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前505年-435年),名参,字子舆。《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朱熹撰《四书集注》,将它和《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大学》为四书之首,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译解】求学的人最大的目的是弄明白什么是美好的品德,是追求走近普通人的心灵,是追求在任何事要做到最好时就停止的境界。
一个人懂得停下,然后才会有定力;一个人有了定力,然后内心才会平静;一个人内心平静了,然后才会安心;一个人安心了,然后思维才会周密细致;一个人思维周密细致了,然后才会有真正的内在收获与进步。
物有重要不重要之分,事有结束开始之别,懂得了这些的先后之序,离道就近了。
古代想在天下间弄明白什么是美好品德的人,是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家庭;想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家庭,是先要修炼好自身,提升自己的素养与本事;想修炼好自身,提升自己的素养与本事,是先要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正常;想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正常,是先要让自己所思所想真实符合实际情况;让自己所思所想真实符合实际情况,是先要提升自己的智慧,让自己聪明起来;想提升自己的智慧,让自己聪明起来,那就要推究万事万物的规律真相。
反过来推导:推究万事万物的规律真相,然后他就能提升自己的智慧,让自己聪明起来;提升了自己的智慧,让自己聪明起来了,然后他所思所想就真实符合实际情况;所思所想真实符合实际情况了,然后他的内心就变得正常;他的内心变得正常了,然后他就能修炼好自身,提升自己的素养与本事;修炼好自身,提升自己的素养与本事了,然后就可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可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了,然后就可以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了,然后就天下太平了。
上至天子,下至普通人,都是以修炼自身,提高自己作为根本、作为基础的。
如果一个人的根本出了问题而其它枝叶事情却做好了,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一个人的基础薄了弱了,却能在枝叶方面变厚变强,这也是不会出现的事。这就是明白根本,这就是明白的最高境界。
【译解】所思所想要符合实际情况,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比如厌恶难看的东西、不好闻的气味,比如喜欢好的好看事物,这叫做自谦。所以君子必定独自一人都是谨慎的;小人独自在家中,却会做坏事,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做的,而看到君子后,就伪装起来,掩盖他不好的地方,突出他好的地方。
一个人让别人看自己,就好像能看见他的肺肝一样,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是内在的真实,表现在外面。所以君子要求自己必须做到,独自一人时的表现,与在众人面前的表现是一样的。曾子说过:“像有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富裕的人,会让他的家充实起来;品德好的人,会让他的身体健康起来;内心宽广的人,会让他的身体胖起来。所以君子必须要让自己的所思所想与现实等同起来。
