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丽中天之象 好景不常之意
编码:101111(砍树摸雀,上中卦)
卦辞:砍树摸雀做事牢,是非口舌自然消。婚姻合伙不费力,若问走失未脱逃。
推断:恍惚不做,拿稳下手,若求名利,到处自有。
大象:太阳在天,遍照大地万物,但五阳争一阴,须知有盈即缺。
运势:得时得运,昌荣大吉,但防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爱情:有情人终成眷属。
疾病:治疗可愈,防高血压、心脏、头肺病患。
失物:找寻费时,惟可失而 得。
诉讼:可圆满解决。
周易卦爻辞原文
大有:元亨。
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
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九四:匪其彭,无咎。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周易卦爻辞解文
大有卦象征大有收获:至为亨通。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象辞说:大有卦的卦象是乾(天)下离(火)上,为火在天上之表象。火焰高悬于天上,象征太阳照耀万物,世界一片光明,农业大丰收,“大有收获”。君子在这个时候要阻止邪恶,颂扬一切善行,顺应天命,替天行道,以保护万物性命。
初九,不互相来往,也不彼此伤害,没有什么祸患;要牢记过去的艰难困苦,才能免于引起祸患。
象曰:“《大有卦》的第一爻(初九),说明此时不互相往来,一动不如一静,就不会有什么事非,自然没有什么祸患了。
九二,用大车装载着财物,送到前面的地方,必然没有什么祸患。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象辞说:“用大车装载着财物”,说明很富有,只要把财物放于车中,无论怎样颠簸震荡,都不会倾覆。
九三,王公前来朝贺,向天子贡献礼品并致以敬意,小人不能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象辞说:“王公前来朝贺,向天子贡献礼品并致以敬意”,小人若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必然发生变乱,成为祸害。
九四,虽然家财万贯,但不过分聚敛财物,就不会发生灾祸。
象是:“匪其彭,无咎”,明辨晢也。
象辞说:“虽然家财万贯,但不过分聚敛财物,就不会发生灾祸”,说明眼光远大,智慧过人能明辨事非,懂得凡事不能做过头的哲理。
六五,以诚实守信的准则对外交往,对上尊敬,对下怀柔,必然增加个人的威信,是吉祥的。
象曰:“厥孚交加”,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象辞说:“以诚实守信的准则对外交往,对上尊敬,对下怀柔”,说明以自己的诚实信用感动别人,使别人也变得诚实守信起来;“必然增加个人的威信,是吉祥的”,说明平易近人,纯真简朴,无所防备,反而使人人敬畏。
上九,上天保佑有德之人,赐福于己,吉祥,无往不利。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象辞说:大有卦第六爻位(上九)的吉祥,是上天保佑有道德的人,是上天赐给的福分,只有顺天应人,才能大有收获,得到大量的财富。
卦爻辞注解
大有卦:大通顺。
倒数第一阳爻:没有互相损害,就不是害。处在艰难时,就无害。
倒数第二阳爻:用大车来运载,有所往,无害。
倒数第三阳爻:公在天子那里享受宴席,小民不能(享受)。
倒数第四阳爻:不是他的骨骼弯曲,没有害。
倒数第五阴爻:他的诚信,上下互信,有威严。吉。
最上阳爻:从天来保佑(音)他,吉,没有不利。
卦爻卦辞诗
火天大有
阴柔高坐九五尊
伟业当如日中天
恶遏善扬天意顺
大吉大利理当然
大有卦的互卦是泽天夬
互卦是本卦的2、3、4爻与3、4、5爻组成的卦
第14卦大有卦的变卦有六个,分别是:
火风鼎(动初爻)
离为火(动二爻)
火泽睽(动三爻)
山天大畜(动四爻)
乾为天(动五爻)
雷天大壮(动上爻)
大有卦的错卦是水地比
错卦是本卦的所有爻由阳变阴或者由阴变阳而形成的卦
大有卦的综卦是天火同人
综卦是将本卦颠倒后而得到的卦
第十四节大有卦第十四(下乾天上离火~火天大有卦)
大有卦,由下乾()上离()组成,卦形作“”,象征“大获所有”。上卦离为火,下卦乾为天:火在天上,无处不照:喻示“大获所有”的情状。全卦揭明事物在昌盛富有之时,如何善处其时、长保所有的规律。
“经文”大有①:元亨。
“译文”大有卦象征盛大富有:至为亨通。
“注释”①大有,卦名。“有”字本义是手持月以耕植。月,指耒耜之类,故古谓丰年曰“有”,大丰年曰“大有”。此为丰盛、众多,富有的意思。
