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挖空翻译+文言文知识+理解性默写
(教师版)
一、挖空翻译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宗旨),在明(彰明)明(美好的)德(德行),在亲(亲近爱抚)民,在止(达到)于
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目标,指“至善”)而后有定(志向坚定不移),定而后能静(心
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详),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接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天下的人)者,先治(治理)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修养)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端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使……真诚)
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获得)其知(知识)。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对外
物之理认识充分),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平民),壹是(一概,一律)皆以修身为本(根本)。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狠心对待别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这)有不忍人之政矣;以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治理)天下可运(运转)之掌上。所以(之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突然)见孺子(小孩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惊骇)恻隐(怜悯)之心;非所以内交(结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于乡党(同乡)朋友也,非恶(厌恶)其声而然(这
样)也。由是(从这里)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不是)人也;无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
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谦逊推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
仁之端(萌芽)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四肢)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伤害)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有凡
燃烧
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扩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流通)。苟能充之,足以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