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故事中,我们看到,有人当年听从“理科学不下去才读文”的劝说,咬牙学了理科,成了工程师后依然向往历史与诗歌;也有人凭着热爱坚定选择文史哲,在现实的碰撞中学会了将洞察力转为竞争力,重新定义了“有用”。
回望那个可能决定一生的抉择时刻,有人感激当年的笃定,那份坚定的选择至今仍然滋养人生;也有人感慨,看似偶然的选择,已经把人生推向了一段始料未及的道路上。这时我们都明白了,文理之争经年不休,并不是要争个高下,而是因为它关乎我们每个人如何理解世界、安放自身,以及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值得一过的路。
选择人文社科,或许是找到自己的一种方式。人文社科常被误解为“不实用”,可是不从就业角度切入,选择人文社科能让我们在细读文本时学会共情,在回溯历史时看见规律,在批判思考中锻造独立的精神。这份滋养是内在的、沉默的,却构成了我们应对万变的真正内核。
许多参与讨论的朋友们分享了他们的故事。@喵喵喵,学文科的她如今正在考新闻的研究生,曾被张雪峰老师口诛笔伐,却庆幸自己选了新闻,认为这份选择让她在思辨与写作中获得了更新的自我。@凡尘的一束光则认为,文科是知识,而理科是技术,短时间内需要技术,但千秋万代还是得看知识。
对于就业问题,@鱼枫鸿的观点引人深思,认为选择专业不应仅看重就业,更应看重个人的成长与体验。而@Emma则提到,虽然文科的选择在当时看似狭小,但忠于内心的选择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或许,每个行业都存在着压力与挑战,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最终能否成功,还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和对未来的思考。无论选择何种道路,都要勇敢追求自己的热爱。
在我们还困在文理科的抉择中时,有一种声音率先跳出窠臼:真正的解题者,不在意文科还是理科,而是选择自己寻找课堂里没有学到的“另一半”。
写在最后:感谢每一位参与讨论的朋友。你们用亲身经历证明:在“现实”与“理想”的拉锯中,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属于个体的、不可复制的生命轨迹。选择文理,不是选定成败,而是选择一种认识世界、进入世界的方式。愿我们都能在各自选择的道路上,走得宽阔,走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