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轮轻松学《易经》:论《周易》的不传秘本《易象》演易答疑

论《周易》的不传秘本《易象》演易答疑

《周易诠释》录音整理组

【提纲】

1. 帛书《系辞》没有“大衍之数”章而只有“天地之数”章,这是为了与帛书《易》六十四卦的卦序相呼应。请问,“天地之数”是怎样应用于“古易筮法”?

2. 文本讲“《周易》的传承路线,是儒家“允执厥中”心法的核心主干”,为什么将《孔子家语·执辔》、帛书《易传》、《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也放在这条传承主线上?

3. 在经学传承过程中《周易》“卜筮之用”的流变,如何理解?

4. 为什么老子传承的却是《归藏易》?

5. 王弼扫象,扫的是什么象?

6. 《易象》又称《周公易象》,《易传》是孔子综合“三易”、《易象》一块编写出来的。当时的《易象》是西周前期的一个语言,字和语法上非常晦涩难懂,因此孔子就把“三易”和“易象”融合相当于翻译成孔子当时“现代语言”,这样理解是否可以?

7. 《易象》也属于传的范畴,相当于《易传》的一个前身,这样理解是否可以?

【答疑记录】

帛书《系辞》有一点需要特别引起注意,帛书《系辞》没有“大衍之数”章而只有“天地之数”章,这是为了与帛书《易》六十四卦的卦序相呼应,因为“大衍之数”是《周易》筮法,“天地之数”是“古《易》筮法(《连山易》)”。

想问一下李老师,“天地之数”是怎样应用于“古易筮法”?有请李老师。

解答:

李守力老师:这个问题不可考了,《连山易》我们都看不到,《连山易》是怎么算的我们更不知道。这就是孔子说的“多闻阙疑”,如果知道一点的话,我们在书里就讲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天地之数”留在《系辞传》中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天地之数”就是自然数,现在的自然数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然后我们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从商周以前和商周以后发现了大量的数字卦,过去人算卦是先取出数字来,他是用数字,甚至根据数字卦原理我们再去看考古的数据,特别是仰韶文化,6000年前到7000年前的甘肃天水一带的这些陶器上有一些符号,实际上后来,根据我个人的观点看它不是符号,完全就是文字,这些文字就是数字,在彩陶的陶片上一看全是数字。这说明在伏羲时候就是用数,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然后组成卦,组成三爻卦、六爻卦。那个时候没有复杂的“大衍筮法”,“大衍筮法”已经是一个数学化逻辑化的东西,越往古,一定是越简单。

当然“天地之数”我们在《系辞传》里头看到它分成的阴和阳,你看“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我们把“天地”翻译成阴阳,天为阳,地为阴,就很明显了,那就是一为阳,二为阴,三为阳,四为阴,这样奇数为阳爻,偶数为阴爻,这样就把卦取出来了。再早的在浙江萧山跨湖桥的文物上,就已经有两个数字了“一六八”,它全是“一六八”,“一六八”肯定不合理,即已经把“三五七九”都简化为“一”了,把“二四六八十”都简化为“六”或者“八”了,它有一种简化,这种简化在后来大量考古发现的数字卦中也发现了,就是先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然后把奇数简化为用“一”来代表。

在清华简筮法中留了一个尾巴,都是“一”,但是有一个“一”还画一个点,画一个“点”那就是九或者是七,七和九它都是一个横,右边再点一个点,这时候说明“一三五七九”它还有区分,但是它已经留一个小尾巴,它的主体就是一个“一”了,“一三五七九”就都变成“一”,“二四六八十”都变成“六”,六和八的写法都差不多。后来六和八就都变成了什么?都变成了“六”,“六”的笔画“一横”就变成“两个横”了。现在我们阴爻两道横,我们的阳爻那是一道,所以我们阳爻就读“一”的,过去是读“一”,阴爻过去是读“六”,它是“六”的简化字。古代也有简化字,它是“六”的简化字,或者是“八”的简化字,实际上最终就是“一”和“六”。当我们把历史还原以后,实际上在这些文献里都有。

有一句话叫“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啥意思啊?那天是“一”、地是“六”啊。那就是说,我们考古发现阳爻总是用“一”来表示,阴爻总是用“六”来表示,完全是取了《河图》的第一位。这个《河图》早呢,还是它(一、六)早呢,反正就是大概互相影响。要不《河图》为什么总是跟《周易》、跟《易经》打交道呢?这是在筮法过程中的一个进化路线,这些我在《系辞传》里提了一提,实际上在整个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论文,但是有一个人已经有这么一个想法,大家很多人也没注意,就是当出现数字卦的时候,饶宗颐先生有一个回应。

饶宗颐先生说,为什么“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啊?你看,“跟数字卦出现一和六的概率高,它之间是有关系的”,但是好多人也没有去附和他,认为可能是附会。我现在想他这不是附会的,《河图》的传说、数字卦的考古如何证明,一和六之间怎么有这么一种逻辑的呼应呢?一定是有联系的。这就是我们关于“天地之数”。

天地筮法它已经不可考了,有很多方法我们可以想象,但是真正要找到占筮的方法现在这个证据很难找。《归藏》的筮法我们都找不到,《连山》就更麻烦了,根本不可能找到了。“大衍筮法”这个方法,有的人都不相信,学术界也不相信,以为是汉朝人编的,为啥呢?他们说,你看啊,帛书《系辞》里都没有“大衍筮法”,帛书《系辞》是公元前168年的墓地里的,那就是说西汉人还不知道“大衍筮法”呢。他根据这个——就是大家都看帛书,但得出的结论却是完全相反的,我看帛书是我的结论,他看帛书就跟我的结论就完全相反。

帛书《系辞》里没有“大衍筮法”并不是说那个时候、整个西汉就没有,而是“帛书学派”不采用“大衍筮法”,难道一本书里没有这个东西,你就说那个时代没有“大衍筮法”吗?这种“实证主义”是害人的,“实证主义”就是等于以偏概全。什么是“实证主义的以偏概全”?就是“我的书里没有啥,所以那个时代就没有啥”,这就是“实证主义”。“疑古派”就是用“实证主义”,就是用归纳法来证明,“我发现了这里边儿没啥,那个时代就没有什么”,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错误,基本的逻辑错误现在主宰一百年,没人去觉醒,没有几个人去批判,大家继续沿着这个路子在走。

