也就是孟子讲的集义的意思。如果我们遵从私欲,即便是收心静坐,照样也是动。告子所讲的强制其心,就是在用外力去助长,是向外求义的意思。

虽然我自己一直也在为学,却还远没达到这个境界,只不过是把自己内心的一些见解讲给你这样的贤德之人听听而已。您觉得怎么样?还望明示与我。

THE END
0.《礼记》曾子问原文及译文.pdf《礼记》曾子问原文及译文.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礼礼记记》》曾曾⼦⼦问问原原⽂⽂及及译译⽂⽂ 以下是店铺编辑为您整理的 《礼记》曾⼦问原⽂及译⽂,供您参考,更多国 经典请点击国 频道(https://www ./guoxue/) 查看。 《《礼礼记记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7133821@6843<72=;2276277xjvo
1.《大学》朱子原文注释译文.pdf《大学》朱子 原文 注释 译文.pdf 23页内容提供方:办公服务吧 大小:737.38 KB 字数:约1.53万字 发布时间:2023-11-09发布于湖北 浏览人气:81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大学》朱子 原文 注释 译文.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51722A4:35=24?5572672990ujzn
2.孔子语录原文及翻译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jvzq<84yyy4vpsx0eqs0z~jzk'8Guqjpij{pyns|jco&4O7237642B522261a:6644=30qyon
3.《大学》之五·诚意正心该图讲的是著名的曾子避席的故事。孔子欲教曾子,曾子离席恭听。既表示了曾子对老师的尊重,又表现了其谦诚的态度。 原文: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译文:所说的修养自身品德首先在于端正思想的道理是:心中愤愤不平,则jvzquC41yy}/onnrkct/ew43fqxd|k8
4.《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译文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jvzquC41yy}/qq6220ipo8ugkz{o1pzqzwk{jrmwk1892?850jznn
5.(完整版)《大学》原文和译文.pdf(完整版)《大学》原文和译文.pdf,( 完整版 ) 《大学》原文和译文 原文 译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 民,在止于至善 . 德 , 在于使人弃旧图新, 在于使人达到最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 完善的境界 . 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31713>4934:24?6852652;70ujzn
6.《曾子杀彘》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子杀彘》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 《曾子杀彘》是西汉戴圣写的一篇文章,选自《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该故事生动地告诉人们:家长对孩子不能信jvzquC41o0xvk€jp0eun1€jp{ctxgw46;7796=3jvor
7.《孔子家语·六本》原文及翻译6篇(全文)怵於待祿、慎於治身.史?有男子之道三焉,不仕而敬上、不祀而敬鬼、直己而曲人.」曾子侍曰:「參昔常聞夫子三言而未之能行也,夫子見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見人之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爭也;聞善必躬行之,然後導之,是夫子之能勞也.學夫子之三言而未能行,以自知終不及二子者也.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zy3rn|}w0jvsm
8.《大学》原文以及翻译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jvzquC41okv/t~nygp4dqv4iwlo03=5475?/j}rn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jvzquC41yy}/{~|gpoo/exr1ujodk8|gp{goyns14;837=90jvsm
10.《论语七则》的原文及译文“《语丛》摘录《坊记》,证明《坊记》早于战国中期之末,而《坊记》又引述《论语》,看来《论语》为孔子门人仲弓、子夏等撰定之说还是可信的。”孔子弟子中,有子代孔子,以所事孔子事之,称子并不奇怪,子指老师,对儒家学子除了师承之外亦有掌门人之意。除了孔子,有子、曾子、冉子、闵子亦称子,冉子、闵子早逝jvzquC41yy}/{~|gpoo/exr1ujodk8|gp{goyns136=6698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