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实际是门大学问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小学”实际是门大学问

李 沣

小学,顾名思义,是儿童之学,是识字和学习基本知识的学习阶段,是为中学、大学做准备。现在这样的理解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没有中学、大学的汉代就有小学。

何为古代“小学”?自汉代刘歆的《七略》标自“小学”的名称以后,“小学”逐渐发展为体势、声歆、训诂三种。

《汉书·艺文志》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为读懂前代的经典,童蒙的识字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术思想的发展,推动语言文字的研究,传统上把语言文字之学称为'小学’。但大量小学著作,已经超出了童蒙的识字范围。”“小学'的含义,已突破了原来的界定。

我国古代经典分经、史、子、集四大部。《四库全书》总目的“经部”分十个二级类目: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

宋代王应麟在《玉海》里说:“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从(王宁按:即横纵)曲折之殊,《说文》之类;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尔雅》、《方言》之类;其三,音歆,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

学长王宁先生说:“'小学’是在形、音、义的关系中寻找答案,又说明了形、音、义有横的联系,又有纵的发展,还说明了词义是制字的出发点,又是考字的落脚点。”(王宁:《训诂方法论》第6页,中华书局2018年版)

现在流行的一本“小学”的书,即《汉小学四种》,包括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战国儒生合著的《尔雅》、汉扬雄的《方言》、东汉刘熙的《释名》及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清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清钱绎的《方言疏证》、清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另外,还有很多关于甲骨文、金文、训诂、假借等 各种古文字的专著。因此,语言文字之学,是门大学问。最近研究古文字“其”,翻阅有关资料,深感古文字学之深奥。

甲骨文中有大量“其”字即

,其是个常用字。古文字家赵诚先生在《古文字音歆论文集》中说:“从卜辞来看,'其’大部分用作副词,一般用在句中,只有在省略的情况下才在句首。这一类'其’表示多种语气,主要有下列几种:一表示该当,二表示假设,三表示决定,四表示原因,五表示将要。”(赵诚:《古文字音歆论文集》第158、159页,中华书局1991年版。)

关于“该当”的“该”及与“其”的关系,于省吾先生在《甲骨文字释林》中说:“〈说文〉:'该,军中约也,从言亥声’,段(玉栽)注:'凡俗云当该者皆本此。’按俗语当该也作该当或应该。又典籍中每训该为该备,该乃借字。古文字中无该字,那么,古代应该之该本作何字?这是一个令人迷惑莫解的问题。其实,该乃虚词,无本字,甲骨文中的其字,除去在句首有时用作发语词外,均当作该。古音从其从亥往往由于双声而通用。例如:易明夷的'箕子’释文引刘向作'荄滋’;孟子万章的'亥唐’,抱朴子逸民作'期唐’;老子二十章的'如婴儿之未孩’,孩子应读作期年之内其;淮南子时则的'爨萁燧火’,高注谓萁读该备之该。以上其亥通用的例证明。”(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第427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从一个字的训诂看,正如王宁先生说的:“'小学’是在形、音、义的关系中寻找答案,又说明了形、音、义既有横的联系,又有纵的发展。”

“其”在甲骨文中是副词,或曰虚词,这已是古文字学界的共识。但“其”也是名词,或曰实词,这一点学界论及较少。曹定云先生说:甲骨文中有的“其”,只能作名词理解,如:“王其告其”(《碎》367)“中的第二个'其’只能是名词”(曹定云:《亚其考》,转载于李沣《纪国史研究》,第455页,华夏出版社2022年版。)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甲骨文中有大量“亚其”和“其侯”的文字,金文中也有大量“亚其”的族徽标识,如下图:

关于“亚”字,学界说法很多,曹定云先生经过考证后说:“'亚’是一种武职官名,担任这一职官的通常是诸侯;凡担任这一职官的诸侯,往往在其国名或私名前加'亚’字或框以亚形;此种诸侯之地位似在和般诸侯之上。”(曹定云:《亚其考》,转载于《纪国史研究》第454页,华夏出版社2022年版。)我认可此说,亚是武职官名,亚后面的“其”,就是这位武官的氏族名或国族名。王长丰先生对此有过更详细论证,他说:“甲骨卜辞中的族长名、方国名、地名事实上是合而为一的,方国名亦是该方国君长之名,方国名又是以方国都邑为名的,方国都邑名往往又是方国之名。”由此,卜辞中的“'亚’,是族长名、方国名、地名。”(王长丰,博士论文》第76页。)因此,“亚其”的“其”,就是名词,是族长名、方国名、地名。《合集》6840、6842(见上图)的侯其,亦即其侯。既有其侯,必有其国。

甲骨文中的“其”,“构形之义同,均像箕形,甲骨文用作虚词,当是用这一形体所代表的语音来表示用作虚词的'其’。”(赵诚:〈甲骨文字学纲要〉第121页,中华书局2005年版。)虚词的“其”是借用了实物“其”的语音。