这一点是因为帛书的卦序不一样,它这个筮法肯定就不一样,当然这是我们的说法,没有人这么说。我们说《连山易》有一个筮法叫“天地之数”,这是我们研究帛书《易传》得出的结论。所以它有筮法,它如果没有筮法的话,它那一章怎么就是有“天地之数”这个文字呢?它为什么没有“大衍之数”呢?“天地之数”就是它的筮法,“天地之数”肯定是比“大衍之数”简单,那是肯定的,《连山易》的卦序比《周易》简单,它的筮法也一定也简单。这种简单一定是说在民间一直到现在,民间的一些最简单的算卦的方法就跟《连山易》很相似。在少数民族那里,最简单的算卦方法一定是跟古老的那个筮法很相似。因为它很简单,一旦有复杂的数学原理,一旦科学发达了、数学发达了,那一定“王官之学”它就复杂化,复杂化后才能变得神圣啊,(如果)老百姓都能用了(就)显示不出它的神圣价值来了,这是可想而知的,它必须用到当时最高的科学技术。

我们知道“大衍筮法”是一个最高的科学技术,就是当时的天文法、天文历法,天文历法最简单的是“三年一闰”。我们这不清明刚过吗,所以民间有好多说法啊、谣言啊,闰二月啊、清明不能上坟了,完全是胡说八道,连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

清明是阳历,怎么会讲闰二月呢?与闰二月有什么关系呀?闰二月指的是阴历呀,清明是阳历呀。有人又问了,那中国怎么有阳历啊?不是西阳历吗?公历是阳历吗?中国是最早的阴阳学说,最早的阴阳学说的国家怎么没有阳历?阳历也是最早的,阴历也是最早的,最成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中国有阳历的,也有阴历的,因为这个阳历跟西阳历的阳重了,那大家就不知道了。就是恰好辛亥革命以后从西方传来的历法它属于太阳历,这个西阳历也是阳历,我们一说阳历就成了西阳历了,不知道我们中国也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阳历,所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这个阳历,这个清明节就跟西方的4月5号它基本上重叠。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是太阳历,太阳历是同一个数据,它肯定会重叠,清明是按阳历走的,它绝对不是按阴历走的,与二月二、与闰二月、闰几月是毫无关系的。这里讲到这个坊间、网络上这些谣言,就是基本的科学常识不懂,基本的历法常识不懂。

当然这也看到“大衍筮法”它不是“三年一闰”,商朝的历法是“三年一闰”,那个时候数学计算还不行。阴历这一年354天,离这365就差11天,一年阴历就跟阳历差了11天,而阳历是最准的,因为太阳是整个恒定的。离太阳一年差11天,三年就差一个月,三年就得闰一个月。那个时候闰月不在前面闰,而是最后闰,就是一年13个月,所以甲骨文上有13月、14月说法。然后后边那个数,再闰。发现过几年后麻烦了,它不是多出一个月了,是多出两个月来了,所以就“五年两闰”。我们知道“大衍筮法”是“五年两闰”,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西周的地方,西周的科学家们、天文台已经制定出“五年两闰”的立法了。

可见,“大衍筮法”绝对不是汉朝人搞的,西周已经有“五年两闰”了,“大衍筮法”是西周的历法。西周为什么用“大衍筮法”,说明我西周比你商朝高,你商朝的科学技术“三年一闰”,我现在“五年两闰”了,我这个误差更精准了,我比你商朝更准啊,西周是冬至掌握天命啊,因为掌握了冬至就掌握了天命,天心啊。我能把握天心,商朝你把握不了天心,你天心误差跑一天去了、跑两天去了,我这里是精准的预测、精准的测量和预测,所以我就得天命。我西周这里是高科技,谁掌握高科技谁就掌握天道天命。所以“大衍筮法”经过严格的数学论证是在西周,西周初年。

这也告诉我们,这些筮法一定与当时的历法有关系,因为历法是和数学有相关性的。为什么算卦要用最高的历法呢?就是天道嘛。我得到了天道,我才能得到天的启示,我这个程序是按天道来的,所以我就能“得天的启示”,古人是这么一个思维。你的这个程序都不是按照天道,按照你自己毫无理由的做一个程序,理本于太一,“大衍筮法”也是理呀。你这个沟通天道的这个方式不合天道法则,你怎么能沟通天道,你怎么能“元亨”呢?所以筮法一定是当时最高的天文历法的科学技术。我们通过这去了解这一点,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到了西周才有《易象》,因为西周科学技术、数学的发达,对于这个爻际关系的“爻象体例”就更加精细化,所以才有《易象》,这跟西周的科学相辅相成的是一个阶段。这是从“大衍筮法”来看,“大衍筮法”也就印证了西周当时一定有新的体例,有更精细的《周易》的体例。

夏朝就比较简单,夏朝也是两个阶段。刚开始就是《大象传》上卦的卦象和下卦的卦象,但到了《系辞传》第二章“制器尚象十三卦”里边有“互体”,这个“互体”就比较复杂,比较精细了,“互体”就是比较精细的体系了。商朝也是,就比《连山易》都更加精细,而且《连山易》跟《归藏易》还要考虑有天干地支的东西,有天干的东西。到了周朝的《周易》,这两个体系更加精细了,就分化出来了,《周易》就不要有天干地支,天干地支专门成为一个学问,再分化出去,再精细化,所以具体要去看《连山易》是怎么算的这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有多少证据就说多少话,能推到什么就推到什么,可以反推,但是不要推的太远。

凡是靠逻辑推理,要用数据严密的逻辑推理,能推出来就推出来,再往后推、再加一些猜想就意义不大了,准确率就不大了,对这个问题要举一反三。为什么学术界有人说“大衍筮法”,因为帛书《系辞》竟然把整个2500年结论都推翻了,要知道这些人是不懂逻辑学,完全是以偏概全才导致了一些错误的结论。看到帛书《系辞》这个书里没有“大衍筮法”就把“大衍筮法”推翻了,就把《系辞传》推翻了,把通行本《易传》推翻了,这种思路是极其危险的,是完全不讲道理的,看似一些“大学者”实际连基本的逻辑常识都不懂,这是应该引起高度警惕的。文史,如果没有基本的科学和理性,实际上就完全是垃圾。

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些事情,千万不要走着走着而丧失理性。他们打着“理性”的招牌,却是“反理性”的,什么都怀疑,好像是理性,其实不是。“什么都怀疑”实际上才是一种迷茫,对于民族文化完全的丧失信心,对西方顶礼膜拜,丧失人格,丧失国格的一个非常不良的心态,非常恶劣的一个心态。这个问题就讲到这里。

王欣洲:文本讲“《周易》的传承路线,是儒家“允执厥中”心法的核心主干”,我对这句话没有完全理解,为什么将《孔子家语·执辔》、帛书《易传》、《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也放在这条传承主线上?请老师为我们答疑解惑。

解答:

