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研究翟奎凤:曾子得孔子一贯之道——杨简论曾子子夏子贡孟子齐特琴拨弦乐器民族乐器杨简南宋

摘要:孔门弟子中,杨简对曾子的论述是最多的。曾子所说“皜皜”“忠恕”“三省吾身”是杨简常称述的。“皜皜”既是对纯粹光明精神境界的形容,也是对道体、本体的形容。当然,在杨简看来,“心即道”,两者是一致的。杨简论“忠恕”即一贯之道时,常把忠恕、忠信等同论述,他特别反对《中庸》所说“忠恕违道不远”的观点,认为忠恕即道、忠信即道,中间没有距离、没有隔阂。他认为忠恕即平常实直之心、真诚之心,不必要做过多、太深的发挥。如果说强调忠恕即道、忠信即道是从正面来论道德修养,那么“省身”“改过”则是从反的方面强调道德修养。杨简把“改过”反省能力视为“进德之极致”、修身之要道,其忠恕、改过都呈现出一种圆顿风格。他无论是对忠恕、忠信的强调,还是对“省身”“改过”的重视,都与“皜皜”之精神境界关联,这种境界纯白光明、没有思虑、笃定自然、荡荡平平、混混融融,可以统一于其心学主旨“心之精神是谓圣”的思想主张。

关键词:杨简 曾子 皜皜 忠恕 改过

杨简是南宋著名心学家,他对曾子非常推崇,在其著述中论及曾子的地方非常多。据《文献通考·经籍志》载,杨简著有《曾子注》十卷。《直斋书录解题》载,杨简著“《曾子》二卷,凡十篇,具《大戴礼》,后人从其中录出别行”。慈溪杨简注”。这两处记载所指应该是同一本书,即杨简对《大戴礼记》中《曾子》十篇的注解。可惜该书已失传,只有序言留存,从序言看该书作于杨简57岁时(1197)。现存杨简《先圣大训》卷二《曾子问第十二》、卷三《主言第十七》也主要是对《礼记·曾子问》、《大戴礼记·主言》两篇中孔子与曾子对话文献的简注。此外,《孔丛子》《孔子家语》中也有孔子与曾子对话的篇章,杨简对这些也多有注解。于此可见杨简对曾子的重视。他认为曾子得孔子一貫之道,頗有源流。从思想上说,杨简评论曾子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皜皜”“忠恕”“改过”。

“皜皜”者,纯白无意象

从杨简思想建构的关键词来看,曾子所说 “皜皜”一词对其影响颇大。 《孟子 ·滕文公上》载:“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 ‘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皜皜 乎不可尚已。 ’ ”杨简在著述中经常引述这段话,特别是 对 “皜皜”一词反复论及。杨简据《孟子》这段话,对 子夏、子张、子游 有激烈批评,在他看来,曾子的识见明显高于这三位同学。杨简认为,他们三位 的 识见、眼光 、心胸,难免 “ ‘ 窥观 ’ 之丑 ”,“独曾子可以免‘窥观’之丑尔” 。 《 论语 ·雍也 》 载 : “ 子曰: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在杨简看来,孔门弟子中,曾子的境界仅次于颜回,远高于其它弟子。他说“孔门之明善者,颜子三月不违仁,其余日月至焉而已。有子、子夏、子张、子游、子路、子贡、宰我,皆不可以言明。曾子明之,故曰‘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又说 : “ 月至日 至,谓闵子、冉伯牛、仲弓、曾子之徒尔。孔子之徒,于子游、子夏、子张,所以启诲之者至详矣 ,尚不 跻 之大道 。 ”“不违仁”,在杨简看来即是“不动乎意”,“月至日至”之“至”是知道、见道的意思、“月至者终月如此,日至者终日如此”。只有颜回能做到连续三个月“不动 乎 意 ” , 内在于仁体大道中。 闵子、冉伯牛、仲弓、曾子等弟子能连续一个月或几天不动意,做到至善心体不为外界扰动。《论语 ·先进篇》说“ 德行:颜渊 、 闵子骞 、 冉伯 牛、 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 、 季路。文学:子游 、 子夏。 ”显然,杨简是据此德行科认为“ 颜渊 、 闵子骞 、 冉伯牛 、 仲弓 ”皆为见道之人;他据曾子以“皜皜乎不可尚”评价孔子,认定曾子见道,而子夏、子张、子游甚至子路、子贡、宰我见道不明。无疑,颜回为孔门最高,杨简说“如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与夫曾子诸贤,不可谓无日至月至,至于三月不违,非颜子不能”,又说“孔子大圣、其所启明,惟颜子三月不违,余则日至月至,当是闵子赛、冉伯牛、仲弓、曾子诸贤,余不能强也” 。实际上,在其著述中,杨简谈论闵子骞、冉伯牛非常少,论仲弓(冉雍)稍多(约 1 6 处),论颜回较多(约 7 4 处),谈论曾子是最多的 ( 约 1 32 处 ) 。

