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留学生与对外交流

清光绪三年(1877年),福州船政学堂38名毕业生奉派出国学习,是福建第一批官费留学生。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船政局共派遣优秀毕业生赴欧美留学4批87名。以学习造船与航海科技为主。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规定:“出洋考察为办学人员之必要条件,而日本则为必往之地”。光绪三十至三十二年(1904~1906年),福建派出教职员6人、学生22人到日本早稻田大学、明治大学、高等师范学校、高等工业学校、实习学校传习所学习或考察。光绪三十二年,清廷宣布准备实行宪政,提倡师范和法政教育。福建根据推行新政的需要,从福建高等学堂、全闽师范学堂、游学预备学堂(1907年,学部颁布新章,凡游学外国,须在国内预备程度及格方准出洋,于是全闽公学添设学科,兼课日文,改为游学预备学堂,陈宝琛任监督。)、校士馆、福建常备军等多方派出留学生,以学教育、法政、军事为主,个别人习实业。   光绪三十年(1904年),福建在日留学生72人,留学学校15所(早稻田大学2人、国民英语学校2人、东京大学法学院3人、法政大学速成科11人、东京高等工业学校2人、宏文学院1人、东京蚕业讲习所2人,同文书院5人、物理学校2人、成城学校2人、正则英语预备学校1人、振武学校10人、经纬学校13人、东京高师附属学校1人、预备学校14人、预备入校1人),分布面较广。这些留学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宣统元年(1900年)陆续回闽,一般都成为新政或新学的骨干。全闽大学堂监督陈培锟是进士,到日本学法政。福建官立法政学堂首任监督刘崇杰,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政学士,后调驻日公使馆供职。农桑总局派陈耀西、邱中馨留学日本,回省后分别任官立蚕业学堂监督和教务。宣统元年(1909年),福建师范学堂102位教职员中,留学日本学习师范的22人。私立法政学校教职员中,有日本留学生21人(其中在日学法政8人、师范11人、其他2人)。福州明伦小学宣统二年教职员17人中,5人是留日师范生。   清末,福建省自费留日也风靡一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我国在日留学生269人,闽籍12人,其中官费4人、自费8人。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二年(1908~1910年),全省留日学生58人,其中官费20人、费38人。当时留学生在日本的学习情况是:“习速成者居百分之六十,习普通者居百分之三十,中途辍学辗转无成者居百分之五六,入高等专门者居百分之三四,入大学者仅百分之一而已”(《学部奏咨辑要》)。福建留日学生中,有不少不满清廷腐败倾向革命的志士,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林文、方声洞等是杰出的代表。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把部分庚子赔款退还中国,接受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宣统元年(1909年)学部、外务部制订了派遣办法。此后,留日学生渐少,留美学生渐多。从宣统元年起,清政府连续3年3次考选庚款留美学生180人,其中闽籍学生12人(第一次1人、第二次3人、第三次8人)。   清政府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曾先后对毕业回国的留学生进行4届“廷试”,录取者“赏给”进士或举人出身,授予官职。首届福建取2名,医科进士1人,农科举人1人;二届取6名,均为举人;三届取10名,工科、法政科进士各1人,余为举人;四届取19名,工科进士2人、格致科进士1人,余为举人。严复曾参予主持考务。   福建女子留学,始于清末。何金英是我国最早女留学生之一。光绪十年(1884年)她由美国教会资助赴美留学,毕业于费城女子医科大学,回国后先后主持福州妇孺医院(后名柴井医院)及马可爱医院(后名协和医院),培养了不少医务人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她受李鸿章派遣,赴伦敦出席世界妇女协会,成为中国在国际上的第一位女代表。此后,福建女留学生渐多,以福州和莆田地区为最,所学多医学与教育。   民国以后,福建留美学生显著增加,与美国基督教会在本省的活动和创办高等学校有关。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凡被认为是高材生的教徒,毕业后便有由教会资助保送赴美留学的机会。民国11年(1922年),经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理事部核定,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获准在该校注册,允照美国大学的资格规定,给毕业生以学士学位;毕业生赴美深造,美国学校均得认可。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亦在该校注册。这就为这些大学输送赴美留学生,开了方便之门。   民国16年(1927年),福建政务委员会决定实行教育改造,设教育改造委员会。各大学校改校长制为委员制,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也组织5人委员会领导学校工作,而这5位校务委员全是美国留学生(王世静,美国康尼尔大学文学士、密执根大学硕士;陈叔圭,美国康尼尔大学文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黄惠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文学士、美国士里丘斯大学硕士;黄惠珠,美国威斯连大学文学士、波士顿大学宗教科肄业;李美德,密执根大学硕士)。   基督教会选送留学生的条件:一是信教,二是学业成绩优秀。凡牧师子女、教徒及在教会工作10年以上者,得优先选送。凡教会资助的留学生回国后,必须为教会服务。   福建教会学校选送的留学生,有一批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回到祖国,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郑作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厦门大学副校长唐仲璋,原福建农学院院长李来荣、教授赵修复、杨孙鎏,原福州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王世静,华南女子职业学院院长余宝笙,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景盘,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檀仁梅、王岳、丁汉波、郑德超、林观得等;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艰辛回归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林兰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化学部副主任林一等。   在集美水产科开办前3年的民国6年(1917年),陈嘉庚就资助上海吴淞水产学校的3名高材生到日本留学,预聘他们回国后到集美任教。厦门大学在民国10年创办之初,即有资助留学生,“以为养成将来本校教授之材”的宗旨,预定教授欧元怀留学美国,即受该校津贴(民国13年欧学成回校,任教育科主任,后为大夏大学创办人之一)。后来卢嘉锡、蔡启瑞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卢嘉锡是庚子赔款留学生,获伦敦大学学院博士,后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师从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鲍林,成为中国最早的核科学家之一,民国35年回母校执教。蔡启瑞于民国36年赴美留学,获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哲学博士,因抗美援朝战争影响在美羁留6年,1956年,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   民国时期福建省政府派遣留学生甚少,据唐守谦民国24年(1935年)所写《福建的高等教育》所述:“福建省从前遣送国外公费留学生皆无定标准。民国18年起,严定办法,曾选派留学生二次。18年1月第一次考选2人,18年6月第二次选取4名,并继续供给。从前已送公费留学生20余名,现多数已次第回国,仅余留学英、美、法各一名,日本半费补助者一名。数年来,以省教费多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及社会教育,故久未再考选学生留学国外。”民国20年,全国出国留学生:广东70人,浙江67人,江苏60人,福建41人,而其中40人是自费的。民国26年,省教育厅恢复考派留学生,考取13名拟派往欧美留学,后因抗日战争爆发及省财政困难而停派。民国37年,国民政府训令各省停止公费留学生派遣,福建省留学生派遣工作陷于全面停顿。自清末至民国,福建留学生共约2000多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建省留学工作一度趋于沉寂。1952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分配给厦门大学留苏预备生名额17人(工科9人,理科6人,政法、财经各1人)。1954年,高教部与教育部联合通知,从1955年高中毕业生中,选拔留苏预备生,送北京专修俄文及政治一年后派赴留苏。分配福建省名额40名。选拔结果,录取15人(福州第一中学3人,福州第二中学2人,福州第三中学2人,福州第四中学3人,福建师范学院附中1人,泉州第五中学1人,养正中学1人,国光中学1人,永春第三中学1人)。这些留学生在苏联获得学位后,均回国工作。1959、1962、1963年,教育部陆续给福建个别留学生名额。这时期,留学生主要是派赴苏联及东欧国家。厦门大学从1952~1965年,有20人由国家派赴苏联攻读博士研究生或进修。其中:工学2人、化学10人、生物3人、数学3人、物理2人。   1964年,福建高校经中央批准录取留学生2人:福州大学1人,派往法国;福建医学院1人,派往意大利。1965年,高教部分配福建省选拔自然科学留学生4名,其中厦门大学3名,福州大学1名;派往社会主义国家2名,资本主义国家2名。“文化大革命”开始,高教部于1966年6月,发出通知,派遣留学生的工作推迟进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1985年,全省高等院校先后派往国外留学、进修的教师有346人。至1989年,达千人以上。   厦门大学于1977年,派遣出国留学生1人,回国1人;1978年派出2人,回国1人;1979年派出5人,回国3人;1980年派出15人,回国10人;1981年派出26人,回国22人;1982年派出56人,回国30人。   该校1984年教师出国学习的情况如下:   (1)派出人数:99人。其中男90人;女9人。(2)派出渠道:国家计划内35人,“641”(“641”计划系根据国家教委1984年641号文件规定的派遣留学生计划。)计划25人,世界银行贷款21人,计划外18人。(3)派出类别:访问学者37人,进修生28人,研究生34人。(4)学术职称:副教授4人,讲师47人,助教16人,77级以后留校青年教师32人。(5)派往国别:美国55人,加拿大20人,日本5人,英国5人,法国3人,联邦德国2人,瑞典1人,南斯拉夫5人,其他3人。(6)对方资助总人数:32人(金额23万美元)。(7)取得学位:博士1人,硕士3人。(8)出国教师所学专业:数学2人,物理13人,化学33人,生物6人,计算机2人,海洋10人,历史5人,法律1人,经济11人,经济管理1人,英语8人,日语1人,法语1人,俄语2人,语言学1人,计量2人。   厦门大学在1988年,派出留学生104人,回国34人。1977~1989年,共派出留学人员580人次。   华侨大学自1981年以来,派出72位教师到美国、英国、日本、联邦德国、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意大利、菲律宾进行学术访问、进修或攻读学位。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福建省于1985年5月,成立福建省留学生奖金学基金会,以便筹集资金,资助省内留学生出国深造。当年,基金会从85级国内研究生中选拔15名,资助出国留学。1986年,该会在省内公开招考经济管理工程等学科、专业预备留学生8名;又从在职人员中(主要为省属高校年青助教)选拔留学生9名。1989年10月,通过省内公开招考,选拔留学生10名。至1989年底,基金会共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派遣留学生42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多年来,福建省的留学生前20年主要公派往社会主义、人民民主国家,人数较少。“文化大革命”中停顿10年。后10年主要公派往发达国家,人数倍增,同时涌现大批“自费”留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是留学生“滞留”国外问题。   福建省高等学校成批接收外国留学生,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事物。   1983年秋,厦门大学根据教育部决定,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22名,均为进修生。其中英国2名、法国2名、瑞士2名、荷兰3名、澳大利亚5名、新西兰2名、日本4名、泰国2名。分别进入中文系及历史系。1984年起,该校先后为美中教育基金会举办中文学习班;为日本国际青年交流协会举办中文短期学习班。   1985年,华侨大学经国务院侨办批准,成立“华侨大学进修学院”,接受美国,日本、菲律宾、泰国、朝鲜等国学生和华裔青年3批,到进修部和中文系学习中文。1986年,由菲律宾福州烟厂教育基金会赞助,定期组派菲律宾华裔青年到华侨大学留学,攻读中文,学制2年,已有两期学成返国。1988年,同泰国丰商业与技术学院签订互派交换学生协议。自1985年以来,该校先后为以上国家培养165名留学生、进修生。   福建中医学院的国际中医药培训中心,先后接受新加坡、联邦德国、奥地利、印尼、马来西亚、美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务工作者来院进修。1986年始,与华侨大学联合举办“海外针灸进修班”10期,进修生来自奥地利、联邦德国、菲律宾、加拿大、西班牙、日本等国。福州大学、福建农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校,近年来也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

