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的每一位孩子都知道学校的“六爱”密码是什么,“‘六爱’密码就是爱红领巾、爱国土、爱文化、爱国人、爱共产党、爱国体!”“六爱”密码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一个简单的答案,“六爱”教育渗透在学校的每一个主题活动之中,每一节日常课堂之中,实小西的孩子通过践行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认识国家、认同国家,并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了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深度融合,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小学生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2008年建校以来,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简称“实小西”)一直专注于少先队员信仰启蒙教育,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放在教育首位。2012年—2017年,实小西依托“诚信、信任、信念”的三信一体教育,初步摸索出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本化道路。2018年至今,实小西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关切,将抽象的“爱国主义精神”具象为小学生易懂易行的“六爱”,通过专题课堂、系列活动以及协同育人全面培育新时代少先队员的爱国之情。
一、铭记要求,解密“六爱”
实小西特别注重对国家政策、教育要求的解读,并努力从自身的校情学情中找到贯彻和落实国家要求的具体办法。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学校意识到这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基于前期在信仰启蒙教育的探索成果,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学校在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的思想引领下,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具象为“六爱”:“爱红领巾”“爱国土”“爱文化”“爱国人”“爱共产党”和“爱国体”(“爱国体”是指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体系,简称为“爱国体”)。
图1 实小西“六爱”教育的主题内容
“六爱”内容除了是对国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细化,也是充分考虑了当下小学生分级(1—6年级)学习、梯度(具体到抽象)发展的育人模式。因此,我们将“六爱”以主题教育的方式侧重化地分布在六个年级,又将其具体表征为各年级学生能直接感受体验的教学内容。例如一年级的主题教育为“入少先队爱红领巾”,学生爱国的具体内容则为“红领巾、中队旗、少先队队歌”等;二年级的主题教育为“览家乡爱国土”,学生爱国的具体内容则为“整洁的家、校园的环境、家乡的山川河流、历史古迹”等。我们希望在校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成长,可以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地理解和践行“六爱”内容和精神,并最终掌握关于国家的基础性知识,生发出朴素的爱国情感、力所能及的爱国行为。
“六爱”内容除了是对国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细化,也是充分考虑了当下小学生分级(1—6年级)学习、梯度(具体到抽象)发展的育人模式。因此,我们将“六爱”以主题教育的方式侧重化地分布在六个年级,又将其具体表征为各年级学生能直接感受体验的教学内容。例如一年级的主题教育为“入少先队爱红领巾”,学生爱国的具体内容则为“红领巾、中队旗、少先队队歌”等;二年级的主题教育为“览家乡爱国土”,学生爱国的具体内容则为“整洁的家、校园的环境、家乡的山川河流、历史古迹”等。我们希望在校学生通过六年的学习成长,可以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地理解和践行“六爱”内容和精神,并最终掌握关于国家的基础性知识,生发出朴素的爱国情感、力所能及的爱国行为。
图2 “六爱”内容解读
二、三条路径,践行“六爱”
(一) 以学校课堂为主阵地,开展“六爱”专题教育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学校主要以“中队课+学科浸润”两种课堂模式来开展“六爱”专题教育。
1.开发“六爱”中队专题课程
学校少先队中队课开设于每周五下午第二节,间周实施“六爱”爱国专题教育。
首先,学校按照适应学生、适应生活、适应时代的三大原则,统一规划“六爱”专题的课程内容。以一年级“爱红领巾”为例,一学年共有十二个中队活动课时来完成本年级的爱国专题教育。根据适应学生的原则,选定“红孩子”等课时内容,以同龄人的生动故事为轴线,让学生了解“新时代十大少先队员”等故事,增强学生的代入感。根据适应生活的原则,选定“认识红领巾”等课时内容,既满足学生入队需求,又了解基础性国家知识。根据适应时代的原则,选定“习爷爷与红领巾”等紧扣时代的课时内容,让学生了解时代、融入时代。
图3 “六爱”中队专题课程
其次,学校开发了“三示(明示、展示、启示)·四式(项目式学习、辅导式学习、展演式学习、生成式学习)”的爱国中队课教学模式。具体而言,爱国中队课由明示、展示、启示三个阶段组成。明示阶段是中队课之前的阶段,队员首先以个人、小队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明确主题的任务目标,即是项目式学习;与此同时,辅导员走进每个小队,帮助队员完成任务的初步达成,整体感知主题内涵。展示阶段是正式的中队课,辅导员组织各小队展示、演绎对爱国主题的理解,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国家的认同和热爱,即展演式学习。启示阶段是队会课之后的拓展实践,队员通过前期、中期的学习,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践行爱国的行为,即生成式学习。
2.实施“六爱”各学科浸润
学校建议各学科教师在解读课标、教材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科思政的要素,特别是与“六爱”相关的内容。各学科教师聚焦“六爱”,梳理教材,精选“六爱”内容,凸显爱国主题,构建各学科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模块,将学科教学内容与“六爱”内容有机整合。以音乐学科为例,学校音乐教师在设计学科教学方案的同时,一方面精心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按照学科浸润的要求形成了音乐课程的“六爱”教学内容模块,梳理出如爱红领巾、爱国土等浸润内容。