杨简常以颜回、曾子并论。如对于无思无为的大道,杨简说“颜子觉此,故三月不违;曾子觉此,故曰‘皜皜乎不可尚已’!”程颢曾说:“颜子默识,曾子笃信,得圣人之道者,二人也。”杨简对此评论有所不满,他说:“谓二子得圣人之道,诚然,然不当谓一人默识、一人笃信。信者必默识,默识者必信,自不当分裂,又不详考‘日月至焉’者,非得道何以言‘至’?所谓至者,必如颜子之不违仁。所谓不违仁者,必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动静一贯,方可言仁,方可言至。然则孔门得圣人之道者,亦不止二人而已。”杨简认为“默识”与“笃信”是一体不可分割的,“不违仁”是一种无思无为、寂感动静一贯的状态;在他看来,孔门得道弟子不只颜回、曾子两人,还包括闵子骞、冉伯牛、仲弓等弟子。

曾子以“皜皜”赞叹孔子,杨简对此非常欣赏,其著述中“皜皜”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可以说“皜皜”是杨简思想建构的关键词。“皜皜”有高大、圣洁、纯粹之意象,杨简认为“皜皜,即不动乎意之旨”,这是一种清明在躬、自无所不通、发育万物的精神状态。对于这种状态,杨简有时也以“融融”来形容,他说“曾子谓之皜皜,某亦谓之融融”。这种内心状态中正、平和、舒展,没有不良情绪,“皜皜无际,荡荡无涯,融融无止,是中安得有怒与过也?”这种道纯德化的境界非训诂所能解,不可思、不可知,“知之者,自知也,不可以语人也”。杨简喜欢用“荡荡”“融融”来形容这种不可言说的心灵境界。

杨简还认为,曾子所赞孔子“皜皜”的境界,与《诗经》所说“不识不知”(《大雅·皇矣》)、“学有缉熙于光明”(《周颂·敬之》),孔子所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论语·子罕》)、“纯德孔明”(《礼记·孔子闲居》),《易传》所说“光大”“辉光”“光明”,《尚书》多篇所说“光”,有相似贯通性,“皆谓如日月之光,无思无为而无不照知”。《论语》中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又说“兴于诗”(《论语·泰伯》)、“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杨简认为“思无邪即兴,兴则不面墙,一旨也”,在他看来,孔子去世后,“此旨非子夏所能知也”,真正能领悟《诗经》“思无邪”主旨的只有曾子。杨简也是根据曾子以“皜皜”来赞誉孔子的那段话,来判定“曾子则知无邪之旨矣”。“‘思无邪’一语,孔门诸贤尽闻之,后世学者亦尽闻之,而某谓曾子则知之,余难其人”,在他看来,“皜皜”就是纯粹无邪。杨简又说:“惟此无邪之思,人皆有之而不自知其所起,不知其所自用,不知其所终,不知其所归。此思与天地同变化,此思与日月同运行。”这实际上又是以无邪为本心的自然状态。

