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六年级数学课件(精选篇)

【导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六年级数学课件(共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课件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课件:轻重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用具

弹簧秤、皮筋、简易天平、水槽和托盘、蓝、绿、黄、红四种颜色的盒子各九个(绿的和蓝的为空盒子,绿的比蓝的轻,黄和红盒子中装东西,轻重相近,比白蓝盒子都重,四个盒子中绿的最大,蓝的最小,黄的和红的大小中等且相近.)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掂球游戏”感受轻重

(一)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游戏叫“看谁扔的远”.同学们每人拿一个球在同一条线后面往前扔,如果有两个球让你挑,为了扔的最远,你会怎么挑呢?

(二)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轻重不同的球,让一个学生到前面挑一挑.教师双手端平并同时递给学生并给予协助,让其他学生看到掂的过程.

(三)小结

看来物体是有轻重的,有的比较轻,有的比较重,而且有时候,分辨他们的轻重,是很重要的.并且用我们的两只小手,就能感受到它们的轻重,你们想不想都来感受感受?

二、活动二:掂自己身边的物体,感受轻重

(一)请你从你身边选两样物品,用手仔细的掂一掂,感受一下谁轻谁重,并把你的感受告诉给你同组的同学听,看谁选的物品和别人不一样.

(二)小组汇报

教师:哪个组已经掂完了,愿意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三、活动三:掂不同的盒子,感受轻重

教师:看来你们的感觉非常准.老师有几样物品,想借你们的小手感受一下,判断一下他们的轻重,愿意吗?

(一)实验一

教师:我看到想参加我们活动的同学,现在都已经坐好了,在等我把东西发给他.

1.发蓝盒子和绿盒子

要求:绝对不许动,只能看,观察观察 ,猜一猜这两个盒子哪个比较轻,哪个比较重,但你猜的一定要有道理,一会说给大家听一听.

2.你觉得他们两个比,谁轻谁重?为什么?(大的重)

3.到底谁轻谁重,赶快试一试!(学生动手掂.)

4.说说你的感受?还想接着玩吗?

(二)实验二

教师:想玩的同学又已经做好准备了,眼睛都看着老师呢.

1.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黄色的盒子,还是不能动手,你再猜猜看.这3个盒子中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可以四个人小声的商量商量,一会把你猜的道理说给同学听听.

2.教师请同学说自己的猜想.

3.到底谁猜的对呀?你们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动手试试吧!

4.教师提问:这个绿盒子怎么一会儿轻,一会儿重?它到底是轻还是重?

5.这次为什么很多同学没猜对呢?

6.小结:看来,并不是物体越大就一定越重,越小的物体就一定轻.

(三)实验三

教师:如果还想玩就请把绿、蓝盒子轻轻放到位子里,看哪个组的动作又快又轻!

1.老师这儿还有一个盒子,还是不能动,你能判断出他们谁轻谁重吗?只凭观察,你们能判断吗?

2.怎么这次有很多同学都不做判断?怎么不发表意见了,有什么困难吗?

3.同学们都认为,只凭观察已经不能判断它的轻重了,你们想怎么办?(动手掂一掂)

4.说说你的感受,有不同的感受吗?换手再掂一掂.

教师提问

(1)你们有同样的感觉吗?(学生出现分歧.)

(2)咱们的意见不一样了,这可怎么办呀?

(3)看来,在有的时候用我们的一双小手也不能准确的判断出物体的轻重了,那么有没有办法呢?

(4)小组讨论,汇报.

(5)教师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并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方法,尽可能给予演示.同时,要考虑方法的可行性.

四、活动四:总结探索结果

(一)教师介绍生活中的测量物体重量的工具

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我们的前人就是根据你们的这些想法发明了天平,秤等很多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物体重量的工具.而且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你们见过吗?

(二)完成课后练习.