李守力老师:“《孔子家语·执辔》(子夏)→帛书《易传》(子夏)→《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孔子得周公《易象》→传本《易传》(颜回)→子思《中庸》→孟子,这是一条血脉相连的《周易》传承路线。”这是整个《周易密钥》的提纲,就是一个题目,但这些题目在这篇文章里不能展开,因为这样的话文章就太长了。

你看前面两个题目《孔子家语》和帛书《易传》就三万多字了,我只能把这个提纲放到这里。《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是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是第四篇“周公《易象》”,第四个轴线就是这一篇。后边子思《中庸》、孟子(的相关内容)又是一篇文章。这个轴线只能在这里放一个提纲,这个轴线加起来就有10万字。

你没有理解,是你没有看这个目录。我们留言框里,胡老师把这个目录打出来了,胡老师把这个目录放在群里了,大家看就知道,我的《周易诠释》最后有两大部分,一个是通行本《易传》的总论,一个是帛书《易传》的浅论。这两大论实际上是以这个轴线为主题,而这个轴线实际上就是儒家的心法“允执厥中”,也就是整个经学道统最高的那个线,这就是问题二。你要建立在(对)整个这个《周易诠释》最后这两步是干什么的(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的目的不就是要接续经学道统吗?经学道统现在已经讲完了,讲到最后了,把《易传》要做一个总结,因为如果没有帛书《易传》的话,我们就找不到这条线,这是帛书《易传》的价值。由帛书《易传》到通行本《易传》之间,然后去找《大戴礼记》,然后找传世的重要文献里,然后找出来他们传的这个法脉。这个法脉也是血脉,这就是经学道统。你之所以不理解,就是你没有系统的去看这个书,没有看前后文章的关系,这几轮你没有去把握这个线,没有完全理解是因为看后边的文章时可能你把以前的忘了,或者你没有从整个目录学上去看,这是第一篇文章,因此我才把后边的整个文章要放在前边。

是让大家也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编文章,后边这么编文章,实际上问题二就是后边从通行本《易传》、帛书《易传》提纲就放在这里。因为它们是第一篇,这是第一篇讲《易传》的。

学友:还是和“大衍筮法”有关系。老师能否为我们讲一下,在经学传承过程中《周易》“卜筮之用”的流变。这个问题,请老师为我们解答一下。

解答:

李守力老师:这个没有什么流变,是误导。朱熹对程颐的易学有所继承和发扬,这是一个伟大的贡献,朱熹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也有偏差。朱熹认为程颐说的太多了,发挥过多,所以朱熹把发挥过多的东西砍掉。还有程颐说的很好的地方也省略了,说的不好的东西就给它删除了,(程颐)过分强调义理,朱熹就强调卜筮。朱熹强调卜筮是因为程颐从来不讲卜筮,所以朱熹才强调卜筮,但朱熹把卦爻辞都认为是占卜的,这就是严重的误导。卜筮的流变与这个没关系,我们也不知道。

《周易》卜筮的流变,这个说法也没什么意义,“大衍筮法”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史官,即使《左传》里也没说他用“大衍筮法”。《史记》《汉书》里讲的卦也没说用“大衍筮法”,都没说。在正式文献里,到《京房易》的时候就已经变成铜钱了,京房、纳甲、筮法已经用铜钱了,“大衍筮法”太啰嗦了,已经变了。这个学说正好是我们不讨论的东西,我们不去管这个东西,与王道无关,与周德无关。这个问题不考虑。

闫洁:孔夫子曾经向老子问道、问礼。礼是周德的体现,属于《周易》。老子的《道德经》是《归藏易》的《易传》,是《归藏易》的范畴。请问老子作为“周守藏室之史”是可以看到《易象》的。孔夫子向老子问礼,感觉老子也是懂《周易》的,为什么老子传承的却是《归藏易》?请老师答疑解惑。

解答:

李守力老师:这个与本章也没什么关系。这是后边的问题,现在是第八章的第一节,这是下周的问题。我们今天学完了下一周就发,发现老子读《周易·易象》的文稿,《文子·上德》是讲老子的。这一章不探讨这个问题,跑题了。

学友:我们组有一个学友问,王弼扫象,扫的是什么象?请老师给我们再详细地说一下。

解答:

李守力老师:就是卦气、爻辰、纳甲、升降、卦变,他主要就是扫除了这些,还有基本上把《说卦传》扫除了,这样王弼就扫“过”了,《说卦传》是经,是孔子的,这个不能扫的,他扫了。他扫了以后,自己感觉到理亏,后边他就不解释了,所以《易传》他就不解释了,《系辞传》、《说卦传》他不解释了,《杂卦传》他也不解释了,他的弟子的弟子韩康伯去解释。

王弼扫“过”的地方就是《说卦传》,他就是矫枉过正,他可能感觉到正是因为《说卦传》,汉代的象数易学传统是从《说卦传》里去发挥,其中最多的就是易象,孟熹易象、虞翻易象,这么多的象,几百个那么多。由于易象还是解释不了卦爻辞,于是就出现了卦气。

我们知道卦气也有道理,十二消息与《归藏易》是有关系的,我们上一周已经论证了。爻辰、纳甲、干支体系,干支体系这是算卦用的,占卜用的,卦气实际上与归藏有关,也当然与占卜有关。

升降和卦变,是荀爽发明的,或者他老师发明的,反正最早的文献是在荀爽的这些易学著作中有了升降。卦变就是升降,有升降才有卦变。

最早的文献中发现虞翻是卦变的倡导者,每个卦都有卦变,所有的卦都是从其他卦变,六十四卦没有主体性,都是从其他卦变的,这完全丧失了基本逻辑体系。就是等于说六十四卦都是别人变的,那等于说我们64个人大伙儿都不是自己,都是别人变的,哪有这样的道理,没有这样的道理。

虞翻他自己就感觉到很有道理,他还感觉到别人没道理。虞翻对郑玄就特别不满,说郑玄啥也不懂,我们都知道公认的“五经之神”郑玄让虞翻骂个狗血喷头。

难道虞翻没本事吗?虞翻本事很大,他是孙权的大臣,这个人很正,很直,所以被孙权贬到越南去了,也很亏,仕途很坎坷,但这个人很有坚守。虞翻也了不得,他算卦算的很准,关羽的灾难叫他算准了。关羽什么时候儿被抓了?关羽被抓起来把他杀掉,他算得很准。《三国志》《三国演义》上都有这个虞翻占卜的这些。

所以你不要认为虞翻解释的《周易》好像是诡辩什么的,到现在他的信徒很多呀,“象数易学”,虞翻是祖宗,清朝就是崇尚汉代的易学,主要是崇尚虞翻。《周易虞氏解》,好多大师讲、研究,好多著作。