杨简对子夏多有批评。《论语·雍也》载:“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韩非子·喻老》:“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臞。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史记·礼书》也说:“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而况中庸以下,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乎?” 《礼记·檀弓上》载:“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曾子哭,子夏亦哭,曰:‘天乎!予之无罪也!’曾子怒曰:‘商,女何无罪也?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于夫子,尔罪一也。丧尔亲,使民未有闻焉,尔罪二也。丧尔子,丧尔明,尔罪三也。而曰女何无罪与?’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矣。’”杨简据这些记载认为:“子夏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孔子戒之以‘毋为小人儒’,知其未光明也。”“曾子光明,子夏不光明也。又使西河之民疑子夏于夫子,曾子数其罪为第一。光明者,固如此乎!”其实,据《韩非子》的记载来看,在子夏心中,天理、道心、义理之心最终还是战胜了人心、名利心、虚荣心,也可以说子夏超越了“小人儒”,最终成为“君子儒”。就《礼记》所载来看,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吾过矣!”真诚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其实,杨简在著述中多次肯定子夏此语,并将其作为“改过”的典范。就此而言,杨简这里的批评也并非公允之论。

“忠恕”即一贯之道

杨简论及曾子的话语,“皜皜”之外,谈论最多的就是“忠恕”问题。《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杨简对此评论说:“圣人循循善诱,姑曰一曰贯。天地内外人物,有无变化万状,未始不一,不必言贯。曾子未觉,始言‘贯’以启之,及既唯既觉,知此心日用无非此道,故与人忠信,恕人如己,皆此道也。子贡则不然。亿中方人,岂知忠恕?夫子屡启之,而终未觉。”“日用见于忠恕者多,故曰忠恕。孝,此道也;弟,此道也;礼,此道也;乐,此道也。不必贯而本一也。”在杨简看来,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也是点拨曾子,是姑且言之,因为所有存在本来就是一个贯通的整体,不必再强调“一”“贯”。经孔子的点拨,曾子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认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历史上,对于曾子所说“忠恕”是否就是孔子的一贯之道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曾子并没有有真正领悟孔子的一贯之道,因为“忠恕”毕竟还是两个方面,不是“一”;也有人认为,一贯之道当是非常高深的道理,而忠恕太普通浅显了。杨简则不然,他高度肯定曾子之说,认为“忠恕”即一贯之道。《论语·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在《论语》中出现两次,这里是对子贡说的。子贡以为孔子是靠多学、广闻、博记而有所成就的,孔子对此否定,说自己是靠一贯之道。杨简认为子贡未领悟孔子的一贯之道,因为子贡喜欢讥讽他人(“方人”),又机智过人,善于投机取巧,“亿则屡中”。

杨简认为,“忠即忠信,恕即恕物”,“忠者‘与人忠’,恕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即吾庸常之心,即道”。在他看来,忠恕即忠信,是简单素朴的诚实之心、正直之心。《论语》中7次说到“忠信”、3次说到“主忠信”。对此,杨简认为孔子所说“主忠信”即人“主本”。《孔子家语·致思》载,孔子自卫返鲁,看到一个男子只身渡过非常险急的湍流,就问他有什么技巧,男子说“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可见,男子并没有什么技巧法术,靠的就是忠信。杨简替其解说曰:“吾心如是而已,无说也,无术也。始吾之入也,如是而入;其出也,如是而出。世以如是而往,实直无伪,谓之忠信。”孔子非常感叹,对弟子说:“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成身亲之,而况于人乎!”杨简在著述中经常讨论到这个典故,用来说明“忠信”的重要性。他强调,“与人忠、不妄语之心即道”“实直无他之心谓之忠信”“平常实直之心即道” 。《论语·卫灵公》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杨简也非常喜欢引述这句话来讨论忠信即道,他解释说:“夫所见者何物也?忠信、笃敬也。是物不属思虑,纯实混融,无始无终,曾子谓之‘皜皜’,舜谓之‘精一’,子思谓之‘诚则形,形则著’,皆不过忠敬而已矣。忠信,不妄语而已,不为欺而已,无他奇也。笃敬亦犹是也,不放逸而已矣,不慢易而已矣,无他奇也,中庸而已矣。动乎意而支离,则失其忠信,失其笃敬矣,失其皜皜、精一者矣。”杨简把“忠信、笃敬”的道德修养引向一种“虚明静莹”的精神境界,认为“忠信、笃敬”与“皜皜”“精一”之旨趣都是贯通的。其言:“忠信,即诚实而已矣。”“忠信、笃敬,不欺罔、不放肆而已矣。不假思虑而后能荡荡平平,融融混混。”他强调,忠信即道,百姓日用即道,道不离生活,就在人伦日用中。杨简喜欢用“荡荡平平,融融混混”来形容一种实然的修养境界,可见他对此体会颇深。