《诗经》上说:“淇水缓缓远去,绿竹摇动依依。有如文雅君子,互相商讨砥砺,如琢玉如磨石。如瑟重重鼓击,响亮威严有力。有如文雅君子,让人终难忘记。”互相商讨砥砺,可以说是互相学习。如琢玉如磨石,可以说是自我提升。如瑟重重鼓击,可以说是让人激动颤栗。响亮威严有力,可以说是威严的礼仪。有如文雅君子,让人终难忘记,可以说有崇高的品德最善良的人,百姓是不会忘记的。《诗经》说:“哎,前面的君王的好的经验、不好的教训,不要忘记。”君子是尊重那些贤良的人,关心自己的亲人;小人是喜欢快乐的事,只注重有利益的事。不管过了多少世,他们都是不会忘记的。
【译解】《康诰》上说:“克制自己,能让人聪明,提升品德。”《大甲》说:“顾忌天的正确,就会明白生命的规律。”《帝典》说:“克制自己,能让人聪明,提升人的品德。”这都是不言自明的道理。汤写的《盘铭》说:“如果一天让自己新生,天天都会让人新生,每天都会不一样的。”《康诰》说:“要做新的不一样的百姓。”《诗经》说:“周虽然是一个旧的邦国,它的生命就在于新生、创新。”所以君子没有不想办法提升自己的。
《诗经》中说:“邦国管辖的地方有上千里,那是百姓居住(停留)的地方。”《诗经》说:“'缗蛮’叫着的黄岛,居住(停留)在山丘的那一边。”先生说:“停留(居住)下来,要知道停留(居住)下来,难道人还不如鸟儿吗?”《诗经》说:“端庄恭敬的文王,搜积光明恭敬停留。”即作为人君,停留在仁爱;作为人臣,停留在恭敬;作为人子,停留在孝敬;作为人父,停留在慈爱;与国人交往,停留在守信。
先生说:“听到争论,我也像一般人一样,必定让争论停止下去。”对于无情无义之人,不让他不停地说下去,要让他很害怕百姓的意志。这就是明白根本的表现。
【译解】修身要让人的心理正常:如果自己心中生气愤怒,那就不是正常;如果心中惊恐惧怕,那就不是正常;如果心中还挂着自己的喜好快乐,那就不是正常;如果心中有忧虑担心,那就不是正常。即人的内心不正常,他就会有些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是说修身就是要让自己的心理调整到正常的位置。
说的齐家要先修身是指:人会因为关爱让自己的内心走偏,会因为地位低厌恶等让自己的内心走偏,会因为畏惧尊敬让自己的内心走偏,会因为哀伤矜持让自己的内心走偏,会因为骄傲懒惰让自己的内心走偏。所以对喜爱的人事物明白它的不足的人,对厌恶的人事物明白它的好的人,天下是很少见的。所以谚语说:“人们一般是不会明白自己的子女的不足的,不会明白自己种的禾苗长得好的。”这就是一个人不修身,就不能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家人。
【译解】治理国家的人必定是能先平等对待自己家人的人:如果自己家人都没有教育好,却能教别人为人处事的,没有这样的人。所以君子是能不离开管理家人的原则,就能用于完成对国家的百姓的教化。
孝敬的人,是会用这种态度对待君主的;悌爱的人,是会用这种态度对待年长的人的;慈爱的人,是会用这种态度对待众人的。《康诰》说:“如同保持了赤子之心。”只要诚心追求赤子之心,即使没有做好,离做好的时间也不会遥远的。正如说没有要求先要学会养育孩子,然后才让人出嫁的。
君主一家仁爱,他的整个国家的仁爱就会兴盛起来;君主一家谦让,他的整个国家的谦让就会兴盛起来;君主一家贪婪暴戾,他的整个国家的贪婪暴戾就会兴盛起来,天道的机制就是这样的。这就是说一句话坏事,一个人决定了国家命运的意思。尧舜用仁爱作为天下的表率,而后百姓就跟从着他们这样做;桀纣用暴戾作为天下的表率,而后百姓就跟从他们这样做。即使他们所下的政令与他们的喜好相反,可百姓并不会服从政令去做。所以君子是自己身上有了什么,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什么;自己做不到的,然后就不会要求别人做到。对自己身上的问题不宽恕,而能让别人也这么做的,没有可能成功的。所以治理国家,先要做到平等对待自己的家人。
【译解】《诗经》说:“桃树茂盛,叶子鲜嫩,姑娘出嫁,适宜家人。”在家里面能做好,而后才能够教化国人。《诗经》说的:“适宜哥哥,也会适宜弟弟。”适宜哥哥适宜弟弟的,而后才能教化国人。《诗经》说:“一个人仪表没有差错,才能成为四周国家的楷模。”一个人作为父亲儿子兄弟都值得别人学习,而后也就值得百姓学习了。这就是说的治理国家(指诸侯国)先要能平等对待自己的家人。