本来虞翻这种易学代表的这种“象数易学”被王弼扫象,然后到了唐代建立《五经正义》《周易正义》已经走入正轨了,到了“程朱”继续沿着这个正轨在走,汉学到宋学,汉学的这些错误的东西经过魏晋南北朝360年的提炼,到了隋唐《周易正义》已经走上光明大道了。宋朝顺着这个光明大道继续走,结果到了清朝,又回归汉学,回归象数学,所以必然对西方文化有所排斥。西方一旦进来高端的文化,我们也落后。时代往前走,而清朝我们的思维在倒退。

但也有好处,清朝人的“乾嘉训诂”,“小学”是了不得,它又能把汉代人的一些精华、一些价值的体系继续往深入推。一个是深化汉学的文字训诂,一个是强化汉代的逻辑诡变,走向了非理性,走向了科学的倒退。清代人是有进有退,清代人都是绝顶聪明的人,这些人的功底我们可能100年以内是没有人再超过了。你必须从四岁开始就读经,什么经都通,15岁的时候已经“诸子百家”在脑子里头头是道。当然我想也行,也能做到,就是“人机结合”的时候,把这些数据的芯片跟大脑结合,那就能达到清朝人的水平。清朝每个大儒脑子里都装着几亿字,几千万字的古典,我们也可以用高科技来代替那个(在未来),但他们的这个也有倒退的地方,明明是往前推进的问题,他们也有倒退的地方,科学倒退必然被科学毁灭。科学的倒退,西方的科学过来以后一碰就麻烦了,例如鸦片战争,船舰利炮,从这些最高级知识分子的思维的发展我们能看出来。

如果讲科学史,也不能把王弼丢了。王弼实际上是个科学革命,是理性革命,不要认为王弼是个文科,“扫象”有的人认为“象数易学”不是“阴阳学”而是科学,不是的,是“阴阳学”里的一些不理性的东西。但是“阴阳学”里的不理性的东西被用于占卜就特别的精准,因为不理性的时候,反而把你的元神调动起来,把你的识神泯灭,就能算的很准,当然如果变成科学,就算的特别不准。因为科学需要“识神的有序化”,它就特别的不准,这是一对儿矛盾。一个民族总是陷于“元神主义”,陷于“巫术主义”就一定会灭亡,在《左传》上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国之将亡听于神,国之将兴听于人”,国家灭亡那就是听鬼神的,国家要兴旺,你就得听人的。听什么人的?听圣人的,听贤人的,这就是理性,“敬鬼神而远之”,这就是说“象数易学”里边鬼神跟理性都掺杂着。

清朝在朱熹的影响下又进入了象数了,象数迷信,确实有迷信的东西在里面。卜筮之风,你像在甲午海战,甲午海战这些士大夫们在挑鬼神术,人家开进来了,还在驾鸾扶乩在乞求鬼神,皇宫里慈禧这些人在“求鬼神赶紧来”,搬天兵天将,还在搞这些东西,慈禧太后竟然用义和团来对付八国联军,义和团完全是鬼神术。这是整个民族的愚昧,从中国的思想史上就能看到为什么。王弼要走向理性的时候,理性的历程慢慢的又被扼杀了,从明朝就开始扼杀,清朝更加扼杀。但是清朝也有它的理性,有它的使命,清朝研究汉字学音韵学,又是一个很理性的很科学的。所以梁启超说中国最早的科学就是“乾嘉学”,很科学,很明显这不是说一个人的,在一个人身上他什么都有,你不能说他就是迷信也不能说他(就是科学),要看他干什么。整个国家重视文不重视理,不重视科学,那研究科学的人那只能是传教士或跟传教士有关的人,方以智(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研究《周易》,他里边就有自然科学的东西,特别多。如果不能从高端的高屋建瓴的去认识这些问题,写医学史、写哲学史都写不明白,李约瑟那个难题也解不开,李约瑟写了中国科技史几十卷,发现中国古代科学一直在全世界遥遥领先。

为什么近代科技就不行?实际上要从好几个层面才能看到。老天就是公平的,它不能光让你中国一直那么亮,也要叫西方也亮,上天就有一个周转,转过来转过去,有一个国运,这实际上是国运造成的。最聪明的人为什么他的智慧没了,那就是天命,天命就没办法,现在也是天命,这些东西确实有个天命的问题,单摆规律就是天命,“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就是天命。

大部分人在我们这个平台上对“王弼易学”之前的那些易学了解的很少。为什么我不太介绍呢?因为先入为主。如果你一开始就把《周易集解》那本书学了就先入为主,那些思维方法牢不可破的,它是一个诡辩,你如果还没有基本的把现代科学的那种理性掌握的话,你一进入他那些易学的体系你脑筋一辈子转不过来,你会认为自己自圆其说、非常正确,然后就可以骂王弼,好多历史上的易学大家骂王弼,他们就是这样,脑筋固化了,但是主要的这些经学道统上的人士是很清晰的,你看孔颖达,到了程颐、朱熹,到历代的这些(大儒),到李光地,他们很清晰。他们站在最高度,学术中国文化的顶端,他们知道这个主脉,知道这个正脉。

包括四库馆臣,编辑《四库全书》的这些馆臣们,他们的判断远远超过当代学术的精英的判断。因为那个时候那些人经学功底太深了,那些人一个是学术功底很深,一个是社会的经验很深。当时还是属于传统社会,当时的文化背景跟这些经典还是不脱离的,那时候有皇帝,有大臣,完全是跟《周易》爻辞爻象是一样的,名称都一样,他们从小浸润在经学里边,他们的社会背景也是这个,他们又是全国学问最高的人,也是从政的人,让这些精英来评判历史上这些最有价值的书,就形成了《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里最多的经就是《周易》。《周易》他们精选了161部,161部的轴心就是《周易正义》,当然也把《周易集解》收进去了,毕竟《周易集解》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著作,它代表某一个时代,某一个时代最重要的著作都要保留下来,整个线保留下来。这个161部著作人一辈子学不完的,是吧,你一年能攻几本书?攻不了几本书。《周易正义》这本书一个人五年能攻下来就了不得了,《周易集解》三年能攻下来,那就了不得。一本书,你就是神童,一年(攻一本)也得161年,那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要把经学道统最高端的、最顶端的这些注解拿过来,最后就剩下三部书最高,第一本是《周易正义》、《程氏易传》,程朱是一块的,第二本朱子的《周易本义》,最后一本是李光地的《周易折中》,这三本书或者这四本书,如果再砍掉就没法砍了,因为《周易折中》里边已经有了《程氏易传》和朱子的《周易本义》的内容。