《中庸》说“忠恕违道不远”。杨简对这句话很不满,认为“此语害道”,他主张忠恕即道,与道一体,不存在“远近”的问题,“曾子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语甚善。子思言‘忠恕违道不远’,此言未安。忠恕即道,岂可外之?以忠恕为违道,则何由一贯?一贯是一片无间断”。杨简很不喜欢“忠恕违道不远”这句话,认为违背孔子的大道精神,又推测此“子思记言之讹欤”,可能是子思记载错误。

《礼记·乐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天高地下,万物散殊”是从天地相分的角度来说,“流而不息,合同而化”是从天地相合的角度来说的。南宋赵顺孙《四书纂疏》载,二程弟子谢良佐说“以天地之理观之,忠譬则流而不息,恕譬则万物散殊。知此则可以知一贯之”。显然,这是对《乐记》的化用,一定意义上是以忠对应乐、恕对应礼。《四书纂疏》载“谢氏、侯氏所论《论语》之忠恕,独得程子之意”。因此,谢良佐以“流而不息”“万物散殊”论忠恕,又可以看作是得自二程之意。但杨简对“忠譬则流而不息,恕譬则万物散殊”所代表的程颢思想,予以猛烈抨击。“曾子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程伯淳求之太过,曰:‘忠,譬则流而不息;恕,譬则万物散殊。’”他认为,“是犹未信忠信宽恕之即道,未信忠信宽恕自广大通融,故为是譬喻推广之说”,这种观点“似大而小,似通而窒,正道不明,意説陷溺”。在杨简看来,“忠恕之意,正不必推大之、深求之之……夫子之道只寻常忠恕之心便是”,即“忠恕”以日常生活用语的角度来理解即可,没必要往哲理的层面去拔高、发挥。

就目前二程传世文献来看,二程没有用过“万物散殊”“流行不息”来解释忠恕。而且,从实际来看,二程对忠恕的解释与杨简有一定契合之处,甚至相对来说可能更为圆满一些。二程对曾子所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也是高度肯定、非常赞赏的,说“‘夫子之道忠恕’,非曾子不能知道之要,舍此则不可言”,强调“忠者,无妄之谓也。忠,天道也。恕,人事也。忠为体,恕为用。‘忠恕违道不远’,非一以贯之之忠恕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理,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显然,二程明确以忠恕为体用关系,忠为天道、天理,恕为人道、人事。由此可以说,与杨简一样,二程也肯定忠恕即道,不存在“违道不远”的问题。二程认为,一贯之忠恕,与“违道不远”之忠恕不在一个层面上。“忠恕固可以贯道,但子思恐人难晓,故复于《中庸》降一等言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又掠下教人”。这些都是强调一贯之忠恕是究竟义,而《中庸》“违道不远”之忠恕是“降一等”“掠下教人”的权说。

《二程遗书》卷二十二还载:“问:‘“吾道一以贯之”,而曰“忠恕而已矣”,则所谓一者,便是仁否?’曰:‘固是。只这一字,须是子细体认。一还多在忠上?多在恕上?’曰:‘多在恕上。’曰:‘不然。多在忠上。才忠便是一,恕即忠之用也。’”这段话是学生与程颐的对话。杨简批评道:“此论殊为蔽窒!既已谓之一矣,何多何少?‘体认’两字便见用意积力之状。孔子未尝教人体认,惟曰‘一以贯之’,别无注脚。曾子曰‘忠恕’,发明亦坦夷明白,不谓后世学者穿凿撰造至于此,其病甚著!”杨简这个评论挺有意思,颇为犀利。确实,一贯之忠恕的忠恕不宜再分开来说,说“一”多在“忠”上还是“恕”上都是不恰当的,即便以二程忠恕体用论来看,体用也是不可分的。