二、对外交流

清末,民国初年,福建高等学校新设的学科,不少聘请洋教习任教。全闽大学堂所聘的20多位教习中,有英、日、法、德、意、奥等国教习,担任外国史、地、法制、理财、理化、博物、外语等科教学。有些学校的体操、音乐,也聘请外籍教师担任。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从宣统二年(1910年)至民国10年(1921年),聘美籍教师3人。   民国以后,福建高校逐步以回国的留学生取代洋教习的教学工作,但一些学校的专业,仍聘用少数外籍教师。厦门大学于民国13年(1924年),聘请外籍教师4人(瑞士籍语言学教授、美籍动物学教授、德籍哲学兼德文副教授、英籍英文名誉讲师各1人)。民国时期,共聘外籍教师14人。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于民国29年聘请4位外籍教授和1位技师(德籍犹太人与西班牙籍)。民国35年,经教育部同意,又聘用美籍教授8人(有男女声乐、管乐、理论作曲、大小提琴、钢琴等教授)。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办学初期,文理主要学科都由有学士或硕士学位的美国女教士任教。王世静担任院长后,注意从美国留学的校友中挑选人才,余宝笙等先后应聘。民国5~25年(1916~1936年),私立福建协和大学有美籍教师9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欧美籍教师先后回国。50年代,学习苏联教学经验,福建高校曾请少数苏联专家讲学,至60年代先后离去。1957年,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率领中国大学代表团应邀赴印度参加加尔各答、孟买两大学校庆并进行考察,回国后向教育界作考察报告,是当时较重大的一次出国访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高等学校的对外交流活动,日益活跃。全省有400多人次前往美、日、英、法、德等30多个国家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考察、讲学。接待数千位世界各地学者、专家来省讲学、访问。全省高校聘请200多位外国专家、外籍教师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厦门大学聘请外籍教师139人,其中129人为80年代后聘请的,主要来自美国(60人)、日本(13人)和加拿大(13人)等国。   1984年,厦门大学以对外开放与高教改革为主题,举行科学讨论会,从理论和实际结合上探讨开放办学的问题,随之制订改革开放的方案与措施,不断扩大与国外的交流,先后派出500多位师生到国外进修、留学;150多人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出国讲学或进行学术考察;邀请外籍专家、学者800多人次来校讲学;接受外国留学生300多人来校学习;创办了国际教育中心,举办各种类型的“中对外”、“外对中”培训班、进修班和研讨班;在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抗癌、红树林等一些科研项目与国外进行合作研究。经济学院还同联合国人口研究中心达成协议,承担人口研究任务。1985年10月,该校主办国际电催化和氧化还原酶模拟催化学术讨论会。厦门大学已同美、英、法、日、加拿大、荷兰和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的17所高等院校签订校际交流协议。   华侨大学学生来自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8年复办后,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4年中来自美、英、法、日、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裔学者和外国专家,计253批、1170人次来校参观访问或讲学。应聘到校任教的外籍教师29位。学校也陆续派出干部和教师出国考察与访问,还与日本、美国有关学校,订立互派教师与培养学生的协定。1985~1989年,又有欧美及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国的教育、科技、企业、政治界及社会活动家291批、2040人次至校参观考察、讲学或学术交流。1988年8月,陈觉万校长应邀参加在菲律宾召开的“亚洲著名大学校长关于亚洲高等教育讨论会”。1984年9月,华侨大学设立公共关系处,归口管理和推进对外交流活动。1986年,华侨大学董事会对第二届董事会成员组成作了调整,59名董事中内地15名,占25%;港澳29名,占50%;菲律宾、美国、日本等    国的董事增至15名,占25%。密切了海外联系,扩大了对外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高等教育具有特色的变革是扩大了对外交流;而对外交流活动中突出的方面是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自1977年开始,福建高校充分利用人才的优势、学术的优势、与海外关系的优势,积极争取参予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打开了国际学术交流的渠道与局面。据原省高教厅科研处统计,仅1978~1982年,全省高校参加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及其他学术交流活动即达87项之多,参加人员100多人次,参加的学校有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学院、福建医学院、厦门水产学院、集美航海学院等。

