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刘**(实名认证)
IP属地:湖南
下载本文档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大学之道》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高校之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其次单元第四课的其次篇文章。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高校》,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这次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高校之道》教案篇一
【素养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见,了解《高校》的主要内容。
2、把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别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教学重难点】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精确 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详细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今日,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高校之道》。
二、文化常识
1、了解曾子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提倡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珍贵的社会意义和有用价值。曾子参加编制了《论语》、撰写《高校》、《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进展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2、曾子轶事
啮指痛心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常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盼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突然觉得心口痛苦,便抓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呼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不速之客,我咬手指是提示你快回来。”
3、了解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高校》,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人为贵
《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宏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进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觉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4、了解《高校》
《高校》,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当代许多学者认为实际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是争论古代训练理论的重要著作。
在宋代以前,《高校》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高校章句》,《高校》遂成为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高校》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训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高校》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
5、解题
明确题目是编者加的。高校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三、诵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明确字音。
本末(mò)壹(yī)
(二)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
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范读:老师朗读示范。同学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自读:同学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
四、文本讨论
【思索1】研读第一段
原文:高校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高校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④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境界。
⑤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决不移。
⑥静:心不妄动
⑦安:性情安和
⑧虑:思虑精详
⑨得:处事合宜
⑩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末”指木之梢为迹。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道:规律
释义:高校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决;志向坚决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头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进展的规律了。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内容及作用。
明确指出高校的宗旨,提出了高校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八目”做预备。
2、“三纲”详细如何解释?
明确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善的地步,不达到最抱负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3、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
明确首句开宗明义,提出高校之道的“三纲”,其次、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高校之道,阐明其中的规律关系。
【思索2】研读其次段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获得学问。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⑤知至:对外物之理熟悉充分。
⑥庶人:指平民百姓。
⑦壹是:一律,一概。
⑧本:根本。
释义: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学问。获得学问的方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熟悉充分,充分熟悉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内容及作用。
明确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详细的方法。
2、“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其次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思索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详细步骤。它们是一个不行分割的整体。
【思索4】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高校之道”的。
明确既有其乐观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①乐观的影响:《高校》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怀和参加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进展都具有乐观意义。《高校》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标准抱负。这种思想主见乐观人世,注意自身修养,关怀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消极的影响:《高校》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根据“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深厚的政治倾向性。
【思索5】拓展阅读
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高校》节选)
译文:所以,君子应当谨慎地修养德行。具备了德行才能获得民众,有了民众才会有国土,有了国土才会有财宝,有了财宝才能享用。德行为根本,财宝为末端。如若本末倒置,民众就会相互争斗、抢夺。因此,财宝聚集在国君手中,就可以使百姓离散,财宝疏散给百姓,百姓就会聚在国君身边。所以你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别人,别人也会用不合情理的言语说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猎取的财宝,也会被人用不合情理的方法夺走。《康诰》上说:“天命不是始终如一的。”德行好的就会得天命,德行不好就会失掉天命。《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德行当做珍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可以当做珍宝的,只是把挚爱亲人当做珍宝。”
【问题】:这一部分的主要的思想主见是?
明确以德为本。
五、艺术感悟—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技法指导】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奇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化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才智,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分析】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详细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全都性。
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加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气。
六、名句积累
1、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2、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5、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6、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7、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8、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9、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10、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七、阅读与思索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抱负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谈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亮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很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旧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行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召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行懈怠;“坐毋箕”,坐着,不行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学问。
如何得体地访问他人、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访问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仆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预备。假如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楚可闻,就可以进去;假如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行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敬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留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假如是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提及;“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到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盼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很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的概念,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类似,体系相当浩大,很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假如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八、作业
阅读上面的材料,谈谈你对“古礼今用”的看法和观点,不少于400字。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高校之道》学问点篇二
高校之道:高校的宗旨。“高校”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学校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学校,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学问和礼节;十五岁入高校,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其次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肯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