所以你直接读两部书就等于读了四本书,《周易正义》到《周易折中》。读这两本书,就等于读四本书,因为《周易折中》把程颐和朱熹的都列进去了,并且放在最高位置,但实际上还是要注意一个问题,即《周易折中》认为《周易正义》已经被程朱所取代,基本被取代了,这是不行的!这是《周易折中》的一个局限性,《周易正义》是不能被取代的,就是说必须把《周易正义》放在最前面。当然,如果一个人的学术正了,你的逻辑体系已经很成熟了,雷打不动了,那你就把唐代李鼎祚撰《周易集解》再放在《周易正义》前面。

因为《周易集解》早,代表了汉朝,《周易正义》代表了隋唐的,程、朱代表宋朝的,《周易折中》代表清朝的,这几个文明盛世就都有了,但《周易集解》汉朝人用那么多的心力,全国兴汉学、兴经学推广经学,所有当官的90%都是学经的,那为什么《周易集解》走偏了?《周易集解》走偏了是当时士大夫的担当道义导致的,就是他们不为学问而学问,他们为苍生而搞学问,他们的学问全是为苍生为天下的,绝对不搞象牙塔,古代的士大夫绝对不搞象牙塔,所以他要改造,他为什么要这么改造?他是把《周易》里面没有的东西拿进来,他拿进来的原因就是“阴阳学”。

“阴阳学”在战国时期是“大行其道”,这个邹衍超过孔子、孟子的待遇,他为什么超过孔子孟子的待遇?因为他能推算天命。当时的天子诸侯们都关心天命,关心自己的命运都喜欢算命,所以邹衍搞“阴阳学”的他就吃香,而且他应该比诸侯天子还要活得好,那个地位你不尊敬我,我就不给你干、就不给你帮忙了,大家就争着。所以到了秦、汉朝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阴阳学”这么发达并把“阴阳学”塞到了《周易》里去,“阴阳学”和《周易》本来是没关系啊,好像有联系但是没关系,两者都不是一门学科。“阴阳学”是诸子百家的,易学是经学,“阴阳学”是子学,他们却把子学全部塞到经学里去,因为“阴阳学”就代表天道,那个时候就是最高的自然科学,我观天象了,现在天有什么变化,地上有什么变化,泰山哪里变了,哪里失火了,哪里出现灾异了,哪里出现了动物还长着人头了,这些怪胎都作为一个灾异的变化,拿出来干嘛呢?他不是吓唬老百姓,他直接拿着任何一个真实的阴阳灾异找皇帝,凡是出现灾异你皇帝就有问题。

为什么他们要找皇帝的问题呢?因为秦朝秦始皇独裁了,大臣们管不了皇帝了,纳谏不起作用,独裁导致了社会大倒退,文明的毁灭,即“焚书坑儒”,所以汉朝的士大夫要把“孔子之道”再找回来,他们必须要借助“阴阳学”、借助“天人合一”的感应学,董仲舒的书里面充满了大量的天人感应的“阴阳学”,用星占术、阴阳、灾异,他们是针对调整皇帝,让皇帝和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因为刘邦建国继承了秦朝制度,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什么事都说了算,为所欲为,这样做一不小心还是会重蹈秦朝的毁灭,所以他们是为了民生苍生,他们不是为了学问而搞学问。我们看这些人头脑不是诡辩,也不是穿凿附会,他们要把道放在第一位,而道是实实在在的维护国家和民众利益的才叫道,你搞学问算什么道啊!搞学问是什么?“有余力,乃为学”,就是说这个学问大家不要认为是第一的,你有余力了,你什么事都干完了才搞点学问,学问不是第一,道是第一。道,须臾不可离。我们要知道这一点,所以当时搞的是假《周易》,不是真《周易》。当然到了王弼时代就可以搞真的了,为什么?因为当时不是一个天子了,诸侯并列了,又回到了战国时代,谁都说了不算了,这个时候皇帝就不能独裁了,这个时候就是靠这种社会的军阀,各个力量的纵横,道统就出来了,当力量平衡的时候,大家一定是拿着道统说话。当一个专权的时候就不用道了,因为“权力就是真理”,当权力有很多的时候,“真理就是真理”了,大家都拿着道义去捍卫。

所以王弼就恢复本真,不是王弼很聪明,也不是这个人突然的改变天下,是时代成就了王弼,王弼因这个时代而成就。大家要知道这个易学史,哲学史、思想史是这么回事,清朝,清朝为什么又不搞王弼的东西又搞虞翻的东西,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又回到了汉朝了,清朝政治不跟汉朝一样专制吗?一样的,所以清朝的士大夫也不是愚蠢,不是愚蠢的,他们首先也是把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现在要清晰的知道,士大夫他们是干什么,士大夫是弘道的,是“道须臾不可离也”,他心中永远是装着天下和民众的利益,他绝对不是为搞学问而学问。

这就是经学道统,为什么《四库全书》这些四大部门要把《周易集解》完整的保留下来,就是说,我们读《周易集解》可不是读《周易》,是读那个时代的精神,但是现在天下一体了,地球村,地球村就是“地球上实力没有一个人说了算”,美国力量再大,他自己也说了不不算,他自己都出问题,所以现在又回到“本真”了,现在就是“回到本真”了,我们就可以完全不需要搞那些,知道这个历史以后,你怎么变那个轴线、经学道统我们都知道,需要往边上扩展,那是这个时代导致的,那个时代如果平衡了,就不需要去附会去掺加别的东西了,这是这一篇,就是说对王弼这个事件你要从这个整个历史长河上、整个道与士大夫的关系去考虑。这样你读易经,你就能读懂,你读其他的经学著作,你就都能读每个时代的经学著作的特色为什么不一样,你就都能明白。好,这是这个问题。

学友:我有两个问题。我们说《易象》是《周公易象》,《易象》作者应该是周公或者孔子之前的一些学者,或者周公做出来的,或者是他们共同写出来的,用以理解翻译《连山》《归藏》和《周易》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易传》是孔子所学,他是“述而不作”所编撰的,一方面是内容上综合“三易”、《易象》来一块编写出来的。另一方面就是从语言上,老师说过,当时的《易象》是非常晦涩难懂,是西周前期的一个语言,字和语法上都不好懂,因此孔子就把“三易”和“易象”融合,相当于翻译成孔子当时的“现代语言”,可不可以这样理解?谢谢老师。

解答:

李守力老师:我们知道古书是没作者的,我们不要现在以版权的意识来看古代古人,到汉朝的时候叫“师承家法”,这个老祖师爷写一本书,后代的弟子可以不断的参加,但是,这后代的弟子的名字,没有一直是以老祖师爷的名字写上去,所以这个书,它没有什么作者。

