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VOL.7」
本期和大家分享的是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2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展览主题为「向多样的世界提问」
本次展览共汇集了
11个培养单位
200名硕士研究生
1000余件毕业作品
突如其来的疫情触发了美院师生对时代和生命的深层思考,并将这些真实的思考融入各自的毕业创作之中,展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同学们以各自的方式探索作品表达的多样性和可实现性,努力将自己的创作才思与艺术理想呈现给观众,体现出新一代艺术人才的激情与活力。
系主任寄语
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你们相遇在美丽的清华园,用共同的努力一起播种梦想,用欢乐、友情、勤奋和收获编织成美好的青春记忆。
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你们用“线上、线下展”相结合的形式向世界展现作品,我们高兴地看到学生们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设计创新能力,你们所展示的不只是设计作品,更是用百倍的热情去拥抱明天的力量。
毕业是人生中激动人心的时刻,更是新生活的开始。相信自己,永远不要停止尝试,永远不要停止学习,全力以赴让未来的每一天变得充实。
在追随梦想的路途上,不要忘记你身后有永远支持你的母校。山远水长,清华美院是你随时可以回得去的故乡……
工业设计系主任 张雷
《 鲸盾SHIELD-海浪助力式近岸垃圾收集设备 》
作者 | 严泽腾
指导老师 | 刘新
《 HIFU无创手术治疗组件设计 》
作者 | 倪可人
指导老师 | 赵超
《 ORIGIN座椅设计 》
作者 | 郭昕
指导老师 | 赵超
《 基于小学“口腔健康”教育的移动展示设计研究 》
作者 | 杨菊
指导老师 | 马赛
《 未来海上载具创新设计 》
作者 | 周正中
指导老师 | 刘新
《 基于设计小说的概念产品设计研究 》
作者 | 柏加良
指导老师 | 刘振生
《 Citroen Pro Max 》
作者 | 王德森
指导老师 | 刘志国
《 基于新系统下偏远地区脑卒中急救车设计 》
作者 | 张乐乐
指导老师 | 严扬
《 海洋软体动物形态研究与设计应用 》
作者 | 满开策
指导老师 | 邱松
《 基于药店服务化升级的服务性产品设计 》
作者 | 李艳
指导老师 | 王国胜
《 贝弃实验室 》
作者 | 李艺蒙
指导老师 | 蒋红斌
《 博物馆中的互动式巡回展览的展示设计研究 》
作者 | 张艺
指导老师 | 范寅良
《 个人理财服务的服务识别
设计方法与应用研究初探 》
作者 | 金艺晶
指导老师 | 王国胜
《 以听觉为主要传播渠道的临时展示设计研究 》
作者 | 章嘉盈
指导老师 | 周艳阳
《 服务场景设计研究——以零售药店为例 》
作者 | 徐小湾
指导老师 | 王国胜
系主任寄语
2021年环境艺术设计系研究生迎来毕业季。本届环境艺术设计系的研究生的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聚焦两个主题:一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绿色设计、低碳设计、健康设计,以及在设计中关注对自然环境的“最小干预”、将设计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纳入设计全过程等;二是关注人文主题,老龄人群、弱势人群、妇女权利平等、公共空间平权共享等。从他们的选题与设计作品、论文中可以深深感到:这是一届有理想、有抱负、具有专业能力、科学精神的新一代“环艺人”。
宋立民 教授
环境艺术设计系主任
系主任寄语
每年给毕业生写一段寄语我都极为用心和谨慎,因为形式上是写给你们的,其实是写给我自己。疫情使你们的身心不由自主地关心时代,并对生命产生更多的尊重和思考,这是大学课堂里给不了你们的。正因为如此,才让你们的表达和作品具有了不一样的面貌。你们作品中呈现的人文关怀和温暖比之你们的技术和观念更让老师感到欣慰。
陶瓷是由人类发明的在物质形态上最接近“永恒”的材质,而“永恒”在我们的文明进程中,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是不由自主捆绑在一起的话题,是“永恒”带来了我们对“脆弱”的理解,而陶瓷动人心魄的美恰恰体现在“高贵的脆弱”上。所以陶瓷艺术才具有了世界性的审美共性和超越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语言方式。
“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一个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这是海明威的名言。而我却希望你们不仅拥有鲜活的青春,同时可以借助你们愿意追随的勇敢而富有创造精神的贤者和智者的人生和文字,提前获得对青春的感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仅是清华校训,更是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品质和艺术家最重要的特质,这10个汉字的伟大内涵由你们通过各自富于才情的新的艺术形式来获得体现和传递,是老师对你们最深切温热的期盼和祝愿。
陶瓷艺术是古老的艺术,却又是世界上最具活力且常葆青春的艺术,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而生活才是你们终生需要学习的。感谢你们!老师常常是借助你们获得对生命和希望的新的理解!