表1 音乐学科浸润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中,各学科老师又根据学科特点,创新教学方法,用这些带有学科属性的方法,联动“六爱”内容,使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自然地获得国家知识,并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数学学科中使用“数字情景法”进行联动共鸣,老师分享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故事,创设爱国情境,并将建国知识转化为数学知识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成立到2023年,祖国妈妈多少岁了?”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既掌握了数学知识点,又获得了基础性的国家知识。
(二)以学校德育活动为抓手,深化“六爱”主题教育
充分运用活动育人的功能,将“六爱”主题教育嵌入到学校常态的德育活动中,以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当下学校的德育活动主要分为四大类别:校园活动、研学旅行、劳动体验、社区服务。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每个类别、每项活动所蕴含的爱国教育因子,在活动的常设目标基础上,补充并精准指向小学生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子目标,确保学校的常态活动也能有效激发和锤炼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表 2 深化“ 六爱 ” 主题 教育 的校园德育 活动
例如在校园活动类别下,我们设有每日升旗、每周国旗下表演的活动,通过每日升旗唱国歌的小仪式,学生逐渐养成听到国歌肃立敬礼的爱国习惯。此外还设有传统节日活动和重大纪念日活动,例如在主题为“包粽子,忆屈原”的端午节活动中,我们选定“爱国人”核心教育因子,设计融合贯通的“识端午”(端午来源、习俗、人物)、“品粽子”(粽子的制作、口味、寓意等)、“忆屈原”(屈原的爱国故事、爱国精神、爱国行为)以及“扬精神”(从小事做起,讲中国传统故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的系列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图4 围绕端午传统活动开展的“爱国人”主题教育
(三)以校家社协同育人为合力,助推“六爱”精神生发
学校认同“六爱”教育还需调动家长和社区的力量,在联动活动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助推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真正生发。
1.家长“六爱”专题课堂
学校以年级为单位,每月邀请一位家长自愿进校,为本年级学生开展“六爱”活动课程。家长可根据讲授的主题,征求学校各大功能室的使用,并带进自己的相关资源,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和体验感。学校里家校共育的老师会与参与活动的家长沟通商议,尽量让家长的讲课主题与学校各年级的“六爱”主题相匹配,以达到教育融通、连贯的积极效果。
表 3 各年级 家长 “六爱”专题 课堂
2.校社“六爱”行走课堂
学校与所在社区联动开展“六爱”行走课堂活动,社区为学校各年级的主题活动提供场所、资源,积极配合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一年级时学校组织学生在社区范围内“做一件帮助他人的小事”;二年级学生走进社区,用劳动爱护家园;三年级学生走进社区博物馆,了解社区的文化变迁故事;四年级学生以小队为单位寻找社区的榜样等。
3.亲子假期红色研学
每逢寒暑假和公共假期,学校都会给学生们发放一本“亲子红色研学”手册,倡导大家利用假期时间走进社会大课堂。低段学生去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祖国的山川美;中段学生走进各地的文化人物博物馆,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飞速发展的当代科技;高段学生参观红色基地,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历史。在校学生以家庭为单位,在学校研学手册的指导下,和父母一起做出行前的知识、物料准备,一起感受国家的繁荣昌盛。学校希望通过亲子研学活动,为在校学生播下家国情怀的种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文化。
反思
实小西的“六爱”教育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次有益尝试。通过六年的学习,在校学生在基础性国家认知、朴素的爱国情感和力所能及的爱国行为等方面都得到质的提升。“六爱”教育的相关成果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的校本实施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本,并辐射到民族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新加坡等多所友好学校。在获得友好学校一致认可的同时,还让更多的师生共沐中华优秀文化之光。当然,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一是“六爱”教育的内容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修订、补充和完善,要体现时代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六爱”教育的形式要根据学生的真实反应进行调整完善,要及时梳理和总结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校家社协同力度还有待加强、协同方式还有待挖掘。学校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还有一部分家长群体要么未能与学校的教育理念达成共识,要么缺乏协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方法;学校与社区、社会的资源也未能实现深度整合。实小西意识到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在今后充分调动校家社三方力量,构建科学的协同育人制度,探索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策略,让学生、老师、家长、社区人士都共同参与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中来。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