三省吾身,改过即道

《论语·学而》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杨简认为,曾子之所以“三省吾身”,是因为有这三方面的过失,“此三语者,乃问心之辞。人若不自问心,其不觉又陷乎此也”。

《礼记·檀弓上》:“曾子吊于负夏,主人既祖,填池,推柩而反之,降妇人而后行礼。从者曰:‘礼与?’曾子曰:‘夫祖者且也,且胡为其不可以反宿也?’从者又问诸子游曰:‘礼与?’子游曰:‘饭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即远也。故丧事有进而无退。’曾子闻之曰:‘多矣乎,予出祖者!’”这则故事里,曾子认为子游说得对,即“推柩而反之”是错误的,因为“丧事有进而无退”,并承认自己的过失。“曾子袭裘而吊,子游裼裘而吊。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为习于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吊也?’主人既小敛,袒、括发,子游趋而出,袭裘带绖而入。曾子曰:‘我过矣,我过矣,夫夫是也。’”这则故事里,曾子也承认子游做得对,而自己有不合礼之处,在小敛之前,往吊者可以穿正常的衣服,主人穿上丧服之后,往吊者才可以“袭裘”穿丧服。杨简说,“尝读《檀弓》,见曾子出祖之遽,以告从者褐裘之讥,遽以示人,而实未尝学习。观此,则知曾子有传而不习之过”。他把上述“出祖之遽”“褐裘之讥”两个故事视为曾子“传而不习”过失的证据,强调“君子不以过为讳,而以不能改过为耻。人心即道,自灵自明。过失蔽之,始昏始乱。观过,则知仁矣。无过,则此心清明广大如故矣。云气散释,而太空澄碧矣”。杨简把曾子视为改过的典范,有过即改就能恢复本心清明的状态,“过”之义如阴云,能改过,天空依旧澄澈碧蓝。

《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这里引《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形容其一生修身之谨慎。杨简说:“以曾子之战战兢兢终其身,而犹失口于出祖,失口于裼裘而吊,而况不逮于曾子者乎?必进于舜之精一、文王之纯,而后能每每无所失。此心神明如日月,自无所不照,自无所失。其有失者,皆因乎旧习未之消。意欲之或起,故本明之或亏,必也。又进乎颜子之三月不违仁,至于百年如一日,融融纯纯,神光四达,靡不照矣。”贤如曾子,尚不能无过,况常人乎?甚至颜子也只是做到“三月不违仁”,三月之外也会有“违仁”过失之处,只有做到如大舜、文王一般精纯才能无过失,心神之光融融纯纯、完全朗现,无所不照。在解释《中孚》卦初爻“初九:虞吉,有他不燕”时,杨简又说:“‘虞吉’者,恐惧之异称。曾子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者终其身,此之谓虞也。《易》曰:‘君子敬以直内。’敬者,虞之谓也。禹曰‘安汝止’,即虞也。虞未作于思虑也。使作于思虑,则有他矣,则不燕安矣,则动,则不止矣,则变矣,变则渐入于诈。老子亦曰:‘我独怕兮其未兆。’未兆者,意未作、未有他之时也。而老子曰‘独怕’云者,战战兢兢恐惧,而非思虑也。”在杨简看来,“战战兢兢”,恐惧修省,小心谨慎,是警惕、防止有过失,保持一种在“中”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不是“思虑”,无意无作。他还说:“老子曰:‘我独怕兮其未兆。’未兆者。念虑之未形也。学者求斯须思虑暂止不能,而老子能久持之。曾子战战兢兢,亦入此妙也。”这种“惕中”的状态没有具体思虑心念。在杨简看来,曾子“战战兢兢”的修养状态与老子的“我独怕兮其未兆”是相通的,都是一种“照而非思”的灵妙心境。“我独怕兮”之“怕”又作“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道藏》本)作“怕”,解释为“我独怕然安静,未有情欲之形兆也”,实际上还是取“泊”之义。杨简直接把“泊”解释为恐惧,与“战战兢兢”作关联,可谓别翻新解,但此解未必符合老子原意。