表5-13

1955~1989年福建省普通高校派出留学生统计表

校  名

留学生数

派 往 国 家

备 注

福州大学

111人

美国59人、加拿大11人、德国10人、英国10人、日本7人、澳大利亚5人、法国3人、荷兰3人、苏联2人、爱尔兰1人

1979~1989年

厦门大学

580人次

美国289人、加拿大91人、英国32人、法国26人、日本24人、德国13人、荷兰12人、澳大利亚6人、瑞典6人、意大利3人、其他78人

1977~1989年

华侨大学

72人

美国26人、日本14人、菲律宾12人、英国7人、德国4人、澳大利亚3人、新西兰1人、瑞士1人、意大利1人,其他3人

1981~1989年

厦门水产学院

14人

日本4人,挪威2人,苏联、德国、美国、奥地利、澳大利亚、丹麦、英国、加拿大各1人

1955~1989年

福建林学院

17人

美国5人,澳大利亚4人,日本3人,瑞典、法国、挪威、新西兰、泰国各1人

1981~1989年

福建中医学院

7人

日本、美国各2人,法国、德国、埃及各1人

集美航海学院

7人

美国2人,丹麦、挪威、加拿大、英国、日本各1人

1984~1988年

福建师范大学

58人

美国22人,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各8人,德国5人,加拿大4人,比利时、挪威、苏联各1人

1981~1989年

福建医学院

65人

美国41人,英国7人,德国4人,法国、日本各3人,比利时、荷兰、加拿大各2人,泰国1人

1982~1989年

福建农学院

44人

美国19人,日本5人,比利时、英国各3人,罗马尼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各2人,新西兰、加拿大、法国、乌克兰各1人

1979~1989年

合  计

975人次

表5-14

1978~1989年福建省普通高校接受外籍留学生统计表

校  名

留学生数

来 自 国 家

备 注

华侨大学

88人

菲律宾40人、日本33人、泰国7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3人、美国2人、毛里求斯2人、塞舌尔1人

1987~1989年

厦门大学

352人

日本104人,美国51人,德国43人,荷兰22人,英国18人,澳大利亚17人,菲律宾17人,法国15人,加拿大12人,意大利11人,新西兰6人,瑞士6人,比利时6人,朝鲜5人,奥地利5人,丹麦4人,泰国4人,南斯拉夫2人,印尼、芬兰、阿根廷、墨西哥各1人

1983~1989年

福州大学

21人

日本7人,美国6人,瑞士2人,澳大利亚2人,英国、新西兰、瑞典、津巴布韦各1人

福建师范大学

35人

美国32人、日本3人

1986~1989年

福建中医学院

9人

墨西哥5人、厄瓜多尔2人、朝鲜2人

福建农学院

48人

比利时、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1978~1989年

合  计

553人

表5-15

1978~1989年福建高校国际学术交流主要活动简表

名   称

地  点

参加者

内    容

第三届国际固氮会议   (1978.6)

美 国   威斯康辛市

厦门大学   蔡启瑞教授

论文《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的演进和催化机理》

国际电化学会第29届年会   (1978.8~9)

匈牙利   布达佩斯

厦门大学   田昭武教授

宣读论文《气体扩散多孔电极内部的传输特征电流》,由大会分发单行本。参加四个会议,并在英、匈参观考察,较全面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况和动向,与国际主要知名学派建立了联系,并与国际上一半以上最主要的电化学研究中心建立联系

第九次国际光化学会议   (1978.8~9)

英 国   剑 桥

厦门大学   田昭武教授

第二次国际太阳能利用和转化会议(1978.8~9)

英 国   剑 桥

厦门大学   田昭武教授

第十一次国际能源会议   (1978.8~9)

英 国   布莱顿

厦门大学   田昭武教授

河口河流输入海洋物质会议   (1979.3)

意大利   罗 马

厦门大学   李法西教授

宣读论文《河口硅酸盐转移机理研究》、《河口形成水合氧化铁对铜的吸附》,提出用物理化学研究海洋规律的新建议和初次应用在硅酸盐过程的成果

第十届植物生长物质国际会议   (1979.7)

美 国   威斯康辛州

厦门大学   郭奇珍副教授

论文《月光花叶中一种生理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其结构测定》在会上交流

美国电化学会第156次会议   (1979.10)

美 国   洛杉矶

厦门大学   田昭武教授   林祖赓副教授

论文《多孔气体扩散电极模型的理论分析》、《研究腐蚀的电位控制脉冲电流技术》在会上宣读。田教授应邀在凯斯大学和布鲁克赫文国家实验室作报告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协会、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   (1979.12)

澳大利亚   堪培拉

厦门大学   李法西教授

了解国际当前化学海洋学发展重点、新成就,与有关专家建立联系,交流资料,为派遣留学生、进修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打通渠道

美国化学海洋学Gordon会议   (1980.1)

美 国   加利福尼亚州

厦门大学   李法西教授

《河海水混合形成自生硅酸盐矿物实验模拟研究》,首次模拟产生硅酸盐矿

第157次美国电化学会   (1980.5)

美 国   圣路易士

厦门大学   周绍民教授

宣读论文《钼铁蛋白的电化学研究》、《酸性镀铜的一些光亮剂和氯离子的作用研究》

世界油脂及美国油脂化学等协会联合年会   (1980.5)

