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充满“课标味”——论教学与课标的共生关系课程标准语文新课标

全文长 61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8分钟

导 读

课堂教学应该充满“课标味”。多年来很多教师不读课标,直接拿着教材、教案就上课。读课标,课堂教学才能常变常新,教师才能与学生共同养成阅读习惯,才能让教学有改革味、项目味、成果味。教学与课标是共生的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先后经历了三个课程标准(2001、2011、2022年版),可是有多少教师并没有把所教学科的课标完完整整地看过一遍,还扬言不读课标照样可以教书,照样可以让学生取得不错的分数,照样可以让很多学生考上“双一流”大学,因为教材是按照课标来编,自己按照教材教,按照教育主管部门配发的教辅用书及命题方向来教,也没有违反课标之精神。这种逻辑看上去非常合理,无懈可击,但如果这些教师读了课标,并让课堂教学充满课标味,他们就会知道自己错了。

我做了近20年的教师培训,只要涉及课程标准主题,我就把一段话送给参加培训的教师:

“在美国,国家《英语语言艺术标准》已经成为衡量教师的母语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但是,无论怎么教学,都必须遵守课程标准。走进美国语文课堂,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教室的墙壁上贴着课程标准,黑板上写着课程标准,家长拥有课程标准;教师教学为了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各州标准化统一考试紧扣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处处围绕课程标准展开。课程标准几乎成为美国语文课程教学的‘圣经’,处处有标准,时时看标准,课程标准已经成为美国语文教育人士开口必谈的话题。”

很遗憾,20多年了,我们对待课程标准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景象。

课堂教学不能以不变应万变

进入21世纪,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差不多每十年修订一次。其实世界上有不少国家,4~8年就对语言、数学、科学等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为什么?因为世界变化太快,昨天的正确,今天就有可能是错误的;昨天的难题,今天就有可能解决了。而新课程标准肯定会吸纳新的研究成果,废除错误的理念,呈现更好的策略。把这些体现于课堂,就是新教学。

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四个学段的“识字与写字”要求有如下变化。

第一学段:将原来的“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改成“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汉字书写的笔顺规则有“基本笔顺规则”和“补充规则”,也就是说,接下来,“补充规则”就不要教了。如果教师不看课标,没有发现这点变动,很有可能继续按照传统的方式,即把所有的笔顺规则都教了。教过一二年级的教师都清楚,在笔顺上花费的时间真多,由于教材在这方面编得不科学,教师多是按部就班没有创新地教,学生学得真苦。这次课程标准在这方面降低了要求,其实就是淡化传统的笔顺教学给学生带来的负担。

第二学段:增加了“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的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第三学段:增加了“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

第四学段:把原来“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改为“临摹、欣赏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增加的这些内容,其实就是对过去一段时间识字与写字教学存在较严重问题的修正。最近20年,我在报纸杂志上、公开课中收集到200多个名师识字教学片段,通过查阅《说文解字》《汉字源流字典》《汉语大字典》《汉字图解字典》,发现有很多识字教学是有问题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我在一节名师公开课中听到这样一段“幸”字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幸”吗?

生:“幸”就是幸福的意思。

师:说得不太对。我们一起来看看“幸”这个汉字。请同学们伸出小手,跟我一起写。(生伸出小手)

师:上面是“土”,下面是人民币符号“¥”,代表有钱。幸福就是你得有钱,没钱就不幸福。(生个个睁大眼睛)

师:在土里种着种子,收获了很多庄稼,是不是很幸福?所以幸福里面有土,古人说“土里生金”,“金”不就是钱吗?

生:是!

师:如果你很有钱了,是不是很幸福?

生:是!

