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思想家刘宗周提出“子思惧圣道之不明,乃作《大学》以经之,《中庸》以纬之”,显示了《大学》在政治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大学》之道的原文如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解析:大学,即“大人之学”,古代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与之相对的是“小学”,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礼节和文化课。之道:的道路,指学问和教育的根本方法或原则。在:在于,强调重点。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意为“使...光明”,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为“光明的”,“德”指道德、德行。亲民:亲近民众,与民众保持紧密联系。止:达到。至善:最高的善,即道德的极致。三个短句结构相同,形成了排比,增强了语言的节奏和韵律。
第一节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明明德,意指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亲民,也作新民,意指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止于至善,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三纲之间有内在联系吗?“明明德”侧重“内圣”,“亲民”侧重“外王”,“止于至善”则是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解析:止:目标,终点。有定:心志坚定。静:内心平静。安:心安,心态稳定。得:得到,有所收获。翻译:知道目标后心志才能坚定,心志坚定后才能内心平静,内心平静后才能心态稳定,心态稳定后才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后才能有所收获。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解析:本末:根本和枝节,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所:...的。近道:接近正确的道理或方法。“物有…,事有…”对仗,简洁地表达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顺序性。
翻译:事物有根本和次要之分,事情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事物的先后顺序,就接近正确的道理了。
从方法论层面再次强调“三纲领”的重要引领作用,同时提醒读者在具体层面也要注意先后顺序,引出下文,即“八条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解析:明明德:彰显光明的德行。天下:指整个世界或国家。翻译: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显光明德行的人,首先会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解析:欲:想要。齐:整治,管理。家:家庭。翻译:想要治理好国家的人,首先会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解析:欲:想要。齐:使……整齐,即管理。先:首先。修:修养。身:自身,指个人的品德和行为。翻译:想要管理好家庭的人,首先会修养自己的身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解析:欲:想要。修:修养。身:自身。先:首先。正:端正。心:心志,心态。翻译:想要修养自身品德的人,首先会端正自己的心志。这段文字强调了从个人修养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递进关系,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内在逻辑和顺序。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解析:正,使……正。诚,使……诚。
翻译: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以学习者为主语,明确各条目的先后次序。用“欲……,先……”的句式,从远大目标写起把“八条目”由远及近、由外而内陆“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解析: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排比的使用,一连串的“而后”不仅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推导过程,也展现了一种不可逆转的逻辑力量。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翻译: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以学习对象为主语,通过“……而后……”的句式,由远及近、由内而外地“正叙”出来,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在提出八条目时,运用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八目: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得知识。诚意,意念要诚实,不自欺。正心,心要端正,排除情欲的干扰。修身,做好自身的修养。齐家,整理家业。治国,治理国政。平天下,用封建伦理纲常来平治天下。前四条专注心性修养,属于“内圣之学”;后四条侧重外显行为,属于“外王之学”,二者结合就是儒家最高理想,是抵达“三纲”的不二法门。从“格物”到“平天下”是一个由内而外、由个人到社会的递进过程。个人修养的完善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天下太平的基础。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解析:庶人,平民百姓。壹是,一概,一律。
翻译: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修身”是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行。“修身”是连接“内修”和“外治”的枢纽。修身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体现为“独善其身”;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则体现为“兼善天下”。因此强调从天子到庶人都应该以修身为本。天子不能因为位高就置身其外,庶民也不应位低而放松要求。
“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二者互为补充,辩证统一。三纲八目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紧密联系,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来实现家庭、国家乃至天下的和谐与秩序。
《大学之道》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几个核心特点:道德修养与个人完善,儒家强调个人应当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以达到“明明德”的境界。 “止于至善”体现了儒家追求道德完善和个人品德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提出了从个人修养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治理和世界和平的递进关系,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紧密联系,认为个人道德修养是社会和谐与国家治理的基础。格物致知,儒家认为通过“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来达到“致知”(获得真知),这是认识世界和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强调了理性思考和实证研究的重要性。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是儒家修养的重要环节,意味着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内心和他人,保持内心的正直和纯净。这是达到道德修养和个人完善的前提。仁爱思想,儒家倡导“仁爱”作为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根本原则,强调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亲民”或“新民”也体现了儒家对民众的关怀和教化。中庸之道,儒家提倡“中庸”,即不偏不倚、适中和谐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这种思想强调在各种极端之间寻找平衡,以达到和谐稳定。礼的重视,儒家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工具。《大学之道》中提到的“齐家”就涉及到家庭中的礼节和规矩。教育的重要性,儒家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和提升社会道德水平的关键。《大学之道》本身就是对教育目标和方法的阐述。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框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大学之道》不仅是儒家思想的体现,也是其实践的指南。
拓展
你了解哪些践行了大学之道的名人案例?你自己又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之道?
