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是今年被亮红灯的第八所东南亚院校,法国、菲律宾的多家高校同样陷入认证危机。
而2024年海归平均年薪已从2020年的26.82万元跌至20.45万元,薪资缩水近四分之一。
甚至有招聘平台直接表示:69%的海归回国时毫无工作经验,企业越来越不愿为这样的“白板选手”支付高薪。
2022年,湖南邵阳学院豪掷1800万元送23名教师远赴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攻读博士。戏剧性的是,其中22人学成归来后竟被作为“高层次人才”重新引进本校。
这种被戏称为“出口转内销”的学历加工模式,暴露了某些高校对师资学历指标的畸形追求,但当时鲜少有人预料到,这所海外名校,竟然是一个野鸡大学。
令人意外的是,这些院校的招生话术如出一辙:“无需语言成绩”、“寒暑假集中授课”、“论文全程辅导”。
马来西亚EMGS数据显示,2022年约有10万中国留学生涌入东南亚,其中马来西亚、泰国占比超60%。
这些海归回国后,一些菲律宾某大学教育学博士被分配到机械工程学院任教,而所谓汉语言文学博士竞聘幼儿师范岗位。
如今被传出学历注水,令人对其能力持怀疑态度。
这种筛选机制正在多行业蔓延,比亚迪2025年校招简章直接标明:“国外院校不建议,1年制硕士不建议”。
公务员赛道的情况也一样。
2025年北京、广东、山东等地选调生招录范围调整,多数将留学生排除在外。虽然国家公务员考试中超90%岗位仍接受海外硕士,但外交部、国安局等要害部门已明确要求“两年及以上学制”。
某省组织部工作人员透露:“涉密岗位自费留学生禁入是铁律,这与能力无关,而是安全逻辑。”
不过,上海成为个例,这座城市仍对QS前100院校毕业生敞开选调大门,世界排名前50院校留学生更可直接落户。
但若同样是UCL硕士,会追问课程细节。若专业是“中国研究”或“中国研究”。
三年前,海归应届生首份工作月薪过万者占比26.3%,是国内应届生的2倍;如今海归平均起薪跌破万元,待业率近三成。
可以说,海归吃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尤其是“水硕”学历,甚至比不上国内的三本和专科学历。
而且,野鸡大学的生存空间正被快速压缩。
2025年,认证体系的觉醒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认证更新了系统后,增加了一项关键功能——自动同步出入境记录。
新规要求严格满足出境要求,即使论文写作阶段也需校方出具书面许可才能离境。这意味着那些打着“留学”旗号却长期滞留国内的学生将无处遁形。
而审查范围已从被动受理升级为主动筛查。
2024年11月以来,13所海外院校被列入加强审查名单,认证周期从常规的20个工作日延长至60个工作日以上。
审查维度覆盖语言能力证明、学制合规性、授课模式、毕业要求等六个核心指标,如同为注水学历量身定制的“CT扫描仪”。
部分因疫情线上学习的留学生发现证书注明“未全程在境外学习”,尽管这不否定学历真实性,却可能影响用人单位判断。
政策收紧的背后是2025年1月实施的《学位法》硬约束。
该法明确规定:“对境外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的承认,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这避免既得利益群体占用选调快车道,把机会还给普通家庭就读的国内高校学子。”
因此,对于想要出国留学的家庭而言,如何辨别学历含金量已成必备技能。
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公布的认证院校名单包含万余所学校,但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仅差两字)等仿冒机构仍在鱼目混珠。
对真正追求学术价值的留学生,三条路径可以参考:优先选择与《公务员专业参考目录》匹配的专业(如“金融学”而非“FinTech”);留学期间参与国际组织实习;归国后错位竞争涉外岗位。
马来西亚正成为新热点。中留服认证的大马院校从2022年98所增至2024年119所,马来亚大学、泰莱大学等凭借规范管理脱颖而出。
不过,学历只是入口牌,不是人生通行证。
往后的社会,渐渐学会以真实价值而非学历外衣定义一个人,才算真正跨越了“镀金时代”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