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指诸侯国):即上位者尊敬年老的人,那么百姓就会兴起孝敬;上位者尊敬长辈,那么百姓就会兴起悌敬;上位者体恤孤寡,那么百姓就不会违背这些事。所以君子有了这种订立规矩的办法。如果上位者自己都厌恶的事,就不要让下位的人做了;上位者自己都厌恶下位的人做的事,上位者自己就不要去做了;自己前面厌恶的事,后面自己就不要做了;自己后来厌恶的事,前面自己就不要做了;自己右边厌恶的事,就不要放在左边去做了;自己左边厌恶的事,就不要放在右边去做了。这就是立规矩的办法。
【译解】《诗经》说:“孤单的君子是快乐的,因为他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欢的,他就喜欢;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说的百姓的父母的表现。《诗经》中说:“约束好自己,已经快到南山,山上的乱石危险。威名赫赫的尹军,要不负百姓对你们的高看。”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小心谨慎,一旦走上邪路,那就会被天下的人侮辱。
《诗经》说:“殷的军队没有打败仗,它的克制配得起上帝。殷的表现是受到监督的,危险时也不容易改变它的命运。”行为合道,深得人心,可以得到国家;失道,失去人心,则会失去国家。所以君子最先在乎的谨慎的是自己的品德。有了好的品德,就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就会拥有国土;有了国土,就会拥有财物;拥有财物,就有了财物的用处。即品德,才是根本;财物,那是枝节。如果是将外在当作了根本,将内在的品德当作了枝节,那就会与百姓之间发生争夺。所以君主的财物聚积起来了,百姓就会散失掉;财物散失了,百姓就会聚积起来。所以口里面说出的是与自己内心相反的人,他得到的东西也是与他内心想得到的相反;财物是反常地得到的人,他的财物也反常地失去。
【译解】《康诰》说:“只有命运是不正常的。”实际上合道得善,命运就是正常的,不合道得不善,命运就是不正常的。《楚书》说:“楚国没什么能作为宝,只有善可以作为宝。”《舅犯》说:“逃亡的人不会将什么当宝的,他只会将亲人的关心当作宝。”《秦誓》说:“如果有一个文臣,判断问题很果断,却没有其它的本领。他的内心常常是休息着的空着的,他好像能装进许多的东西。别人有的本领,好像自己也有;别人是有才能有品德的圣人,他的内心喜好他,好像那些圣贤的话出自自己的口里一样,确实是能容纳别人,这种人是能保护我的子孙后代百姓的,永远是有益的。别人有本领,嫉妒怨恨;别人是有才能有品德的圣人,违心地阻碍打压,确实是不能容纳别人:这种人是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后代百姓的,也可以说是危险的人。”
只有仁爱的人才能确定好该流放的人,将他们流放到四夷的地盘,那是不与中国相同的地方。这就是说只有仁爱的人才能关爱好好人,才能惩罚准确坏人。看见贤良的人不能推荐,推荐不能放在自己的前面,这是人的本能反应;看见不好的事没有退出,退出却没有远离,这就是过错了;喜欢别人厌恶的事,厌恶别人喜欢的事,这就是违背人的本性了,这三种情况带来的灾害必定会影响到自己。所以君子能够感悟到大道,必定是因为尽心竭力、忠厚诚实、言行一致而得到,因为骄傲、追求安逸而失去。
【译解】发财的有效办法就是:生产财富的人多,享用财富的人少,挣得财富的速度很快,用去财富的速度很慢,那么财富就会一直很充足了。仁爱的人是用财富来开发自己,不仁的人是用自己来开发财富。没有上位者喜欢仁爱,而下位者不喜欢仁义的;没有喜欢仁义的人,他做的事不做到最终的;这样的人没有他府库中的财富,不是他自己的财富。
孟献子说:“乘坐马车的大夫之家,是不会注意到鸡猪的;使用冰块的富贵人家,是不会养牛羊的;有百乘马车的大家族,是不会养聚敛财物的臣下;与其有聚敛财物的臣下,宁愿有偷盗财物的臣下。”这就是说国家不要以利益作为判断的标准,要以仁义作为判断的标准。只为国家考虑财物财富的人,必定是来自于小人,因为他们就擅长于这个。小人来管治国家,灾害会合在一起赶来,即使他们很有本事,也不能解决问题。这就是说的国家不能以利益作为判断的标准,要以仁义作为判断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