师:“幸”就是土里种了东西有收获,并且家里很有钱,或者说土里生出了很多黄金,有钱了,所以幸福。(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新课程标准来了,这样的“精彩”还能继续吗?如果查一查前面所说的几本字书,会发现“幸”的写法如下(见图1)。

图1 “幸”的不同写法

其中两个大篆及小篆的“幸”,下半部都像“羊”,而不是这位教师所说的人民币符号。《说文解字》中说:“幸,吉而免凶也。”本义就是重罪犯或死囚脚颈连锁,即将被处死时,突然得到赦免,也就是“吉而免凶也”。当我们了解这个字的源流后,就知道这个字里藏着大智慧,即“幸”就是给人自由,与钱相比,要高一个档次。如果我们再去了解“福”字的源流,就会知道“福”就是为人祈福,自己才有福。所以,幸福就是给人自由、为人祈福,别人才能给自己自由、为自己祈福。古人这样造“幸福”,是大思想、大文化,可是却被教师教成“有钱才幸福”,何谈思想、文化啊!

又如“武”字,很多学生特别容易给它多加一撇。传统教法是让学生反复订正。有了新课标之后,教师应该这样教:武,会意字,从止,从戈。这个字从甲骨文至小篆,都是把戈挂起来的。后来变成楷书,就将“戈”的“横”变成短横,把“戈”中的“撇”(其实是刀剑)拉成“长横”,意思是把刀剑挂在墙上。把戈收起来,挂起来,不再打仗了,才是武,也就是止戈为武。这个字表达着对美好、和平的愿望。如果加上了撇,就意味着刀剑没有挂起,还在腰间,那么战争不是还在继续吗?这样教,就教出了智慧,教出了文化,教出了自信。

不读课标,只教教材,反复做题,

师生读书之习惯都难养成

再好的教材也无法展示出学科的全部,也不可能把课标所有的精神都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上下功夫。

什么是课程?“课程”的原意就是“跑道”,就是“起点”,就是学了之后能奔跑起来。实事求是地说,我国这二三十年里,绝大多数的教师就是不看课标,只教教材、多做题,偶尔让学生看看课外书。经过层层筛选,考上大学的学生,本该个个珍惜,发愤图强,更加优秀。事实上,很多名校的优秀大学生居然跑不动了,挂科了,“躺平”了。按照高考的那个分数,很多人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仅仅四年大学,就让很多人失望了。为什么?

只要你读过清末的课程标准、民国时期的国语课程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所有语文教学大纲和教学纲要,还有21世纪的语文课程标准,就会发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最重视整本书阅读的。虽然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这条理念,但年段中没有具体的整本书阅读目标和内容以及实施建议、教学建议,也就没有多少整本书阅读的事了。

2022年新课标第一学段的“学段要求”中就有了“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即“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其余学段也都专门列出整本书阅读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整本书阅读”是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课程标准制定者也将其界定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其余五个任务群,个个都要有“整本书阅读”。学段要求有了,课程内容有了,学业质量、课程实施方面也都有很多文字在讲述整本书阅读。

如果教师不读课标,不了解百年来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整本书阅读的缺失情况,就不会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如此全方位地重视整本书阅读的意图,接下来也就只能继续按照原有的方式教教材上的“整本书”。这样是无法帮助学生养成读书习惯的,学生自然也就跑不远了。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一位真爱语文的教师,新课程标准要读,旧课程标准也要读,最好能把清末的课标与民国时期的教学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所有教学大纲,都进行认真的研读;还可以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语文课程标准读一读;如果能够找到,还可以把美国、日本、德国、芬兰、丹麦等国家的语言学科课程标准读一读。读了之后,研究之后,语文课堂就有“课标味了”,就知道怎么抓读书才能让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读书习惯了。

比如,美国2010年开始实施的《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六年读1404本书,占K-12的77.6%,也就是说,小学六年读书最多。1404本书,其中1000本是一二年级学生要读的图画书。英国最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1~3年级不再编写英语语言学科教材,全用图画书代替,要求学生每周读11本图画书,三年要读1500本图画书。我们的新课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规定第一学段的学习内容中有“阅读图画书,体会童真童趣”。

