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快看!我用虹吸原理设计的鱼缸自动换水系统,再也不用费力舀水了!”
当陈同学蹲在鱼缸前演示自己的“小发明”时,清澈的水流在透明软管中欢快流淌,这不仅是简单的物理现象演示,更是一个少年将科学智慧注入日常生活的生动实践。
从一年级主动叩开科学之门开始,这个怀揣好奇心的少年便开启了与众不同的探索之旅:他会用自学的古生物知识与课堂内容“较真”;
还搭建“月球基地”拿下大奖,他用考古学家的眼睛发现知识漏洞,用工程师的双手搭建心中构想。
兴趣萌芽:
从“自己想学”开始的科学之旅
“每种古生物生活的时代都比较古早,有些现在还在,有些已经灭绝了。”这种对远古生命的好奇,让他在一年级主动选择科学课:“我特别喜欢科学,觉得好有意思,所以专门报了科学课。”
从此,每个周末的科学学习、亲手组装的教具、科普书阅读,记录着这个小小“古生物学家”与亿万年前生命的一次次心灵共振。
陈同学对知识的痴迷,在阅读时展现得淋漓尽致。捧起书时,他仿佛进入了自己的小宇宙。
一个普通的午后,他能对着《中国古代皇帝全传》中一段文字精读许久,反复琢磨其中的深意。
这本书籍在旁人看来或许枯燥无聊,但他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趣味。
每次和父母逛书店,他都会在科普书架前蹲很久,细细地看一张恐龙化石图,惊叹和科技馆里的标本一模一样。
遇到感兴趣的书,陈同学会拽着父母的手认真游说:“妈妈,这本讲恐龙DNA的书,能让我知道化石里怎么提取细胞!”
说起这些书的由来,陈同学满脸自豪:“我的书都是跟爸爸妈妈一起去挑的,我喜欢啥就买啥。”
无人在意的小角落,往往藏着陈同学最专注的身影。他观察草丛里的昆虫,或是蹲在操场边跟着蚂蚁队伍的迁徙路线。
陈同学总带着科研式的专注去观察各种生物,一看就是半小时,直到妈妈笑着催他:“小科学家,又发现什么新大陆啦?”正是这份对自然奥秘的执着探索,让他在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间架起桥梁。
这份对细节的执着,让他的知识积累格外扎实。课堂之外,这份兴趣化作主动探索的火花,他会自己去学习大量感兴趣的知识。
当老师提到“鸟类都有翅膀”时,他想起科普书中的例外:澳洲的国鸟奇异鸟没有翅膀,以及已灭绝的恐鸟也没有翅膀。
但他并未贸然打断课堂,而是课后以科研者般的严谨态度,重新查阅资料确认。这种对待知识的严谨,正是从对古生物的细致研究中培养的习惯。
动手实践与知识融合
“动手的过程,让我充满成就感”
这种严谨让他养成独特的学习习惯,面对学而思大科学上的难题,他坚持先看回放,再查资料,还想不通就拉着家长一起讨论,绝不轻易跳过自主探索的环节直接询问结果。
在学而思大科学课程中接触到猛犸象化石时,他不仅研究其生物特征,更通过化石的形态结构在脑海中幻想这些史前巨兽驰骋冰原的壮阔景象。
在研究古生物的过程中,他了解到不同时期的地质变迁和生物演化历程,这不仅加深了他对科学原理的理解,也激发了他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对历史与科学的双重热爱,让他在语文课上也格外活跃。
讲到历史性内容时,他常因分享课外积累的知识而“刹不住车”:“历史和科学是我两项都比较擅长的,有的时候讲太多,老师不得不善意提醒‘让我们先回归课本主线,你的分享可以在课后继续’。”
课外探索中,科技馆是他的“第二课堂”,但他对静态展品兴趣寥寥:“展馆里大多是实物或复制品,缺乏互动性,无法满足我的探索欲。”
相比之下,他更享受动手搭建教具的过程,尤其是月球基地这类高难度项目:“看起来很科技,运用的科学原理也多,做完特别有成就感。”
这种从兴趣到实践的转化,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喜欢”,成为他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陈同学的世界里,科学从不是纸上谈兵。他会在看到鱼缸复杂的换水流程时灵光一现:“用软管和按压泵,利用气压差就能吸水,还能控制水量,留一部分水让鱼儿适应。”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背后是他反复调试的结果。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还会拿着自己的科学教具仔细检测家中水质,并基于检测数据向父母提出更换净水器的专业建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从理论到应用的魅力。
学而思大科学课上的高难度教具,更是他的“宝藏”。他偏爱高难度的“探月工程”系列:“零件多、结构复杂,需要理解导电模块的连接逻辑、齿轮传动的力学关系等多种原理。”
家长也惊讶地发现,这个从不轻易求助的男孩,仅凭观察零件就能准确预判每个组件的装配位置,且从未出错。
这种近乎天赋的直觉,正是源于他日积月累的实践和系统化的科学训练。
从主动选择科学课到痴迷古生物,从水质监测到搭建教具,他总是充满探索精神。
正如他所说:“科学真的很有意思,我特别喜欢研究这些。”这份纯粹的热爱,照亮了他通往科学殿堂的每一步征程。
“走一步看一步”的淡定少年
未来藏在每个今天
如今,陈同学的书架上,科普书与历史书整齐排列,见证着他跨学科的求知足迹;书桌角落摆着他获奖的“月球基地”模型;鱼缸旁的自制换水装置还在默默工作。
这个少年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科学爱好者,既能穿越亿万年时光与远古生命对话,又能在日常细节中捕捉知识的灵光。
陈同学的科创探索也从未止步于兴趣层面,他将科创热情升华为专业追求,活跃于各类赛事舞台,捧回多项重量级奖项。
他主导设计的 “玉桂月球基地” 凭借创新理念,在省级大赛中斩获一等奖,不仅收获荣誉证书,更获当地发文表彰。
闪耀的证书与剪报,默默述说着这个00后少年在实验室与赛场上绽放的智慧光芒。
而在他成长的背后,则是来自江苏政策的有力支持。在升学体系构建上,江苏省匠心独运,打造了一套贯穿初中、高中直至大学阶段的完备科技特长生培养体系 ,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无缝衔接与持续进阶。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年科技特长生招生简章)
以南大、东大发布的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为例,其在选拔具有创新潜质、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方面,给出了更为明确且优惠的政策。
全省还建立了多个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专业指导和资源支持,助力科技特长生实现更好的发展。
(南大东大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为陈同学铺设了一条坚实且充满希望的升学之路,赋予他更多迈向理想学府的可能。
问及未来,陈同学却有着超越年龄的理性:“现在目标不用太大,尽自己实力,走一步看一步。”
在他眼中,科学从来不是书本上的公式,是理解世界的钥匙,是恐龙化石中封存的时光密码,是鱼缸换水时运用的气压魔法,更是展馆每件展品背后等待破解的奥秘。
当教育不再急于填满知识的行囊,而是小心呵护着每个"我想试试"的星火,这个少年便以自己独有的步调,在科学的银河里留下串串坚实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