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书香气,古人谈读书十则孔子朱熹荀子韩愈劝学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的优良传统,热爱读书、崇尚读书之风绵延数千年。古代先贤有关读书的许多至理名言,影响一代代读书人,引领一代代读书风尚,至今仍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分享古人十则读书观点,以飨读者。

01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在《论语》中,多处谈到为学读书的态度或心态,对我们很有启迪:

一是要做到不耻下问。《论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认为,孔文子之所以谥号为“文”,是因为他既聪明灵活、爱好学习,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其实,孔子自己就是一位为人谦逊的人。《论语·八佾篇第三》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他自己认为,这正是礼的要求。

二是要做到学而不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勉励人们为学读书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诲他人而不疲倦。

三是要做到只争朝夕。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在孔子看来,读书人学习明理要有时间的紧迫感,早晨得知了道理,即使当晚死去也不觉得遗憾。从孔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学习态度,对于我们的学习成效和读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不耻下问、学而不厌、只争朝夕,这正是我们今天应当大力弘扬的良好学风和传统美德。

02

曾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曾子在《大学》中深刻阐述了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亲即新),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曾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他谈了两层意思:

一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他认为,大学学习的目的或要义,在于彰显人类本身所固有的光明的德行,在于使人们除旧布新,在于达到完美的境界。

二是阐述了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他提出,人们只有知道了学习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做到确定志向,才能安心修养,才能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人们如果知道了道德修养的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也就接近于做学问的方法了。

03

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开篇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学习的重要性,二是学习的目标。荀子在《劝学》开篇就讲:“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在开篇论述中,通过生动的比喻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出只有学习才是提高人的品质和才能的唯一途径。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这是熏烤弯曲才使它这样。荀子借冰与水、青与蓝的关系以及将木料熏烤加工成车轮的例子,比喻学习的重要性。“(车+柔)”喻为学习的途径,“轮”喻为学习的结果,成器成才。

荀子提出读书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道德情操,涵养君子人格。通过不断学习,积善成德,心智澄明,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荀子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参省”即反省、考察。荀子主张君子要广泛地学习,每天要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不会有过错。

荀子关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观点告诉我们,学习要有崇高的目标。积累知识是手段,培养道德情操、涵养君子人格是目标。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才可能做到博学多闻,永不停步!

04

徐幹:志者,学之师也

徐幹在《中论》中谈道:“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瞻(通'赡’,丰富),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徐幹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学习的重要问题,即学习中志向与才学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就一个人学习而言,虽然有的人有天赋才学,却没有远大志向,因而还是不能建功立业。所以,一个人的志向在学习中发挥主要作用,犹如老师那样的作用。而一个人的才学在学习中发挥次要作用,犹如学生那样的作用。求学的人不要担心自己的才学不丰富,而应该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为学的人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徐幹的观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读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立志于学,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所成,建功立业。

05

韩愈:读书“四患”

韩愈在他的《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中,提出了读书“四患”。

他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认为,读书学习,担心的是学得不够多;领会要义,只怕悟得不够透;以为自己学得差不多了,从而骄傲自满,停止学习;已经学了的东西最怕不能掌握,不付诸实践,不付诸行动。

我们在读书学习中,也要克服古人早已看到的“四患”,做到多读多思,终身为学,知行合一。

06

刘向:读书无迟暮,活到老学到老

刘向在《说苑》中,收录了晋平公与师旷的一段对话,谈及读书无迟暮,活到老学到老。

《说苑》记载:晋平公问于师旷(春秋时盲人乐师)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暗)行乎?”平公曰:“善哉!”

从刘向的记述来看,人生读书学习,70岁开始也不晚,少年、壮年、老年时期,读书学习,各有风景,各有千秋。人到老年,读书学习,即使不如日出之阳或日中之光,但也如炳烛之明,要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学习,不分早晚,何谈迟暮?

07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其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出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处,杜甫提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在提倡博览群书,书读多了,写起文章,方可下笔敏捷,得心应手,有如神助一般。

其二:“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语出杜甫的《柏学士茅屋》:“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此处,杜甫明确提出,男儿首先要苦读书,其次要多读书。古人将冬天分为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

08

杜牧: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

杜牧在《樊川集·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写道:“愿尔一祝(同'嘱’)后,读书日日忙。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

在这里,杜牧谈到了一个如何处理读书时间的问题,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日常之中,读书与工作、读书与生活经常发生时间上的冲突,顾此失彼,难以两全。实际上,有不少人往往以没有时间读书为由,而放弃了读书。

从杜牧的诗中看到,我们可以采取“积小胜为大胜”的方法,每天再忙,也可抽出少量时间读十页书,即“一日读十纸”,时间长了,一年下来,就可以读好几本书。不说“一月读一箱”,一年或可读一箱。一生下来,则可到达“读书破万卷”的高峰。如此看来,忙不是人们不读书的理由,只要有决心和恒心,即使工作和生活再忙,也都可以找到读书的途径,品味浓郁的书香。

09

张载:读中求疑

张载倡导读中求疑,倡导“于不疑处有疑”。

张载在《经学理窟》一文中谈道:“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提出读书要做到读中求疑,很有意义。读中求疑有两层含义:

一是读书过程中,“释己之疑”,解决不懂的问题。一遍读不懂,不懂即是疑。再读几次,或许读懂了,释己之疑。

二是读书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质疑、怀疑。对所读文章、所读书籍的观点、论据、史实等等,“于不疑处有疑”,或发现书中的错讹,或提出自己的质疑,或产生自己新的见解。如此求疑,读书记得更牢固,读书更有收获,读书更有进步。读书求疑,岂不妙哉?