1.出示图片:练一练1

2.出示图片:练一练2

3.出示图片:练一练3

(三)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上得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因为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你觉得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又有那些进步?这节课咱们班谁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

教学设计点评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注意让学生亲身经历比较的过程,通过多个实验,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时,教师自创情境,从学生喜爱的游戏引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比较轻重的过程,感悟出比较轻重的具体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课件:比赛场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涵的简单的规律,体会图、表的简洁性和有效性。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列表、画图的方式“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规律并用语言描述

设计意图:

“比赛场次”的问题在六年级学生有过接触,但是球队数限制在4支以内,引导学生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通过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本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让学生体会借助解决“比赛场次”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发现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从简单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策略,也包括列表、作图的策略等,而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类似的比赛问题。

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知识的遗忘,先复习相关的知识,唤醒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和方法。再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动手画一画的活动中感知列表、画图方法只适合队员数比较少的情况,当队员人数增多,列表、画图的方法比较麻烦,引起认知冲突,引出从“简单的情形开始寻找规律”的必要,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找规律,在交流互动中发现规律,最后让学生带着学到的发现规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经验的激活

1、课前谈话、切入课题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看体育比赛吗?老师带来了一组比赛的图片(课件:拔河、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我们学校秋季乒乓球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乒乓球队共有8名队员,教练唐老师准备让每两名队员都比赛一场,一共要安排多少场比赛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帮助老师解决比赛中的'场次问题。

2、板书课题:比赛场次

3、回忆旧知:

师:在三年级同学们已经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请看题:

六(1)班4名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两名同学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师:你还记得当时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吗?请你在草稿本上做一做

4、交流方法:

A、画图法:

展示画法,并交流用什么代表人数,用什么代表比赛场次。

B、列表法:

如果用画“√”比赛一场,交流在哪些格子画“√”,哪些格子不画“√”,弄清为什么?

师:同学们真不错,能很快地回忆出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

二、应用旧知,经验的冲突

1、提出问题

唐老师安排8名队员进行乒乓球比赛,如果每两名队员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师:你能尝试应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2、交流反馈

出示学生作品(展台)

问:能很清楚地看出比赛的场次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如果我这样画图,你有什么感觉?

生:连线很多,容易数错

那大家想一想,如果用表格呢?

生:列表要列很多,很麻烦

过渡语:刚才4名同学比赛时,我们能用列表、画图的方法很清楚地看到比赛场次,8名的时候就不容易看清楚了,说明列表和画图的方法只适合什么情况?当比赛人数很多,甚至更多时候,用这种方法就不太方便了,那么我们需要寻找一种简单的更合适的方法?

三、寻找规律,经验的生成

1、要研究什么?

师:刚才大家也看到了,随着比赛人数的增加,比赛场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看来比赛人数和比赛场次之间是有关系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有必要去研究一下。

2、怎样进行研究

师:怎样进行研究呢?请你想一想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接下来我们就两人一小组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之前想给同学们一些温馨建议:

a、一人画图(表),另一人记录。

b、从简单2人比赛开始,逐次增加比赛人数,每增加1人要弄清楚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场比赛,并从记录结果体现出来。

c、想一想,比赛人数和比赛场次之间有什么规律?你发现了什么?

师:能看懂吗?对于第2点建议你是怎样理解的?

模拟情境表演,做到图形结合,让学生的记录便于观察,得到规律。

师:怎样画图,怎样记录,大家都弄清楚了吗?下面就开始活动吧。

3、画一画

相互交流发现的规律,集体反馈

师:你是怎样研究的,得到了什么规律?

强调比赛人数要在前面人数的基础上加几,为什么要加这个数?

4、说一说

问:什么数相加?从几开始加?加到什么数为止?

归纳规律:连续自然数相加,从1开始加到队员数减1为止

如果有10名队员呢?要比赛多少场?n名呢?

你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1:也可以从7开始加到1

生2:可以用8×(8--1)÷2=28(场)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5、课堂回顾: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解决比赛场次这个问题的?

师小结:从简单情形开始,借助画图、列表来寻找规律,利用规律通过计算来解决问题,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经常用到的方法,以后遇到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

四、应用规律,经验的升华

1、如果有10名同学参加乒乓球比赛,比赛结束后,每两名同学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找找规律,求出结果。

2、想一想,画一画

学校体操表演队为联络方便,设计了一种联络方式。一旦有事,先由教练同时通知两位队长,这两位队长再分别同时通知两名同学,依此类推,每人再同时通知两个人。

如果每同时通知两人共需1分,6分可以通知到多少名同学?