“经文”《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①,而上下应之,曰大有②。其德刚健而文明③,应乎天而时行④,是以“元亨”。
“译文”《彖传》说:富有,阴柔者居于尊位,大而得中,上下阳刚与它相应,称为富有。大有,六五之受居上卦中位,处尊贵之位得贞正之道,而且上下五阳爻与之和应,像人臣居极位,行事贞正,群僚和洽,事业有成。所以说大有。此种卦象显示:人有刚健文明之德,顺应天道,依时行事,所以是至为亨通的。
“注释”①“柔得尊位”,此以六五爻象、爻位为据。六五,阴爻,性柔顺,居于上卦中位,乾之中位为尊贵之位,所以说,柔得尊位而大中。②“上下应之”,此以全卦之象为据。大有六五阴爻居上卦中位,其余五阳爻围绕于它,所以说上下应之。③“其德刚健”,大有下卦为乾,乾性刚健,上卦为离,离义文明,像人品德刚健光明。④“应乎天”,大有下卦为乾。乾为天。天之运行遵四时之序,像人所行遵天道而顺时宜。
“经文”《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①,顺天休命②。
“译文”《象传》说:火在天上,无所不照,象征富有。君子此时要遏止邪恶,发扬善行,顺应天道,求得美好的命运。
“注释”①遏,制止。扬,表彰,发扬。②休,美。休命,佳运。
“解读”本卦下卦为乾为天,上卦为离为火,火在天上,明烛四方,这是大有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火,洞察善恶,抑恶扬善,从而顺应天命,祈获好运。
“经文”初九:无交害①,匪咎,艰则无咎。
《象》曰:大有初九,无交害也。“译文”初九:不涉及利害,没有过错。仍然要不忘艰难,才能免除过错。
《象传》说:大有卦初九爻,不涉及利害。不要彼此侵害,即没有灾祸,既使处于艰难之中,也没有灾祸。
“注释”①交:涉及。
“解读”初九象征刚刚富有、地位低下的人,一定要处富而思艰,不要忘记创业时的艰难,不生骄侈之心,谨慎行事,才能免除过错。这就是爻辞里所强调的“艰则无咎”。
“经文”九二: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
“译文”九二:用大车运载财富,有明确的目的地,没有灾祸。
《象传》说:用大车运载财富,积累于其中,不会失败。
“解读”九二在大有之时,有如一辆任重道远的大车,材质强壮,谨慎行驶,承载的东西适量而不超重,沿着中道稳稳地前进,当然可以远行而不会败毁。
《象传》说“积中不败”是因为九二以阳居阴又得中,刚而能柔,谦而能容,道德积累于内,正像大车上的重物满载于其中,所以能够稳健行驶,无往不利。
“经文”九三:公用亨于天子①。小人弗克。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译文”九三:公侯向天子致敬献贡,小人做不到这一点。
《象传》说:公侯向天子致敬献贡,小人当此大任时必然为害。
“注释”①亨,即亨,朝献。
“解读”此爻指出,富有且有很高的社会名望和政治地位的人,会将财富用于正途,要警惕为富不仁、投机取巧的小人。
“经文”九四:匪其彭①,无咎。
《象》曰:匪其彭,无咎,明辩晰也②。
“译文”九四:富有而不过盛,没有过错。
《象传》说:富有不过盛则无过错,说明九四具有明辨事理的智慧。
“注释”①匪:非。彭:盛大。②辩:辨。哲:明智。
“解读”树大招风,处在过盛阶段的事物,极易发生问题。只有谦以自处,不以富有骄人,能够看到盛极得咎的规律,自觉减损其盛大,才能得以免过。
“经文”六五:厥孚交如①,威如,吉。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译文”六五:以诚信交接,威严庄重,吉祥。
《象传》说:以诚信交接,说明六五能以自己的诚信启发他人的忠信之心。威严庄重是吉祥的,因为六五的威严是在平易近人中显示的,无须防范戒备。
“注释”①厥,其。孚:诚信。如:语气助词。
“解读”比之于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领导的威严并不来自于使人害怕的权力,而是温和诚信、坦然无私的内在品质使其自然受到拥戴,拥有使人心悦诚服的力量。领导对下的诚信启发众人对上的忠信,这样的关系才是最好的。
“经文”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祐也。
“译文”上九:得到来自上天的保佑,吉祥,无所不利。
《象传》说:大有卦上九爻的吉祥,是由于得到来自上天的保佑。
“解读”只要能察知盈满则溢、盛极而衰的客观规律,富而不骄,慎终如始,就顺应了客观规律,用古人的话来说,这是得到了“天助”,有天的庇佑,自然就吉无不利了。
“处世活用”
富有之道创造并拥有了一定的财富后,我们应如何管理财富?