10

朱熹:读书贵专不贵博

朱熹主张熟读精思,读书贵专不贵博。

他在《朱文公文集·答沈叔晦》中提出:“与其泛观而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得尺吾尺,得寸吾寸,始为不枉为功力耳。”

朱熹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要有所获,即有所得。与其泛泛浏览,过目就忘,一无所获,不如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读熟了,认真思考了,就有收获。得一寸是一寸,得一尺是一尺,也不枉读一回。

所以,朱熹在《朱文公文集·答朱朋孙》更加明确提出:“夫学非读书之谓,然不读书又无以知为学之方,故读之者贵专而不贵博。盖惟专为能知其意而得其用,徒博则反苦于杂乱浅略而无所得也。”

朱熹强调,读书要注重专一,而不是注重广博。唯有专一,读书才有效用。朱熹讲的“专一”,不是说不要多读书,而是要读懂、读好每本书,反对那种为“博”而博而又一无所获的读书行为。朱熹的观点很有意义。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也是非常宝贵的。为了不枉费精力,浪费时间,要注重读好每一本书,做到开卷不仅有益,还要开卷有得。

THE END
0.邵东首富!要在望城建一个武城国学院,选址在这里~|儒家|曾子|武城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申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jvzquC41o07757hqo1jz1jwvkerf1P
1.大学启示录011:曾子为何用引用孔子的话必也使无讼乎曾子的“正其心”和“心在当下”与“念兹在兹”的告诫意思一样的吗? 在《大学》书中,论述修身在正其心,曾子先告诉我们:身有所忿懥,有所恐惧,有所好乐,有所忧患,都不能得其正。 接下来,他进一步地告诉我们: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jvzquC41yy}/lrfpuj{/exr1r1h36=6d45>b2m
2.曾子聪江西农业大学, 副教授 / 科研之友号:11143358 科研之友人员唯一编号 手机:1807****060 / 邮箱:zengzi****@aliyun.com 0 项目 21 成果 512 阅读 2 下载 567 被引 11 H-指数 主页 成果 工作经历 江西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副教授, 2024-12至现在 江西农业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讲师, jvzquC41yy}/ulmqncxnc}j0eqs0R86qHU9e
3.华中科技大学主页平台管理系统曾子琪中文主页曾子琪博士,2013年及2018年分别于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师从曹余良教授。2018年至2021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谢佳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讲师。长期从事电化学储能技术及功能性电解质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重点关注电解液组成、结构与界面之间的构效关系。在Nature energyjvzq<84hce{mv‚3jwuz/gmz0ep5dgwl|kso21ƒmaEP5jpmjz14:32>:81notv8
4.曾志伟曾志伟研究方向:无损检测、电磁场数值分析 系别:仪器与电气系 联系电话:15859293851 电子邮箱:zeng@xmu.edu.cn个人简介 研究成果 承担项目 学术奖励. 1996年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Iowa State University博士学位。 . 2003年至2009年在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加入厦门大学物理与机电jvzquC41cgxpuyfeg0~nw7jfw0io1rshq1772<462;=40qyo
5.成都东软学院曾子熙 个人简介: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素质教师,中共党员,经济学硕士。曾子熙老师具备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和学生相处融洽,所带班级获得多项荣誉成果;曾指导学生参加第十六届挑战杯大赛并获四川省赛区二等奖,发表省级期刊论文数篇,参与省级课题研究2项,参与学校《商务英语》、《创新创造与改变》等课程教学。 段永佳 个人简介:外国语学 jvzquC41yy}/p|z0gf{/ew4JVOR0vnfej1814<4231gsvrhnga95;?3jvor
6.曾令藻智慧土水中文|English 登录 相关教师 换一批 更新时间:2025-09-10 总访问量:86309 曾令藻博士 教授|博士生导师 单位 环境与资源学院 职务 土水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电话0571-88982401 邮箱lingzao@zju.edu.cn 地址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农生环楼C座1337 研究方向 jvzquC41rgxtqw3|lw4ff~3ep1rjppcq1
7.《曾子学刊》《曾子学刊》是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曾子研究院、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与曾智明曾子学术基金联合主办的以书代刊的集刊,由曾振宇教授主编,2023年3月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I综合评价报告”入库集刊。 2017年7月24日,中国哲学史学会正式发文同意成立曾子研究会,由山东大学曾振宇教授担任首任会长。曾jvzquC41yy}/tlf{l/umz0gf{/ew4zusq0z|om31i{ztd0jvs
8.NationalChiNanUniversity,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公司(聯發科)工作,負責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領域的關鍵技術-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的工作。2021-0308 📒同學|曾彥榕|教政X資工曾彥榕,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畢業,畢業後曾短暫於網路電器行就業,而後受到同學鼓勵,加上大學時期曾與暨大資工的同學相處,決定前往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jvzquC41yy}/e|ng0piow7jfw0zx1|yqt{
9.遇见数据科学,预见未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曾子荣同学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程序设计竞赛经验分享。曾子荣作为港中大(深圳)程序设计竞赛队的成员,曾获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澳门站、深圳站金奖,并进入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世界总决赛。他在本次分享中从个人经历、赛前训练和参赛体验等方面为在场的学生和家长介绍了其自身亲身参与程序设计jvzquC41ufy/e~mm0gjv0ls1gxkov868;:
10.曾子书院一行至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参访交流为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精神,溯源阳明心学,传承智慧,曾子书院师生一行40人于6月8号下午专程到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进行参观,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办公室助理陈典对客人的到来表示欢迎。随后,曾子书院院长曾庆宁与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教授就修身工夫与书院发展等课题在书院勉学堂开展会谈。 jvzq<84cee4h|~3gfw4dp87247518:51e7<9;j7743:21yfig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