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常**(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第一、二单元学情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韩非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多),人民不胜禽兽
虫蛇。”这种环境决定了远古居民早期的社会形态是()
A.制造工具,发展生产B.永居山洞,躲避虫蛇
C.原始群居,共同生存D.发明弓箭,追逐野兽
2.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重要核心素养,根据“距今约170万年”“门齿化
石”“粗糙的石器”“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判断描述的人类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B.蓝田人遗址C.北京人遗址D.山顶洞人遗址
3.下面是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石器。据此可知北京人()
A.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B.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C.会使用火并会保存火种D.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4.在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厅中有关于海城仙人洞遗址的介绍,有一幅图片是穿孔项链。
由此判定与其年代基本重合的遗址是()
A.哪县人遗址B.元谋人遗址C.蓝田人遗址D.山顶洞人遗址
5.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
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A.炎黄部落起源B.原始农耕生产
C.史前制瓷技术D.大禹治水过程
6.《商君书》记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下列印证“耕而食”的说法中,可信度
最高的是()
B.河姆渡遗址出土了骨相等耕种工具
C.《淮南子》记载“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
D.民间流传的“神农尝百草”传说
7.“民以食为天。”从对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考古发现来看,我国远古时代农作物种植的
基本结构是()
A.南稻北粟B.北稻南粟C.东麦西黍D.西麦东黍
8.距今约5800—5300年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墓葬中出土了玉龙、玉鹰等,距今约5300—300
年的良渚古城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等。这说明,当时()
A.原始农业尚未形成B.社会分化逐渐出现
C.禅让制度一度盛行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9.在几千年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能工巧匠创造了无数的纹饰图案。下列纹饰图案共同见证了
()
人面鱼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
A.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B.中国舞蹈艺术的起源
C.新石器时代的商业发展D.原始先民对美的追求
10.中原地区的原始农业在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至距今约五
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相当发达。探究这段历史的主要依据是()
A.炎帝、黄帝的古史传说B.《史记》的记载
C.这一地区出土的陶器等D.纪录片《河姆渡》
距今约5300—4300年,当时已出现早期国家。良渚古城遗址可实证()
A.中国最早人类起源B.中国打制石器时代的文明
C.中华悠久的文明史D.长江流域出现的最早文明
12.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表明,这些地区的史前文化既有较为鲜明的地
域特点,又有诸多相似之处,如风格相近的彩陶文化。这表明中华文明()
A.一脉相承于云南元谋B.以彩陶文化为发展顶峰
C.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D.由南北向中原依次汇聚
13.《山海经》记述:“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
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魅,雨止,遂杀蚩尤。”该传说是()
A.巨鹿之战B.阪泉之战C.涿鹿之战D.牧野之战
14.《史记》记载,尧发现舜很贤能,精于农耕,有领导才能,可以托付重任,就把联盟首领
的位子传给舜,而没传给自己无德无才的儿子。这反映了()
A.尧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尧舜禹都是治水功臣
C.尧舜按照世袭的方式传位D.尧舜时期实行禅让制
15.把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等概念作为一个学
习主题,这个学习主题是()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0分,第17题15分,第18题20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京人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制品。石器种类多,主要有刮削器、尖状器等。考古学
家研究出北京人制作石器的主要方法是:锤击法(最常用)、砸击法、碰砧法。
材料二有了火就可以熟食,熟食给人提供了易于消化的食物,这对于人类体质的发展有
着重要的意义。火可以帮助人类驱赶猛兽,又可以照明、取暖。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
了多处成堆灰烬,可以看出,北京人不仅知道使用火,而且能够管理火,使火不向四周蔓
延。
材料三
图一图二
(1)材料一中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方法反映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石
器的用途。(6分)
(2)材料二中北京人用火有了哪些进步?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京人用火的意义。
(8分)
⑶材料三中的文物是哪一原始人类曾经用过的?根据这两件文物,推测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
了哪些生产和生活的技能。(6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含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从女娟造人等传说表明,自古至今,人类都在追溯自身的起源。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
信的依据是()
A.问卷调查B.文献记载C.神话传说D.考古发现
2.下图所示的远古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开始吃熟食,也知道在夜间照明,扩
大了活动的范围。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会使用磨制石器B.有爱美意识
C.会交换生活用品D.学会使用火
3.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
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为研究“农业起源”提供原始史料的是()
A.良渚遗址出土的玉器
B.《史记》中关于农业起源的记载
C.半坡遗址中粟类粮食作物的遗存