蔡元培:明明德,蔡元培作为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他的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主张,体现了对学术和自由的崇高追求,为后世树立了道德典范。亲民,在北大校长期间,他推动教育改革,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亲民之举深受师生爱戴。止于至善,他不断追求教育的完美,提出并实践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如重视科学研究、提倡思想自由等,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实的基础。
厉麟似:明明德,厉麟似作为中国教育界代表人物,他留学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后归国,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中欧文化交流,体现了高尚的品德和学识。亲民,他将'教育救国'作为毕生信念,影响了大批爱国青年和抗日志士,亲民之举深受人民敬仰。止于至善,他不断追求教育的至善境界,参与创办了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为中国外语教育事业奠基,做出了重要贡献。
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华南师范大学校训“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南京师范大学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以上这些大学的校训和《大学》的思想有关联吗?
天津大学校训“实事求是”:虽然“实事求是”这一表述并非直接出自《大学》,但它与《大学》中提倡的“格物致知”精神相呼应。《大学》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步骤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实事求是要求从实际出发,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与《大学》中强调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精神是一致的。
华南师范大学校训“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这一校训体现了《大学》中“修身”和“治国”的理念。《大学》中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华南师范大学的校训中“严谨治学”和“求实创新”与《大学》中的“格物致知”相呼应,强调了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同时,“为人师表”则体现了《大学》中“亲民”和“止于至善”的思想,即教育者应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南京师范大学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这一校训中的“正德”与《大学》中的“明明德”相呼应,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即“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而“笃学敏行”则与《大学》中的“格物致知”和“修身”相呼应,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即通过学习来达到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学术争议
版本与解读差异:《大学之道》的版本与解读差异是学术界长期讨论的焦点。自朱熹将其编入“四书”以来,对《大学》的解读就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朱熹的《大学章句》对《大学》进行了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这一版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认为,“经”一章为孔子之言,曾子述之;“传”十章为曾子之意,门人记之。这种分法,使得《大学》的结构更加清晰,但也带来了解读上的差异。据史料记载,朱熹的改本吸收了北宋二程先生对《大学》文本的调整,明确区分了经传,分别纲领、条目。朱熹的这种做法,虽然在结构上有所创新,但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例如,明代的王阳明就提出了“《大学》古本”的概念,反对朱熹对《大学》的修改,认为《大学》本来无错简可正,无缺文可补。王阳明的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学者在对《大学》的研究中,也发现了朱熹本对错简的矫枉过正,而牢固确立了“新民”说。现代本的出现,揭示了朱熹本丢失的释“格物致知”的《传》,使《大学》的解读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些研究表明,不同版本的《大学》在解读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了对《大学》文本的理解,也影响了对儒家思想的诠释。
思想源流与作者问题: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的基本思想与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相一致,如《孟子》中提到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与《大学》所论述的逻辑和思想相吻合。此外,《礼记》中的《乐记》也提到了类似的思想,显示《大学》的思想源流与战国时期的儒学紧密相关。至于《大学》的作者问题,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北宋的二程认为《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而朱熹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学》是孔子所写,曾子述之。然而,这一观点并未得到所有学者的认同。南宋的杨简就反对朱熹的说法,认为《大学》非孔门之遗书。明代的刘宗周则提出《大学》和《中庸》的作者是子思,这一观点在汉魏时期已有提及。清初思想家陈确对《大学》的作者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大学》既非孔子所作,也非曾子所作,甚至不是圣人之言。陈确的这一观点,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对《大学》进行了批评,认为《大学》只讲了知,没有讲行,从而推断出《大学》不是圣人之言。综上所述,《大学之道》的学术争议主要集中在版本与解读差异以及思想源流与作者问题上。这些争议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学者对《大学》的不同理解,也体现了儒家经典在传承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随着现代学术研究的深入,对《大学之道》的探讨仍在继续,其学术价值和影响力依然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