美 国   纽 约

福建师范大学   甘景镐教授

参加论文《乌柏仁油化学》、《中国产植物食用染料》,会议认为乌柏仁是一种新的干性油源(可以顶替桐油),对食用染料很感兴趣,几个大学、公司、研究机构等主动来洽谈

第七届国际催化会议   (1980.6)

日 本   东 京

厦门大学   蔡启瑞教授   黄开辉副教授

会上蔡报告《化学吸附与配位络合——从原子簇的观点研讨氨合成铁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和化学吸附模型》,黄宣读《氨合成铁催化剂活性中心模型动力学及机理》。黄的论文全文刊在会议论文集

中、日、美三国金属有机化学讨论会   (1980.6)

中 国   北 京

厦门大学   蔡启瑞教授   林硕田副教授等

会上宣读论文三篇,会后正式发表

第二届国际红树林生物学和经营管理及热带浅海群落学术会   (1980.7)

巴布亚新几内   亚莫尔兹比港

厦门大学   林鹏副教授

围隔式海洋实验生态系统学术讨论会   (1980.1)

加拿大   维多利亚岛

厦门大学   吴瑜端副教授   李少菁副教授

加海洋所海化室主任华裔黄志成博士主动和我们商谈科研协作的可能性,提供该室五年规划材料、论文、幻灯片、仪器采购资料等,欢迎派人学习

第二届国际细胞生物学会   (1980.8~9)

柏 林

厦门大学   汪德耀教授

参加论文三篇《北京鸭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电子显微镜观察——超微结构的研究》、《家鸭精子形成过程中微管系统的研究》、《果蝇幼虫唾腺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国际机床设计与研究学术会议   (1980.9)

美 国   斯温西市

华侨大学   刘培德教授

机械制造学术讨论

国际微分几何及偏微分方程学术会议   (1980.8~9)

中 国   北 京

厦门大学   辜联昆副教授   钟同德副教授

辜论文《Asympto ticProporticsoftheSolutionsofmultiphaseStefan'sProblems》,钟论文《光滑流形上具B-M核的奇异积分方程》宣读后均选登在会议论文集

国际水稻土讨论会   (1980.10)

中 国   南 京

福建师范大学   朱鹤健副教授

宣读论文《福建高产水稻土地理分布特点》,列入会议论文集(英文版),向国际发行

第二届国际二氧化锰学术会议   (1980.10~11)

日 本   东 京

福建师范大学   张其昕教授等

张教授被邀担任大会执行主席之一,论文《纤维态电解二氮化锰某些特性的研究及其在阳极析出纤维态电解二氧化锰的同时在阴极析出金属锰的试验》,在会上宣读。日本《每日新闻》(英文)作报导介绍

第四届国际固氮会议   (1980.11)

澳大利亚   堪培拉布

厦门大学   蔡启瑞教授   曾定副教授

论文:蔡的《固氮酶作用机理和化学模拟的研究》,曾的《固氮酶模型化合物的性能表征》

催化科学和化学模拟生物固氮考察团   (1981.2)

日 本   美 国

厦门大学   蔡启瑞、刘士毅   张乾二教授等

带催化、固氮和量子化学等方面论文著作进行学术交流,加强学术联系,获得大量交换资料

第一届亚洲与太平洋化学会议   (1981.4)

新加坡

厦门大学   周绍民教授

因办入境手续错过宣读论文时间,交论文《铁—钼体系电催化还原乙炔为乙烯的活性研究》

第61次国际海平面学术讨论会   (1981.4)

美 国   哥伦比亚市

福建师范大学   林观得教授

宣读论文《福建第四纪海平面升降运动》(见《科学通报》1980年第24期)

国际水稻研究讨论会   (1981.4)

菲律宾   马尼拉

福建农学院   谢联辉副教授

由国际水稻研究所主持讨论水稻生产问题,着重研讨土肥、病虫及品种的抗性问题。论文《水稻簇矮病,一种新的病毒病》

第182次美国化学会   (1981.8)

美 国   纽 约

厦门大学   黄开辉副教授

会上宣读论文《从升温吸附谱证实氨合成催化剂上作用新机理》、《定性判断过渡金属原子簇上吸附模型的EHMO计算参考选择新方法》共一小时,并由波士顿学院等邀请短期讲学

第八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   (1981.8)

日 本   京 都

福州大学   项国波副教授

宣读论文《柴油机发动机组并联运行的非线性共振》

中日电镜学术讨论会   (1981.8)

中 国

福建医学院   梁平副教授等

论文《慢性萎缩性胃炎超微结构研究》等在会上宣读并编入论文集

国际电化学学会第32届年会   (1981.9)

南斯拉夫

厦门大学   田昭武教授

论文《计算机模拟半导体光电化学电池》、《气体扩散多孔电极新模型的普遍化数学处理》、《气体扩散氧电极的极化曲线直线段研究》,在会上讨论较热烈,被邀请参加专题园桌讨论

多元复变函数论国际讨论会   (1981.9)

中 国   杭 州

厦门大学   钟同德副教授

担任讨论会组织委员,宣读论文《多复变数的奇异积分和奇异积分方程》、《B-M积分表示的一些应用》

第二届国际齿轮与动力传动学术讨论会   (1981.8~9)

日 本   东 京

华侨大学   余大伟副教授

会上宣读论文《KHV行星齿轮转动优化程序设计》

中美藻类学术讨论会   (1981.11)

中 国   青 岛

厦门大学   金德祥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   周贞英教授等

宣读论文《硅藻分类系统的再探讨》

国际第十二届污染分析化学学术讨论会   (1982.4)

荷 兰   阿姆斯特丹   自由大学

福州大学   安镜如副教授

论文《海水及环境水样中超痕量碲的分析方法》

第四届国际量子化学会议   (1982.6)

瑞 典   Uppsala大学

厦门大学   张乾二教授

论文《对称性轨道与群重叠》

第十一届国际植物生长物质会议   (1982.7)

英 国   阿贝力斯   迪威市

厦门大学   王再生副教授

论文:1.月光花素生理活性研究初探   2.三十烷醇对玉米、花生的增产效应及其原因分析

联合海洋学大会(J.O.A)   (1982.8)

加拿大   哈利法克斯

厦门大学   李法西教授   丘书院教授

李的论文:《从溶解态物质形成自生硅酸盐矿物的地球化学过程及其与重金属在海中运移的关系》   丘的论文:1.《印度西太平洋鲱科鱼类的地理分布》   2.《OnthemorphologyanddevelopmantoftheCtenphoreplenrobrachiaglobosa(Moser)》

第一届国际藻类会议   (1982.8)

加拿大   圣约翰城

厦门大学   金德祥教授

论文《东海几个柱样硅藻》

第七届国际硅藻会议   (1982.8)

美 国   费 城

第六届国际蜱螨大会   (1982.9)

英 国   爱丁堡

福建医学院   王敦清副主任   技 师

论文《纤恙螨亚属分种团的尝试》

日本东方学会27回国际学术会议   (1982.4)

日 本   京 都

厦门大学   傅衣凌教授

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讲授明清社会经济史。在学术会议上作《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再认识》学术报告