《周易》虽为古人所作,但先哲对财富的理解至为深刻,他们的办法是,不要放在仓库中屯积,要让财富运营起来,流动起来,让财富在流动中保值和增值。“大有”卦在“九二”的爻辞中说: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象曰:大车以载,积中不败也”。意思是说,用大车装着财富,去经商和交易,而不是把他冻结在固定的地方,这样没有坏处。我们有了一定的资产,应该放在银行里,还是用来投资、经营?古人就有了定论了。 当我们拥有了巨大财富时,我们要问自己:积累财富的目的是什么?财富应怎样使用?葛朗台有了钱,却无法得到太太和女儿的尊重。中国的许多富翁,不仅不思回报社会,而且绞尽脑汁偷税漏税,有的官员贪心不足,最终锒铛入狱。巴菲特、盖茨、霍英东,尽管创业艰难,但仍一掷千金地向社会捐款,让财富成为人类温情的寄托,彰显出人性的伟大。《周易》在“大有”卦中说:公享用于天子,小人弗克。意思是说,君子将财富贡献给天子,用于国家建设,回报社会,而小人则无法做到这些。 拥有了巨大的财富,达到“大有”的境界时,正确的做法是,不把成功归功于个人,而是更加遵守自然规律,那么你将获得完美的财富人生。《周易》“大有”卦说: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遵守天道,按规律办事,就必然有良好的结局,当然会万事大吉,亨通顺利。 顺应自然规律、在流动中实现财富增值、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摒弃只为一己之利的财富观念,把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相通相融,这些伟大的思想是我们实现“大有”的必由之路。
第49章 圣无常心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注释】
①德:通“得”。下同。
②歙:这里指收敛意欲。
③浑其心:使心淳朴,不用机巧。
④孩:使动用法,使老百姓回复到婴儿般的状态。
【译文】
有道的人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很好地对待他们;不善良的人,我也很好地对待他们,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向善了。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就可以使人人守信了。有道的人治理天下,会收敛个人的私欲偏见,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纯朴,百姓们皆专注于他们的视听,而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淳朴内然的状态。
【导读】
圣人是没有私心的,他们不能有自己的主观意愿,而应该时刻想着百姓的意愿。只有如此才能得善、得信,才能治理百姓,让他们回归到淳朴无欲的状态。
【解析】
这一章讲了圣人“德善”、“德信”的境界。圣人以太道为根本,不因为环境和人情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对善和不善,信与不信的人都以一样的善良之心和诚信之心相待。一般人着力分辨善于不善、信与不信这些观念。圣人则打破这些分别,让人回归到淳朴的大道之中,即“为天下浑其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里所说的“常心”是恒心的意思。什么是恒心?就是个人所拥有的一种持久不懈的生命意志力的具体表现。恒心是一种因为知识而引发出来的磅礴欲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进取心和上进心,这种心理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渗透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和各个领域之中。
由上可知,“常心”需要毅力来支撑,在毅力支撑下,常心会逐渐变为勃勃雄心。因此,常心便成了为人们追求知识和满足欲望提供无穷动力的源泉。人类在常心的刺激之下,或长久不懈的追求知识,探索天地;或无止境地聚敛财寓,奔走四方;或极其放肆地追逐权力,残杀无辜。一出现这样的局面,就会把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到欲望的滚滚洪流之中。人类在常心的驱使下,心灵和身体逐渐走向对立。在老子看来,古代的圣人们是没有常心的,也就是说他们没有雄心壮志,而是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常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对于善良的人就善待,对于不善良的人也同样善待,这样圣人就得到了善良。对于守信的人就信任,对于不守信的人也同样信任,这样圣人使得到了信誉。圣人作为国家的领导者,如果能够使自己的常心合乎百姓的感情和心理,那么这就是难能可贵的行为;同时,他们如果能够抵制百姓心中的一些不正常感情和心理,那么这就是高人一等的做法。