杨简把“改过”视为成就圣贤的重要炼金石。他说:“圣人谆谆乎改过之诲,子贡亦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更也人皆仰之。’子(夏)投其杖而拜曰:‘我过矣!我过矣!’曾子曰:‘吾过矣!’圣人不以改过为耻,苗民逆命,禹即班师,不以为耻。成汤改过不吝,后世称其贤。孔子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然则改过,圣人之所贵,众人之所难。道二:是与非而已。改过即是道,不改过即非道,不求道于改过之外。孔子曰:‘改而止。’”孔子、曾子、子贡、子夏都很重视改过,只有勇于改过,才能成就圣贤。学习就是改过,改过就是求道,改过之外,别无求道之法。“改而止”见于《中庸》,杨简也非常称道这句话,主张“过改即止,无庸他求”,因为本心本自清静无过,有过错改正就是,不必过于纠结。

北宋范祖禹《唐鉴》卷五载,唐太宗曾在朝廷上对侍臣说“朕为天子,常兼将相之事”,给事中张行成退朝后上书,称皇上不宜在公开场合与群臣争能。太宗对此谏言表示赞许。范祖禹于此评论说“人主不患有过,患不能改过也。太宗一言之失,而其臣以救正之,惟能亲贤以自辅,听谏以自防,所以为美也。虽过,庸何伤乎?”杨简对“虽过,庸何伤乎”一句非常不满:

夫惟士大夫不知改过之为至善也,致人主终耻于从谏。尧舜舍己从人,禹好善言,仲虺称汤,曰“改过不吝”,伊尹称汤,曰“从谏弗咈”,孔子曰“五十学《易》,可以无大过”,曾子曰“我过矣夫”。夫如是也。子夏投其杖而拜曰:“吾过矣。”孟子切戒揠苗,取芸苗。芸苗,改过而已。学道之极,终于改过,无他奇功。然则改过者,圣贤之所尚,进德之极致,而范公轻言之,默阻人主改过之心,殊为不可。

其实,杨简这里的批评有些过于苛刻。范祖禹也是强调“改过”的重要性。唐太宗从谏如流,虽有过失,群臣也会及时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范祖禹论说“虽过,庸何伤乎”,亦在强调过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改过。因此,杨简的批评确实有断章取义和武断之嫌。当然,杨简这里列举了很多圣贤悔过、改过的经典话语,并认为“学道之极,终于改过”“改过者,圣贤之所尚,进德之极致”,这就把改过看得很重要。相对来说,范祖禹对“改过”确实没有杨简认识地深刻,在这个意义上,杨简对范祖禹的批评也有一定道理。

杨简强调“改过”要自然,“勿忘勿助”,不能造成心理紧张或压力。由此,他批评张载的修养论过于刻意用力,“横渠《牖铭》云:‘居則存其心,曰存否、继否、化否、无意否?’张子则勤矣,不草草矣,惜乎其未解。解者不如此”。这里杨简所引张载的话似不见其他传世文献。他认为,张载的省身工夫限于细节,没有抓住根本:

曾子之日三省,异乎是矣。曾子之省,不过不忠、不信、传授弟子而实未尝习之,过皆芸苗,改过未尝助长,如横渠乃揠苗助长之学也。化者自化,岂容问耶?自省本心者自无意,意岂屡省之所能无耶?自省本心者自未始有间断,何患乎不继耶?尧舜虽有惟精惟一之功,要非继续之所可言。孟子之存心,又岂横渠之所云?欲存愈不存,欲继愈不继,欲化愈不化,欲无意愈不无意。不省吾心自善,吾心自神,吾心自寂然不动,自无体。无体则无始终,继不足以言之;云为变化,自不凝滞,自不可致诘,夫是之谓自化,此不可以有无言,而况于意乎?此万古人心之所同也,顾自觉者寡耳。