首届国际统计教学会议   (1982.8)

英 国   设菲尔德

厦门大学   钱伯海副教授

宣读论文《加强社会经济统计与数理统计结合,促进统计教育的发展》

国际引力波会议   (1982.1)

广 州

华侨大学   林金川教授

论文《关于高频引力波检测方法的探索》

国际英语教师协会第17届年会   (1983)

英 国   布莱顿

华侨大学   杨格教授

宣读论文《多元讲授法的英语教学设计》。收入会议论文集

国际高层建筑会议   (1984)

香 港

华侨大学   王金凤副教授

国际小型计算机在教育工程应用会议(1985)

澳 门

华侨大学   王金凤副教授

“IMMB”国际会议(1985)

中 国   南 京

华侨大学   陈子文教授

宣读论文《碳化物形态对SA4140钢切削加工性的影响》

国际生产工程研究学会第35届年会(1985.8)

意大利

华侨大学   张伯霖教授

宣读论文《改善精密平面磨床的热态特性》收入该会年刊

国际计算力学会议   (1986)

日 本   东 京

华侨大学   王金凤副教授

论文《结构扭转变形与剪力墙最优刚度的影响》。收入会议论文集

第20届非本族英语教师国际会议   (1986.4)

英 国   布莱顿

华侨大学   杨格教授

第二届国际激光科学会议

美 国   西雅图

华侨大学   吴逢铁

宣读论文《对撞脉冲锁模光脉冲通过Li干色心晶体所受影响的研究》。收入论文集

国际“双微”会议

中 国   长 春

华侨大学   林龙威教授

宣读论文《均熵流气体动力学方程的初值问题的折线迫近法》。收入论文集

第三届国际金属切削特种加工及自动化会议   (1987)

中 国   南 京

华侨大学   庄有土

论文《金属切削加工规律性误差的分析与综合》

第11届国际应用力学会议   (1987.5)

加拿大   温哥华

华侨大学   杨翔翔教授

国际英语教师协会代表会   (1987.7)

比利时

华侨大学   王惠民

中日可靠性学术交流会   (1987.9)

中 国   上 海

华侨大学   吴绍敏教授

宣读论文《指数部件及组成的简单系统的可靠性增长贝叶斯估计》。收入论文集

中日商业流通研讨会   (1988)

中 国   华侨大学

中日双方学者

宣读论文,共同研讨

第四届国际锡对恶性细胞生长影响学术会   (1988.7)

美 国   Scronton大学

华侨大学   万嘉铸副教授

宣读论文《有机锡抗肿瘤化合物进展》

信号与系统国际会议   (1989.7)

英 国   布莱顿

华侨大学   王金凤副教授

亚洲首届硅和锡国际化学会议   (1989.10)

马来西亚

华侨大学   万嘉铸副教授

宣读论文《有机锡化合物的结构与抗肿瘤活性》

第十一届热带医学与疾病国际学术会议   (1984.9)

加拿大   卡尔·加利市

福建医学院   陈桂光副教授

论文:肺吸虫病的免疫血清学研究

第一届国际EB病毒与有关疾病学术讨论会(1984.9)

希 腊

福建医学院   沈云英教授

报告有关鼻咽癌的研究

第十三届国际耳咽喉鼻科学会   (1985.5)

美 国   佛罗里   达迈阿密

福建医学院   易自翔   许光义   副主任医师

易的论文:《乳窦炎的腺体和粘膜上皮的超微结构》等二篇   许的论文:《同种移植应用于耳传音重建》

第十届国际化疗会议   (1985.6)

日 本   大 阪

福建医学院   包幼迪教授

国际常微分方程学术讨论会   (1985.6)

中 国   福州大学

国内外学者   100多名参加

交流研讨常微分方程研究成果

香港及华南地区第二届国际贝类研究会   (1983.4)

香 港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唐崇惕副教授   李复雪副教授

唐对香港附近20个不同生态地区的共11种淡水螺(包括双脐螺)存在寄生吸虫病原情况进行调查,得出结论:1.从非洲引入香港并大量繁殖的曼氏血吸虫媒介双脐螺中尚未发现任何吸虫病原;2.从其他10种淡水螺中检查出13种吸虫病原幼虫后写出论文《香港新界蒿杆双脐螺及其他螺类寄生吸虫幼虫期的调查研究》。李对采集100多种贝类标本作了有关贝类资源、分布及区系的研究,充实贝类学的教学内容,写出论文《香港和厦门红树区底相贝类区系的研究》

东中国海及其它陆架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   (1983.4)

中 国   杭 州

厦门大学   李法西教授   吴瑜端副教授   黄奕普副教授等

该校海洋系教师参加了海洋局主持的中美东海陆架沉积作用联合调查,在会上交流6篇论文

国际仪器仪表协会第三届年会   (1983.5)

中 国   上 海

厦门大学   张荣坤副教授

在分组会上报告论文《SY-1型海水溶解氧测定仪》

中澳生物固氮学术讨论会   (1983.5)

中 国   上 海

厦门大学   蔡启瑞教授等

提出论文《棕色固氮菌酶的分布和特性》在会上交流

亚洲太平洋地区物理会议   (1983.6)

新加坡

厦门大学   吴伯僖教授

国际第四届双微会议   (1983.8)

中 国   北 京

厦门大学   贺建勋副教授

交流论文《常微分方程解的普遍唯一性、整体存在性和非整体存在性定理》、《关于不连续的单一系统和复合系统的实用稳定性》

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第十八届全会   (1983.8)

西 德   汉 堡

厦门大学   李法西教授   许天增副教授

李在海洋物理科学协会综合性学术会议分组会上报告论文《中国近年来河口与近岸地球化学若干课题研究成果》,许在新技术促进海洋学发展的专题讨论会上报告论文《数字相关积累及其在水下声遥测、遥控和遥感上的应用》

复分析中的偏微分方程学术会议   (1983.8)

西 德   欧贝沃耳法赫

厦门大学   钟同德副教授

在会上报告论文《多复变数的奇异积分和奇异积分方程》,会后应邀在Max-planck数学研究所作学术报告介绍我国在多复变数的奇异积分和奇异积分方程方面的研究成果

美国化学学会186次年会   (1983.8)

美 国   华盛顿

厦门大学   蔡启瑞教授等

在分组会上报告四篇论文

34届国际电化学会议   (1983.9)

西 德   埃朗根

厦门大学   周绍民教授

在会上交流两篇论文《X射线衍射法研究锌电沉积的结构》、《锌镀层铬酸钝化膜及其耐蚀性研究》

非洲西部最重要上升流国际学术会议   (1983.11)

西班牙   巴塞罗那

厦门大学   丘书院教授

在会上报告论文《论非洲西北部上升流区的沙丁鱼类资源》

第十五届国际遗传学学术会议   (1983.12)

印 度   新德里

厦门大学   黄厚哲教授

在分组上报告论文《生长素破坏与水稻雄性不育》

全美杂交瘤技术交流会议   (1984.6)