在现实社会中,普遍流行的准则或时尚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价值判断,这就要求圣人不能追随大众舆论而随波逐流,他应该对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这就是圣人能够获得真正的“善”和“信”的原因。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歙’’是合、收敛的意思;“歙歙”即统治者收敛自己的意志。“浑其心”即使人的心思归于浑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望,使天下人的心思归于浑朴。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由这句话可以知道,如果百姓的心灵受到了净化而且达到了浑一的境界,那么他们也就没有任何理想和追求了,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耳朵和眼睛留心圣人的举动了。然而,圣人自然是没有任何举动的,因为他们已经回归到婴儿般的自然纯朴状态之中了。
王弼《道德经注》
各因其用,则善不失也。皆使和而无欲,如婴儿也。夫“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者,能者与之,资者取之;能大则大,资贵则贵。
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则可冕旒充目而不惧于欺,黈纩塞耳而无戚于慢,又何为劳一身之聪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物亦竞以其明应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竞以其不信应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应不敢异,则莫肯用其情矣。
善的和不善的都有各自的功用,所以对待万物都要保持善的态度。使万物和谐,没有欲望,像婴儿一样。《易经》说:“圣人处于天地设立的正位,万物都各自发挥各自的作用,人们聚集在一起商议,又借助卜筮来考察吉凶。”贤能的人提供,有天资、生于高贵地位的人索取;贤能的人能力大就大,天资高贵的就高贵。
事物都有它们的根本和渊源。如此的话,戴着眼前垂帘的皇冠而不怕被欺骗,戴着耳边垂玉的帽子而不怕被蒙蔽,又何必耗费自身的才智来考察百姓的真实情况呢!以明白透彻的心态来观察事物,事物竞相明白透彻地展现自己;以怀疑的态度来观察事物,事物都以怀疑来回应。所以天下万物的心思不必相同,但它们的回应不敢有所不同,如果不同的话,百姓则没有反映出他们的真实情感。
甚矣!害之大也,莫大于用其明矣。夫任智则人与之讼,任力则人与之争。智不出于人而立乎讼地,则穷矣;力不出于人而立乎争地,则危矣。
未有能使人无用其智力于己者也,如此则己以一敌人,而人以千万敌己也。若乃多其法网,烦其刑罚,塞其径路,攻其幽宅,则万物失其自然,百姓丧其手足,鸟乱于上,鱼乱于下。
再大的损害也不会大过用明白透彻的心思去发挥作用和影响。滥用聪明,人们就与他争辩是非、打官司;滥用强力,人们就与他争胜。智识不突出于众人而惹上官司,就会处境恶劣;力量不突出于众人而与人争胜,就会发生危险。
不能使别人不在自己身上使用智谋与强力,自己就要与千万人为敌。如果详细地设立法条、刑罚,堵塞道路,捣毁住所,万物都失去了自然发展的环境,百姓就丧失他们赖以为生的手足,这样鸟都会在天上作乱,鱼也会在水下作乱。
是以圣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心无所主也。为天下浑心焉,意无所适莫也。无所察焉,百姓何避?无所求焉,百姓何应?无避无应,则莫不用其情矣。
人无为舍其所能,而为其所不能;舍其所长,而为其所短。如此,则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
圣人在天下收敛不张扬,心里没有牵挂的事物,也没有一心想达成的想法。对天下万物没有偏见,也没有好恶,没有能够让他牵动意念的事情。不做观察,百姓还有什么可回避躲藏的呢?没有要求,百姓还有什么可回应的呢?不回避也不回应,百姓没有任何掩饰而体现了真情实意。
人无所作为,舍弃他们所具备的能力,就能够做到以前没有能力做到的事;舍弃他们的专长,就能够做到以前不擅长的事情。这样,讲话的人只说他知道的,办事的人只办他有能力办到的,百姓只关注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事,我让他们接受朴素、简单的景象,让他们的欲念与婴儿一样单纯。
苏辙《老子解》
虚空无形,因万物之形以为形。在方为方,在圆为圆,如使空自有形,则何以形万物哉!是以圣人无心,因百姓之心以为心。无善不善皆善之,无信不信皆信之。
善不善在彼,吾之所以善之者,未尝渝也,可谓德善矣。信不信在彼,而吾之所以信者,未尝变也,可谓德信矣。不然,善善而弃不善,信信而弃不信,岂所谓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哉!
