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现在高考,400分能够上二本,150分就能够上大专,再加上职高的对口专业录取,几乎是只要参加高考就都能够上大学(这里说的大学包含大专),那么如果高考恢复到扩招前的1998年,现在多少分才能上大学呢?
从上图可以显示,1998年全国的高考生是三百二十万,大学录取的比例差不多是33%。而现在全国一年的考生是一千三百多万,录取人数也差不多是100%,大学可以说是普及了。
1998年高考总分是705分,比现在少了45分,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平均在550分(分含文理科)左右,普通本科录取分数线平均在500分左右,个别少数民族自治区、西部落后省份分数线低,也就是说低于500分你与四年制大学无缘。
这样看,1998年高招扩招前的四年制大学基本上就是现在的985、211大学,当年有可能一些大学后来没进入985、211,毕竟985、211名额有限,不是谁想进就能进的。
1998年还分三年制大专院校、二年制中专院校,大专的分数线平均在460分左右,中专的分数线平均在420分左右。那时候的大专现在全都升成本科院校了,有的还升成一本大学,而那时候的中专有一部分办学质量好的升成二本院校,一部分升成大专院校。
现在的大专学校大部分都是原来各大国营厂矿、各部委的二年制中专、技校改制过来的,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当时的职业高中升格成的,民办的就更不说了。
这样看来1998年的时候考试低于500分就很难上大学,低于400分连中专都考不上,就老老实实的回家种地或者出去打工,城市待业青年或等父母亲工厂招工,或者打工。
从三百万变成一千三百万,多出来整整一千万考生,从录取比例30%,到录取率100%,只要你上了高中,上了职高,参加了高考,都有学上,公办的不行上民办,分不够掏钱就行。毕业后都是大学生,学历是一样的,谁还管你是一本还是二本,是公办还是民办。
其实大学有必要普及吗?根本没有必要普及,社会的分工是多层次,既需要科学家,也得需要农民,既需要坐办公室搞研究的白领,也需要在一线干活的蓝领,使用的知识面根本不一样,有很多工作岗位高中生就完全能胜任。
而现在的家长学生都认为:大学毕业后只有坐办公室当白领才算是真正就业,而进工厂当工人就不算就业,就算大学白上了。因此大家就形成了一种共识,大学生必须坐办室,必须当白领,必须领高工资,否则就是失败。
不可否认全民上大学提高了国民素质,但是片面的追求全民上大学也会带来很多后遗症,大学生就业难、学历不值钱、毕业即失业,农民没人干,蓝领工人没人干,低端产业没人干,脏活累活没人干等等。其实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很有道理的,术业有专攻,没有必要事事百通,技术只要学精一样就行了,如运动员,从小就锻炼,很少学文化课,也不用高考上大学,只要比赛成绩夺冠就可以了。
因此,高招还是应该限制名额,不需要办那么多高收费的民办大学、民办大专,社会也应该宽容点,各行各业招工时没有必要只认大学毕业证,应根据工作岗位的实际知识需要招聘,没有必要招个火车司机必须得985学历,招个街道办事员还必须211学历。研究生就应该是进研究院搞研究的,一般的工作单位要研究生去研究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