“其”是族长名、方国名、地名,也是氏族名。

摩尔根说:“在美洲各地的土著中,所有的氏族都以某种动物或无生物命名。”(摩尔根:《古代社会》第83页,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

我国众多学者指出,“姓实即原始社会之图腾。”李玄伯先生说:“风姓图腾为凤,姜姓图腾为羊,己姓图腾为虫……。”(李玄伯:《中国古代社会新研》第83至108页,开明书店1949年版。)作为姓氏的“其”,原始图腾是什么?学界都认为“其”即“箕”,簸箕也。此说值得商榷,

《篇海》:“箕,簸箕,扬米去糠之具。”簸箕,簸扬五谷的用具,是农耕社会的重要工具。但人类社会,是采集狩猎在先,农耕社会在后,而且中间有个相当长的历史间隔。甲骨文中最早的其字是,是个盛物器,而且是编织的盛物器。原始人采集的野菜、野果,射猎的鸟、鱼,都需要一盛物器装起来拿回驻地供部落食用。这个编织的盛物器就是“其”。最初的“其”是用遍地皆有的草或树条编织的,因此,这时的“其”只能是“萁”而不是“箕”。“萁”,《康熙字典》:“豆茎也,又草也。”《五行志》:“厭弧萁服”,师古注:“服,盛箭者,其草似荻,而细织之为服也。”因此,“萁”是用草编织的盛箭器。

原始人采集、狩猎用的编织的盛物器,地点不同,用的具体材料不同,形貌大小也不同,是后来筐、篓、篮、笼、莒、畚的祖形,后世的筐、篓、篮、笼、莒、畚等,都是“其”的滥觞。

THE END
0.走进经典的阶梯——朱子《小学》的当代蒙学教育价值探析反思当前的蒙学教育实践,有一个现象耐人寻味,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颜氏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等蒙学读物多为人们所熟悉,然而自民初以来,朱子辑录的《小学》这部在历史上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经典性启蒙读物,似乎被人们给遗忘了。多年来,人们把《小学》仅仅看成文献,看成一种研究对象、一种jvzq<84yyy4djrscmqth|r3qti5ddyo142842>4v42842>58a7<1:>>0jvs
1.【转】唐纪宇:事与理——朱子《小学》概说(朱熹《小学》古注今译摘要:《小学》的编纂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编辑讨论阶段、鄂州本刊刻及修改阶段、传本《小学》刊刻、刊后与其他学者讨论阶段。在朱熹看来, 小学和大学共同构成了古代完整且完善的教育体系, 这一教育体系的目标明确地指向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修身)。在修身的过程中, 小学和大学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职责。大学教育指向对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74889B:1
2.朱熹《小学》全文&翻译一启航者十方大学堂《小学》,旧题宋代朱熹撰,实为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书的发凡起例出于朱熹,而类次编定则有出于弟子刘清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也是著名的儒家人物、理学集大成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刘清之(1134—1190),南宋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人,字子澄,世称静春先生。 jvzquC41dnuh0|npc0io1muqqn5cnxl1u1hmqpd6dglcejk2326hcu<0jvsm
3.朱熹《小学》古注今译《朱熹《小学》古注今译》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22年10月 第1版,ISBN:166.00。《小学》,旧题宋代朱熹撰,实为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书的发凡起例出于朱熹,而类次编定则有出于弟子刘jvzquC41o0qpppk|0eun1rygo1<53>>;:75
4.合集·国学经典朱熹《小学》全文诵读合集(1/20)积沙成塔0u3svg>《古文古诗词朗诵》 2023.11.30 天津 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类似文章 小学国学经典《弟子规》全文带拼音 国学经典《孝经》全文及译文 jvzquC41yy}/5?5fqe4dp8rkr1722>=345680qyon
5.《小学》通俗解义秦敬修秦治古汉语注释通俗解义启蒙读物秦公敬修笃学中华传统文化,熟读《小学》书万遍,积六十余年博学践履功力而成此著,其文辞通达,语言简炼,条分缕析,说理透彻,善德一贯。阐发精微,尤多独到之处;学者有志成德立业,必先学此书以为修齐治平根基,成为学习《四书》《五经》的阶梯。学生以此书为传统文化启蒙读物,以为成德之本,成才之基,必能收到事半功jvzquC41zkgozrfq0uybr7hqo0io1kndnkuhtjuj{1799;<;20nuou
6.元代《孝经》与《小学》的地位及受学状况《孝经》与《小学》作为童蒙用书,介绍古代童蒙教材的论著也会提及,如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中,对《孝经》自汉唐以来在童蒙教学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小学》编纂原则与内容等都有详细论述。吕妙芬《孝治天下:〈孝经〉与近世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一书也论及《孝经》在近世蒙学中的jvzquC41ufyeyt}d0etv0niw0et0itqn1462;w44247e8zd6c;g52?k73h>5dj7:23jf6l554e77;n51g;:6hm8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