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点。
观察、记忆、想象、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和现成的结论,但由于还不成熟,所以容易固执和偏激。
由于处在身心剧变时期,各种需要日益增长,加之此时还缺乏较强的控制情绪的能力,所以他们容易动感情,且这种感情强烈而不稳定,具有两极性(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特点。开始经常地、较明显的出现一些持续性的情感状态,如焦虑、憧憬、性爱倾向等,代表性地表现为孤独、苦闷的闭锁心理。
克服困难的毅力有所增强,仍有较强的受暗示性,喜欢并善于模仿。
气质的本能表现渐少,开始打上社会影响的烙印。
因各种需要互相交织,所以满足需要和需要得到满足的体验都较过去强烈和丰富。
随着实践的增加和思维的发展,各种动机开始出现间接性(不直接表现为某种行为)、稳定性(较长久地保持某一动机)、迟效性(动机的行为表现不立即显现效果)的特点。
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更大的坚持力,即有了较为长久稳定的兴趣。参与感和表现欲的产生,致使兴趣明显出现了“赶时髦”的特点。
但从小便习惯的、已定型的态度仍具有持续性。态度的认识因素与情感因素易于产生不协调性,即理智上认为应该(或不应该),而情感上却不然,这是由此阶段学生情感特点所决定的。
但因为处在转折时期,思想和行动还未脱稚气,所以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很容易自以为是。由于发现了不同于外部现实的内心世界,所以初中时期便产生了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欲望和能力。他们开始较为强烈地关注自己的相貌、成就、地位等,并据此确定自己的行动目标和方式。
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价值观逐步定向,导致他们开始以地位对等、态度一致、情趣相投等原则来选择交往对象和朋友。一旦根据上述择友原则加入或组成某一非正式群体,便会对该群体的规范产生极大的认同,从而该群体便会成为影响个人品质的重要因素。
如有的仍然恪守“男女界线”,有的喜欢与异性同学(往往并非特指)一起参加活动,有个别的已开始思慕起某个特定的异性。由于这个时期比较缺乏青春期知识、自制能力和社会道德意识,所以相对高中时期来说,男女同学的交往中“出格”的较多。
许多经验证明,我们家长如果及时地了解和分析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主动和学校教师协调一致地做好中小学衔接的教育工作,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顺利实现从小学到中学的“飞跃”,可以为整个中学阶段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了中学及中学生存在的特点,我们作为家长就要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真正地做到有的放矢。
我们每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学习也是孩子的任务之一。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学习呢?家庭是人才的摇篮,父母是孩子最早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
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流传甚广的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要重视孩子的优良品德、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
只有正确理解履行做父母的职责,才有可能抚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下,我们还必须注意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情绪、心情、注意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