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方**(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挖空练+理解性默写汇总
《论语》十二章
一、挖空练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
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
侑(yi)》)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ing)()也。”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费(kui)(),止,吾止也。(句式:)
譬如平地(),虽()覆()一跳,进,吾往也。”(句式:)
(《子罕》)
子日:“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
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
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r)()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二、理解性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一个真正爱好学习的人,做事要勤勉,说话要
谨慎,还要去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里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的
两句是:,0
2.《论语》十二章强调作为君子,对于真理的追求应该不惜以付出生命为
代价的两句话是:,。
3.一个善于提高自己品德修养的人,要以正面人物作引导做到取长补短,
又要以反面人物为镜,不重蹈覆辙。《论语》十二章中表达这种观点的两
句话是:,O
4.《论语》十二章中高度概括了质朴和文采的辩证统一、合理互补关系的
两句话是:,。
5.《论语》十二章表达君子既要拥有华丽的文采,又要拥有朴实敦厚的品
质,要做到文质兼修才能成为君子的两句话是:,
6.时代青年要勇担重任,志向高远,努力实现祖国复兴的远大目标。这可
用曾子的两句话来表达:,o
7.《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君子把“仁”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是一件重大的
使命的两句话是:»?
8.《论语》十二章认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一辈子直到生命结束都不能
停息的两句话是:,?
9.《论语》十二章中运用比喻来说明做学问、做事情仅仅差一点就成功了
的两句话是:,o
10.拥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拥有仁心的人不会忧愁,搦有勇气的人无所畏
惧,《论语》十二章中体现以上观点的三句话是:,
1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君子要约束自我,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先王
之礼,这样才能达到儒家所说的“仁”的标准的句子是:,
12.《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人一旦做到自我约束,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
下人都会称赞他是仁人君子的两句话是:,
13.《论语》中孔子强调实践“仁”要靠自己,从视听言行等方面提出了具
体要求的句子是:,,,
14.《论语》十二章中表明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和“利”具有截然不同的
态度的句子是:,o
15.《论语》十二章中体现人遵守“礼”的前提是要具有仁爱之心的句子是:
,?
16.美国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制裁,而中国对美国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反制
裁措施,他们却指责我国违背了贸易规则,中国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
的“,”这两句话来反驳。
17.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学《诗》的直要性时说到,学《诗》从近
的方面可以侍奉父母,从远的方面可以侍奉君王,这两句话是:
《大学之道》/《礼记》
一、挖空练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
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O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
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理解性默写
10.《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
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11.《大学之道》与孟子“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有相通之处,
强调内在的德行要转化为实践,由己及人,体现大学之宗旨的句子是
12.《大学之道》用平和的心态权衡利弊体现“慎思慎言,方得合宜”的句
子是“,"。
13.《大学之道》中,用
“,"两句强
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安好的重要性。
14.“心学家”王阳明为获得正确的认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这一行为
正体现了《大学之道》中的“",同时启示我
们探究精神的积极作用在于“
15.《大学之道》中阐释了自然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句子是
《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
一、挖空练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
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怜悯)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无羞恶O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
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C凡
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O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OO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二、理解性默写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提出论
点:O
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运用“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事例,根据人
们的反应,证明了的论点。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阐明先王有怜爱别人的统治的原因
是:O
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指出古代圣王治理天下易如反掌的条件
是:。
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以先王为例,突出以“仁心”行“仁政”思
想的句子
是:,
6.《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运用比喻论证了以仁政治理天下很容易的句子
是:,
7.《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从反面分析小孩掉进井里使人产生惊惧同情之心
的原
因:,
,非恶其声而然也。
8.《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表明人们都有怜悯体恤之心,并不是为了结交
孩子父母的句子是:o
9.《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表明人们有恻隐之心,并不是为了博取声誉的
句子是:。
10.《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不忍人之心”具体包含四个方
面:、、
1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仁的发端是,义
的发端是O
1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认为礼的发端是,智
的发端是。
1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指出“四端”重要性
的句
子:,
1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指出后天扩充发展“四
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知皆扩而充之
矣,,O
1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运用假设,论证后天扩充发展“四端”的重要
性的句子
是:,。
16.《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将
“,”与
“,"对比,
充分说明后天努力的重要作用。
答案版
《论语》十二章
一、挖空练习
子曰:“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勤勉)于(对
于)事而慎(小心、谨慎)于言,就(接近,到……去)有道(形容词活
用作名词,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日:“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人而不仁,如乐
何?”(《八价(y〕)》)
子曰:“朝闻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夕死(动词为动用
法,意思是“为……而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对于)义(道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见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有贤德、有才华的人)思齐(形容词
活用作动词,与……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Tng)(反省)也。”
(《里仁》)
子曰:“质(质朴、朴实)胜文(华美、文采)则野(粗野、鄙俗),文
胜质则史(虚饰,浮令)o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然
后(这样以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
志向远大),任重而(连词,表并列)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
而后已(停止,废止),不亦远乎?”(《泰伯》)
子白:“髻如为山,木成一赞(ku1)(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句
式:判断句)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即使)覆(倾倒)一赞,正
吾往也。”(句式:判断句)(《子罕》)
子曰:“知(同“智”)者不惑(疑惑,被世事迷惑),仁者不忧,勇者
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为,'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凭,靠着)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日:“请问其目(条目,细则)。”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日:“回虽不敏(聪明),请事(实践,从事)
斯(这)语矣。”(《颜渊》)
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表推测,译为
大概)'恕(宽恕,推己及人)'乎!己所(“所”与其后动词组成名词
性词组,可译为“……的”)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弓目:“小子(老师对学生的你呼)何英学夫(那)《诗》?《诗》可以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
以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怨(指讽刺时政)。迩(3r)(近)
之事(侍奉)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二、理解性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一个真正爱好学习的人,做事要勤勉,说话要
谨慎,还要去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里去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的
两句是:,O
2.《论语》十二章强调作为君子,对于真理的追求应该不惜以付出生命为
代价的两句话是:,o
3.一个善于提高自己品德修养的人,要以正面人物作引导做到取长补短,
又要以反面人物为镜,不重蹈覆辙。《论语》十二章中表达这种观点的两
句话是:,。
4.《论语》十二章中高度概括了质朴和文采的辩证统一、合理互补关系的
两句话是:,0
5.《论语》十二章表达君子既要拥有华丽的文采,又要拥有朴实敦厚的品
质,要做到文质兼修才能成为君子的两句话是:,
6.时代青年要勇担重任,志向高远,努力实现祖国复兴的远大目标。这可
用曾子的两句话来表达:,o
7.《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君子把“仁”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是一件重大的
使命的两句话是:,?