美 国   旧金山

厦门大学   王凯华副教授

在肿瘤单克隆抗体会议上发表了有关“肿瘤抗原”的见解

第十二届国际抗癌大会   (1984.6)

美 国   洛杉矶

厦门大学   王凯华副教授

二个报告《肿瘤病人的自然治疗原则》、《活细胞治疗和光动力治疗》

第八届国际催化会议   (1984.7)

西柏林

厦门大学   蔡启瑞教授   黄开辉副教授

蔡提交论文《固氮酶和铁催化剂催化固氮中心原子簇催化》,并参加国际催化协会理事会;黄交流论文《关于固体摧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及失活的录征》

国际自控联第九届世界大会   (1984.7)

匈牙利   布达佩斯

厦门大学   贺建勋副教授

提交论文《不连续的单纯和复合系统的实用稳定性》

国际海洋浮游生物科学讨论会   (1984.7)

日 本   清 水

厦门大学   李松副教授

交流论文《厦门港几种浮游挠足类优势种的生活周期研究》

第四届国际发光学讨论会   (1984.8)

美 国   威士康辛

厦门大学   吴伯僖教授

交流论文《Zns:Er3+薄膜的吸收光谱》

第五届国际太阳能光化学转化与贮存会议   (1984.8)

日 本   大 阪

厦门大学   田昭武教授

在会上交流二篇论文《用电化学技术制备聚乙炔薄膜》、《聚合物半导体光电转换的理论分析》。被选为该组织委员会委员

第三届国际细胞生物学会议   (1984.8)

日 本   东 京

厦门大学   汪德耀教授

在会上交流三篇论文《文昌鱼神经管光感受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文昌鱼卵母细胞环孔极的研究》、《文昌鱼卵母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

1984年东南亚地区电脑研讨会   (1984.9)

香 港

厦门大学   季欧副教授等

第五届DNA重组研究年会   (1985.2)

美 国   旧金山

厦门大学   王凯华副教授

第四届杂交瘤研究年会   (1985.2)

美 国   旧金山

厦门大学   王凯华副教授

第八届过渡元素化合物国际会议   (1985.4)

奥地利   维也纳

厦门大学   黄美纯副教授

宣读论文《氮化钼和氮化钨的自洽能带结构和超导性》

美国国际法学会第七十九届年会   (1985.4)

美 国   华盛顿

厦门大学   陈安教授

交流论文《关于中国吸收外资政策法令的若干问题》

发展“红树林生态系统”专题学术讨论会   (1985.5)

澳大利亚   汤斯维尔

厦门大学   林鹏副教授等

宣读论文《中国保护良好的红树林结构、功能的特征研究》、《中国福建秋茄群落六种营养元素的累积与循环》

第七届国际原虫学会议   (1985.6)

肯尼亚   内罗毕

厦门大学   林宇光教授

宣读论文《福建鸡沙氏堆白虫的病原生物学和流行学及其传播媒介的研究》

第二次中日美催化化学会议   (1985.6)

美 国   加州大学   柏克利分校

厦门大学   蔡启瑞教授   张鸿斌副教授

大会报告《在金属催化剂上N2和CO加氢的分子催化》、中组报告《费托合成熔铁催化剂的现场激光拉曼光谱研究》、交流论文《氨合成铁催化剂上化学吸附物种的富利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第二届印度洋、太平洋鱼类会议   (1985.7)

日 本   东 京

厦门大学   张其永副教授

宣读论文《台湾海峡鱼类区系研究》

第二届国际藻类会议   (1985.8)

丹 麦   哥本哈根

厦门大学   金德祥教授

交流论文《丹形藻科的一个新属——叉缝藻属》

美国统计协会年会   (1985.8)

美 国   内华达   拉斯维加

厦门大学   黄良文

小组报告《中国统计体制的改革问题》

国际气象大气物理/海洋物理联合会议   (1985.8)

美 国

厦门大学   陈金泉

交流论文《粤东海岸8007台风暴潮非线性数字计算》

第五次国际量子化学会议   (1985.8)

加拿大   蒙特利尔

厦门大学   张乾二教授

宣读论文《双陪集分对称性轨道》

第八届国际李退溪学术思想讨论会   (1985.8)

日 本   筑 波

厦门大学   高令印副教授

报告论文《李退溪思想的特征和渊源》

法国Villefranche-Sur-Mer海洋动物研究所一百周年纪念会   (1985.9)

法 国

厦门大学   汪德耀教授

交流论文《厦门文昌鱼卵母细胞环孔板的研究》、《海洋动物核孔复合体研究》

比较文学——中西叙述文体之探讨学术会议   (1985.9)

香 港

厦门大学   应锦襄副教授

宣读论文《人生的苦杯与甜杯一论《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婚姻的课题》

复分析中的偏微分工程   (1985.10)

美 国   纽 约

厦门大学   钟同德教授

宣读论文《Stein流形上的奇异积分》

第一届国际激光科学会议   (1985.11)

美 国   达拉斯

厦门大学   赵素薇

交流论文《ChangePulseDurationByMeansofDFWM》

亚太地区环境项目会议   (1985.11)

泰 国   曼 谷

厦门大学   吴瑜端副教授

介绍中国的环境教育

日本数学年会   (1986.4)

日 本   京都大学

厦门大学   李文清教授

会上报告论文《非线性系统》,会后到大阪大学讲学,访问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

国际会计学术讨论会   (1986.4)

美 国   芝加哥

厦门大学   余绪缨教授

报告论文《论中美管理会计的共性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

①美洲华人生物科学第一届国际讨论会   ②第十四届国际肿瘤会议   ③美洲光动力学工作会议   (1986.6)

美 国   旧金山、   洛杉矶

厦门大学   王凯华副教授

交流论文《光动力学杀伤胃癌、肺癌细胞株的光剂量学研究》(报告)、《以光动力学为主综合治疗恶性肿瘤的评价》、《514nm.630nm两种波长的光对癌细胞光敏杀伤效应的比较》

海明威研究会第二届国际会议   (1986.6)

意大利   威尼斯

厦门大学   杨仁敬副教授

会上报告论文《海明威的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与评论》

第二届台湾研究国际研讨会   (1986.7)

美 国   芝加哥

厦门大学   陈在正副教授   陈孔立副教授等

分组会上报告《关于台湾海防问题》(陈在正)、关于台湾械斗问题》(陈孔立),发展部分与会者为厦门台湾学会通讯会员

第六届光学化学转换和太阳能储存会议(IPS)   (1986.7)

法 国   巴 黎

厦门大学   田昭武校长

86年国际数学家会议   (1986.8)

美 国   伯克利

厦门大学   厉则治教授

会上报告论文《AnsweretoTalor'sConjecture》

第十二届国际比较法学会   (1986.8)

澳大利亚   悉 尼

厦门大学   陈安教授

会上作《中国涉外政策法令综述》的发言

第24届国际配位化学会议   (1986.8)

希 腊   雅 典

厦门大学   张鸿斌副教授

交流论文《在过渡金属催化剂上N2和CO加氢的配位催化作用》

第九届国际硅藻会议   (1986.8)