在杨简看来,曾子的省察工夫不外“不忠”“不信”“传不习”三个方面,简单直接,而张载“存否、继否、化否、无意否”的存心工夫实在是拔苗助长,没有认识到“吾心自善,吾心自神,吾心自寂然不动,自无体”,因此,本心可以说是自然自存、自继自化、自无意。张载《芭蕉》诗:“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杨简对张载此诗也表示不满,认为“此未悟本心之至善,而于心外求新心也”。

杨简以曾子“三省吾身”“战战兢兢”为改过、慎修的典范,以改过为“进德之极致”,以能够认识到过失并勇于改过为修德之要务。同时,杨简强调要“改而止”,不能过于纠结于过失,不要过度自怨自艾。在他看来,过失如阴云,本心本自光明朗照,一旦认识到错误,就是照破,就需要放开,回归本心清静自然、自在无为状态。

结语

孔门弟子中,杨简对曾子的论述是最多的。曾子所说“皜皜”“忠恕”“三省吾身”是杨简常称述的。在孔子去世后,也可能是出于对老师的思念,一些弟子因为有若长得有些像孔子就拥戴他为师。对此,曾子坚决反对,认为孔子“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孔子的纯粹、圣洁、伟岸是任何人所无法比拟的。杨简非常喜欢用“皜皜”一词,实际上从他后来使用的语境来说,“皜皜”既是对纯粹光明精神境界的形容,也是对道体、本体的形容。当然,在杨简看来,“心即道”,两者是一致的。杨简论“忠恕”即一贯之道时,常把忠恕、忠信等同论述,他特别反对《中庸》所说“忠恕违道不远”的观点,认为忠恕即道、忠信即道,中间没有距离、没有隔阂,忠恕即平常实直之心、真诚之心,不必做过多、太深的发挥。如果说强调忠恕即道、忠信即道,是从正面来论道德修养,那么,“省身”“改过”则是从反的方面强调道德修养。杨简把“改过”反省能力视为“进德之极致”、修身之要道,其忠恕、改过都呈现出一种圆顿风格。他无论是对忠恕、忠信的强调,还是对“省身”“改过”的重视,都与“皜皜”之精神境界关联,这种境界纯白光明、没有思虑、笃定自然、荡荡平平、混混融融,可以统一于其心学主旨“心之精神是谓圣”的思想主张。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者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杨简对此非常欣赏,说:“此数语,正画出圣门气象,混混融融,一片和气,惟无己私而后有此。己私无处即是道,即是吾心,虽众人亦时有此心,形见时此便是道,而人不自省者多。吾友,谓孔门诸贤大略如此,而近世士大夫多尚乎豪,与孔门气象冰炭矣。孔子温良俭让,殊非近世所谓豪者之容。”这里杨简用到“混混融融”一词,以为混融、和气、无私、温良恭俭让内在是贯通的,同时对“豪杰”之气作了批评,大概是认为其不够平实。而实际上,在后世儒者看来,杨简也给人以狂禅的感觉。如他在《大哉》一歌中说:“曾子觉虽小,而悟孔圣之皜皜;濯之暴之觉之亏,即濯即暴无不妙。子思孟子皆近之,惜乎小觉而大非;其言多害道,二子名声满天下,指其非者何其少?……比一二十年,觉者浸寝多几二百人,其天乎!”曾子是“小觉”,子思、孟子是“小觉而大非”。曾子觉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悟到孔圣之“皜皜”,但这在杨简看来,仍然是“小觉”,言下之意,自己是“大觉”。而且,照他的说法,其弟子觉悟者有几百人,比孔门弟子觉悟者要多得多。对此,明代罗钦顺就批评说:“《大哉》一歌,无状尤甚。凡为禅学者之不逊,每每类此。”

