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桔疮痂病是柑桔重要真菌性病害之一,在中国的柑桔种植区都有发生。此病主要为害新梢幼果,也可为害花萼和花瓣,严重时会导致果实畸形,进而导致减产。
近日,来自北京市的一位名为孙果果的用户提出疑问:请问老师,什么原因,怎么防治一下?
经专家诊断:
毛维山(云南省大理,擅长柑橘、葡萄、枣)
卫志斌(专业植物保护,浮山县植保站站长、农艺师)
夏英三(山东省临沭县青云镇,农技站)
疮痂病,用苯醚甲环唑,苯甲溴菌腈,多菌灵,己唑醇,烯唑醇喷雾防治。
邢瑞芳(山东省青岛市人,擅长植保技术)
疮痂病,选择戊唑醇或氟硅唑防治。
初步解答了柑橘“疮痂病”的防治方法,如有疑问,您请继续往下看。
知识大课堂:今日一起认识认识柑橘“疮痂病”
一、危害症状
1、枝干:新梢发病,病斑周围突起现象不明显,枝梢与正常枝相比较为短小,有扭曲状。
3、花器:花瓣受害后很快就凋落。
4、果实:花瓣落后不久幼果随即发病,症状与叶片相似,初期为褐色小点,随后渐扩大呈黄褐色斑,木栓化瘤状突起,严重发病时,病斑密集连成一片,幼果畸形,易早落。幼果稍大时染病,果面密生茶褐色疮痂,常早期脱落;残留果发育不良,果小、皮厚、汁少,果面凹凸不平。近成熟果实染病,病斑小不明显。有的病果病部组织坏死,呈癣皮状脱落,下面组织木栓化,皮层变薄且易开裂。
二、发病规律
橘类最易感病,柑类、柚类、柠檬次之,而甜橙类及金柑类较抗病。温度和湿度是本病发生、流行的决定因素,最适温度是20~23℃,超过24℃时停止发生。多雨季节发病严重。苗木或幼龄树发病重,老龄树发病轻。病原以菌丝体在病梢等被害部位越冬。春季气温上升到15℃以上,遇阴雨连绵、雾大露重的天气时,产生分子孢子借风、雨、昆虫传播,萌发芽管侵入春梢、嫩叶、幼果、花蕾。侵入寄主约10天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造成大量发生与流行。
三、药剂防治参考
20% 噻菌铜 悬浮剂(低毒) 使用300-500倍液 喷雾
250克/升 嘧菌酯 悬浮剂(低毒) 使用1200-800倍液 喷雾
15% 络氨铜 水剂(低毒) 使用200-300倍液 喷雾
60% 唑醚·代森联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1000-2000倍液 喷雾
75% 肟菌·戊唑醇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4000-6000倍液 喷雾
80% 硫磺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300-500倍液 喷雾
40% 腈菌唑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4000-4800倍液 喷雾
68.75% 噁酮·锰锌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1000-1500倍液 喷雾
70% 代森联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500-700倍液 喷雾
37% 苯醚甲环唑 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3000-4000倍液 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