但是《周易》不一样,《周易》是有作者的,现在研究《周易》越深入的人越很清楚,因为《周易》文本这个经是一下子出现了,而这个经就是一定有一个内在的、完整的体例,如果这个完整的体例,当初不是一下制定好的话,它不可能有这个经,它跟其他著作不一样,《周易》不是累积的,所以直接要加上一个周公就行了,加上《周公易象》就行,为什么不是《文王易象》而叫《周公易象》?因为周文王没有全部完成,当然,说周公就是说文王,说文王也就是周公,过去就是说父子相承,这是古代的传统,所以我们叫《周公易象》。

还有为什么?因为周公跟象有关系,“周公赶大象”,就在历史上周公跟象,跟大象的因缘;是“周公制礼”而不是“文王制礼”,《易象》是所有礼的核心,礼本于太一,太一,就是《易象》了。所以,《周公易象》就可以坐实这个词,就是“周公团队”为什么一下子完成那么多制礼作乐,他一定有一个总纲领,这个总纲领就是《易象》,这个总纲领先推出《易经》来。

《易经》这是他的根本的核心价值体系,当然《易经》很难读,他要落实到具体的政治体例上去,《仪礼》《周礼》。《周礼》就是官员制度,《仪礼》就是行为规范,《周礼》又叫《周官》,是政治官员的分工,官员的编制之礼,《礼记》那就是记录,《礼记》就是传,《礼记》就是对这些《周礼》《仪礼》的传记、记录,那就是孔子的门徒们,孔子和门徒们写的了。

《礼记》就是传,《仪礼》《周礼》就是经,也是有经有传的,《易象》实际上是最初的传,就是文王周公自己作经、自己作传,然后孔子再叙述,孔子再叙述这个传,孔子续传就是为了传承《周易》,没有《易传》没有《易象》,那《周易》是无法读懂的,实际上这些《仪礼》《周礼》没有那些传也是很难读懂的,都是一样的,也是很难读懂的。

但是《周易》最特殊,因为《周易》必须看这个体例,不看体例是没法读懂,其他没事,其他《周礼》就是《周官》不需要,在当时的人就能读懂,《周易》当时的人都读不懂。到了后边的春秋,他们算卦只能算卦,真正对里边的《易象》原理,大部分人不懂,我这篇文章特别强调了这个。正因为不懂,又导致一个幻觉,现在人以为这个《易传》不是孔子写的而是汉朝人写的,是后人编造的,因为你查历史文献找不到,找不到一丝一毫的春秋时期有《易象》,所以,我就精细精致的把《左传》里的四五个例子拿出来,我说《左传》有《易象》。

因为你不知道《易象》,不知道《易传》,是你读不准,《易传》你读不懂,你就不知道《左传》里有《易象》,《左传》里也有这个体例。但是《左传》的体例很少,很少就很难检出来,我们必须理解到我们现在这个爻象体例、这个公理化体系、《周易》的总纲,我们必须精细到这一步,回头才能看到《左传》里这些筮例里边有体例,他们有爻象体例,否则你很难看出来,这是非常难的,能从《左传》里去找到《易传》是很难的,只能找到《说卦传》,但这是古人就知道了。

《左传》这些筮例里有《说卦传》,这很简单,但是你能看到这个爻象体例、彖传体例,那就很难了。因为本来整个易学史上连学《周易》的人也没找到爻象体例,是王弼找到了,很快后来又淹没了,从王弼到宋元持续了好多年,当然整个清朝也有主流,否则不会有《周易折中》。

《周易折中》里对《周易集解》基本上就不掺杂了。凡是讲这个,一点都不用,《周易折中》很清醒。但是整个清朝后来到了乾隆以后,然后又复兴了,因为《周易折中》是康熙王朝时期,到乾隆嘉庆那些汉学家们、“乾嘉朴学”们又把《周易集解》拿过来了。拿过来也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呢?因为《周易集解》里大量的汉朝的文字训诂特别多,《周易集解》解释的体例虽然不对,但是《周易集解》每一个字词的解释一定是最精准的。《周易集解》接近古人、去古不远,他们理解这个话的意思,那是很精准的,《周易集解》对古文的文言理解那是很精准的。

对体例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它要用“阴阳学”,要把“阴阳学”拿进来,他有他的使命,“阴阳学”只能跟《周易》结合,还有跟《春秋》结合,能结合就结合,最后《诗经》没法结合也结合。《诗经》很难结合,《诗经》是那些诗怎么能跟“阴阳学”结合?也结合起来了,叫“四始五际”,开始的“始”,国际的“际”,把《诗经》里边编上阴阳符号,来规谏这些帝王。

西周从盛到衰,为什么衰?有一个术数规律、阴阳规律,就是他们把所有的五经全加入“阴阳学”,就叫“谶纬之作”,谶纬流行。汉朝谶书纬书特别流行,《诗经纬》《尚书纬》《春秋纬》,都加上一个经有纬。有《春秋经》,就有《春秋纬》。经纬,“经天纬地”这个词就从那儿来的,必须不光经天,还得纬地,这个纬,就把“阴阳学”加进去,完全是汉朝人继承了邹衍的东西,但邹衍不讲《易经》,邹衍说“我这个就是阴阳学,跟《易经》没关系”,人家是很纯粹的,因为他在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都是玩真的,到了汉朝、到秦朝就只能这样。到汉朝,就得改头换面,因为地位很低,“阴阳学”地位很低,把地位很低的东西融到了经里,经的地位高,刚才讲了。这是为什么有这么一个过程。

学友:《易象》也属于传的范畴了,是吧?因为它相当于《易传》的一个前身一样,它也是解释经来用的,是不是这样?

解答:

李守力老师:对,就是自注,自己作经,自己作传。文王周公,自己作经。就如同我们现在由国家编制宪法法律得有个解释嘛,这本书的解释权,是什么什么,一样的。就是说现在是文王周公编了国家的大典《易经》,那我得有一个体例,有个解释条款,那个“解释条款”就是《易象》。跟我们现在一样,我们现在所有的国家公文书都有一个注,这个注的人跟写的人是一批人。你像人大委员会,他们编的这些宪法法律、新法律,他后边有解释的,这个解释的人跟那个写作的人是同一批人,就是我如何写出来的,这是什么意思,是一样的。到现在这个体例都未变,因为你怎么写的,你如果不告诉我们体例,谁都读不懂啊!