虚空是没有形态的,以万物的形状来决定自己的形状。在方的事物中就表现为方,在圆的事物中就表现为圆,如果虚空自己就具有形态,那么怎么体现万物的形态呢?所以圣人没有自己的欲望和意图,而是以百姓的意图为他的意图。圣人对于没有善良可言的和不按善的准则作为的都善待,对于没有信用可言的和做事不守信的都信任。
善或是不善是别人的事,不是我的事,所以我一律善待,不曾违背,才可以算是具备善的品德。守信还是不守信是别人的事,不是我的事,所以我一律以诚相待,不曾改变,才可以算是具备守信的品德。如果不这样,善待善良的,而放弃不善良的,信任守信的,而放弃不守信的,怎么能叫善于救人而不放弃任何人呢?
天下善恶信伪,方各自是,以相非相贼,不知所定。圣人忧之,故惵惵为天下浑其心。无善恶,无信伪,皆以一待之。彼方注其耳目,以观圣人之与夺,而吾一以婴儿遇之。于善无所喜,于恶无所嫉,夫是以善者不矜,恶者不愠,释然皆化,而天下始定矣。
天下有善、有恶、有真诚、有虚伪,各自都认为各自的正确,相互指责、相互攻击,难以安定下来。圣人对此感到忧虑,所以忧心忡忡地使天下人的心思浑然相同。不分善恶、不分真诚和虚伪,都一视同仁地对待。别人以耳目来观察圣人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是想要给予还是想夺取,而我以婴儿般对事物没有欲望、没有褒贬的态度来回应。对善的也不喜悦,对恶的也不嫉恨,所以善良的人也不自傲,邪恶的人也不愤怒,慢慢地都受到教化,天下就能安定下来了。
【经典解读】
《礼记·礼运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本章中老子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即“圣人常无心”。老子所说的无心,并非完全没有想法,而是没有“私心”,他们以百姓的心为心。正如孟子所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个统治者,如果怀有私心,掌握权力只为谋取私利,放纵私欲,这样的人是不配治理天下的。所以,夏桀筑倾宫、饰瑶台、做琼室、立玉门,最后被流放于南巢;帝辛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最后自焚而死;隋炀帝大兴土木,穷游极乐,最后死于乱兵之手。而得道的统治者,乐人之乐,忧人之忧,其行而民从之,其言而民听之,待其死则人民如丧考妣。
圣人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天下的统治者,是人们效仿的对象,他的一言一行百姓都会看在眼中。统治者为善,善待百姓,百姓就会向善,社会就会和谐;统治者使用诈巧,百姓就会丧失道德廉耻,投机取巧,乱法败德,无恶不作;统治者虐待欺骗百姓,百姓也就会残暴鲜耻,为非作歹。《论语》中说的“君子德风,小人德草”,《大学》中说“君子有絜矩之道”都是这个道理。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之时,只有摒弃私欲,才能使百姓也效仿他,摒弃私欲,做到“无知无欲”、“如婴孩”。
汉朝初年,保留了很多残刑酷法。汉文帝四年(前176年)时,有个叫淳于意的人犯了过错。按照刑法,他应该接受肉刑。他的小女儿缇萦上书说:“我的父亲做官吏,齐国的人都说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应当获罪受刑。我为死的人不能复生而感到悲痛,而受刑的人不能再改过,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愿意舍身做官府中的女仆,来赎去父亲的罪过。”汉文帝听了十分感动,于是立刻免去了这种残酷、不人道的刑罚。文帝为官之时,对身边人说:“百官的过错应该由我一个人承担。我得以执掌帝位,既不聪敏又不明智,却独自享受神灵的降福,百姓却什么也享受不到,这就加重了我的无德。现在命令祭祀官员要向神献上敬意,不要为我自己祈求什么。”他本人生活简朴,还时常关心百姓的生活,遇到灾荒之时,就下令政府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正是因为汉文帝这样,总是将百姓的心当成自己的心,才使西汉迅速走出混战的阴影,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个关心百姓的明君。他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纳了很多以农为本的意见,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取得了“贞观之治”的伟大成就。
