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进食:为什么我不知不觉又吃多了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

撰文/杨烁(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杨榕榕(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运营/王云汐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验:窝在沙发上看剧时,总要吃一点零食;看到朋友手里的奶茶,自己也忍不住点上一杯。人并非只在饥饿时才会吃东西,相反,我们经常不知不觉就摄入了很多食物。

这种“不知不觉就吃多了”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无意识进食(mindless eating),它指不是由饥饿或营养需求驱动,而是受外部线索影响产生的进食行为。研究指出,人的大多数进食行为都属于无意识进食。也就是说,我们往往不是因为感到饥饿才进食,而是因为受到外界因素的“诱惑”才在不知不觉间吃下很多食物。持续的无意识进食行为会导致肥胖、引发慢性疾病。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不知不觉就吃多了呢?

无意识进食行为的成因

1. 来自食物线索的“暗示”

其实,这是来自食物线索的“心理暗示”在起作用。

食物线索指与食物相关的词汇、图片或气味等刺激。研究者指出,在不同刺激中,人往往优先注意与食物相关的刺激。也就是说,当所处环境中出现带有食物图像的广告,或是散发出食物香气时,人总会优先注意到它们。当我们的视觉和味觉接受到这些食物线索的“暗示”时,进食的欲望会被唤起,唾液的分泌量也会增多,我们误以为这是身体发出的“饥饿信号”,因此作出进食行为。如果此时食物触手可得,那么人们更有可能进食,并摄入更多食物。

2. 进食的社会促进现象

进食的社会促进现象是指,与单独吃饭时相比,和别人一起吃饭时人会摄入更多食物。一项饮食日记研究表明,当与他人一起吃饭时,人的进食量比单独吃饭时高出44%;一起吃饭的人越多,这种效应越强。当与“大胃王”一起吃饭时,我们也会模仿其进食行为,比平时吃得多。此外,我们还会选择别人选择的食物。

上述现象都是因为人喜欢参考他人的行为,以确保自己受他人喜欢——这也就是我们看到朋友喝奶茶时,自己也会忍不住点上一杯的原因。

3. 进食环境的影响

进食环境指人进食时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工作场所、学校、餐厅等。这些环境会影响人的进食行为。例如,当餐厅用大餐盘盛放食物时,消费者会比平时吃得多。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尺寸餐具暗示了一种消费规范——在这家餐厅,大餐盘的饭量才是“王道”。还有研究发现,环境中食物的可获得性也是影响进食的重要因素:当人坐得离巧克力更近时,更有可能摄入更多巧克力,因为这些巧克力触手可得。此外,就餐环境中的音乐、灯光等因素也影响人的进食量:在光线较暗的房间中,人会不自觉增加进食量,因为光线削弱了人对食物的视觉感应。

正念进食:走出无意识进食的怪圈

该如何走出无意识进食的怪圈,让进食受自我控制呢?你不妨试试正念进食(mindful eating)。

正念是一种有意识地、不加评判地关注当下的觉察。正念进食就是在进食过程中有意识觉察身体的饥饿感与饱腹感,理解自己进食的情绪感受并关注环境中诱导我们进食的因素。研究表明,正念进食能够帮助人们抵制食物的诱惑、减少食物摄入量。

要做到正念进食,有以下几个小技巧。

1. 觉察饥饿感与饱腹感

在进食过程中,你可以尝试觉察身体的真实需要,吃饭时经常问问自己感到饱了吗、是否真的需要继续进食。多倾听身体的信号,能帮你做到正念进食。

2. 吃东西时不分心

一边吃饭一边做其他事情,会让人不知不觉吃得更多,还会扰乱人们对于已有进食量的记忆,让人在吃完饭后吃更多零食。如果能在吃饭时抛开“下饭剧”,认真“干饭”,那么你就离正念进食更近了。

3. 细嚼慢咽

在繁忙的工作中,人们总是匆匆完成一顿饭,吃完后甚至回想不起食物的味道,也因此辜负了许多美食。正念进食需要人们对进食动作有所觉察,有意识放慢进食速度。这不仅能帮助我们认真感受吃饭的过程,也能使我们更容易觉察到饱腹感,减少后续的无意识进食行为。

4. 运用感官有意识地品尝食物

吃饭时请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一份美食当前,我们不妨先认真观察食物的样子,闻闻它散发的诱人香气,然后用舌尖品一品味道,享受食物本真的模样,如此,你便能收获不一样的美食体验。

练习:正念吃橘子

首先,请挑选一颗小橘子放在你手边。在开始练习前,找到一个舒适、放松的姿势坐下,带着开放、好奇的心态对待这次练习。

此刻,我们拿起这颗小橘子,观察它的外表,它形状饱满,呈现晶莹剔透的橙色,外表或许有些纹路,还有一些小坑。用手轻轻捏一下,透过外层的果皮,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果肉的弹性。再把它放到鼻尖闻一闻,一股橘子清香扑鼻而来,好像夏天里汽水的味道,我们从未发现,原来一个小橘子拥有如此清甜的香气。

掰开一瓣放进嘴里,用舌尖摩擦它,感受表面的纹络被慢慢抚平,果肉变得越来越柔软。牙齿轻轻一咬,汁水四溢,掠过几分酸甜,味蕾瞬间受到刺激,口腔一下子湿润起来。你接着嚼,只剩下甜味和清香,渐渐地,甜味又变淡,细腻的果肉融化在唾液里,随着吞咽进入胃里。

现在请闭上眼睛想一想,这颗橘子是如何长成的?你仿佛看到了那一棵棵橘子树上结满了饱满的果实,在微风摇曳中向你招手欢呼邀你品尝,空气里飘着橘味的香气,原来每一颗小橘子都需要被温柔对待。

让我们警惕无意识进食的“怪圈”,运用正念,认真吃好每一顿饭吧!