D.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等
4.《诗经・商颂・长发》中记载:“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尚书・禹贡》中也记载着:“禹敷土,
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这两部古文献均记载的事件是()
A.盘庚迁殷B.牧野之战C.涿鹿之战D.大禹治水
5.距今4000多年的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该遗址的高级墓葬内发现了大量礼器,与绝
大多数基本没有随葬品的小型墓葬形成鲜明对比。对以上考古发现认识正确的是()
A.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诞生B.长江流域最早进入文明社会
C.陶寺先民使用铁制生产工具D.私有制出现与阶级分化明显
〔山西——三晋大地河北—燕赵大地】
;湖北——荆楚大地山东——齐鲁大地|
A.选贤与能,天下为公B.父子相传,天下为家
C.封邦建国,以藩屏周D.君主专制,皇权至上
7.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使得中原的“诸夏”与周边“戎”“狄”“蛮”“夷”等联系不断加强,中华文
化认同感得以加强。材料叙述了诸侯争霸的()
A.历史背景B.主要目的C.积极影响D.消极影响
8.下列一组图片直接反映了我国古代()
$土・
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青铜农具铁农具
A.生产工具的变革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冶炼技术的进步D.科技水平的提高
9.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战国时期社会
的主要特征是()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C.兼并战争,社会变革D.部落联盟,选贤与能
10.某中学历史社团要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进行研究,下列可供研究这一时期“制度变革
的实物史料是()
A.春秋护头铜胄B.夫差矛与勾践剑
C.二里头绿松石铜牌D.商鞅方升
11.下面是李华同学绘制的有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图,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B.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C.齐桓公称霸中原D.百家争鸣的出现
1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
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等,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列思想主张中,具有“人与人的和谐”特点的是()
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B.“尊崇儒术”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3.下图是小哲同学用于大单元学习的时空定位,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兼并战争
犬戎平王秦统一六国
争霸战争改革变法
政治灭西周迁东周
介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公元前
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221年
771年770年476年475年
经济铁器和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工商业繁荣
文化《诗经》、楚辞、百家争鸣
A.周王室衰微的原因B.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C.春秋战国社会动荡D.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14.《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
方式,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表明《黄帝内经》
()
A.理论体系完善B.思想内容丰富
C.尊重生命规律D.影响历久弥新
对此图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雁鱼铜灯(汉代)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
腹腔中空相通。圆形灯盘附柄,可自由转动,盘下圈足与
&;雁背直口套合。当灯火点燃时,燃烧形成的灯烟会通过鱼
腹和大雁的颈部传导至贮有清水的大雁体内,起到降低污
染、净化室内空气的作用,且灯的照明方向可以随意调整。
A.体现古人青铜技术的高超B.山西青铜器的最高水平
C.我国民族交融的真实写照D.古代青铜器以美观为主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16题10分,17题10分,18题10分,19题15分,
共45分)
16.历史材料•承载价值。七年级(1)班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项目名称】历史材料•承载价值
【项目目标】借助各种类型的历史材料,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项目任务】
任务一:一组同学围绕“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搜集到了下列史料。
图一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石器和烧骨图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相、稻谷和
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1)请你分别写出图一、图二所反映的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4分)
任务二:二组同学围绕“史料的分类和辨析”搜集到如下不同类型的史料。
①北京人头盖骨②国半坡人面鱼纹陶盘③国涿鹿之战
④陶寺朱书符号陶壶⑤园大禹治水
(2)根据下列表格中对不同史料的界定,为上面列出的史料找到对应的类型,并简述这些史料
的价值。(6分)
种类含义对应史料(填序号)价值
又称文物,主要指历史上
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
实物史料—
遗存。如遗迹、遗址、遗
物、出土文物等。
指人们口头讲述并被记录
口述史料下来的资料。如传说、史—
诗、回忆录等。
1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大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常用的铁质农具有犁、锄、铲、镰、凿、锤等。常用的铁制手工业工具有斧、削、
锯、锥、凿、锤等。铁制农具的应用,使在农业上比较广泛地使用牲畜成为必要。春秋时
期用牛耕田,已经是人们习见的事。
——摘编自白至德编著《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使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两项重要技术及它们的作用。(3分)
材料二公元前580年,晋大夫郤(xi)至公然与周王室争哪(h6u)田,双方各不相让,竟然
到晋侯那里打官司。……这说明周天子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已经丧失,土地王有的概念已
不起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2)材料二中,晋国大夫与周王室争田事件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2分)
