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黄学玲自杀的主要因素是,他发现了自己发表的论文里有一些错误和问题,担心自己无法毕业,并为这些问题“连累了老师和院长”而自责。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似乎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抗挫能力越来越弱了,常常为了一些看起来不是什么特别严重的事情,选择了伤害自己,甚至放弃生命。
就像这个一路努力拼搏,从农村寒门学子变成985名校研究生的24岁青年,人生本应有着无限可能,却因为论文的问题,在毕业的前一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给世人无尽的扼腕。
这一起起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唤醒了我们什么?我们要如何更好地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01
绝望和抑郁,是现代年轻人的两大杀手。
其中,绝望比抑郁更可能引起他们自杀的意念与行为。
绝望,还有一个词语来表达,叫习得性无助。“彻底完蛋了!”,“怎么努力都没有用!”,这是习得性无助者最常见的一种悲观思维。
在一项中小学生自杀的研究中发现,有三个因素是他们自杀的首要原因:
绝望和抑郁;自卑和无意义感;僵化和刻板的思维模式。
这里说的“僵化和刻板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要么全好,要么会坏。他们遇到问题时,容易夸大问题的严重性,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和解决方式,从而陷入悲观绝望的境地,并夸大了自杀对解决问题的意义。
简单地说,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是影响年轻人自杀的两大原因。
那是一个懂事乖巧得令人心疼的孩子。在她的遗书里,全是他人,完全没有自己。
当一个人的自我太弱小,脆弱的内心其实是无力支撑他人的期望的。这时,别人眼中一点点小小的挫折,都可能成为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在遗书中对妈妈说:“希望在我死后,您能不再悲伤,不再为我烦恼。”她觉得是自己给妈妈带来了悲伤与烦恼,自己死了,就能够少给妈妈带来烦恼。这同时也是导致她自杀的一种认知模式。
02
很多乖孩子的崩溃都是静悄悄的。
他们常常压抑自己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最终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意义。他们长期为别人而活着,过度为别人的感受负责。他们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的负担,而不愿意麻烦别人。
伯伯眼中的黄学玲,从小就非常听话、懂事,学习上也从来没有让父母和老师操心过。
好朋友林一对黄学玲的评价是“太善良,什么事都不愿意麻烦别人,碰到问题都是自己扛着。”
这样的乖孩子,其实活得特别累,他们背负了太多不是自己的东西,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并渐渐丧失了自己的生命力。
我见过很多名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中的很多都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屡次三番尝试放弃生命。
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孩子,他们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他们并不是想自杀,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徐博士把这种状态称为“空心病”。 “空心病”的孩子,除了抑郁症状外,还有以下特点:
一、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是虚幻的。
二、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想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因此常常会活得疲惫不堪。
三、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觉得自己“每天活得像行尸走肉,还不如早点结束。”有人从初中起就开始尝试过自杀。
他们很多都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对自己要求很高甚至苛求自己。同时,他们内心有许多困惑,常常活在莫名的空虚、焦虑与恐惧感中,遇事容易悲观绝望,放弃生命。
03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自杀?
一、容易自杀的孩子,除了认知的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精神/心理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
研究表明,精神/心理问题,尤其是心理疾病和药物滥用,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危险因素。
在自杀的青少年中,有49%-64%是因为抑郁症。
抑郁症除了遗传因素,还跟家庭功能失调与个人自身的性格因素有很大关系。
二、有这些性格特点的孩子,更容易得抑郁症:
情绪控制能力差,敏感多疑,退缩、回避型人格,低自我价值感,自卑,自责,完美主义者,神经质,高依赖,高自我批评。
比如,一些回避型人格者,他们表现为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范围过小,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时,可寻求帮助的资源有限,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
他们遇事往往更容易钻牛角尖,陷入固定的思维中。
在父母眼中“性格腼腆,话不多”的黄学玲,也很可能经常陷入这样的处境与思维模式中。
而完美主义、情绪控制能力差、神经质、自责等特点,也在黄学玲身上有明显的体现。他对自己要求高,不能接受自己有错误或问题。
但到了论文正式发表,黄学玲便开始担忧:他发现有配图导师没有修改到,随后他又陆陆续续发现了论文中的一些小问题,加剧了忧虑。当他发现论文里的一个公式用错了之后,更是极度焦虑。
虽然我们不能由此去推断黄学玲是否有抑郁症等心理问题,但是从他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自杀风险的人。
04
半数以上的自杀行为都会有一些征兆。
据观察研究发现,50%-75%的人,在自杀前是有征兆的。
如果我们看到某些有自杀风险的人群中,发现他们突然有以下的表现,就要引起警惕,判断是否有自杀的意念和倾向,及时做好干预工作,防止悲剧的发生。
那么,哪些现象有可能是自杀前兆呢?