因为《易经》很怪,是世界上最奇怪的一个书。如果没有体例,谁都读不懂。第一,它没有人物;第二,它没有历史。没有人,没有历史,前后两句话都不是一个事,它每一段卦辞,都不是一个主语,它也没讲一个事,它也不是讲一个故事,它也没有历史背景。那怎么理解,没法理解啊!所以到现在易学界为什么有矛盾啊?有说这是过去算卦的堆砌、卜辞堆砌,那算卦算了一篇呢,就是把它摞起来,毫无意义,是封建迷信。为啥呢?因为他不懂体例,不懂体例他就根本看不到《周易》里边的规律,但是古人看到了。古人为什么那么崇拜《易经》啊?古人看到了,古人相信孔子的《易传》,认为《易传》完全跟《周易》是一体的,经传合一。

他为什么认为“经传合一”?因为孔子完全是继承了周公,“周公之道”,当然是一体的了,孔子完全继承了“周公之道”,他们没有什么区别。现在人不一样,现在人认为不可能,孔子的《易传》才有价值而《易经》没价值。如果《易经》没价值,那古人为什么尊经呢?经的地位为什么比传高啊?古人这一点就没有怀疑。还有,我们现在发现你离开卦爻辞,把卦爻辞全抛弃,我们读《易传》能读出什么东西来?根本读不出什么东西来,那个东西太低级了。《系辞传》里边那些哲学的东西有什么高啊?它那些话从哪儿来的?它从哪理解的?《大学》《中庸》怎么来的?《论语》《孟子》怎么来的?后人所有的道理,历代的这些圣贤,为什么是读了《易经》以后,然后他出来了那么多东西。为什么程颐、朱熹也读《易经》?为什么王阳明一直是读《易经》?他出来那么多学问,出了那么多思想。如果那个经没有价值的话,他怎么没有价值的东西出来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就是一样的。

像孔子也是那样。孔子写了《春秋经》,然后他又写《春秋传》,他也是那样的,他自己作经、自己做传。《春秋经》是整理出来的,根据鲁国的历史提炼出来,但笔法变了。孔子为什么笔法变了呢?他要解释。当时这个解释不能写出来,写出来会得罪人,因为《春秋经》242年,分成三部分,分成了祖父那个时代的,父母那个时代的,他这个时代。如果说祖父那个时代的事情,他的子孙知道了“孔子领着弟子们来讲我的祖宗的坏事”,他可以去报仇,你孔子就是个平民,没有地位,拿着刀就被砍了。如果讲当世的,就砍了,杀了你。如果你直接讲当世的,那更得罪人。所以当时那个传就没留下来,他口传,古人的记忆力高,与弟子之间口耳相传,传了三四百年,到汉朝写出来了,因为皇帝需要,《公羊传》、《榖梁传》就这么来的。《春秋经》过了几百年以后,才写到竹简上去,就是简帛上去。

但是有一个人一直有。《左传》一直有,左丘明跟孔子一个时代,他就基本上不注经,就把孔子写《春秋经》所有的历史背景都告诉大家,孔子写了242年《春秋》历史,左丘明以这个经为主,以鲁国为视野,左丘明是鲁国的史官,就把孔子的历史写出来。但是《公羊传》和《榖梁传》的东西它不讲,他把《公羊传》《榖梁传》背后的那个历史史实,实事求是的背景告诉大家,所以《左传》重于史实,而《公羊传》《榖梁传》重视经,这就是“三传”,“三传”的源头都在孔子那里,就是围绕着孔子的《春秋经》,但《左传》它更全面一些。孔子删了他可能也写上,孔子不删的当然也都有,《左传》是最全的,孔子删了好多左丘明都加上去,给后人一个历史文献、历史背景,便于整个人类理解这个经,他都有考虑。

当时左丘明在孔子活着的时候,孔子在讲《春秋经》,孔子弟子下完课出去弟子讲的都不一样,左丘明就感觉到很忧虑。你说在孔子身边的人,听完课出来讲的都不一样,那到了后世呢?到了后世,子孙怎么办?那不就乱了吗?左丘明出于这个道义他要写出这个《左传》,让大家知道这段真实的历史,以后子弟传错了大家通过历史可以纠正。当时他都考虑到后世,当时的人都考虑以后1千年、2千年、1万年、几万年以后有没有什么偏差,他们都要考虑。所以这些人的思想他不图一时,当时有问题他都考虑是“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所以孔子在《论语》里把左丘明认为是“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从这里就能看到,经传是一体的,在古代那里任何一个书,它诞生的时候“经传都一体”,传就是它的解释,经就是正文。我们现在任何的公文都有一个正文和解释的部分,只有作者本人才能真正的解释知道它的本意,而其他人就差一点,现在我们说如果找不到作者本人,别人的评价就不行。

我们看《红楼梦》都有评语。所有的《红楼梦》古版,为什么就都有一个点评?那些点评的人都是曹雪芹的朋友。曹雪芹写一章,他们就是在吃饭的时候,聊天的过程中,他们说的话他就记下来,就写到《红楼梦》那个评论上去。我们现在看纯粹的《红楼梦》是价值很低的,你不看那些评语,那是得不到真东西,很多东西根本不知道,因为那都是曹雪芹的朋友写的评语,在它里边也是“经传合一”,这个传统在《红楼梦》存在也是“经传合一”。现在我们出的书里没点评,这个价值大失了,因为有很多有言外之意,有好多谜语,那点评人就写上去。因为他在问曹雪芹,“这个事情你为什么这么写?”曹雪芹说了“这里我必须藏起来,得这么说”,然后点评的人就给写上去。点评人都是那个时代的人,越往后的人的点评,那就差一点,理解的也差一点,当时他的朋友跟他对话、跟他来往的人才知道,这个传统我们就能看到。过去也是这个传统。

