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版)共涵盖12个学科门类、93个专业类、845种本科专业。2025年考生应重点参考该目录中的“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分类,以及专业调整趋势(如新增、撤销和更名信息),以定位适合自己的学科方向。
教育部发布的专业目录是高校设置本科专业的权威依据,每隔5年修订一次,最新版本发布于2025年。考生需重点掌握以下三组数据:
1.从“学科门类”到“具体专业”的三层架构
目录由“学科门类—专业类—专业”三级构成。例如,“工学”门类下设32个专业类(如机械类、材料类),每个专业类下包含若干具体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目前目录覆盖的845种专业中,工学类专业占比最高(287种,33%),其次是管理学(71种,8.4%)、医学(66种,7.8%)。
2.新增专业=国家战略需求的“风向标”
2023年新增的21种专业中,近60%集中在三大领域:
新兴交叉学科:如未来机器人(交叉工程类)、医工学(医学+工学交叉)
数字经济与国家安全:如国家安全学、数据科学
绿色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生态修复学
这些专业多由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双一流”高校试点开设,反映就业市场及科研领域的前沿方向。
3.被撤销的专业背后有什么规律?
近五年,全国高校累计撤销2342个专业布点。撤销数量前五的专业集中在传统文科和管理类,包括公共事业管理(撤销83所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撤销63所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撤销56所高校)。考生需注意:这些专业并非完全消失,更多是因就业率或办学质量不达标被高校主动淘汰,选择时建议优先考虑在专业评估中获评B级(含)以上的院校。
技巧1:通过“专业类”锁定学科属性
教育部目录中,同一专业类下各专业的主干课程重合度超过70%。例如“计算机类”包含18个专业,无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还是人工智能专业,均需学习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核心课程。考生可根据兴趣直接筛选专业类,再细化对比具体专业。
教育部用四种标记提示专业变动:
新增专业(2023年增设,如生物材料)
特设专业(仅在特定高校开设,如古文字学)
国家控制布点专业(招生计划受严格管控,如临床医学)
撤销专业(停止招生,如信息工程)
建议考生优先选择连续3年未撤销、且有5所以上高校开设的专业,避免踩雷“短命”学科。
技巧3:交叉学科专业要查“课程清单”
目录中标注“交叉类”的专业(如智能装备与系统),实际授课可能由多个学院联合承担。例如华中科技大学的“生物信息学”专业,三分之一的课程由生命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学学院共同开设。考生需具体查阅高校培养方案,确认是否具备相关学科资源。
提醒1:目录≠当年实际招生名单
教育部目录是全国高校可开设专业的范围,但各校每年实际招生专业需以省级招办发布的《招生计划汇编》为准。例如2023年目录中的“智慧林业”专业,仅有北京林业大学等3所高校获批招生。
提醒2:目录中的“特设专业”意味着什么?
特设专业(代码中含“T”)通常针对新兴或紧缺领域设立,例如密码科学与技术、运动与公共健康。这类专业通常只在学科评估A级以上的高校开设,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信息科学”专业,依托其物理学A+学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