作者:翟奎凤,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8-2021)、山东大学杰出青年学者,研究领域包括先秦哲学、宋明理学、近现代儒学等。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邵东首富!要在望城建一个武城国学院,选址在这里~|儒家|曾子|武城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申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jvzquC41o07757hqo1jz1jwvkerf1P
1.大学启示录011:曾子为何用引用孔子的话必也使无讼乎曾子的“正其心”和“心在当下”与“念兹在兹”的告诫意思一样的吗? 在《大学》书中,论述修身在正其心,曾子先告诉我们:身有所忿懥,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都不能得其正。 接下来,他进一步地告诉我们: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jvzquC41yy}/lrfpuj{/exr1r1h36=6d45>b2m
2.曾子聪江西农业大学, 副教授 / 科研之友号:11143358 科研之友人员唯一编号 手机:1807****060 / 邮箱:zengzi****@aliyun.com 0 项目 21 成果 512 阅读 2 下载 567 被引 11 H-指数 主页 成果 工作经历 江西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2024-12至现在 江西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讲师, jvzquC41yy}/ulmqncxnc}j0eqs0R86qHU9e
3.华中科技大学主页平台管理系统曾子琪中文主页曾子琪博士,2013年及2018年分别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师从曹余良教授。2018年至2021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谢佳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讲师。长期从事电化学储能技术及功能性电解质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重点关注电解液组成、结构与界面之间的构效关系。在Nature energyjvzq<84hce{mv‚3jwuz/gmz0ep5dgwl|kso21ƒmaEP5jpmjz14:32>:81notv8
4.曾志伟曾志伟研究方向:无损检测、电磁场数值分析 系别:仪器与电气系 联系电话:15859293851 电子邮箱:zeng@xmu.edu.cn个人简介 研究成果 承担项目 学术奖励. 1996年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Iowa State University博士学位。 . 2003年至2009年在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加入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jvzquC41cgxpuyfeg0~nw7jfw0io1rshq1772<462;=40qyo
5.成都东软学院曾子熙 个人简介: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素质教师,中共党员,经济学硕士。曾子熙老师具备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和学生相处融洽,所带班级获得多项荣誉成果;曾指导学生参加第十六届挑战杯大赛并获四川省赛区二等奖,发表省级期刊论文数篇,参与省级课题研究2项,参与学校《商务英语》、《创新创造与改变》等课程教学。 段永佳 个人简介:外国语学 jvzquC41yy}/p|z0gf{/ew4JVOR0vnfej1814<4231gsvrhnga95;?3jvor
6.曾令藻智慧土水中文|English 登录 相关教师 换一批 更新时间:2025-09-10 总访问量:86309 曾令藻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单位 环境与资源学院 职务 土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电话0571-88982401 邮箱lingzao@zju.edu.cn 地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农生环楼C座1337 研究方向 jvzquC41rgxtqw3|lw4ff~3ep1rjppcq1
7.《曾子学刊》《曾子学刊》是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曾子研究院、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与曾智明曾子学术基金联合主办的以书代刊的集刊,由曾振宇教授主编,2023年3月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I综合评价报告”入库集刊。 2017年7月24日,中国哲学史学会正式发文同意成立曾子研究会,由山东大学曾振宇教授担任首任会长。曾jvzquC41yy}/tlf{l/umz0gf{/ew4zusq0z|om31i{ztd0jvs
8.NationalChiNanUniversity,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公司(聯發科)工作,負責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領域的關鍵技術-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的工作。2021-0308 📒同學|曾彥榕|教政X資工曾彥榕,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畢業,畢業後曾短暫於網路電器行就業,而後受到同學鼓勵,加上大學時期曾與暨大資工的同學相處,決定前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jvzquC41yy}/e|ng0piow7jfw0zx1|yqt{
9.遇见数据科学,预见未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曾子荣同学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程序设计竞赛经验分享。曾子荣作为港中大(深圳)程序设计竞赛队的成员,曾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澳门站、深圳站金奖,并进入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世界总决赛。他在本次分享中从个人经历、赛前训练和参赛体验等方面为在场的学生和家长介绍了其自身亲身参与程序设计jvzquC41ufy/e~mm0gjv0ls1gxkov868;:
10.曾子书院一行至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参访交流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神,溯源阳明心学,传承智慧,曾子书院师生一行40人于6月8号下午专程到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进行参观,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办公室助理陈典对客人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曾子书院院长曾庆宁与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就修身工夫与书院发展等课题在书院勉学堂开展会谈。 jvzq<84cee4h|~3gfw4dp87247518:51e7<9;j7743:21yfig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