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社会,虽然经常能看到间谍被曝光的新闻,但我们普通人还是会觉得距离生活很远。
毕竟普通人也很难接触到什么机密,大家也只是看看就过去了,也不会觉得自己会被间谍盯上。
可实际上现在的间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哪怕是普通人的身上,也会有他们想要窃取的东西。
甚至是我们最常接触的东西,都很有可能成为间谍窃取秘密的“武器”。
央视曝光
现在手机的使用范围非常广,阅读听歌或者是付款,都可以使用手机来完成。
然而电量问题确是智能手机的通病,很多电池并不持久,以至于充电宝就成了“救命稻草”。
前些年共享概念的提出,让共享充电宝方便了更多人。
然而最近央视的一篇报道,却揭示了共享充电宝的弊端。
现在共享充电宝随处可见,很多人出门在外手机没电了都会随手借一个来用,谁能想到这里面还可能藏着风险呢?
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这些被动手脚的充电宝主要通过几种方式窃取数据。
一种就是在充电宝内部加装微型芯片,当手机连接充电时,芯片就会悄悄和手机建立数据连接,趁机获取手机里的照片、通讯录甚至支付信息。
更麻烦的是,有些充电宝会利用人们急着充电的心理,在连接时弹出一些提示。
如果用户不小心点了同意,就可能让攻击者获得手机的控制权,不仅能偷看数据,还能远程操控手机进行窃听或窃视。
还有一种情况是充电宝被提前植入恶意程序,只要手机连上,这些程序就会像寄生虫一样钻进手机系统。
即使使用完毕拔掉充电线,它们还能在后台偷偷运行,持续收集信息。
更让人防不胜防的是,攻击者还可能通过分析共享充电宝后台的海量数据,来推测个人或群体的活动规律,甚至对特定人群进行监控。
由此来判断是不是可以发展的间谍,从而获取机密。
甚至一些岗位的人也会使用共享充电宝,以至于间谍能从聊天记录或者照片当中获得更多的机密。
而且这种种的行为都让人很难察觉自己的信息被监控了,毕竟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弄懂这些东西。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防范的可能性,央视在曝光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些辨别技巧。
见招拆招
虽然是有一些风险,但大家不必因此完全不敢用共享充电宝,关键是要学会辨别和防范。
连接时如果手机弹出权限请求,一定要谨慎,最好直接拒绝。
而且平时也要注意保护隐私,最好不在联网的手机里存敏感信息,不带手机进涉密场所,更别用涉密设备连共享充电宝。
如果发现可疑情况,可以通过国家安全机关的举报渠道反映。
共享充电宝本身是个方便的工具,但用的时候多留个心眼,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甚至一些二手充电宝也可能会有这样的风险,所以最好还是要小心一些。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选购充电宝时最好认准正规品牌,检查是否有3C认证,避免购买价格过低的产品。
如果发现充电宝鼓包、异常发热或充电效率下降,应及时停止使用,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实际上现在的间谍可谓是无孔不入,稍不注意就可能会成为他们的帮手。
更多案例
近年来国安部披露了一些境外间谍活动的典型案例,揭示了间谍组织如何利用各种手段渗透和窃密。
其中一起案件涉及一名海归留学生郝某。
他在国外留学期间,被某国使馆人员以“签证审核”为由主动接触。
对方先是表现出热情关心,随后多次邀请他参加宴请并提供兼职机会。
郝某在对方的拉拢下逐渐放松警惕,回国后按对方要求进入国内核心要害部门工作,暗中为境外间谍组织提供情报。
最终郝某因间谍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间谍组织往往利用人们的善意、社交需求或职业便利进行渗透。
他们可能伪装成普通路人、商业合作伙伴,甚至利用官方身份接近目标,通过逐步建立信任来实施策反。
还有一些经过非法改装的充电宝可能被植入恶意芯片或程序,在用户充电时窃取手机数据,甚至远程控制设备。
间谍活动的手段多样,既有传统的人际渗透,也有技术化的数据窃取。
无论是哪种方式,关键在于提高防范意识,避免因疏忽或轻信而陷入陷阱。
如果发现可疑行为,可以通过官方渠道举报,共同维护国家安全。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