“图画书”走进新课程标准,这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我国翻译及原创图画书只有20年左右的时间,但出版的数量是惊人的。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四百多家出版社20年间出版翻译及原创图画书达16000种以上。但是,这20年来,一所所学校里,也只有少部分喜欢图画书的教师才在课堂里讲图画书,在量上也是极其不足的。很多教师没有好好读读图画书,更不知道图画书怎么教,当然也不可能带着学生在一二年级读1000本图画书。

看新课标第一学段的学段要求及课程内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真的很高。虽然课程标准没有要求学生两年要读1000本图画书,但教师们只要愿意做,每天一定能找到20分钟,大声朗读2本图画书给学生听。如果再请学生的父母每天晚上陪伴阅读1~2本图画书,两年时间,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读完千本图画书。读完千本以上图画书的学生,就真正地奔跑起来了!另外,如果教师给孩子读千本我国原创的优秀传统故事图画书,这样的阅读就是文化自信的落实。如果再能加上几百本外国经典图画书,对比之中,也能培养学生之原创精神,为他们种下一颗颗创作的种子。

这次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这一项,第一条就是“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其中的第一句话是“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不读书,读书很少的教师,只能教课本,只能多做题,其教出来的学生可能有较高的分数,但肯定跑不远。大教育家佐藤学说过:“教师是‘教的专家’,同时也必须是‘学’的专家,在知识复合化、流动化的知识社会更应如此。对小学教师来说,所有学科的学问与教养全部得到提升是有困难的,但如果在现在执教每个单元的过程中都能读至少一本新书,教师的阅读就会使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有所丰富。请先从这方面着手做起吧!”

读课标,能让教学有

改革味、项目味、成果味

2003年,我从教师进修学校到小学教语文,根据我发现的那些问题,根据课标中首次出现的“课内外作文”,我开始在自己的课堂做“让100%的学生热爱汉字,热爱读写”的课题,这一课题让我开启“每天20分钟大声朗读整本书给学生听”之工程,开始实施师生每周读一本书计划,创造了“一次习作五课时赏评式教学模式”,发明了“十有作文本”,创造性地制定出“两个年段的七星评价表”来简单高效地评价学生习作······每年发表文章20余篇,出版了多本专著,课题成果让我获得了2010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我一字一字、一遍一遍地读起来。我很高兴,因为我过去提出的多条建议被吸纳了,但进一步的阅读又让我发现了该课标还有一些问题,于是我从12个方面质疑课标:①应该根据年段设置目标和内容;②汉字的活性教育、精细思维不能缺失;③课外阅读量该从400万字变为4000万字了;④别叫写话、习作,直接叫写作更好;⑤写作研究等新成果、好做法,课程标准不能拒绝;⑥文体不能再淡化了,语感的培养不能少了精准的文体要求;⑦诗歌、剧本、研究报告等文体写作严重缺失;⑧课内习作、课内外作文的意义没有界定清楚;⑨对仍然使用的八处“提倡”、多处“建议”的深思;⑩一册要编多少篇课文才算合适、科学?背诵优秀诗人240篇(段)是科学、进步,还是落后?语法修辞等知识不是猛虎。我针对这些问题写了四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2012年3月)、《教师教研周刊》(2012年3月)、《小学语文教学》(2012年6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2012年7月)。我发现,2022年版新课标中,我的多条建议又被吸纳了。

2011年版课标首次出现“多读多写”,结合我发现的问题,我在课堂中开始做两个项目:一是“让100%的学生热爱汉字、热爱读写”,二是“小学语文多读多写的实践研究”。我创造了“多读多写课程体系”(小学读1000本图画书,500本桥梁书,200本较厚的经典童书)、“大单元‘先写后教’变序教学课堂教学模式”“‘读书等身’整本书阅读评价”······这几个项目让我每年最少出版一本书,每年都有近20篇文章发表,每年都能开设“课标味”十足的公开课、讲座,两次获得了江苏省教育科研优秀奖,四次获得省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我会继续做“让100%的学生热爱汉字、热爱读写”这个没有任何立项、永不结题、自主实施的项目;我又在架构大单元“学习任务群”的创新实践研究,同时思考我的教学如何实现“教学评”一体。

读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能让所教学科有“课标味”;如果能多读读其他学科课标,跨学科教学肯定会更美。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在阅读与实践中亲自验证教学与课标的共生关系,就会获得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永远都不会失去的教育财富。

旧教材如何应对新考试?