英 国   布里斯托尔

厦门大学   金德祥教授

交流论文《黄渤海的底栖硅藻》

第六届国际寄生虫学术会议   (1986.8)

澳大利亚   布里斯本

厦门大学   林宇光教授   严如柳副教授

寄生虫研究室共有10篇论文被会议接受、林在分组会上报告《我国动物自然感染多房棘球绦虫及其多房蚴的发现和我国多房棘球蚴的人体病例考察报告》等3篇论文、严在分组会上报告《三色依蝇的生物学研究》等3篇论文

第十届微量化学技术国际会议   (1986.8)

比利时   安替卫普

厦门大学   杨孙楷副教授

交流论文《铬催化波分析及其形态研究》

第四届国际大系统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   (1986.8)

瑞 士   苏黎世

厦门大学   贺建勋教授

会上宣读论文《不连续大系统的强实用稳定性》、《大型非线性动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的新方法》

第十五届国际能源会议   (1986.9)

英 国   布莱顿

厦门大学   林祖赓教授

交流论文《氧化还原过程的多相与匀相催化作用》

第九届国际系统科学学术会议   (1986.9)

波 兰   弗罗茨瓦夫

厦门大学   曾昭磐副教授

会上报告《大系统渐近稳定区域的估计》

十七、十八世纪福建历史及对外接触史研讨会   (1986.12)

荷 兰   莱顿大学

厦门大学   林仁川副教授

会上报告《十七世纪福建海上私人贸易》被选入《福建历史与东西方关系论文集》,作为莱顿汉学研究丛书之一,由荷兰勃里耳书店出版

香港第二届语文教育国际研讨会   (1986.12)

香 港   (香港教育   署主办)

厦门大学   许长安副教授

报告论文《从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谈传统文字学》

台湾历史国际学术会议   (1986.12)

香 港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陈碧笙教授   陈在正副教授

报告论文《清代台湾大租的性质和作用》(陈碧笙)、《从闽抚移驻的提出到台湾建省的实现》(陈在正)

宏观经济管理学术讨论会   (1986.10)

西 德

厦门大学   王洛林副校长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童大林率团参加会议

国际电催化、光催化和氧化还原酶催化专题学术讨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   (1985.10)

中 国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化学系   及中外学者47人

第二届中、日、美三国催化学术讨论会   (1987.8)

中 国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化学系   及中国化学会等   学者共105人   (与外国学者45人)

财政金融政策与宏观调控1989年中国国际会议   (1989.5)

中 国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财金系   及中外学者105人

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讨论会   (1989.4)

中 国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南洋所   中国华侨历史学   会

第五届国际珊瑚礁会议   (1985.5)

法 国

福建师范大学   王绍鸿

提交论文:《中国东部沿海晚第四纪以来的海洋平面变动》

第三十六届国际电化学会议   (1985.9)

西班牙

福建师范大学   张其昕

提交论文:《纤维态电解二氧化锰(FEMD)某些理化特性及其放电机理的研究II》

第十三届国际土壤学会会议   (1986.8)

西 德

福建师范大学   朱鹤健

宣读论文:《福建山地土壤特征的利用》

亚洲太平洋生物化学联合会第四次讨论会   (1986.11)

新加坡

福建师范大学   甘景镐

宣读论文:《甘露醇的水相GPC定量法》

第15届科学的统一性国际会议   (1986.11)

美 国

福建师范大学   林观得

提交论文《减少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25届国际磁学会议   (1987.4)

日 本

福建师范大学   林肇华

宣读论文:《非晶态磁性材料的畴壁和新的畴壁针扎效应》

国际老年学会亚太地区分会第三届代表大会   (1987.11)

泰 国

福建师范大学   傅文庆

宣读论文:《野亚麻蝇作为衰老生物学实验动物的研究》

第八届国际应用微生物学术会议   (1988.3)

香 港

福建师范大学   吴松刚   陈哲超

宣读论文:《提高庆大霉素产生菌F-212孢子萌发研究》

第26届国际地理学会议   (1988.8)

新西兰   澳大利亚

福建师范大学   朱鹤健

介绍成果:《水稻土》、《世界土壤地理》

IUPAC国际高分子学术会议、中国日本自由基聚合讨论会   (1988.8)

日 本

福建师范大学   程贤

宣读论文:《四米基卜啉丙烯酸酯与四苯基卜啉甲基丙烯酸酯的自由基聚合》

第二届太平洋地区新信息技术学术会议(1989.5)

新加坡

福建师范大学   翁祖茂

宣读论文:《一种新的集成化图书馆与信息服务系统》

中国基督教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1989.6)

美 国

福建师范大学   陈增辉

科研合作:《古田教案新探》

第14届国际地图讨论会   (1989.8)

匈牙利

福建师范大学   陈由基

论文录用:《半个多世纪来我国地图学教科书回顾》

第一届两栖爬行动物学世界会议   (1989.9)

英 国

福建师范大学   丁汉波   郑 辑

宣读论文:《棘胸蛙精子的超显微结构》、《闽粤的海蛇》

第二届中—美国际“图论、组合论算法及应用”会议   (1989.7)

美 国

福建师范大学   苏向盈

专题发言:《图的均匀等部着色》

第40届国际电化学会议   (1989.9)

日 本

福建师范大学   张其昕

论文录用:《在隔膜槽中电解法同时分离与提纯稀土元素销和铈》

“山地环境改造”学术会议   (1989)

苏 联

福建师范大学   朱鹤健

学术交流

第三届国际海洋动植物专题研讨会   (1989.4)

香 港

福建师范大学   黄 勤

研究专题:《蚬科动物各属染色体数目比较》

中华武术交流   (1986.11)

日 本   冲 绳

福建体育学院   洪正福

率20多人的代表团到日本冲绳进行交流

中美生物防治科学讨论会   (1987.6)

中 国   福建农学院

美国教授8人,   中方19人,   农学院20多人

交流中、美生物防治科学研究的经验和信息,探讨双方合作研究的领域、项目和方式

亚洲、太平洋育种研究进展学会第六届国际讨论会   (1989)

日 本   筑 波

福建农学院蔡俊迈   16个国家地区   183人

学术交流,引进日本新育水稻品种

亚太地区昆虫学会   (1989)

泰 国   清 迈

福建农学院   黄邦侃教授等

宣读论文

主管单位:福建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单位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五四路217号电教大楼14-15层  邮编:350003

