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青岛市技师学院的大学生技师班已经办了15年,入学的人里不乏“985”“211”等名牌大学毕业生。从技校再次毕业后,他们重新审视这段经历,对于“学历重要还是技术重要”的问题,依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技校里的“大学生班”
和陈愉聪的采访约在了周三傍晚的五点半到六点半之间。这是他一天中少有的一段空闲时间:刚上完白天的课程,一天8节常规课,一个小时后又要开始晚自习;晚自习在8点半结束,陈愉聪通常会继续在教室里待到十点多,熄灯后才回来。上学的一年里,他用了30多个A4本子手绘练习电气线路图、机械零件图和液压气动图,设计超过300张图纸。最初,他画一张图需要半个小时,后来慢慢缩短到15分钟。
只看这样的作息制度和学习强度,很难想象陈愉聪是个24岁、本科毕业两年、有过一年工作经验的人。如今,他是青岛市技师学院大学生技师班的学生,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班上一共23名同学,全都和陈愉聪一样,在大学毕业后又回技校读书,希望学一门手艺。
青岛市技师学院是当地一所技工院校,主要招收初中、高中毕业生。2009年起,学校开始举办大学生技师班,至今有将近400名毕业生,其中有本科学历的人大约占三分之一,不乏“985”“211”的名校毕业生。第一年创办时,学院一共有3个专业开设了大学生技师班,后来因为专业调整、报名人数波动等原因,只有机电一体化专业在15年里从没中断过。和普通升学的学生不同,大学生技师班是两年学制,除去就业实习,真正在校授课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这一年里,他们要学完普通学生四年半的课程,也正因此,陈愉聪总有一种紧迫感,每天都把时间安排很满。
在这个专业里,学生会先从认识最简单的电气机械液压气动开始,慢慢地能识读、绘制、设计电气线路图和液(气)压系统原理图,逐渐能动手安装接线、编写程序并构建复杂的控制系统,能分析、检修、排除复杂机电设备中的故障,然后到企业实习半年到一年。毕业后,大多数学生会进入汽车、橡胶设备、智能制造公司或其他科技公司,从事电气、机械安装与调试、仪器仪表等机电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班主任徐丕兵从2009年起就负责大学生技师班的授课工作,他观察,这些年里,技师班有不少学生进入中国中车集团、海湾集团、水务集团、高校软控等大中型企业,和他保持联系的毕业生大多已经成了企业技术骨干,月薪在10000块钱甚至15000块钱以上。
当时,大学生技师班创立初衷是“帮应届毕业生学一门技术”,但15年里,有工作经历的往届生反而成了主流。徐丕兵观察到,有工作经验的人更容易认清自己和社会的需求。来这里之前,许多学生做过办公室文职、房屋中介、外卖员等工作,“他们会发现,每个职业都可以‘让人吃饭’,但不一定能‘吃一辈子饭’。随着自动化程度提高,很多职业会慢慢被替代,所以想回来学一门傍身的手艺。”
2009年,大学生技师班刚开办时还是个全新的事物,社会上的讨论铺天盖地,“为什么要办?”“大学生回去读技校,有必要吗?”类似的争论持续了将近一年。徐丕兵还记得,前些年来学习的大学生里,有很大一部分人害怕被亲友知道,不愿意出现在媒体报道的镜头里,“害怕丢人,觉得技工院校还是低人一等”。但最近几年,许多人都能坦然地和媒体聊起自己的想法和选择,采访中,一位毕业生告诉本刊,“面子是最不要紧的,有养活自己的本事才是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