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牛问津:专业学位硕士考博士有什么优势?专硕好读博士吗?
过去读个博,几乎是“学硕”们的“专属”,“专硕”们大都走着的是“毕业—工作”这条路。随着现在就业的竞争压力逐渐加大,就业门槛日渐提高,以及在国内“考博热”等诸多因素的驱使下,更多的专硕er们也加入到了“考博大军”中。
那么相比“学硕”,自身的优劣又有哪些呢?
专硕考博真的比学硕难吗?
01
专硕的先天不利
最常见的一件事,就是当知道一个人是学硕的时候,通常会对他抛出“你准备读博吗?”这样的问题;而对专硕生们,常问到的是“毕业了准备去哪儿工作?”
这种刻板印象早已深入人心,的确,专硕相比学硕,有着读博的“先天劣势”:
培养要求不利好
各位研究生刚入学的时候,培养方案上已经写的很清楚了:专硕更注重培养“实践型的高级专业人才”,而学硕更注重产出“高端科研型人才”,一个面向社会、市场,一个向学界输入“潜力股”。
再看看培养方案,专硕和学硕在“课程培养环节”是差不多的,但从“实践环节”和“科研训练”两个侧重不一的“课外培养环节”就能看出差异。
沈阳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因此,为了达到“培养方案”上的毕业要求,学硕们在修完学位课程学分后,就要紧锣密鼓的开始进行小论文写作、参与学术会议;而专硕们则开始广投简历,一头扎进各单位进行实习。
从明面结果上来看,到毕业时,学硕们收获了一篇又一篇论文,或是掌握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扎实理论功底;专硕们,则是在简历上关于实习介绍部分又多加了一行。
再看看各高校的博士招生简章,就会发现“学硕水到渠成,专硕无从匹配”,培养模式以及培养定位的差异,导致专硕缺少申博所需的“论文成果”。
读博意识滞后
其实多数专硕们在入学的时候,没有读博的打算,往往是临近毕业发现就业形势不乐观等原因,才萌发的读博意愿;而在学硕群体中,较早开始谋划读博的比例较高。
读博意识不足,导致专硕生们面临着很多现实的困难:
对读博院校的招生信息搜集不到位
个人材料准备仓促,容易犯错
学术人脉资源不足
很多“常年”实习在外的专硕生们,不比学硕生们能经常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因此直接接触到学术大佬的机会就小了很多,加上对“学术”信息的敏感度不高,获取渠道单一,导致:
缺少联系博导的“牵线人”
部分博导的联系渠道不透明,导致“无从下手”
升学渠道受限
在硕士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硕可以通过在第2年—第3年通过“硕转博”完成升级,相比之下,专硕就不能享受到这种“福利”。
2022年同济大学医学院硕博连读政策
除此之外,以国内现有的博士培养体系来说,数量如此多的学科中,授予“PHD”学位仍是主流,也就意味着对理论型、学术型人才(学硕)的招生总量是要大于实践型(专硕)的,因此在专业选择的面上,专硕生们会受到一些限制。
02
专硕的优势
实践经验丰富
一些毕业后先参加了工作的专硕生们,在几年的时间里如果干出了成绩,能在圈内“小有名气”,甚至有了一定的“江湖地位”,比如像建筑、设计类专业,很多“专硕生”在工作中创造出了“优秀作品”,或者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再转过来成功读上博的案例就有很多。
“工程博士”的政策眷顾
在前面的推文中,小博已经给各位介绍过“工程博士”。总的来说,全日制工程博士在学费、奖助、培养模式等层面上和学术型博士的差异不是很大,对博士文凭依然有着“执念”的专硕们完全可以纳入考虑,并且在申博的过程中,工程博士对学术成果的要求显然要比学术型的博士低,这就增加了能申请上的概率。
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型博士学位毕业要求
总体来看,专硕相比学硕,在读博这件事上确实存在着较大的难度。但主要是针对以“学术型”博士为目标的情况,像一些偏向实践类的专业、以及工程类博士的培养模式依然对专硕生们有着不小的需求。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