白明 教授
陶瓷艺术设计系主任
左《 解旋 》
作者 | 余梦彤
指导老师 | 白明
解旋是将螺的生命空间进行拆解,对同一空间尝试了8组不同的拆解方式并保留了创作者当下的感受。每一次的拆解都是将一段生命绵延转录成为一种真实的物质存在。
《 M-U-P 》
作者 | 丘广宁
指导老师 | 尹航
作品源于我对于外星生命形成与演变的幻想。设想外星生命体原生的生长方式本是介于植物的生长方式与神经中枢的工作原理之间的集群形态。直到某一天对于“它们”来说的“天外来客”——人类宇航员遇难后的残骸,漂流到了它们所在的星球。外星生命体通过自己的方式解析了人类的残骸,融合了人类的外貌特征,呈现出“似人非人”的变异形态。
上《 颂 》下《 浴火重生 》
作者 | 黄尚
指导老师 | 韩美林
歌颂冰冷和热烈,白瓷总是令人有一种奇妙的臆想,矛盾的自我糅合,经历水火相侵,得到一种就在脑海中梦幻感受。记录并表现这种感受,我尝试点燃了我的白瓷作品。陶瓷艺术在我们心中留下印象产生某种共鸣,结合她奇妙的特质,通过媒体艺术有声的动态形式来记录和呈现,是一种独特新颖的新表达方式。
《 如隙 》
作者 | 刘达
指导老师 | 杨帆
《如隙》系列煮水器想借老匣钵本身特有的千烧百炼,岁月侵蚀的独特美感“老物新用”,进行修复式再设计,搭配耐火紫砂煮水壶,以石窟古迹等题材作为肌理装饰,斑驳且富有层次的质感能展现出时间与空间所留下的独有印记。
《 过影浮沤 》
作者 | 顾媛
指导老师 | 章星
用陶瓷的表现形式和陶艺语言表达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变化与发展的,犹如过影浮沤,短暂无常不可捉摸。很多如梦如幻的人生经历,在虚幻与真实之间仿佛没有明确的界线,若跨越时间和空间来看,便能微缩到一瞬之间。
《 流转》
作者 | 从琳
指导老师 | 刘润福
《流转》以管状形态为出发点,以陶瓷材料为载体,通过不同管状的曲线造型变化展现器物的流畅与空间立体感。作品在同一空间中表达静谧、动势,物性变化中的坚韧与柔软。将碰撞的元素应用在陶瓷设计语言中,最终以陶瓷的刚性状态述说柔美线性,微妙的情绪语言伴随管状造型的流转相融相生。
系主任寄语
破局
经历了漫长的疫情,2021年的春天注定不平凡。
地域与全球,真实与虚拟,过去与未来,在当下高度融合,世界秩序正在重新被书写。染服系的毕业生们就此卸下过往的桎梏与窠臼,融合数字技术与专业能力,探索着关于未来的最优解,以无所畏惧的设计热情,迎来新一轮的创造破局。
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定义新的时间与空间,数字与物质。一方面,在现实世界以或传统或当代的技术与材料,进行种种探索,缝合出未来的轮廓;另一方面又在虚拟世界争分夺秒,插上科技的羽翼,利用数字化技术于困局中划开缝隙,冲出重围。
2021年春天的主题,是破局。
臧迎春 教授
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
《 喜上开花 》
作者 | 金奕奕
指导老师 | 张宝华
设计作品以“喜上开花”为主题,将传统抽纱工艺与现代视觉符号相结合。“喜文化”为文化内涵,植物花卉与“喜”字形态作为图案灵感,重新理解运用抽纱工艺,使传统贴近生活,向喜出发,向上开花,传递喜乐与祝福。
《 人间草木 》
作者 | 付一彤
指导老师 | 张宝华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自然万物在不同环境中呈现着变幻的样貌。作品以线为主体,表达山峦、湖泊、溪水、植物等带给作者的感受。人间草木,乐数晨夕。
《 祈福 》
作者 | 赵婉蓉
指导老师 | 张红娟
《祈福》系列是从传统吉祥图案中汲取灵感,进行丝巾图案再设计的一组作品。《祈福·柿柿如意》通过“柿”谐音“事”,将柿子和如意的形态组合成图案内容,展现一切皆如所愿的美好祝福。《祈福·四季平安》通过描绘四季花卉、花瓶形态,结合建筑空间元素,展现年年岁岁、祈愿平平安安的祝愿。
《 狮狮瓶安 》
作者 | 傅晓彤
指导老师 | 贾京生
清代狮子艺术精巧华丽的装饰风格极具时代特色。将清代狮子艺术以现代化的表现形式应用于丝巾设计当中,力求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同时,促进当代丝巾设计形式和题材的创新,为设计与创新、设计与历史的融合找寻新思路。
《 线象山海 》
作者 | 史冰心
指导老师 | 贾京生
一线一象,山海自然。设计作品以“线象山海”为主题,运用传统戳绣工艺,将具有质感的肌理之线转换成山海自然的意蕴之象。以期通过线化的多元触感和象化的抽象观感,建构成视触觉共生共鸣的艺术形式与美学意境。