【哲理引申】
普通人整日为生活所忙碌,声色犬马之害接触的不多。而那些贵族富豪则有大把的时间消遣娱乐,有大量的财力供其挥霍,尤其是皇帝,万人之上,一旦荒淫起来,可以随意妄为,无人可制。也正是这样,古今中外出了很多荒淫无道,沉湎于声色的昏庸之君。
北宋末期,完颜阿骨打在北方建立了金国,金国灭辽、灭北宋强盛一时,但到了第三代皇帝,金熙宗沉湎酒色,致使腐败之风日烈,他本人也因为喜怒无常、荒于酒色、嗜杀成性,而众叛亲离。于是,皇统九年(1149年)金朝发生政变,金熙宗被弑,二十七岁的海陵王完颜亮登上了皇位。
完颜亮即位之初颇有建树,他推进女真汉化进程,大批起用渤海、契丹、汉人人才,以扩大政权的基础,巩固统治;在燕京(北京)建立新的都城,称为中都,并将政治中心南迁,加强了金朝对南部的控制。他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进行改革,罢世袭万户职,以改变贵族“子孙相继”,专揽威权状况;仿中原王朝制度,设国子监以教育生员;对科举进行改革;印制交钞,与铜钱并行;补订法律,加强国家治安。除此之外完颜亮还颇有文采和壮志,他对汉文化极其推崇,在做藩王时,他给人题写扇面,其中有“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之句,志向非凡跃然纸上。一日,完颜亮进入妻子居室,见瓶中木楫花灿然而放,溢彩流金,乃索笔为诗曰:
绿叶枝头金缕装,秋深自有别般香。
一朝扬汝名天下,也学君王著赭黄。
诗中所见文采和气度都非常人可比。据说他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即兴题诗称: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后来伐宋之时,他又作了一首《念奴娇·雪》,该词韵苍凉,文思奇诡,实为古来咏雪诗词中的上乘之作。时人称他“一吟一咏,冠绝当时”,连江南饱学之士看到他诗词都不得不叹服,说:“北地之坚强,绝胜江南之柔弱。”
可惜这样的一个颇有作为,又文采斐然的君主却成了史上声名最为狼藉的皇帝。这是因为完颜亮极度腐化、荒淫的生活。他曾对大臣高怀贞说他的志向:“吾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帅师伐远,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在这三个志向的驱使下,完颜亮一方面撕毁与南宋合约,厉兵袜马准备南侵;一方面在生活上纵欲荒淫,沉湎于声色。
《醒世恒言》上就有一篇《金海陵纵欲亡身》的故事,记载了这位聪明天子,贪淫无道、蔑礼败伦,身死国失的事。当他未登上帝位之时,妾媵不过三四人,做了皇帝以后,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妃子就多达十二人,其他昭仪、美人、才人、无封号者数以百计。他大兴宫殿,宫殿中遍布黄金,锦帐延绵,绫罗绸缎如荼如火,宫殿建设若不合其意,便毁掉重建,花费亿万不止。他后宫妃嫔众多还不满足,若见到美色佳人必定想方设法与之私通,甚至为了夺人之妻,枉杀无辜大臣。一时间,满朝人心惶惶,皆以美色为祸。
他听说济南尹乌禄的妻子乌林答氏姿色美貌,想与之私通,但乌林答氏行为端谨,令其无隙可乘。于是完颜亮就威逼乌禄将妻子进献给他,乌禄对妻子十分宠爱,但完颜亮是皇帝,他不知所措。乌林答氏说:“我若不去淫贼必然会加害夫君,我自有办法,既不连累夫君,又不辱我清名。”于是含泪而行,为了保持名节她在路上自刎而死。此事令乌禄对完颜亮恨之入骨。
完颜亮又听闻南宋刘贵妃美色天下绝伦,就立刻起兵南侵,他这种为了个人欲望而横起战端的行为,受到了朝野反对。但他不以为意,大肆征召工役沿长江造战船,毁坏居民房屋以求取木材,视人命如草芥。终于,国内发生叛变,宗室官员们推举对完颜亮恨之入骨的曹国公乌禄为帝,即后来的金世宗。完颜亮听到政变的消息后,召集军队,准备北归,但天下人早已对他恨之入骨,军队哗变,完颜亮也被叛军所杀。完颜亮在临死之前还在叹息自己征服天下的大志未能完成,可惜这样一位聪明天子至死也没能明白,正是他的那些私欲害死了自己。
