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简介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

历史沿革

成书年代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

《大学》与四书关系

清代人崔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洙泗考信录·全录》)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历代概况

《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汉唐时期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尽管《大学》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是,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他们对《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大学》的学术地位。

⑴董仲舒对《大学》的贡献主要在于将儒家经学由民间思想提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开启了儒学成为官学、显学和国学的始点。

⑵郑玄将西汉后期流传的各种《礼记》抄本,相互校对,并作注解,使得《礼记》大行于世,并流传至今。他的著作《三礼注》中《礼记·大学》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大学》研究著述。

⑶孔颖达解读《大学》,重点强调“诚意”的关键性作用。他将《大学》文本分为两大段,为朱熹将《大学》分为经、传两部分做好了铺垫。

⑷韩愈把“仁义”定为“道”的根本,并以《大学》为依据,提出了“正心一诚意一修身一齐家一治国一平天下”的儒家道德的修炼路径。他在《原道》中引用《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来证明和张扬儒家道统,并把《大学》《孟子》《易经》视做同等重要的“经书”,提高了《大学》在儒家道统中的地位。

宋代时期

⑴程颢、程颐将《诗》《书》《礼》《易》《春秋》称作“大经”,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称作“小经”,并继续尊崇儒家经学的正统地位,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⑵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自宋以后,《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钦定科目。

元明清时期

⑴元仁宗于皇庆二年(1313年)十一月颁布“考试程序”,明确规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用书。

⑵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规定乡试、会试头场必考八股文,而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经文做题目,故大多读书人往往倾注一生,研读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使《大学》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更加显赫。

⑶清代鼓吹复兴汉学,《大学》地位依然重要。

现当代

⑴台湾将《大学》列入普通高中必修课纲。

⑷《大学》学习形式呈现多样化,国学经典地位依然稳固。

作品影响

正面

《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特别是到宋代理学勃兴后,借助科举的力量,又使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宋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负面

《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从这个思维模式教育出来的人,虽然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因此儒家思想上带有一些奴性。

THE END
0.《大学》—四书之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注释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出处 大学、礼记 作者 曾子 文学体裁 散文 创作年代 春秋末期 大学 两汉· 戴圣 原文 全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jvzquC41yy}/onnrkct/ew479zqluup
1.戴圣《小戴礼记》(节选)中原名作中原人文社科网[作者]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梁(郡治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人。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世称“小戴”。他与叔父戴德同师从后苍学《礼》。曾任九江太守。汉宣帝时立为博士,参加石渠阁议。他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也称《小戴记》,即今本《礼记》,后列入儒家“十三经”jvzq<84yyy4ip|pn0qxh1ƒ~ty1€zoƒ4423=1;:6147>70qyon
2.5.2《大学之道》课件2025后期,我们将挑选创意突出、互动性强、讨论热度高的十篇帖子,将它们登上“论坛热点榜”,并邀请这些帖子的作者作为“小专家”开展微型讲座。我班同学选择以《大学之道》为基础,撰写有关儒家学说的帖子。教学过程背景介绍贰1.作家简介 曾子(前505前435),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宗圣”,鲁国南武城jvzquC41o0€yzt3eqo5tqoy176;729=50jznn
3.《大学之道》教学课件PPT(23张PPT)2021大学之道《礼记》《大学》简介《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 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颐、程颢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391734A4381<:7B8976e229<556>977xjvor
4.书《大学》全文(第4份)形成过程:南宋时朱熹编撰《大学章句》,对《大学》的原文进行了修改和整理。朱熹认为《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对其非常重视。 特点:朱熹将《大学》分为经、传两个部分。经的部分是孔子的言论,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内容组成;传的部分是曾子对经的解释和阐述,朱熹对传的jvzquC41yy}/onnrkct/ew476oyrhxz
5.《大学之道》教学设计2025这部著作不仅保存了丰富的古代礼制资料,还对后世的礼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戴圣在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简介:《大学》原本是《礼记》这部经典文献中的一篇重要章节,相传由孔子的杰出弟子曾子所著,被视为初学者步入道德修养之门的基石。到了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朱熹对《大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其与《中庸》《论语》《孟子》 jvzquC41yy}/|}m0eun1|thv1;57@56924ivvq
6.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大学》清代人崔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洙泗考信录·全录》)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77;6=7aB;877?96?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