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一章学习笔记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释义:

大人之学的要旨,首在显明自有的光明德性,其次在亲近、教化百姓,最终在安住于至善之境而不变。

知晓最终止于至善,而后志向有定;得定后内心清静;心静则不躁,就能自安;心安则思深,就能周详审虑;审虑精详,就可有所得。凡物都有根本与枝末,凡事都有发端与终结;能洞明先后次第,便贴近大道了。

古人要把光明的德性推广到全天下,就得先把本国治理好;要把本国治理好,先得把自己的家安顿好;要把家安顿好,先得把自身修好;要把自身修好,先得让心思端正;要让心思端正,先得意念真诚;要让意念真诚,先得把事理搞明白;而搞明白事理,就在于一件件去推究事物的本末。事物推究透了,知识才能圆满;知识圆满了,意念自然真诚;意念真诚了,心思自然端正;心思端正了,修养自然到家;修养到家了,家庭自然和睦;家庭和睦了,国家自然大治;国家大治了,天下自然太平。从天子到老百姓,人人都得把“修身”当成根本。

如果自身修养的根本已经坏了,却指望枝叶、外表的事还能有成,那绝无可能。该看重的根本被看轻,该看轻的枝末被看重,还想有好结果,从来没有这样的事。这就叫“懂得根本”,也就是认知到了最高境界。

要点理解:

《大学》第一章是儒家思想的纲领性篇章,它系统阐述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关于如何成为德行高尚、能担重任的君子的学问,核心是本句的“三纲领”。“在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意为弘扬、彰明;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为光明的。“明德”即人与生俱来的本有德性。这意味着要通过教育和个人修养,将内在的德性发扬光大。“在亲民”此处的“亲”通常有两种解释,一为“亲爱民众”,即儒家“仁者爱人”思想的体现;二为“新民”,即通过教化使民众革故鼎新,日臻完善,两者都强调推己及人,使社会共同进步;“在止于至善”这是修身的终极目标,即追求并坚守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修养六阶的次第顺序“知止、定、静、安、虑、得”。

“知止”知道该在哪停下,找准方向,这就像是为自我人生罗盘校准。首先要明确什么对自己来说是真正重要的,这是“至善”的目标。知道目的地在哪里,心才减少东飘西荡。

“定”坚定志向,心不摇摆;方向认准了,就要立定脚跟,不被外在的诱惑和杂音带偏。好比行船,认准了北极星,风浪再大也能保持航向。

“静”心内沉静,不浮躁;志向坚定下来,内心才能慢慢平静,减少不必要的妄动和焦虑。可以想象一杯被搅浑的水,只有停止晃动(定),泥沙才会沉淀,水变得清澈(静)。

“安”身心安稳,处处从容;心境宁静之后,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找到一份安心和踏实。就像一棵树扎根深厚,风雨来了也能安然处之,不会轻易动摇。

“虑”思虑周详,明辨通达;内心安稳了,你的思维才会像一面擦亮的镜子,清晰透彻,看待事物能明察秋毫,处理问题能考虑周全、着眼长远,不被客观表象迷惑。这并非是普通的忧虑,而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力,洞察秋毫之末。

“得”达成目标,水到渠成;当前面几步都踏实走好了,自然能做出最恰当的选择,行动也会顺畅得力,最终实现“至善”的目标。这不是勉强争来的,而是功夫到家后,事情自然就会成功。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一切事情都有开始和结束。如果能分清主次、把握先后顺序,就像四季轮回:春天生发、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每个阶段不乱,自然万物丰盈;也像爬山先认准最高峰,再一步步攀登,才不会绕弯路或迷路。

佛家讲的“真空妙有”(空寂中蕴含生机)、道家说的“得道忘言”(领悟大道后超越言语),虽然说法不同,但都是先让心静定下来,再深入内观体察,通过宁静达到明晰,借修养回归生命本性。这与“知止→定→静→安→虑→得”六个阶段的内在逻辑是相通的,都是从自身自心出发而后获得。

儒、佛、道三家的修养方法有不同侧重,如儒家重“敬”(道德善化)、道家重“静”(气化修炼)、佛家重“定”(本体性空),确有相似相同之处,都强调由止息妄念开始,逐步进入静定状态,最终实现心灵的明澈和解脱。这种“先止后观、由静而明”的路径,是东方修养哲学的共同内核。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是儒家士人将以自身光辉德性照亮整个世界的恢弘志向。这一志向植根于格物致知的求真精神,成就于诚意正心的慎独功夫,最终发用于齐家治国的社会实践,其目标正是达至“天下平”的和谐至善之境。

这段话具体阐述了儒家“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逻辑。“格物、致知”是自身起点,通过学习和实践,弄明白世界的运行规律和道德准则。“诚意、正心”是自心内化,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至诚的认识,使心念纯粹。“修身”是枢纽,由内而外,由外而内,连接个人内在修养与外部的桥梁,完成内圣走向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展,个人德行成熟后,将影响力由近及远地扩展,实现“外王”的理想。

同时这段话指出两条路径。一是逆向推导(从目标找起点),当立下“平天下”的远大志向时,它能倒推出当下最该做的事,即从“格物”开始,夯实根基。二是顺向实现(从基础到成就),只要踏踏实实完成前面每一步的修养,后面的结果就会水到渠成。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是总结点睛之笔。强调了一个核心观念,无论自己的社会地位是高是低,是领导者还是普通百姓,修养自身品德都是最根本的事情。这就像盖房子,地基(修身)不牢,无论上面的蓝图(齐家、治国、平天下)多么宏伟,都只是空中楼阁。儒家认为,如果自己的品行不端(其本乱),却想把家庭、国家治理好(末治),那是不可能的;此话也说出平等的真谛,不是外在区分,而在于人人内心都拥有道德选择的自由与精神成长的权利,因此,修养品性、追求高尚,绝非某阶层的特权,而是所有“天民”共有的尊严与可能。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本句中,“本”指万事万物的基础与根源,即修身;“末”指由此衍生的枝节与结果,即齐家、治国、平天下。若个人道德修养这一根本不足,则外在的家国天下便难以治理妥当,这是必然之理。“厚”与“薄”代表对事物重视的程度,若对根本轻忽(薄),而对枝节过度投入(厚),即是价值判断的错位,注定无法达成目标。因此,理解“本末”关系,首先要自知其本。儒家强调以修身为本体,以外在事功为末用,把握这一主次关系,方能具备真正的自知之明。

THE END
0.《大学》第一章原文及译文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知道《大学》第一章原文及译文是什么意思,其实他的意思是非常简单的,下面就是小编搜索到的《大学》第一章原文及译文相关的一些知识,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大学》第一章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m.liuxue86.com/guojvzquC41o0rjr~jfw0io1rshqu5969<:0jznn
1.《大学》第一章ppt课件word文档在线阅读与下载您的位置: 文档网所有分类 《大学》第一章 ppt课件 《大学》第一章 ppt课件第1页下一页下载原格式 PPT 文档(共 28 页) 微信 支付宝 付费下载 《大学》第一章 ppt课件的相关文档搜索《大学》第一章 ppt课件相关文档最新文档从《花间集》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看男性本位意识__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2024-2025学年jvzquC41o0}fpmfpiygoi7hqo1jpe8fh:::g7;82e9;69k=:44h5cn5h74:33A;;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