材料三七国本身都是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七国疆域内的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趋向
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交往十分密切,大多逐渐与华夏族融合起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⑶材料三中,战国时期的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材料四在春秋时期,有的大国曾吞并了30多个小国,有的大国甚至吞并了四五十个小
国。相传西周时期有800国,到春秋时期兼并为100多个,在政局上起作用的有十几个。
到战国时期,只有7个大国,十几个小国。
——摘编自白至德编著《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
⑷材料四反映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归纳这种趋势出现的因素。(3分)
18.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禹崩,虽授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日“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
之位。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西周统治者通过分封制将周邦与天下多邦“合为一家”,其表面上是“分”,实质上
是“合”。在王畿原)及四土的疆域范围内通过分封同姓亲族及异姓贵族,达到将点连线,进
而扩充至面以维护其政治统治的目的。
——摘编自孔华《释“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西周分封制再思考》
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
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⑴材料一中“启遂即天子之位”,反映天子的传位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⑵根据材料二,概括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特点,并简述其内容。(3分)
⑶材料三提到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秦的国家治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4)综上所述,归纳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发展所起的共同作用。(2分)
1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七年级⑶班的同学们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任务一【观察实物史料,见证中华文明】(4分)
物的历史价值。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涉及殷商王室占卜,以及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其构成具有对
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笔法、结构、章法。
图一甲骨文
铭文节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甲子日早晨),岁鼎(即木星当空之时)
图二利箧(西周)及铭文
任务二【搜集图文资料,感受中国力量】(4分)
⑵第二组同学准备介绍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搜集到了下面图文资料。请你写出都江堰的
功能及深远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修建于公元前256年,
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这项工程主要由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
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
了水患,灌溉了良田。2018年,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都江堰示意图
任务三【查阅文献典籍,展现中国智慧】(7分)
⑶第三组同学查阅资料后,收集整理了以下几位先哲的思想主张。请你据此以“思想之光照耀
前行”为题,撰写一篇150字左右的小短文。(提示:可从下面的思想主张中任选三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老子
仁者爱人。一孔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孟子
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墨子
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韩非
答案
13.B点拨: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西周灭亡后,我国进入春秋战国
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经济上,铁制工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社会政治经
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
并战争中取胜。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
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因此它最适合
用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转型,B正确。A、C、D都不能全面概括图示内容,排除。
14.D
15.A点拨:观察图片并结合文字材料可知,雁鱼铜灯在灯火点燃时可以起到降低污染、净
化室内空气的作用,且灯的照明方向可以随意调整,从中可以看出古人青铜技术的高超,
A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当地青铜器的最高水平,排除B;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族交融的信
息,排除C;古代青铜器多是以实用为主,排除D。
二、16.(1)图一:使用的工具为打制石器;已经会使用火;靠狩猎为生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
分,共2分)图二:栽培水稻;农业工具以骨相最为典型;会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制成
古朴的艺术品等。(答出任意一点得1分,共2分)
(2)实物史料:①②④(3分)口述史料:③⑤(2分)史料价值:是研究我国史前时期的重要史
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为研究我国史前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答出任意一点得
1分)
17.(1)技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2分)作用: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
的发展进步等。(1分)
(2)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
命,各自为政,分封制遭到破坏等。(一点1分,共2分)
(3)客观上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2分)
(4)趋势:诸侯国越来越少,加快了统一的步伐。(1分)因素:生产力的进步;战争推动;
民族交融;旧制度瓦解等。(一点1分,共2分)
18.(1)从禅让制变为世袭制。(2分)
(2)特点:以血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