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县志

为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改革中等教育,1958年3月,句容县东昌乡率先创办了县内第一所农业中学。此后,各地纷纷仿效。到4月,全县共办起农业中学68所,74班,有学生2741人。1959年调整布局,合班并校,保留行香、东昌、春城、伯群、陈武、二圣、茅山、磨盘、袁巷、天王、后白、葛村、郭庄、三岔、城东、石狮、黄梅、大卓、亭子、下蜀、宝华等21所农中,共53班,学生1876人;736名超龄生被动员回生产队劳动。为巩固和发展农中,提出“八定”措施,即:定领导、定校址、定生产土地、定规划、定教师工资、定口粮、定制度、定教学与生产劳动时间。1959~1961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全县农中先后停办。1963年,宝华公社新办农中1所,2班。1964年增加到5所,6班。1965年大发展,全县有农业初中75所,115班;农业高中4所,5班,学生4349人,占全县中学生人数的48%。农中教学时间,实行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学习时间每年为3~5个月,学生半耕半读,教师半教半农。学生交纳学费标准,略高于当地完小,低于当地公立初中,由学生直接交或年终决分时生产队代扣,特殊困难者由生产队在公益金中补助解决。办学经费逐步实现“三自给”(即教师工资、学校办公费和学生杂费生活费自给)。农中都有生产基地,饲养家禽家畜,淘沙、砍柴、运输、敲石子等。师资由社、队就地聘请高中毕业生及师范学校提前毕业的学生担任,报酬略高于当地男劳动力的年收入,或参照当地公办小学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发给。兼职教师不付报酬。课程设置有语文、数学、政治、会计常识、农业知识等,并结合当地农时季节,用什么,学什么。农业中学对满足农村高小毕业生继续升学的要求,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农村技术后备力量和管理人员起了积极的作用。很多农中学生毕业后成为社、队的干部、会计、记工员、技术员、业余文化教员等。“文化大革命”期间,“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受到批判,农业中学一般都改为民办中学,或并入公社中学。

民国初年创办句容乙种农业学校。民国6年(1917年)1月,增办农事试验场,附设苗圃,有地10亩。民国10年(1921年),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增开工科班1班,主要学藤编。民国14年(1925年),在后沿山创办职业小学1所,又称“农校”,两个班,一班农科学蚕桑,一班商科学珠算、簿记、会计、英文,其他课程和小学一样。有几亩桑园,自己养蚕。两年后停办。民国17年(1928年),句容民众教育馆开设染织工艺传习所,并与平民工厂合办职业学校1所。这些职业学校(班)多因办学人才、经费、条件等限制,少有建树,逐渐消失。1958年,普渡茶场、下蜀茶场、茅山林场、赵庄麻场、张庙茶场分别创办茶叶、林业、麻和蚕桑5所职业初中,计9班,学生548人,专职教师10人。这5所学校的招生对象均为高小毕业生或初中肄业生,学制一般为三年。文化课采用初中课本。专业课各校自己选编。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5所职中全部停办。1965年,城镇民办初级中学改为职业中学,学制三年,有学生55名。1980年,以春城中学为试点,对中等教育进行结构改革。当年招收的高一班,使用中等农业学校的有关教材,专业课设水稻、棉花、油菜等。1981年,试办高中职业班。1983年,全县有春城、高庙、大卓、郭庄、茅山、县二中、东山等7所中学办职业班15个,有农业、蚕桑、水产、畜牧兽医、幼儿师范7个专业,学制2~3年,学生583人,实行半工半读。职业学校(班)的办学形式,主要是教育局和有关局、乡(镇)联合办学。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经费来源、毕业生的去向等,由联办双方协商解决。文化课教师由教育局配备,专业课教师由教育局和联办单位共同选派。文化课采用部编的高中教材,专业课选用中专、中技有关教材,结合本地实际作增、删、补、改或自编。招生与县普通中学统一进行。职业中学(班)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由联办单位择优录用,或自谋职业。至1985年,共有毕业生221人。1985年9月,创办句容县职业学校,招收财会专业学生65人,农业机械专业学生50人。至1985年底,全县有独立设置的句容职业学校和句容高庙中学(停招普中,全招职业班)两所职业学校,共计11班;5所普中附设职业班共计12班;学生总数927人,教职工78人。

1981~1985年句容县职中及普中附设职业班概况表

专    业

江苏省句容农业学校前身是江苏省立江阴农校,创建于民国35年(1946年)初,1951年12月迁至句容县桥头镇原中华三育研究社旧址,1953年改名为江苏省句容农业学校。1969年3月,句容农校撤销。1980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江苏省句容农业学校,校址选在句容县城北郊(原飞机场东部)。句容农校建校时,有3班,学生100多人。1960年秋,发展到27班,学生1122人,教师74人,职工157人。1980年秋有14班,学生548人。1985年有16班,学生560人。开设专业课程有:园艺、植保、农学、牧医、动物饲养、兽医、农田水利、中兽医、农机、林学、茶叶、农业推广、牧医推广等,学制一般三年。学校占地面积45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25548平方米,有实验室17个,馆藏图书47000余册,订阅中外文报刊430多种。有农场、牧场、林苗圃、茶园等4个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和一个实习兽医医院。学校现有三年制农学、林学、牧医、茶叶、农业秘书等5个专业;二年制农业技术推广、林业技术推广、牧医技术推广等3个专业。有教职工201人,其中教学人员151人,内有副教授2人、高级讲师16人、讲师40人。

句容县卫生学校于1960年上半年创办,校址在县卫生院,学制三年,有中级班1班,47人。课程设有生理卫生、解剖、语文、数学、化学、生物等。1961年下半年与句容县药材学校合并,校址迁至城南南山,改名为江苏省句容县中药中等专业学校。1962年6月停办。

1971年2月,镇江专区、句容县革命委员会在句容宝华公社创办矿办中学一所,以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初中毕业生550名。采用军事编制,分为8个连。课程以政治课为主,文化课除高中基础课外,另设矿业专业知识课,学制两年。实行矿校一体制,学生半工半读。有教师20人。1973年毕业生分配后,学校停办。

镇江市句容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原为1978年建立的句容县人民医院卫校。1980年院校分开。1982年上半年,改校名为句容县卫生进修学校。1983年上半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定校名为镇江市句容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面向全省卫校职工招生,设护士、助产专业,学制三年。1978~1985年,共招护士190人,助产士349人。学校现有教学用房1150平方米,学生生活用房1657平方米,教工宿舍756平方米,学校占地总面积约7300平方米。1985年有6班,学生263名,教职工28名,其中专任教师14名。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