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儿童发展的环境。家校社的紧密协同,对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建立心理健康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政府统筹协调力度
家校社协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涉及多个不同性质的主体,包含政策支持、人员配备、经费投入、资源建设、平台搭建等诸多方面,迫切需要地方政府,特别是县(区)政府强化对心理健康工作的统筹、协调与领导,加快出台相关细则,以打通国家有关政策法规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保证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战略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
强化政府对心理健康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就是要在县(区)政府层面形成推动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体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经费保障机制;汇聚多方资源,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优化管理服务,形成改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支撑体系。为此,一个切实可行的政策突破口就是,在县(区)政府层面建立教育、卫生健康、文化等部门参与的心理健康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共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
加强与改进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和联系社会的纽带作用
第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改革学生考核评价制度,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特别是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按教学大纲要求开齐课程,发挥音体美劳等学科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方面的独特作用。
第二,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织其他学科教师、班主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对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识别、干预、辅导能力和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
第三,坚持实施教师家访制度,关心关爱学生,对面临学业挫折、情感危机和重大家庭变故(如父母离婚/再婚、家庭成员出生/死亡、家庭暴力、家庭经济状况恶化等)的学生给予心理辅导和专业支持。
第四,发挥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健全完善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家校协同育人制度,切实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
第五,发挥学校纽带作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主动与所在社区、村镇联系,与当地宣传、文化、科技、体育单位对接,聘请社会人士和专业社工进校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指导服务和协同育人活动,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长效工作机制。
开展友好型家庭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长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期望和亲子关系有直接关联。一些悲剧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导致的负面情绪长期累积的结果。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长是关键。为此,建议在全社会开展友好型家庭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
通过创建活动,减少家庭矛盾,预防家庭发生意外变故;让家长学会管理情绪,以平常心去教育孩子;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家长学校培训,转变育人观念和成才标准,形成正确的教养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和家庭的温暖,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可及性
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心态建设。社会心态是能对学生心理产生影响的社会气氛。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对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传播正能量。二是要加强监管。当前,网络已成为社会大众集中表达意见的窗口,执法部门应加强互联网领域执法,对不良网络行为加大整治力度,通过净化网络空间涵养网民心态,减少网络不良行为对整体社会心态的负面影响。
其次,要建立和利用心理健康服务平台,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为维护大众的心理健康,多个部门协同搭建了面向社会的心理服务平台,如心理咨询室、青少年服务热线、社会工作站等,尽管有些平台不是专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但可整合利用。如,截至2021年,全国已建成1.7万余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有4万余名社会工作者驻站开展服务。如利用这一资源,增加其心理健康服务功能,则能提高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可及性。
再次,鼓励有心理专业背景的社会人士参与心理健康工作志愿服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有心理困惑时,出于保护隐私和害羞的心理,多数不愿意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咨询,反而愿意拨打热线电话和向陌生人求助。鼓励有心理专业背景的社会人士参与心理健康工作志愿服务,既能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又能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
最后,加强心理健康专业医疗资源建设。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强普通医院、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心理咨询及专科门诊建设,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辅导纳入医院常规保健内容,扩充学生精神专科诊疗服务资源,推动青少年心理治疗临床应用。探索开展购买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试点,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参与,提供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