语音转写:晓枫、伊利、桂花仙子、晴空、凌云、Isabel、王保华、温芷歆、智能见未来、刘干铭、余永军、广土、炳文、洛语

THE END
0.讲座预告|国际移民大趋势与海外侨情新动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从祝巫卜筮到《周易》经传的形成 主讲人:李尚信(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 主持人:何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时间:12月9日19:00 主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参与方式:腾讯会议(ID:207-487-555) “偶缘性”的普遍性 一一对伽达默尔这一术语意义的分析与提升 主讲人:何卫平(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主持人:王宏 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JQ6\CX^>273:S;Y90jvsm
1.筮卜的解释|筮卜的意思|汉典“筮卜”词语的解释筮卜 条目筮卜 拼音shì bǔ 注音ㄕˋㄅㄨˇ 词语解释网络解释网友讨论 筮卜词语解释 解释 以蓍草占卜休咎之术。 © 汉典 筮卜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筮卜 筮卜(shì bǔ ),是汉语词汇,解释为以蓍草占卜休咎之术。 © 汉典jvzquC41yy}/|mne0pku1qfpu1+F9.FF'CK&G>*:F'?D
2.(吉祥瑞兆的意思)祥瑞灾异是什么意思,瑞应灾异什么意思?瑞应灾异瑞应灾异什么意思?瑞应灾异怎么读?参考答案:拼音:ruì yìng zāi yì,简拼:ryzy成语解释:瑞应:吉祥的征兆;灾异:自然灾祸和奇特的自然现象。指吉祥和灾祸的征兆。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卜筮》:“论者或谓随人善恶之行也,犹瑞应应善而至,灾异随恶而到。” 成语例句:凡岁将终,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掌奏良日及jvzquC41o0kccwicq0io1wjyu1~vgn1:6jfem8;89>89ljf79i3;j:8fgi449j90jznn
3.筮是什么意思筮怎么读拼音笔画笔顺【筮】是什么意思 【筮】的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筮 读音: shì 怎么读: 古代以蓍(ㄕ)草占卜吉凶。 【组词】:卜筮 【筮】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筮 读音: shì 怎么读: 名词 古代用蓍草占卜吉凶的方法。《左传.僖公四年》:「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动词 占卜。唐.王勃〈益州夫子jvzquC41o0wvdjnmg0ipo8kfkgo1@z4kdyfi7mvon
4.咎累是什么意思咎累怎么读怎么读 『咎累』的意思和解释 罪过的牵连。 引证解释 ◎ 罪过的牵连。汉 蔡邕《范史云碑》:“﹝君﹞以为卜筮之术,得因吉凶,道治民情,以受薄偿,且无咎累。”《晋书·王濬传》:“今年平吴,诚为大庆,於臣之身,更受咎累。” 相关词组 咎组词 归咎 引咎 无咎 哗咎 奸咎 休咎 内咎 时咎 任咎 咎谴 jvzquC41yy}/dr50ep5dkmncp1x4YZ920jznn
5.堪的意思堪组词堪字组词怎么读读音拼音是什么?又如:堪舆(天地;风水,亦指风水先生);堪舆家(古时为占候卜筮者之一种,后专称以相地看风水为职业者,俗称“风水先生”) 堪 kān 【动】 勉强承受〖困难、痛苦或遭遇〗〖bear;endure;canstand〗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jvzq<84yyy4i{mhf0eun1ƒnfkct0jƒ4;89>/j}r
6.建是什么意思建怎么读拼音笔画择建立卜筮人。 夫位政之建也。——《国语·鲁语》 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德之不建。——《国语·晋语》 建伊皋之业。——明· 刘基《卖柑者言》 建一官而三物成。——《左传·襄公三年》 (5) 又如:建官(设置官职);建封(设置爵位,分封诸侯);建jvzquC41o0nbqA;0eqs0|rdxkg}`;k>dhe:4cl>d;dld1
7.精读《卜筮正宗》作者王洪绪序《一刻卜筮正宗》还有两篇序,一篇是湖南湘潭人曾世琮所写,一篇是清康熙四十五年进士王云锦所写,内容与《陈序》、《廖序》和《张序》大同小异,读之无味,且通过通读二序之大意,发现此二人对卜筮之道并不熟悉。 其次,此两人写字喜欢用异体字,比如下文: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2786814652B=6a;>33=85744tj}rn
8.精读《卜筮正宗》吴郡张景崧序但是王山人非常谦虚,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他无非是掌握了卜筮之术而已。卜筮之术也是老师教的,他的老师是安徽黄山一带的,名叫杨广含,杨老师曾经给他一部册子,里面详细记录了很多占验的例子和感悟,里面很多内容都是市面上的卜筮之书所不能及的。这些年来,王山人又加上了自己的占验案例,以及读其他卜筮书籍时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2786814652B=6a;>33=85654tj}rn
9.外的意思外组词外字组词怎么读读音拼音是什么?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礼记·曲礼》 外骨内骨。——《周礼·考工记·梓人》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白居易《卖炭翁》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通外直。——宋·周敦颐《爱莲说》 身外即战场。——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jvzq<84yyy4i{mhf0eun1ƒnfkct0jƒ4;;7;/j}r
10.器的拼音器组词怎么读什么意思字典【器】是什么意思、字义解释 器怎么读:qì 名1.用具的总称。【组词】:「陶器」、「容器」、「兵器」、「投鼠忌器」。《易经.系辞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度量、胸怀。【组词】:「器度宽广」、「器量弘深」。《论语.八佾》:「管仲之器小jvzquC41yy}/|likcp4dqv4|k1~q{||0jznn
11.《种树郭橐驼传》教案(精选7篇)(二)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mbq‚n{wykolrfqcp585::730nuou
12.经典阅读之《周易》CCTV.com文化频道《易传》的内容包括《彖传》、《象传》、《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共七种十篇。它们从哲学的高度对《易经》加以概括,把古代的卜筮之书哲理化。儒家的伦理观念,道家和阴阳家的天道观,形成的《易传》的主要思想。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哲学流派。jvzq<84ht0idv3eqo5qtxltco5eu|o142642?69136149<0ujznn
13.筮的拼音怎么读什么意思字典【筮】是什么意思、字义解释 (词典简编版) 筮 怎么读: shì 1.古代以蓍(ㄕ)草占卜吉凶。卜筮 来源:-- 辞典简编版 【筮】组词 【筮】字开头能组哪些词 筮仕 【筮】字结尾能组哪些词 卜筮 龟筮 【筮】相关的成语 【筮】结尾的成语 山陬海筮 jvzquC41o0€dfrfp0eun1ƒn1r|9fsr3jvor
14.《氓》的原文及译文(29)反是不思:是重复上句的意思,变换句法为的是和下句叶韵。哉(古读如兹zī):语气词;末句等于说撇开算了罢! (30)咎(jiù):灾祸 (31)渐(jiān):溅湿,浸湿。 (32)帷(wéi)裳(cháng):车两旁的布幔 文言知识 通假字 ①氓之蚩蚩 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是忠厚的样子。 jvzquC41yy}/{~|gpoo/exr1ujodk8lwujo03==26:9/j}rn
15.《周易•离卦》的六爻,应该用孔子的方法来读解,才能通顺在上一篇《对周易任何一卦的读解,都跟本文对离卦的读解方法一样》的文章中,我们对《周易》的离卦,完全按照孔子《易传》的《序卦》、《杂卦》、《卦辞》、《彖辞》、《象辞》、十二盖取、六爻、六爻的《象辞》这个方法,对离卦的初、二爻进行了读解。而且反复说明了,读解《周易》的任何一卦,都是同一个原则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21371687415866><68a?56:9874=/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