教学目标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重点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一

1.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购买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5.正比例关系:

(2)购买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 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活动二: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与长。

2.根据下表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相对应的数值,判断当底是6厘米的时候,它们是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随高的变化而变化,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的比值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高成正比例。(也可以用公式进行说明)

3.买邮票的枚数与应付的钱数成正比例吗?填写表格。先填写表格,再说明理由。

应付的钱数随购买的枚数的变化而变化,而且比值不便。所以应付的钱数与买邮票的枚数成正比例。

4.找一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例子。

5.先自己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说理由。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初中数学课件北师大

1.1整式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景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

2.了解整式产生的背景和整式的概念,能求出整式的次数。

教学重点:整式的概念与整式的次数。

教学难点:整式的次数。

教学方法:尝试练习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常用的教学教具

活动准备:1、分别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为_________;长方形的面积为______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圆的面积为____________.

2、代数式的系数、项的回顾:

(1)代数式1a2b的系数是代数式-4mn2

3的系数是

(2)代数式?a2b4的系数是代数式4st3

5的系数是

(3)代数式3ab?a2b4c共有

项是________________.

(4)代数式?1

4x2y3?xy?7x2z共有项,它们的系数分别是、、

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1的基础上求下列图形的面积:

一个塑料三角尺如图所示,阴影部分所占的面积是2

小红、小兰和小明的房间的窗户从左到右如下图所示,其上方的装饰(它们的半径相同)

(1)

装饰物所占的面积分别是

_____

_____________

(2)窗户中能射进阳光的部分的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二、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与其次数

注意:(1)区分判别字母在分子中与字母在分母中的式子是否整式。

(2)多项式是“几个单项式的和”中的和如何理解。

(3)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而单独一个非零的次数是0。

(4)单独一个字母的次数是1。

(5)常见错误多项式的次数就是把多项式的所有字母的指数相加。

与单项式的次数混淆。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x2?112321121.在代数式-a,5a?b,ab,(x?y),(a?b),中,其中单项式有34a27

____________它们各自的系数分别为___________多项式有________________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 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知识重点

1、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难点:理解用方程来描述和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师生互动。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一)情境引入

老师提出教科收第79页的问题,并用多媒体直观演示。

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建议按以下的顺序进行: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如果直接设元,还可列方程:

如果设王家庄到青山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可以列方程:

依据各路段的车速相等,也可以先求出汽车到达翠湖的时刻:,再列出方程 =60

说明:要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只要解出方程中的x即可,我们在以后几节课中再来学习.

(四)初步应用、课堂练习

1、例题(补充):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x与18的和等于54; (2)27与x的差的一半等于x的4倍.

建议:本例题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然后老师点评.

解:(1)x+18=54;(2) (27-x)=4x.

列出方程后老师说明:“4x"表示4与x的积,当乘数中有字母时,通常省略乘号“X”,并把数字乘数写在字母乘数的前面.

2、练习(补充):

(1) 列式表示:

① 比a小9的数; ② x的2倍与3的和;

③ 5与y的差的`一半; ④ a与b的7倍的和.

(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关于x的方程:

(1) 12与x的差等于x的2倍;

(2)x的三分之一与5的和等于6.

(五)课堂小结

可以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或先让学归纳,补充,然后老师补充的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1、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 你有什么收获?

说明方程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工具。

(六)本课作业

1、 必做题:第84--85页习题3.1第1,5题。

2、 选做题:根据下列条件,用式表示问题的结果:

(1) 一打铅笔有12支,m打铅笔有多少支?

(2) 某班有a名学生,要求平均每人展出4枚邮票,实际展出的邮标量比要求数多了15枚,问该班共展出多少枚邮票?

(3) 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小青家3月份收入a元,生活费花去了三分之一,还剩2400元,求三月份的收入。

教学内容:

找因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2、在1到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学重点:

找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找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

活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

思考: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

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并写出乘法算式。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分别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数。

说一说下面的数各有几个因数:1 19 4 32 11

反馈:

小结: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调学生要有思考,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巩固

填空

看l找得快

课本第5题

总结

作业

教学内容:

找质数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与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质数、合数的理解

教学难点:找质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铺垫

1、找出以下各数的所有因数 1、3、6、12、7、15、23

2、根据以上各数的特点分类

一、新授

1、观察讨论:

只有一个因数 1

只有1和本身的 3、7、23

有两个以上因数的 6、12、15

2、学生自学课本: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

3、讨论交流

二、巩固

1、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9、14、3、18、25、5、16、19

(交流是怎样判断的)

2、完成书本练习第一题

3、指名说说你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

三、总结

作业

[北师大小学数学五年级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公园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如何计算面积?