一、高自杀风险者的三个最明显征兆:
1、直接或间接的自杀表述:
间接的表述:活着没意思,人生太苦太累了,我感觉自己撑下去了。直接的表述:我真想去死、死亡或许是最好的解脱,我好想从这里跳下去。
当我们听到孩子说出类似上述的话时,就要高度重视,他们很可能是自杀的高风险人群。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那个别人眼中懂事优秀的女孩乔英子,就曾流着泪对同学说:
“上学没意思,活着没意思,人生活意思。”
她觉得自己“不配妈妈对我的好”。妈妈越对她好,她越不能违背妈妈的意愿,只能压抑真实的自己,去尽力符合妈妈的期待,感觉自己活得很累,并因此得了抑郁症。后来,她企图跳海自杀,被及时赶到的父母奋力阻止。
而前面提到的那个跳楼的湖南12岁“乖女孩”也曾多次表示,想通过跳楼或者离家出走来的方式远离母亲。
2、交待后事:
开始写遗书,发告别的朋友圈、微博;把平时珍视的物品送人等。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举动,父母和老师必须引起高度的警惕,不要让他们落单。
3、沉迷于对死亡的幻想中。
二、高自杀风险孩子的特征呈现:
1、状态线索:
性格明显改变;情绪低落,远离好朋友;没有其他特殊原因的严重违拗;很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饮食和睡眠习惯改变:吃不香睡不着或突然暴饮暴食和睡眠增多;乱用药物和酒精;躯体问题增多:头痛头晕、胸闷乏力等。
2、行为线索:
行为举止变得与以前不一样;不修边幅或对什么都无所谓;自伤自残;离家出走;将自己珍视和引以为傲的东西丢弃或送人;写有关死亡的诗或文字;谈论死亡,包括用开玩笑的语气也算:“这是我最后一次做这个了”, “以后再也不会烦你们了”,“永别了”,“一了百了”,“彻底解脱”等等。
3、事件线索:
学习成绩下降;表现自暴自弃;与人发生明显的冲突事件;受到欺凌或性侵;参与犯罪或涉警活动;亲人、同伴或偶像死亡(尤其是自杀)。
黄学玲在自杀前,其实有很多征兆,可惜未能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20日晚上9时38分,黄学玲打电话给父亲:“爸爸,你在工地上干活累不累?你要多休息呀。”父亲听到他声音里有些吞吞吐吐,询问他有什么事时,他却说“没事。”随后,他又在电话里嘱咐妈妈要把妹妹照顾好。这其实已经在交待后事了。
21日凌晨3点过后,黄学玲两次出现在学院三一大楼五楼走廊,并几次往返于五楼和六楼。6点多,悲剧终于发生。
很多时候,人的自杀行为,就是那一时的冲动结果。如果有人在身边帮助他度过那一刻,结局就会大大不同。
05
父母需要从小帮助孩子分清自己和他人的责任
黄学玲因为发现了自己论文中的公式错误和一些小问题,开始陷入严重的担忧、恐惧自责与后悔中:“最重要的是论文上面还带了院长、导师等多人的名字,怕他们受牵连,很自责。”
可以看出,黄学玲有着过度为他人负责的倾向:担心连累院长、导师等多人,并为此自责。但是,为论文把关不是导师他们的责任吗?
一方面,黄学玲自身承受能力低,另一方面他又试图为多人担责。
当一个人的能力与自己的要求不匹配时,是会活得非常疲惫而痛苦的。而过度为别人负责,其实是一个人心理不成熟的体现。
比如,越小的孩子,越是会试图为父母的情绪负责。这是他们的自恋表现:认为父母的开心与不开心都是自己造成的。
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帮助孩子破除自恋,反而这样误导孩子:
“都是你不好,我才不开心”,“都是因为你不乖,我们才……”。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会试图为他人的情绪感受等负责。
因此,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分清自己的责任边界,告诉孩子“我心情不好不是你的错”,“我们吵架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因为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自己会处理好的。”
这样,孩子才能学会不再试图为他人负责。
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的乐观性思维。
这样,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如果跳出自己的局限,去看到这个问题也许还有其他可以解决的方案与途径,他就会积极寻找可用的资源来获得帮助:比如,和导师他们沟通寻找补救方法。
即便没有得到好的解决,甚至不能如期毕业,他也能够从更高、更长远的角度看到,延期一年其实也不是什么灾难性的结果。
甚至,他还会清晰地看到,这个问题虽然目前看起来很严重,但是,它并不是自己生命的全部意义,甚至从长期看,对自己的生命品质和人生价值也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