《论语》先进篇1114句
【本篇引语】
本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过犹不及”等。这一篇中包括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并以此为例说明“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最后一章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原文】
鲁人(1)为长府(2)。闵子骞曰:“仍旧贯(3),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4)不言,言必有中。”
【注释】
(1)鲁人:这里指鲁国的当权者。这就是人和民的区别。
(2)为长府:为,这里是改建的意思。藏财货、兵器等的仓库叫“府”,长府是鲁国的国库名。
(3)仍旧贯:贯:事,例。沿袭老样子。
(4)夫人:夫,音fú,这个人。
【译文】
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世界无童工日
每年的公历6月12日
节日名称:
世界无童工日
节日日期:
每年6月12日
2002年6月为关注日益严重的童工问题,2002年6月,第90届国际劳工大会决定每年的6月12日定为“世界无童工日”,呼吁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童工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世界各地童工现象童工现象大量涌现是社会环境恶化的必然反应。战争、贫困和疾病是产生童工的重要原因。残酷的战争和无情的疾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使成千上万的儿童成为孤儿。
统计数字显示,自1990年以来,仅艾滋病就使全球至少1400万15岁以下的儿童失去亲人。家庭生活的贫困又使一些儿童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过早地进入社会,成为受人剥削和奴役的童工。
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的数字,全球范围内至少有2.1亿5岁至14岁的童工,如果再把1.4亿15岁至17岁从事“经济活动”的青少年计算在内,童工和童佣的总数超过3.5亿。
亚太地区是童工最集中的地区,人数达1.27亿,占童工总数的60%;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童工为4800万,占童工总数的23%。
此外,有约840万儿童被拐卖、充当奴隶或被迫从事色情服务。全世界每年有2.2万名童工死于各类工伤事故。
农历兔年四月廿四
周日
第3312天
睿见、前瞻、实用
仙言潮声
这个世界上最愚蠢的行为,就是不停的给别人讲道理!就算你全是对的,也不必要证明别人就是错的。永远要记住:位置不同,少言为贵;认知不同,不争不辩;三观不合,浪费口舌!古语有云,三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美好的一天从笑骂随便 逍遥做人开始!
经典诵读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唐)皮日休《咏螃蟹呈浙西从事》
注解:不要说它没有心肠,它哪里怕什么雷电,大海龙王那里也是横行无忌。
物虽胡越,合则肝胆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注解:
事物虽像北胡南越相异,但把某一点结合起来,就会肝胆相照。
早安人民
懂得管理时间的人,往往收获更多。在精力最好的时间里做最重要的事情,这样才能让自己不断成长进步。你的时间花在哪儿,人生的花就开在哪儿。新的一周,愿你积极进取,活力满满地迎接每一天。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