2。实际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相互看一看,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面

积大小。

(1)方法一:用数方格的方法。

(2)方法二:平移转化。

3.出示课件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二、合作探索

1、小组活动探索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

2、交流方法

3、归纳计算公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4.练一练

第2题:通过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发现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其面积也相等。

三.总结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难学?六年级的同学们掌握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会写乘法算式,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

18个三角形和画有三个椭圆形的纸条,12根小棒,12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2+3+5=5+5+5+5+5=

3+3+2+4=6+6+6=

4+6+3=3+3+3+3=

2.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板书:相同点都是连加

不同点第一组加数不相同,第二组加数都相同。

3.找出5+5+5+5+5的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相同的加数?

6+6+6的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相同的加数?

3+3+3+3的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相同的加数?

4.举例说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

让学生自己想数连加。4个4再加1个4是几个4,再加1个4是几个4,如果我有100个4连加,200个4连加,写起来,读起来都很麻烦,所以,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连加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乘法的初步认识。

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介绍乘号。

乘号,它像汉语拼音里边学过的什么?齐读“乘号”两遍。板书:“×”。

2.例1:

⑴出示樱桃图,学生观察,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樱桃,怎样列式?学生板演:2+2+2+2+2=10

⑵观察连加算式的特点,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

⑶改写成乘法算式:

先写2,再数一数有5个2,写乘号接着写5。

板书:2×5=10

⑷介绍读法和表示的含义:

2乘以5,表示5个2相加。(齐读两遍)

3.例2:

⑴一组一组地出现小鸡,让学生说出题意,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可以怎样计算?(分组讨论)

⑵讨论结果,问:3是什么数?4是什么数?

3×4怎么读,表示几个几相加?

4.例3:

⑴让学生动手摆学具:每个椭圆形里摆6个三角形,摆满3个椭圆形,让学生先列加法算式,再列乘法算式。(写在课堂本上)

⑵同桌互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再集体齐说。

5.归纳:什么样的连加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把复习的第二组,让学生改写成乘法算式。

2.操作:拿出12根小棒。

每堆4个小棒,摆3堆。

问:一个有多少根小棒?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或加法)

问:用加法怎么说?4+4+4=12

问:用乘法怎么说?4×3=12

问:4×3表示什么?表示3个4相加是多少?

3.操作,拿出12个圆片。

每堆2个圆,摆6堆。问:一共有多少个圆?用什么方法比较简便?(乘法)

2×6=12表示6个2相加是多少。

4.做练习一第一题、第二题。

四、总结。

出示:求几个的和用()计算比较简便。

[北师大版六年数学课件]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等边三角形》数学课件

等边三角形(又称正三边形),为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其三个内角相等,均为60°,它是锐角三角形的一种。

等边三角形(一)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练地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等腰三角形内角的角度。

2.熟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2.通过例题教学,帮助学生总结代数法求几何角度,线段长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简洁的逻辑推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它是怎么得到的?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也可以简称“等边对等角”。把等腰三角形对折,折叠两部分是互相重合的,即AB与AC重合,点B与点 C重合,线段BD与CD也重合,所以∠B=∠C。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由于AD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所以BD= 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BAD=∠CAD,AD为顶角平分线,∠ADB=∠ADC=90°,AD又为底边上的高,因此“三线合一”。

2.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4,则其周长为多少?

二、新课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底边与腰相等,这时,三角形三边都相等。我们把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具有什么性质呢?

1.请同学们画一个等边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提出猜想。

2.你能否用已知的知识,通过推理得到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等边对等角的性质得到∠A=∠B=C,又由∠A+∠B+∠C=180°,从而推出∠A=∠B=∠C=60°。

3.上面的条件和结论如何叙述?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有几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也称为正三角形。

例1.在△ABC中,AB=AC,D是BC边上的中点,∠B=30°,求∠1和∠ADC的度数。

分析:由AB=AC,D为BC的中点,可知AB为 BC底边上的中线,由“三线合一”可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从而∠ADC=90°,∠l=∠BAC,由于∠C=∠B=30°,∠BAC可求,所以∠1可求。

问题1:本题若将D是BC边上的中点这一条件改为AD为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或底边BC上的高线,其它条件不变,计算的结果是否一样?