《 TOMORROW 》
作者 | 韩啸宇
指导老师 | 张红娟
本系列包饰通过不同材料之间的搭配进行设计,再以色彩分为“采菊东篱下”和“坐看云起时”两个小系列,希望能够在生活中用包饰点缀自己的心情,缓解生活中的压力,希望每一个明天的来临能够轻松愉悦。
《 第一束光 》
作者 | 赵诗玮
指导老师 | 臧迎春
本系列探讨服装的情感可持续设计。都市年轻人在极限的房价下生活在很小的租住空间内,人体在该类极限空间中与家居物品不断不经意的触碰和互动,人与空间产生了更强的情感连结而感到更加无法分离。
《 余晖 》
作者 | 马悦
指导老师 | 肖文陵
本系列作品是基于抽纱工艺的女装设计实践。灵感来源于日暮时分的江面小景,通过将传统抽纱工艺与现代印花技术相结合,以纱线的疏密层次和图案变化丰富服装的视觉效果。手工抽纱犹如余晖之美,静逸而柔美。
《 Metamorphoses 》
作者 | 王锬
指导老师 | 臧迎春
Metamorphoses来源于拉丁文,出自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作品《变形记》,传达了一种变化和不确定性。从伊丽莎白时期的服饰中汲取灵感,碰撞几何风格和未来风格。以动态纸艺结构为设计方法,结合激光切割技术,通过可以转化的细节和比例,在一件作品中探索可变的穿搭体验,探讨怎样在设计中既有文化传承又有设计创新。
《 内·境 》
作者 |李春晖
指导老师 | 王悦
《内·境》系列依托服装的视错觉效果,为处于巨大的生活与社交压力下的“社恐”人群,打造一个全新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心秘境,给疲于面对面社交沟通的群体一个新的静谧空间。通过非真实感的服装画面,让人可以表达更加真实的自我,为彼此的交流增加丰富性与可能性。
《 fluid/’flu(:)id/ 》
作者 | 钟宇阳
指导老师 | 臧迎春
“流体”,意为“模糊的”或“不恒定的”,没有绝对的固定,几乎可以任意改变形状和状态。通过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考,剥去繁杂的表象,忘却现实的束缚,创建无界的、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万物皆流体。
《 硕人俣俣 》
作者 | 吕佳芸
指导老师 | 李迎军
灵感源于敦煌272窟飞天像,其不似后代飞天那般纤长轻盈,相反,它是“拙”的,这种粗犷拙气在它的造型风格与绘画风格中都有所体现,这也是此次设计想着重传达的服装造型思想。
《 一念交集 》
作者 | 葛曙雯
指导老师 | 鲁闽
一念,是指一个念头。一念起,万念生,生生不息。在思想交汇的空间里,且存在另外一个空间,它不偏执,可以包容矛盾与冲突。
《 刻板印象 》
作者 | 李笑
指导老师 | 王悦
此次设计“刻板印象”以电影对比蒙太奇的“剪辑、定格及叙事效果”为切入点,对服装结构和设计要素进行重构。利用颠倒、放大、缩小等形式,使服装的结构呈现出差异化,以打破服装常规造型,产生新的形态。整个设计系列旨在反映当今社会对性别的刻板印象问题,试图为人们的情感给予充分的表达空间。
《 两面·双生 》
作者 | 熊奇
指导老师 | 肖文陵
此系列为两面穿服装,灵感来源于电影《黑天鹅》,该电影讲述了作为芭蕾舞蹈演员的女主人公在演绎经典舞台剧《天鹅湖》中,性格和状态从原本只有纯洁柔软的“白天鹅”的一面演化出独立而强大的“黑天鹅”的另一面,实现了另一自我的诞生。设计中改变服装两面的廓形和面料,分别以黑和白为主色进行对比,表现“白天鹅”与“黑天鹅”不同风格的转换和对比,表达当代女性个性强大和温柔纯净双面并存的追求。
《 BMW X LINGLI 》
作者 | 李凌
指导老师 | 鲁闽
此系列设计作品是应用于汽车模特展示的车模服装,设计提炼出宝马经典设计元素和色彩基调。结合宝马汽车全球品牌形象的特点,尝试打造出适合宝马品牌推广的具有中国元素特色及现代感的创新车模服装。
《 茵浮麓安泽 》
作者 | 王诺昕
指导老师 | 肖文陵
系列作品基于论文“线上装像行为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的设计实践。灵感来自网红文化,将线上装像行为的视觉符号元素应用到服装中,通过曲线的廓形、分割的线条及重叠的布片,表达美图视觉符号下人们的做作之态。
《 茧 》
作者 | 麻燕青
指导老师 | 臧迎春
本系列以破茧重生为灵感,以针梭结合的设计手法传达独立、坚韧的精神内核,诠释后疫情时代的成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