8.《论语》十二章认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一辈子直到生命结束都不能
停息的两句话是:,?
9.《论语》十一章中运用比喻来说明做学问、做事情仅仅差一点就成功了
的两句话是:,。
10.拥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拥有仁心的人不会忧愁,拥有勇气的人无所畏
惧,《论语》十二章中体现以上观点的三句话是:,
1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君子要约束自我,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先王
之礼,这样才能达到儒家所说的“仁”的标准的句子是:,
12.《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人一旦做到自我约束,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
下人都会称赞他是仁人君子的两句话是:,
13.《论语》中孔子强调实践“仁”要靠自己,从视听言行等方面提出了具
体要求的句子是:,,,
14.《论语》十二章中表明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和“利”具有截然不同的
态度的句子是:,o
15.《论语》十二章中体现人遵守“礼”的前提是要具有仁爱之心的句子是:
16.美国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制裁,而中国对美国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反制
裁措施,他们却指责我国违背了贸易规则,中国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
的“,”这两句话来反驳。
17.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学《诗》的直要性时说到,学《诗》从近
的方面可以侍奉父母,从远的方面可以侍奉君王,这两句话是: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朝闻道,夕死可笑。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
而道远。
7.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8.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譬如为山,未成一簧。1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11.克己复礼为仁。12.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
1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4.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15.人而不仁,如礼何?1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7.迩之事父,
远之事
《大学之道》/《礼记》
一、挖空练习
入学之道(宗旨),在明(彰显)明(高尚、光辉)德,在亲(亲近爱抚)
民,在止(达到)于至善(“至善”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坚定),定
而后能静(心不妄动),静而后能安(性情安和),安而后能虑(思虑精
详),虑而后能得(处事合宜)。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接近)道(大学的宗旨)矣。
古之欲明(彰显)明(高尚、光辉)德于天下者(的人),先治其国。欲
治其国者,先齐(使……整齐有序)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修养)其
身(自身品德)。欲修其身者,先正(端正)其心(内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使……真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获得)其知(知识)。致
知在格(推究)物(事物的原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对外物之理认
识充分)而后意诚(意念真诚),意诚而后心正(内心端正),心正而后
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平民),壹是(•概)皆以(把)修身为(当作)本(根本)。
二、理解性默写
1.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中有“小学而人遗,吾未见其明也”两句,与
其中的“小学”相对的是“大学”。《大学之道》阐述了大学的“三纲”,
2.《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的句子是
3.《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
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
4.《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
终结的句子是
5.《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
详的句子是
6.《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的句子是
7.《大学之道》中,用
"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为人
处世的根本。
8.《大学之道》论说的八目是
9.《大学之道》中,论说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
自己的国家的句子是
10.《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
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11.《大学之道》与孟子“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有相通之处,
强调内在的德行要转化为实践,由己及人,体现大学之宗旨的句子是
12.《大学之道》用平和的心态权衡利弊体现“慎思慎言,方得合宜”的句
子是“,”。
13.《大学之道》中,用
“,”两句强
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安好的重要性。
14.“心学家”王阳明为获得正确的认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这一行为
正体现了《大学之道》中的“",同时启示我
们探究精神的积极作用在于“
15.《大学之道》中阐释了自然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
1.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4.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5.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6.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7.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8.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9.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10.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1.在明明德,在亲民
12.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3.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4.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1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
一、挖空练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才D有不忍人之
政矣。以(用)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运转)之掌上。
所以(…的原因)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表判断):今人乍(突然)见
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恐惧)恻隐(怜惘)之心;非所以(因为)内
交(结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博取)誉(名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厌恶)其声而然(这样)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对自己的小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小善感到憎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