THE END
0.九牛问津带你看海外博士回国创业、科研支持与体制内发展新机遇|读博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加快,海外博士回国无论是创业还是进入体制内,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和发展机遇。很多同学可能会在网络上看到各种质疑,比如“留学读博回来还不是一样找工作?”、“海归博士是不是在国外混不下去才回国?”今天,九牛问津就带大家用事实和数据,全面解析国家对海归博士的真实态度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M:46V7SQ277<2WYF0jvsm
1.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三名博士生完成海外交流学习回国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2010级博士生赵晓琦、曾斌、时晋圆满完成在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访问、学习培养任务,于近日顺利回国。根据法和经济学研究中心与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协议,赵晓琦博士在荷兰鹿特丹大学完成了1年的联合培养计划,曾斌博士和时晋博士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比较法与国际私法研究所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jvzq<84ung4dwyq0gf{/ew4kphu039<:139997mvo
2.中国人民大学海外博士回国讲学课程:现代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在生物医学信息中的应演讲人: 汪富生博士 讲座时间: 2012年6月11日-2012年6月19日 讲座地点: 中国人民大学理工配楼101B 讲座内容: 讲课对象: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 听课方式:选修课(研究生可作为2学分选修课)或自由听课 教学用语:英文+中文 选课方式:需要听课的同学,请邮件联系张金增并注明是作为选修课还是自由听课。(zajizejvzq<84kphu/t~h0gf{/ew4lum0z|p{1l€yz8h376:b4mh4dc:f5=f4;c61eli;65k12B3jvo
3.好消息2024年CSC国家公派博士后项目放宽申请范围7.应届博士毕业生,能否申请博士后? 答:可以。自2024年起,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支持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应届博士毕业生(2023年7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期间毕业取得博士学位)以博士后身份赴海外留学。应届博士毕业生申请时须通过博士培养单位推荐,派出前应确保获得博士学位。 jvzquC41dnuh0lxfp0tfv8utaid1jwvkerf1mjvckrt1:8843=75=
4.外国在职博士回国能被认可吗考博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海外攻读博士学位,为了获得更广阔的研究资源和国际化的学术环境。然而,随后回国后是否能够得到国内的认可,成为了外国在职博士们的关心问题。一起来了解外国在职博士回国能被认可吗。 外国在职博士回国是否被认可,涉及到不同国家和具体情况的复杂性。然而,一般来说,外国在职博士学位jvzquC41mcucq7pqqnkbtw3eqo532;82;3;0:=<;5:4ivvq
5.2024留学生归国求职报告发布,留学生回国就业情况如何?|留学生|领英调研数据显示,尽管高达81%的归国博士生倾向于直接步入职场,但相比之下,仅半数(55%)选择回国发展,揭示出博士生群体相较于本科及硕士毕业生,存在更强的意愿留在海外就业市场。 在就业选择上,海归博士最重视职位发展潜力(62%)和薪资福利(61%),同时也考虑工作地点。他们的选择不仅反映出对职业发展前景的重视、对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64:9:8=:ag76e3=:f23?13q7l{0nuou
6.留学人才网留学人才网-海归人才网是国内较早致力于海外人才招聘的网站,这里是海归博士,海归硕士,海外高层次人才,海归创业者服务网站,网站设有海归创业,海归交友,海归论坛,回国指南,海归动态政策动态等频道。jvzq<84yyy4mk~}wgjx/exr1
7.2022近期最新留学生回国政策汇总说明及各地归国福利政策在最近国家放宽了入境政策,很多想要归国的小伙伴的心变得迫切起来,回国后还有很多福利政策等着各位留学生们,那么今天出国留学小编就给大家介绍2022近期最新各国回国政策及各地归国福利政策,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欢迎点击出国留学网。 一、2022近期最新留学生回国政策汇总说明 jvzquC41yy}/nrzzwg>70lto1c556=<:284ivvq
8.欢迎访问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在得知课题组海外联合培养博士生生周梦妮收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给她发的“尽快回国的告知信”后,为了确保她的安全和不影响她的学业,张老师在线积极指导她与美国导师和国家留学基金委沟通,最终成功帮她解决了相关难题。同时张老师还给她邮寄了口罩,让她在美国安心学习。另外,张老师还联系了课题组毕业的学生谭戬jvzq<84if0}iw}3gfw4dp8jin5h|my142813:4v42813:55a6<95?50ujznn
9.海外博士后政策,这些重点你不能错过!博士后海外引才专项学历要求:海外博士学位 基本要求:从境外(含港澳台)引进到国内博士后工作站设站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人才 出生年月:1989.01.01后出生(35周岁以下) 任职要求(资质):博士学位所属学科为业内公认的世界一流学科,或博士导师为国际公认的一流专家 回国要求:尚未全职回国或2023.01.01后回国(来华) 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774;8128ftvkimg8igvcomu86598:84>6
10.院微纳系统与仿生医学研究中心2025年诚聘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和/研究助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署名SCI论文20余篇,并获得加拿大NSERC、AITF(加拿大阿尔伯塔创新基金)等多个海外科研机构的奖励和荣誉。 职位说明 博士后(3-4人) 岗位职责 1.独立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 2.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申请专利; 3.积极申请各类项目; 4.完成主任安排的其他任务。 任职条件 1.已取得博士学位; 2.jvzquC41yy}/ijtzkcukqk3eqo5bpwtwpekngwy1fgzbku4367?10qyon
11.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诚邀海外优秀青年人才依托申报优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jvzquC41og4ck}3gfw4dp8x|fy5{zwx13288:k833:8e6l=;cg
12.2020年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访问学者博士后项目常见问题解答个别中外合作奖学金项目的博士后申请人可面向国内应届博士毕业生(如中德CSC-DAAD博士后奖学金项目),具体请参阅相关项目选派办法。 11.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者或录取后放弃留学资格者,是否可再次申报? 答: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回国服务满两年后方可再申请。 jvzquC41yy}/e|h0gf{/ew4ctvodnn438;:
13.湖南大学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办法(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期间,不缴纳学费,同时不得申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 (四)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期间,研究生助学金停发,按期回国后恢复发放至规定学制期限止,出国期间停发的助学金不再补发。 jvzquC41zzml0qsw0gjv0ls1kplp1:5;3184:B3jvo
14.出炉!今年回国的留学生躺赢!(附全国各地留学生回国福利政策汇总)生活补贴:本科1万元;研究生3万元;博士生10万元(毕业时间在2021年10月14日之前的博士,补贴仍未5万元) 成都 创业资助:对通过评审的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将按照重点类、优秀类、启动类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购车补贴 “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七部委于1992年10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回国服务的在jvzquC41yy}/nrzzwg>70lto1c557=;2474ivvq
15.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杨宗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高级研究学者。1993年国家公派留学于白俄罗斯国立格罗德偌大学,1997年获法学博士(Ph.D.)学位。学成回国后,杨宗辉教授以满腔报国热情与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积极投身我国的法学、公安学等高等教育工作。 jvzq<84v|d4{wnq0gf{/ew44595mk|y0jvs
16.留美博士生突遭遣返:经历噩梦般50小时,学位就这样黄了?本来要返美的博士生孟菲,却在美国机场被拒绝入境并被快速遣返回国。那50个小时成了她终生难忘的噩梦。 从北京飞往华盛顿,孟菲在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9日落地,即被美国海关在机场扣下,进二次审查室(俗称小黑屋)8小时,又在禁闭室被扣留12小时;飞到洛杉矶等待转机又被扣留5小时,然后被送回北京。这些暗黑时刻,她记得jvzq<84pgyy/jww0ep5tj|1ctzjeuj131786<6;7;<96>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