问题2:求∠1是否还有其它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判断下列命题,对的打“√”,错的打“×”。

a.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

b.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内角也为60°( )

2.如图(2),在△ABC中,已知AB=AC,AD为∠BAC的平分线,且∠2=25°,求∠ADB和∠B的度数。

3.P54练习1、2。

四、小结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推出等边三角形的'各角相等,且都为60°。“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其中一个结论成立,其他两个结论一样成立,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五、作业: 1.课本P57第7,9题。

2、补充:如图(3),△ABC是等边三角形,BD、CE是中线,求∠CBD,∠BOE,∠BOC,∠EOD的度数。

等边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等边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I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回顾上节课讲过的等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1.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三条对称轴.

2.等边三角形每一个角相等,都等于60°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其中1、2是等边三角形的性质;3、4的等边三角形的判断方法.

II例题与练习

1.△ABC是等边三角形,以下三种方法分别得到的△ADE都是等边三角形吗,为什么?

①在边AB、AC上分别截取AD=AE.

②作∠ADE=60°,D、E分别在边AB、AC上.

③过边AB上D点作DE‖BC,交边AC于E点.

2. 已知:如右图,P、Q是△ABC的边BC上的两点,,并且PB=PQ=QC=AP=AQ.求∠BAC的大小.

分析:由已知显然可知三角形APQ是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是60°.又知△APB与△AQC都是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即可推得∠PAB=30°.

3.P56页练习1、2

III课堂小结:1.等腰三角形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条件

V布置作业: 1.P58页习题12.3第ll题.

2.已知等边△ABC,求平面内一点P,满足A,B,C,P四点中的任意三点连线都构成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等边三角形(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二、新授: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边相等;三角都是60°;三边上的中线、高、角平分线相等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注意:推论1是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方法.推论2说明在等腰三角形中,只要有一个角是600,不论这个角是顶角还是底角,就可以判定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推论3反映的是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3.由学生解答课本148页的例子;

4.补充:已知如图所示, 在△ABC中, BD是AC边上的中线, DB⊥BC于B,

∠ABC=120o, 求证: AB=2BC

分析 由已知条件可得∠ABD=30o, 如能构造有一个锐角是30o的直角三角形, 斜边是AB,30o角所对的边是与BC相等的线段,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5~7 例3、例4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目标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128

25.06

+0.019

-2/3

+16/57

0 -82

2、如果+10%表示增加10%,那么-26%表示

3、某日傍晚,九仙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5摄氏度,这天傍晚九仙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4、提出学习目标

二、交流探索,学生展示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展示,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p7做一做

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小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P7做一做

第3题。

三、应用练习,拓展延伸

1、练习一

第4、5、6题。

2、按顺序排列

-23 25

-12

0 -3.6

3、-6和0相差多少? -6和+6相差多少?

四、归纳总结

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数轴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课件

授课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确定单位“1”

①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 倍。

②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

③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④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2.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 。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1.将复习题改成例1

例1 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①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②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③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④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谁是单位“1”?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这道题中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所以我们可以用 来代替。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⑤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 ,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⑥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

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2.练习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 。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引导学生先找到单位“1”,说出数量问的相等的关系,再独立列式解答。

解:设一共有果树 棵。 答:一共有果树640棵。 还可以: (棵)

3.教学例2

例2 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 。一件上衣多少钱?

①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②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

③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④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 元。 答:一件上衣 元。

⑤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⑥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它们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2.幼儿园买来 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 ,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千克)要求学生先进行分析,再独立解答。

3.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 。今年、去年共植树多少棵?这道题的问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应如何分析?(课件一)

显示两种答案的线段图,比较哪个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教学内容:

教材有关折扣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了解信息,解决折扣问题的过程。

2、理解打折的含义,以及折扣与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会解答有关打折的问题。

3、体验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和分数与百分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解决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刚刚过去的寒假生活中,你注意到了没有,好多商家为了促销商品,举行了促销活动,把你知道的情况说一说。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销售,俗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打九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90%出售。你知道什么叫“八五”折吗?(学生自己给答案)

2、教材第8页例1(1)题,你知道了什么?

