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而不知:藏在生活中的《大学》与《中庸》曾子孔子

日用而不知---藏在生活中的《大学》与《中庸》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些掷地有声的箴言,您是否耳熟能详?它们常在古装剧的厅堂书房里高悬,作为官员名士的座右铭。这些承载着古人智慧与至高追求的语句,正是源自儒家典籍《大学》与《中庸》。

《大学》《中庸》并非遥不可及的玄奥古卷。它们的智慧精华早已如水银泻地,悄然渗透进我们的语言、思维与文化血脉,只是我们常常“日用而不知”。它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近在咫尺。细察之下,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融入日常的成语典故。活跃在我们口头的众多成语,其源头便藏在这两部典籍之中。比如,源自《大学》的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世不忘、豁然贯通、心广体胖(原意为心胸宽广则身体舒泰)、无所不用其极(原意指追求至善的极致努力)等。源自《中庸》的有:隐恶扬善、半途而废、执其两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

激励人心的格言警句。一些体现人生理想、道德修养、治国理政的警句,常被奉为圭臬,其原型也多出自此二书。如开篇所引的诸多名句,以及出自《中庸》的、阐述勤能补拙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预示国家兴衰的“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等。

凝聚智慧的俗语箴言。许多蕴含深刻自然、社会与人生哲理的俗谚,其根基亦在《大学》《中庸》。如《大学》提出的明辨本末与次序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点明万物有根本与枝节,万事有终结与开端。懂得轻重缓急与先后次序,便接近大道至理。洞察情感盲区的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揭示人常看不清自己孩子的缺点,却总嫌自家禾苗不够壮硕。阐释财富真谛的“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仁者用财富修养身心德行,不仁者却用生命去追逐财富。揭示理财大道的“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指出财富累积的根本法则:生产者多,消费者少;创造勤快,消耗舒缓,如此财富方能长久充盈。

在“四书五经”中,《大学》与《中庸》对现代人而言或许最为陌生。尽管它们在儒家体系中地位崇高,被程颢、程颐、朱熹等大儒视为儒学体系的“蓝图”与“筋骨”,但其思想的抽象深邃,常令初学者望而却步。

相比之下,其他经典的形象更为具体:《论语》《孟子》是圣贤对话录,《诗经》是诗歌瑰宝,《易经》探究宇宙玄机,《礼记》规范礼仪制度,《尚书》是上古文献汇编,《春秋》为编年史书。那么,《大学》《中庸》的独特价值究竟何在?

《大学》——“内圣外王”的蓝图

《大学》为孔子杰出弟子曾子(曾参)所述。在儒家传承史上,曾子地位举足轻重。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颜回虽最受器重却英年早逝。真正为继承和发扬光大孔子思想做出最大贡献者,正是曾子。他以孝道、诚信和“吾日三省吾身”的深刻自省闻名,“曾子杀彘”教子守信的故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箴言千古流传。因此,曾子被尊为“宗圣”,成为孔子思想重要的传承者与发扬者。

《大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提纲挈领式地提出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由家至国的完备进阶体系,清晰勾勒出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生路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抱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积极入世、勇于担当,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程。

《中庸》——“至诚至和”的智慧

相传《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孔伋)所作。子思亦是儒家传承中的关键人物,与孟子(孟轲)有间接师承关系,共同创立了思孟学派。北宋时,子思被追封为“述圣公”,与孔子(至圣)、曾子(宗圣)、颜回(复圣)、孟子(亚圣)并列为儒家五大圣人。

《中庸》的核心要义,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庸之道”。它并非简单的折衷妥协,而是追求内在“至诚”之心与外在“中和”之行的辩证统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强调情感与行为的恰如其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则点明了达到中和境界的宇宙和谐观。它探讨了诚、慎独、时中等深邃哲理,旨在塑造人格的平衡与和谐,寻求天地万物各安其位的理想状态。

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支柱,《大学》与《中庸》不仅是古人修身治世的圭臬,其智慧更已悄然融入中华文化的深层密码,化作我们日用而不觉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宝库。它们所倡导的个人德性精进、家庭和睦、社会有序、天下太平的崇高理想,以及对内在中正平和与外在行为合度的不懈追求,穿越千年时空,依然闪烁着解决个人安身立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永恒光芒。

在喧嚣纷扰的现代生活中,重读《大学》《中庸》,不仅是对千年经典的致敬,更像是开启一座尘封的智慧宝库,为我们寻回那份源自古老智慧的定力与方向感。如有兴趣者,不妨抽暇翻阅,您定能发现,那些看似遥远的哲思,早已在您的生活中悄然回响。

THE END
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民政协网曾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曾子在《大学》中深刻阐述了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亲即新),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曾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他谈了两层意思:一是学习的jvzquC41yy}/tvzd0ipo7hp1e532;8/29343885:878:7xjvor
1.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与济宁嘉祥县曾子研究院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联合举办多届“海峡两岸曾子思想研讨会”,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曾子思想、推动两岸合作发展上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同胞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jvzquC41yy}/tlf{l/umz0gf{/ew4m{rz0umize|ku7mvo
2.传承与创新:《曾子学刊》人文高端论坛(2025)多维深掘阳明学现代2025年4月12日至13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曾智明“曾子学术基金”、曾子研究院、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曾子学刊》编辑部、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曾子学刊》人文高端论坛(2025):阳明学的传承与创新”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圆满举行。作为《曾子学刊》年度学术盛会,论jvzquC41yy}/tlf{l/umz0gf{/ew4kphu03:>618;357mvo
3.1.原本《大学》全文曾子林风悠悠高音质在线试听林风悠悠 - 1.原本《大学》全文---曾子 专辑: 原本大学 歌手:林风悠悠 本字幕由TME AI技术生成 原本大学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清明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是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尽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jvzquC41o0qvixz0eqs0mprkzuuoi89k388sf>3jvor
4.大学全文在线朗读mp3免费听国学大学曾子 著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曾子作。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jvzquC41iwuywn3jvvvdp7hqo1hpqt4fcz{f1vu51
5.《曾子学刊》(2025)人文高端论坛“出土文献与儒家哲学”学术研讨2025年8月2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曾智明“曾子学术基金”、曾子研究院、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曾子学刊》编辑部、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曾子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曾子学刊》(2025)人文高端论坛:出土文献与儒家哲学”在青岛圆满召开。论坛延请国内知名大家郑开教授、丁四jvzquC41yy}/tlf{l/umz0gf{/ew4kphu0399;18<:57m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