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11月应该是他最忙的时候。他在微信上催男生陈卓交报告,陈卓解释,最近也有其他面试机会,想晚一点,但立刻被否了--"秋招笔面试不是你可以影响工作进度的理由"。陈卓觉得这位老师冷冰冰的,"要我专心搞实习,可又没说保证我留用"。
H.C.告诉陈卓重心要放在实习工作上。受访者供图
几乎是同时,刘晟睿也在安抚付雨泽,说留用不需要担心,之后又给了他一个新的选题。这期间,刘晟睿结束了B公司的实习,在C公司顺利通过了总裁面试,12月底又与D公司签订三方协议,进入正式员工的入职流程。
据C公司一位分析师介绍,offer发出后刘晟睿一直没有入职,以为他放弃了。两个月后他打来电话询问是否还能入职,说很想去线下实习,但因为没办法出小区。听起来诚恳又明确,分析师就把春招期间的实习生都拒绝了,为他留下名额。之后,"提交论文"、"准备答辩"是他一再延后入职时间的理由,一共拖了4个月。
他在复旦的同学回忆,那时他已经手握4份offer,在学校听金融机构宣讲会时,他跟同学聊起,还说别的机会也看看。同学感到不可思议,"我们要在一个单位实习至少三个月,写1~2篇深度报告,然后答辩,之后才有机会拿到offer,他居然一下子拿了4个。"
漏洞无声
骗局究竟是从哪一刻开始的,没人能说明白,太多巧合交织在一起。
从始至终,只有这一位老师跟他们单线沟通,从没见过面,或让他们去过公司,原本是一件令人疑惑的事。但这两年很多实习转为线上,多数学生没觉得不妥。女生路晴提出过,想去现场上班,但刘晟睿回复,"公司有防疫规定,实习生暂时还是远程哈"。提了三次,对方发来几份带有公司LOGO的实习协议让签字,路晴不再疑心。
男生陈卓奇怪的是,他的同学也在这家公司实习,转正答辩时间和自己被通知的不一样。但同学在隔壁组,也安慰他说,答辩是滚动的,他可能是第二批。
不久他确实收到了答辩通知,然而日子临近时,刘晟睿突然发来一则像是转发HR的信息,通知改成线上提交报告和PPT。陈卓觉得讶异,但也不敢直接去公司打听--万一日后传到老师耳朵里,担心对方不信任自己。
为了进入向往的TOP10,过去两年他一直在攒实习经验,基本没断过,一份接着一份。从财经211本科考到顶尖985硕士,他考了两次。走出对金融唯一认知就是炒股的家乡,到金融中心工作,陈卓认定了这个目标,"别人会觉得你是精英阶层,在一个繁华的地方从事着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之前实习时,每周至少有三天,他要赶两个小时车去公司坐班,晚上再返回学校。"我希望尽可能利用时间来补补齐,缩短和其他人之间的差距。"
资料图。
在这份实习中,另一个疑点是和老师的联系方式很怪。陈卓总结:写报告的两周里几乎不联系,修改阶段又非常着急,每天都催;报告几乎没有指导意见,只有简单修改要求;回微信的速度也很慢,有时几个小时,甚至第二天才回。这跟以前的实习经历很不一样,在上家公司,带教老师会在报告里详细批注,讲修改原因。
不过,反正也得不到任何表扬,在一些时候甚至不近人情,他们想,不沟通反而感到舒适,"正好不想跟他说话"。
几个实习生事后回顾,陈卓和付雨泽写过5份同题报告,路晴做的PPT也是付雨泽写的报告。不过除了付雨泽写的第一篇,谁也不知道其他报告最后用在了哪里。恰巧行业常态是"有些报告仅在公司内部使用",也没有让实习生们太多生疑。
留用许诺对"双非"学生来说,是一份多年努力的反馈--终于赶上同龄人了。想要offer的渴望盖过了那些不寻常。即便是当"小黑工",那种没有经过人力流程,由业务部门直接招聘的实习生,如果首席分析师帮忙申请,留用几率还是有的。
财经博主王大力介绍,正式实习生名额有限,而刚成为资深或首席的分析师,在组建团队时需要有能力的实习生培养新组员;本科"双非"学生为了获得优质学习机会,也乐意接受;供需关系强,"小黑工"成为秘而不宣的行业常态。
很多实习生过去就是。陈卓之前在一家头部券商做了三个月,没签任何合同,但带教老师指导他独立撰写报告,还在实习结束后帮他内推。
在这样的场景中,实习生们被裹进骗局似乎很容易解释了。刚升为首席分析师的胡川就是为了组建新团队,委托正式实习生刘晟睿发招聘信息,没走HR流程,还给了他邮箱密码方便接收简历。王天磊投递的信箱就是胡川本人的。在他之后"入职"的付雨泽、陈卓和路晴等人,投到了刘晟睿新注册的自己的邮箱。
陈卓到后期已经严重怀疑自己是"小黑工"了。在隔壁组实习的同学有工资,而他没有;他要来了HR的微信,介绍自己,问答辩时间,对方在验证消息里回了一个"?"付雨泽临近转正之前,突然收到了新任务,他疑惑为什么不能用之前的报告答辩?
但他们都没有继续追问,还是那份担心,"我如果去调查让他知道了,觉得我不信任他,以后还怎么在他手下工作?"
资料图。
最令人意外的是,骗局或许早该在去年5月31日就揭穿。那天,第一个加入实习的王天磊接到了两个胡川的面试电话。
第二个才是真的胡川,问了很多细节。王天磊在上一通电话里的自信被对方的气场压住了,他试探着问之前布置的任务是否还要继续,对方说没有安排过任务。他把微信"H.C."布置任务的截图发过去,胡川说,"先不用说我联系过你"。
两个声音,两个微信,两个不同的电话号码。王天磊懵了,凭面试感受,他知道第二个大概率是真的"首席",但他希望第一个是,"毕竟他画的饼太美好了,像我这么一个不怎么被待见的学历,能拿到一个暑期正式实习太不容易"。
一周后,真正的胡川告诉王天磊,人力对学历有要求,留用几率很小。他这时已经明白被骗,不过他以为之前那位"H.C."是团队里某位研究员,默默删掉了微信没有追究。他不知道在之后的大半年里,陈卓、付雨泽、路晴等多名学生因此被骗。
八名实习生中,除王天磊外,还有一人发现了骗局中止实习,但学生们不想惹事,更怕被其他公司知道这段经历,没有讲出来。同样,为了保住自己和公司声誉,知情的分析师也没有公开信息。据证券时报报道,胡川曾经发短信警告刘晟睿,"你如果再这样,我肯定要走法律程序的。"但这似乎没有吓到刘晟睿。他继续招募实习生,还在离开A公司后,接连换了三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