(已知自行车的原价是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

买这辆自行车用了多少钱?该怎么解答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我们已知八五折是按原价的85%出售,所以这辆自行车需要的钱数就是原价的85%,“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教材第8页例1(2)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老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应该怎样列式?

对于解答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提倡算法多样化,不强求统一。

THE END
0.挂图,挂在孩子房间墙上,每天睡前巩固复习!学霸秘籍小学数学开学必备|小学常用公式汇总大挂图,挂在孩子房间墙上,每天睡前巩固复习!学霸秘籍 小学数学 新学期新鼓励 一二年级 数学思维 发布于:江西省 2023.09.15 00:00 开学必备|小学常用公式汇总大挂图,挂在孩子房间墙上,每天睡前巩固复习!学霸秘籍 小学数学 新学期新鼓励 一二年级 数学思维 +1 首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拳击那点事 0文章 0阅读 +订阅 相关推荐jvzquC41yy}/uxmw0eun1j4942<:5=99a3613:93;7
1.💥小学超全图形公式汇总!(替孩子保存吧)📚 提升孩子数学成绩的秘密武器!✨ 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发现孩子的数学成绩总是提升不上去,可能是孩子没有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推荐这款小学数学公式台历,专为小学1-6年级的孩子们设计,内含全套数学公式汇总,让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 为什么推荐这款台历?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363986;1598:A67a3749@=955>/uqyon
2.小学五年级数学的优秀教案20220726154949.docx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收拾了一些小学五年级数学的优秀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五年级数学的优秀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95页主题图、96页例3、第96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通过观看、猜测、操作等数学活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7129871A5392<82972267357xjvo
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sncqz{fuqjlk1<689;30jznn
4.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通用15篇)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1)班共66人,大部分学生活泼、好动,学习自学认真,字体书写工整,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成绩:平均85.1分,优分率76%,及格率98.5%。学生知识掌握的较好的地方有:基础知识、概念掌握得较牢固,口算、计算掌握较好。不足之处:部分学生比较粗心,运用知识不够灵活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pjcx}wgiuoiƒzqlknvc8655:96;;3jvor
5.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范文(精选5篇)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在努力中收获成长,何不赶紧为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呢?你知道领导想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教学总结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jvzq<84yyy4vpsx0eqs0lrfqzwkkkqzc1463398155848<>0jvsm
6.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解方程》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解方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解方程》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jvzquC41o0{ol|3eqo5kkjtcp1yiwzg1zobqzg1462;97233<23;;a3:=84B60jvsm
7.小学生小古文200课全套4册100课上下册正版一百课五年级四六全2张 地图科普太阳系地图和中华民族地图太阳系行星图挂画儿童房专用地图挂图高清地图墙贴初中小学生专用大小尺寸地图百科知识 ¥33.00 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手册大全 小学生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 1到6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速记本应用题基础知识大全册子集锦全解词典概 ¥12.80 满额减 60天玩转句子全套5册 句子训练专项jvzq<84rtqjve}3o0fgoimfpi0ipo865:8;99?9;0jznn
8.(表格版)小学数学“万能公式表”!家有小学生,建议打印贴墙背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公式、概念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想要数学成绩优异,那么公式定理是务必要掌握扎实的。 固然小学时期的数学学习都是比较基础和简单的,但对于学生们而言,还是很有难度,其实主要就是由于基础知识(公式概念)没有掌握好。 所以接下来,老师为大家带来的就是我们小学数学1-6年级的总复习大家,(表格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41294387416683=;4:a714=78:5;70|mvon
9.(完整word)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奇数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个数=中间数 8、四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两个数或首尾两个数的和×个数÷2(高斯求和公式)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9. 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i26>82;4
10.[定稿]2011[定稿]2011-2012年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册)(6)㊣ 精品文档 值得下载 第1页 / 共71页 第2页 / 共71页 第3页 / 共71页 第4页 / 共71页 第5页 / 共71页 第6页 / 共71页 第7页 / 共71页 第8页 / 共71页 第9页 / 共71页 jvzq<84yyy4xql=:0eun1y:354;48<;0jvsm
11.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全册教案(172页)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全册教案 一、小数乘法 小数乘整数 第 1课时 小数乘整数(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2-3页例 1、例 2练习一 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感受小数乘法与现实生活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21682:4723734:8652635:60ujzn
12.四年级一本通品牌及商品贝丁兔 小学数学公式定律秒记手册 小学生1到6年级数学必背公式大全人教版一本通 四年级六年级三年级一到六年级常用10以内 秒查速记知识点汇总思维训练 思想方法导引 妙记 妙计挂图台历公式卡卡片正版 500条评价 学而思小学同步预复习 24旧版数学语文预习衔接练习作业本人教苏教北师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册教材语数一jvzquC41o0pe0lto1dxbpm439392:n;7ech79>fedhj/j}rn