参考文献

Allirot, X., Miragall, M., Perdices, I., Baños, R. M., Urdaneta, E., & Cebolla, A. (2018). Effects of a brief mindful eating induction on food choices and energy intake: External eating and mindfulness state as moderators. Mindfulness, 9, 750-760.

Beshara, M., Hutchinson, A. D., & Wilson, C. (2013). Does mindfulness matter? Everyday mindfulness, mindful eating and self-reported serving size of energy dense foods among a sample of south australian adults. Appetite, 67, 25-29.

Elliston, K. G., Ferguson, S. G., Schüz, N., & Schüz, B. (2017). Situational cues and momentary food environment predict everyday eating behavior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Health Psychology, 36, 337-345.

Herman, C. P. (2015). The social facilitation of eating. A review. Appetite, 86, 61-73.

Maas, J., de Ridder, D. T. D., de Vet, E., & de Wit, J. B. F. (2012). Do distant foods decrease intake? The effect of food accessibility on consumption. Psychology and Health, 27, 59-73.

Robinson, E., Aveyard, P., Daley, A., Jolly, K., Lewis, A., Lycett, D., & Higgs, S. (2013). Eating attentivel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food intake memory and awareness on eatin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97, 728-742.

Scheibehenne, B., Todd, P. M., & Wansink, B. (2010). Dining in the dark: The importance of visual cues for food consumption and satiety. Appetite, 55, 710-713.

Schüz, B., Bower, J., & Ferguson, S. G. (2015). Stimulus control and affect in dietary behaviours: An intensive longitudinal study. Appetite, 87, 310-317.

Story, M., Kaphingst, K. M., Robinson-O'Brien, R., & Glanz, K. (2008). Creating healthy food and eating environments :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approaches.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29, 253-272.

van Ens, W., Schmidt, U., Campbell, I. C., Roefs, A., & Werthmann, J. (2019). Test-retest reliability of attention bias for food: Robust eye-tracking and reaction time indices. Appetite, 136, 86-92.

Wansink, B., & Sobal, J. (2007). Mindless eating: The 200 daily food decisions we overlook.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9, 106-123.

THE END
0.形式与政策范文当硕士生不存在经济困难或自己另想办法克服了困难时,必然会坚持好好完成学业,毕业后工作的选择,这种情况中高校与硕士生总是“双赢”。所以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和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是这一博弈中的双方最优决策。 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必定与硕士生的意愿“合拍”,局势总是(1,-1)。当用人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5?/j}rn
1.何家军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电子邮箱:150223620@qq.com●教育背景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科华中师范大学考试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硕士研究生武汉大学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 博士研究生●海外访问、进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 在职联合jvzquC41eo4xk}3gfw4dp8nphq522<:1496:0qyo
2.2021石家庄铁道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0考研调剂信息光/电催化-能源与环境材料、高比强度树脂基复合材料2021年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方向硕士生,男女不限;欢迎具有材料、化学、物理背景的学生进入本课题组(考试科目需包含数学)。 复试科目:现代分析测试方法或者材料概论(二选一)。(详情请见学校研究生院网站) jvzquC41{|4lcx~cp0ipo8xl|to0vrfqlk572=h;ghke:96g0jznn
3.倪国骅倪国骅,男,主任医师,博士学位,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显微骨科主任,河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及新乡医学院外科学硕士生导师,焦作市市管专家,焦作市教科文卫体系统优秀工匠人才,焦作市高层次引进人才,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手外科、显微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矫形器与肢jvzq<84{z{4ir~3gfw4dp8nphq522>;91:>6293jvo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赵冰,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赵冰,女,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园林系教师,绣球花产业国家创新联盟理事和专家委员,世界压花协会会员,担任国内外环境领域权威期刊审稿人。 一、教育工作经历: 1999.9 -2003.7沈阳农业大学园林专业,农学学士; jvzquC41{n~z0w|uwcl/gmz0ep5t|m|1mljx1:;2457/j}r
5.吴文强吴文强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模块化机器人、装车机器人、机器人规划与控制、数控技术办公地点:工程北楼办公电话:020-39366923电子邮箱: gz_wwq@gzhu.edu.cn 个人简介:吴文强,主要从事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的教学与研发工作。主持国家省市科研项目10余项,jvzquC41lf4h|qz0gf{/ew4kphu03:=915=:97mvo
6.李君硕士生导师简介基本信息:李君,男,汉族,1979年8月,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招生专业和方向: (1)0807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方向:01动力机械及工程,02流体机械及工程;(2)085800能源动力(专业学位),方向:01 动力工程,02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领域:(1)水jvzquC41yy}30whyw0kew7hp1pen8nphq522>;134=90qyo
7.朱彦儒朱彦儒,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电子邮箱:zhuyanru@buct.edu.cn办公室地址及电话: 无机楼224;010-64425280教育经历2011 -2018 北京化工大学 理学院 博士2005 -2009厦门大学 化学学工学院化学系 本科工作经历2023 - 至今 北京化工大学 副教授2021 - 2023 jvzquC41ejknk|yt{0hve}3gfw4dp87244516;61e3?64j6899::1yfigo4ivv
8.中心简介中心现有专职成员10人,兼职教研人员10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5人;硕士生导师10人,博士生导师5人;下设词典学研究室、词典编纂室、词典现代化技术开发室、词典学教研室和图书资料室等,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学术研究、技术开发、词典编纂和教学的队伍;每年招收硕士生9-11人,博士研究生4-6人。 二、中心成员 中心主任:田兵 教授:黄建 jvzquC41dkrfz7lfwhy/gmz0ep5{zso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