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强:《大学》为什么被称为四书五经之首曾子财富

在中国古代,若想登上仕途、成为士人,必须熟读“四书五经”。然而在这九部经典中,《大学》却被尊为“四书之首”“五经之纲”。为什么偏偏是它?为什么在浩如烟海的儒家经典中,《大学》能居于最尊的位置?

每一年,汇成百年教育创始人周文强都会精读一本书。今年精读就是《大学》,作为四书五经之首——《大学》为什么那么有魅力?周文强曾这样说:“读懂《大学》,你就会明白修心的规律,也就会看懂财富与命运的规律。”

这句话点出了《大学》真正的分量。它不是一部单纯讲道理的书,而是一部讲“方法”和底层规律的书。它教人如何从修心开始,一步步走向明德、齐家、立业、平天下。

周文强认为,它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更好的人”的操作手册。

一、《大学》之所以为首,在于它讲“次第”

《论语》讲故事,《孟子》讲仁义,《中庸》讲天性,而《大学》讲的,是修行的路径。

周文强常说:“《大学》是儒家唯一一部讲‘方法论’的书。”它不是告诉你“要仁义”,而是告诉你——如何做到仁义;不是让你“修身”,而是教你修身的次第。全书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铺陈出一个人由内而外的成长逻辑。

这八个字,其实构成了中国人千年来的价值框架。从个人到家庭,从社会到国家,皆以此为本。它告诉人们,一切外在的成功都源自内在的秩序。只有当心被安顿,德被显发,行动才能有力。

周文强把这称为“财富自由的心法”。他说:“修身就是修心,心正则事顺。财富不过是你修心的副产品。”一个人若跳过修心,盲目追逐金钱,就像在沙地上建塔,注定会倒塌。而《大学》最可贵的地方,正是让人先立心,再立业。

二、《大学》之所以为首,在于它讲“心法”

《大学》一开篇便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不是一句抽象的道德口号,而是一条心性修炼的主线。

明德,是点亮内心的光;

亲民,是让这份光照进人间;

止于至善,是让人活成最圆满的样子。

周文强解释说:“所谓‘明明德’,其实就是觉醒——让你看见真正的自己。当你觉醒,你就不会被情绪、欲望、贪念牵着走。”他常提醒学生:“财富自由,不是口袋自由,而是心自由。”

《大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让人从修身入手,而不从外功着手。它不教人如何获取名利,而是教人如何让名利自来。正如古语所言:“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财富、事业、天下,不过是心的延展。当一个人的心稳了、正了,他的事业自然会稳,也会正。

三、《大学》之所以为首,在于它立“根本”

儒家有四圣:孔子、颜回、曾子、孟子。孔子开道,颜回复圣,曾子宗圣,孟子亚圣。《大学》正是由曾子所作。

周文强在课上说:“曾子之于儒家,就像根之于树。孔子播种思想,曾子让它扎根。”孔子原本想把衣钵传给颜回,无奈颜回早逝,最后传给了最具慧根的弟子曾子。而曾子所写的《大学》,恰恰是儒家思想第一次系统化、次第化的呈现。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几经命运的波折:最初不过是《礼记》中的一篇小文,直到唐宋时期才被韩愈、朱熹重新发现。朱熹将其独立成书,并写下注解,使《大学》正式成为“四书”之一。可以说,《大学》是被历代圣贤不断“点亮”的智慧结晶。

周文强认为,这也是宇宙规律的体现。真理不会因为被忽视而消失,它只会在时代成熟的时候再次被唤醒。唐宋之际,人心浮躁、功利横行,儒家重新以《大学》为首,其实正是在提醒世人——修己是立世之本,内在的秩序高于一切外在的喧嚣。

四、《大学》之所以为首,在于揭示了财富的底层规律

汇成百年教育正是以此为根。周文强和杨韵冉常讲:“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他们把《大学》中的修心逻辑融入现代教育——《大学》有八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周文强常把它解释为一条“财富升级路线”:格物,是学习与觉察;致知,是认清规律;诚意,是动机纯正;正心,是摆正方向;修身,是改变自己;齐家,是经营关系;治国,是管理资源;平天下,是创造价值。这八个字,其实就是人生的财商地图。

如果一个人连“格物致知”都做不到,连“为什么赚钱”都没想清楚,就算挣了钱,也会因为心不稳、认知低而亏掉。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不仅是儒家之首,更是教育之首、修行之首。它把“道”从天上拉回到人心,把“修行”从庙堂带回到日常。

结语:懂《大学》,才懂人生

两千多年来,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无不诵读《大学》。苏轼、岳飞、范仲淹、王阳明、文天祥……他们不同命运,却有同样的修心之路。

(周文强)

今天,我们不再为科举而读《大学》,但更该为人生而读它。因为在信息爆炸、欲望横行的时代,最稀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清醒;最昂贵的不是财富,而是心安。

正如周文强所说:“《大学》是一本修心之书,是一本财富心法,是一本通往觉醒的导航书。读懂《大学》,你就读懂了自己,也读懂了宇宙运行的规律。”

THE END
0.“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人民政协网曾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曾子在《大学》中深刻阐述了学习与修身的关系,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亲即新),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曾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他谈了两层意思:一是学习的jvzquC41yy}/tvzd0ipo7hp1e532;8/29343885:878:7xjvor
1.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与济宁嘉祥县曾子研究院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联合举办多届“海峡两岸曾子思想研讨会”,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曾子思想、推动两岸合作发展上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已经成为海峡两岸同胞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jvzquC41yy}/tlf{l/umz0gf{/ew4m{rz0umize|ku7mvo
2.传承与创新:《曾子学刊》人文高端论坛(2025)多维深掘阳明学现代2025年4月12日至13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曾智明“曾子学术基金”、曾子研究院、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曾子学刊》编辑部、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曾子学刊》人文高端论坛(2025):阳明学的传承与创新”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圆满举行。作为《曾子学刊》年度学术盛会,论jvzquC41yy}/tlf{l/umz0gf{/ew4kphu03:>618;357mvo
3.1.原本《大学》全文曾子林风悠悠高音质在线试听林风悠悠 - 1.原本《大学》全文---曾子 专辑: 原本大学 歌手:林风悠悠 本字幕由TME AI技术生成 原本大学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清明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是有终始 知所先后 则尽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jvzquC41o0qvixz0eqs0mprkzuuoi89k388sf>3jvor
4.大学全文在线朗读mp3免费听国学大学曾子 著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一说曾子作。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宋代程颢、程颐兄弟从《礼记》中把它抽出,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撰《jvzquC41iwuywn3jvvvdp7hqo1hpqt4fcz{f1vu51
5.《曾子学刊》(2025)人文高端论坛“出土文献与儒家哲学”学术研讨2025年8月2日,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曾智明“曾子学术基金”、曾子研究院、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曾子学刊》编辑部、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曾子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曾子学刊》(2025)人文高端论坛:出土文献与儒家哲学”在青岛圆满召开。论坛延请国内知名大家郑开教授、丁四jvzquC41yy}/tlf{l/umz0gf{/ew4kphu0399;18<:57m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