1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等奖《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等奖》属于数学教案中比较优秀的内容,欢迎参考。 1、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等奖 如何有效率地学习好一篇文章呢?教案必须写得好,而且要突出重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金字塔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着”,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 jvzquC41yy}/uqtw{knvq7hqo1pjcxfp13<7396948;4:<=;90nuou
14.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10篇(全文)沪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 第1篇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 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wirjt4‚n0jvsm
15.小学数学五年级工作总结(集合15篇)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写总结有利于我们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总结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总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五年级工作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jvzquC41yy}/f~fpogoxgw3eqo5{qwllkg547@656;4ivvq
16.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案(通用16篇)五年级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案 1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jvzquC41yy}/h€xkt0ipo8okcqgo1qyon1pjcxfpa46369:383;6:>9a5::3;?60jvsm
17.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5篇)五年级数学教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五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jvzq<84vgciig{3twk}fp7hqo1pjcx}wg|omkjt1lkgpcw4578;5:7mvon
18.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通用15篇)本册教材安排了七个教学单元及总复习,数与代数方面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及第五单元简易方程,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教学代数的初步知识;图形与几何安排的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位置,初步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以及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第四单元可能性;还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jvzquC41zkgpz~j0twoxgw3eqo5kkjtzwgpjj~f132:65:3jvor
19.教材帮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RJ人教版(豆瓣)图书教材帮 小学数学 五年级上册 RJ人教版 介绍、书评、论坛及推荐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57756>881
20.(2024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程》教学课件.pptx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方程》教学课件REPORTING12024/3/26目录课程介绍与目标方程概念及性质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数与小数的方程拓展内容: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课程总结与回顾22024/3/26PART01课程介绍与目标REPORTING32024/3/26教材版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内容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方程的基本概念、方程的jvzquC41yy}/tnstgpjpe7hqo1vbrnw154869;:580nuou
21.《小学学霸天天计算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2025春新版》【简介所属分类:图书>中小学用书>小学五年级>数学 . 编辑推荐 团购联系在线客服或联系“15836485458”微信 在线试读 商品详情 价格说明 当当价:为商品的销售价,具体的成交价可能因会员使用优惠券、银铃铛等发生变化,最终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 划线价:划线价为参考价,划线价格可能是图书封底定价或该商品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等,由于地区、时间的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3?6772<58@3jvor
22.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三年级美术课程的开展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你知道美术教师的教学计划要怎么制定吗?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2017年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A;7:24ivvq
23.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精选15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1 一、本期教学目标和总要求: 1、让学生经历探索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自然数,认识倍数和因数,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知道 2、让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能运用计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认识组合图形、并会运用不同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pjcx}wgiuoiƒzqlknvc8662;6:7:3jvor
24.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5篇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P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 jvzquC41yy}/h€xkt0ipo8okcqgo1qyon1pjcxfpa4634:7362>3;>;a4398:A70jvsm
25.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通用11篇)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通用11篇).pdf 26页VIP内容提供方:132***8940 大小:2.22 MB 字数:约2.79万字 发布时间:2024-12-28发布于山东 浏览人气:12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西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61734@4754812=5352732;60ujzn
26.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下册全册教案+数学下册系列练习.pdf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下册全册教案+数学下册系列练习.pdf 279页VIP内容提供方:微传科技 大小:34.05 MB 字数:约22.82万字 发布时间:2023-07-03发布于河北 浏览人气:110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81288:1?5763912>:2277657x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