教师如何真正落地新课标?

新课标离课堂有多远?

为深入理解《课程标准》(2022年版)实质内容,精准把握各学科课程核心素养要求,为“双减”赋能,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推出新课标首批百名“种子教师”培养计划,由名家引领、名师实战经验分享、分组磨课、导师真实课堂展示等模式解决教师在实操过程中遇到的三大困境与重点问题,实现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2022版生物学课标研读二、2022版新课标界定生物学课程性质是什么?答: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什么?答:具有高度复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生物界。有什么特点? 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jvzquC41yy}/lrfpuj{/exr1r1i78lf:2;
1.初中科学校本课程范文地理知识丰富多彩有的比较高深,有的比较难懂,作为入选初中学生的校本课程的地理内容应该通俗易懂,浅显易懂,才能使学生愈学愈感兴趣。因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选取的地理专题内容:一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如讲气温来源不是直接吸收太阳光,应回避学生不具有的光谱知识,简单扼要的说出气温来自地面热量的传递,冬天人在外面晒太阳时是先衣服热起来,而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7;:7;/j}rn
2.课程与教学的问题通用12篇再者,学校方面并没有及时地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双语教学的发展,导致大多数双语教学教师热情度不高。对于双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会基于英语基础薄弱的现状,倾向于采取用中文来进行讲解,适当穿插几句英文形式的渗透型的教学模式,这种跟英语翻译课相差无几的授课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全无甚至厌烦。jvzquC41yy}/z~jujw4dqv4jcq}fp8657:;60qyon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12篇(全文)四、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分析评价的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等特点。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学科教学设计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教学设计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jvzquC41yy}/;B}wgunv0lto1y5jmn~3v;ycyyu0jvsm
4.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精选5篇)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音乐学科课程标准范文第1篇 建立适应《新课标》要求的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和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6989?60qyon
5.课程与教学论通用12篇在观看之前,先提出学习目标,如授课教师的仪态、信息技术教学语言的运用、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如何活跃课堂气氛、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观摩过程中思考,教学录像以我校前几届学生实习的优质汇报课为主,师兄师姐的现身说法,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他们的知识基础、教学技能水平等各方面都与我们的学生最为接近jvzquC41|idzk3zwgyiw7hqo1nbq€jp1;6447mvon
6.英语地位”呈水土流失般下降,一周仅2节课|英语|学科|学生可双减政策落实后,上海就宣布了“小学英语期末不进行纸币考试”,这也是体现了大势所趋,毕竟这几年对于英语这门学科的主科地位争议真的是很大。 而双减政策下,很多学校的英语学科的地位也是可以看出,在逐渐地下降,从一所学校的课程中可以看出来,原本一周8节课打底的学科,如今却只缩减成了2节,这英语学科的地位简直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9759<97A8a3di59@g:926229~fxm4ivvq
7.制定学习计划的范文(精选18篇)还有一种办法是为了补一门功课,每天无论上什么课,都要花一些时间学习这门功课。也就是说,其他科目只要把作业做了,知识点复习了,就可以了;而这门功课则需要安排时间学习自己计划的内容。如果白天有大课,晚上可以考虑少复习一些(当然,作业还是应该尽量完成的)要解决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计划之间的矛盾。 做作业前,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vgnlkj{b1@6873890qyon
8.嘉兴教育学院课程资讯《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必要设置一门整合的科学课程,呈现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统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深化对科学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和科学认知的发展;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求知jvzq<84yyy4kzs~0eqs/ew4ctv532:71;1821jwva36:4h7582>: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