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目录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必背)
2.短歌行/曹操(必背)
3.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4.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必背)
5.登高/杜甫(必背)
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7.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必背)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9.声声慢/李清照
10.劝学/荀子(必背)
11.师说/韩愈(第一段必背)
12.赤壁赋/苏轼(必背)
13.登泰山记/姚鼐
古诗词诵读
沁园春·长沙①
毛泽东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②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③ ;
漫江④碧透,
百舸⑤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⑥,
万类霜天竞自由⑦。
怅⑧寥廓⑨,
问苍茫⑩大地,
谁主⑪沉浮⑫?
————————————
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②〔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城西的湘江中。
③〔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全都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④〔漫江〕满江。漫,遍布。
⑤〔舸(ɡ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上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⑦〔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深秋竞相自由地活动。霜天,深秋天气。
⑧〔怅(chàng)〕失意,不畅快。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
⑨〔寥廓〕指宇宙高远辽阔。
⑩〔苍茫〕旷远迷茫。
⑪〔主〕主宰。
⑫〔沉浮〕这里指盛衰。
携来百侣①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②。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③;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④。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⑤,
粪土当年万户侯⑥。
曾记否,
到中流⑦击水⑧,
浪遏⑨飞舟?
1925年
————————————
①〔百侣〕众多同伴。侣,这里指同学。
②〔峥嵘岁月稠〕不寻常的日子很多。峥嵘,不平凡、不寻常。稠,多。
③〔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④〔书生意气,挥斥方遒(qiú)〕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挥斥,纵放、奔放。遒,强劲有力。
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⑥〔粪土当年万户侯〕意思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视……如粪土,表鄙视。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⑦〔中流〕江河水流中央。
⑧〔击水〕指游泳。
⑨〔遏(è)〕阻止。
学习提示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填写了这首词,抒发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阅读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要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很多诗词都能引发我们对青春的思考,可以课外阅读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赤光的宣言》、朱德《太行春感》、陈毅《赣南游击词》等,感受他们的情怀。
背诵课文。
短歌行①
曹 操
对酒当歌②,人生几何③!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④。
慨当以慷⑤,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⑦。
但为君故,沉吟⑧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⑨。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⑩?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⑪,枉用相存⑫。
契阔谈讌⑬,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⑭,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⑮。
周公吐哺⑯,天下归心。
————————————
①选自《曹操集·诗集》(中华书局 2013 年版)。诗的题目是汉乐府旧题。
②〔对酒当歌〕面对着酒与歌,即饮酒听歌。当,也是“对”的意思。
③〔几何〕多少。
④〔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太多了。这是慨叹人生短暂。
⑤〔慨当以慷〕即“慷慨”。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当以,没有实义。
⑥〔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⑦〔青青子衿(jīn),悠悠我心〕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子,对对方的尊称。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衿,衣服的交领。悠悠,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⑧〔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思念和倾慕贤人。
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语出《诗经·小雅·鹿鸣》。苹,艾蒿。《鹿鸣》是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⑩〔掇〕拾取,摘取。一说同“辍”,停止。
⑪〔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⑫〔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探望。
⑬〔契阔谈讌(yàn)〕久别重逢,欢饮畅谈。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讌,同“宴”。
⑭〔三匝(zā)〕三周。匝,周、圈。
⑮〔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里是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厌,满足。
⑯〔周公吐哺(bǔ)〕《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广纳贤才,正吃饭时,听到门外有士子求见,来不及咽下嘴里的食物,把食物一吐就赶紧去接见。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吐哺,吐出嘴里的食物。
归园田居(其一)①
陶渊明
少无适俗②韵③,性本爱丘山④。
误落尘网⑤中,一去三十年⑥。
羁鸟⑦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⑧际,守拙⑨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⑪远人村,依依⑫墟里⑬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⑭。
户庭⑮无尘杂⑯,虚室⑰有余闲⑱。
久在樊笼⑲里,复得返自然。
————————————
①选自《陶渊明集笺注》卷二(中华书局 2003 年版)。
《归园田居》共有五首,这是第一首。
②〔适俗〕适应世俗。
③〔韵〕气质,情致。
④〔丘山〕指山林。
⑤〔尘网〕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⑥〔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大约二十五岁离开少时居所,直到五十五岁辞去彭泽令方归,所以说“一去三十年”。或疑当作“十三年”。自开始做官至辞去彭泽令,前后为十三年。
⑦〔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羁,约束。
⑧〔南野〕南面的田野。一作“南亩”,指农田。
⑨〔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
⑩〔方宅十余亩〕宅子四周有十几亩地。方,四周围绕。
⑪〔暧(ài)暧〕迷蒙隐约的样子。
⑫〔依依〕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
⑬〔墟里〕指村落。
⑭〔颠〕顶端。
⑮〔户庭〕门户庭院。
⑯〔尘杂〕指世俗的繁杂琐事。
⑰〔虚室〕静室。
⑱〔余闲〕余暇,空闲。
⑲〔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学习提示
曹操的《短歌行》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抒发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自由、喜悦之情。这两首诗均为古体诗,但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四言,质朴刚健,运用比兴手法,化用典故或引前人诗句表达心志;后者是五言,平淡舒缓,善用白描,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要在诵读中体会两首诗不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结合诗人的身世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背诵《短歌行》。
梦游天姥吟留别①
李 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② ;越人③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④,势拔五岳掩赤城⑤。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⑥。
我欲因之⑦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⑧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⑨。谢公 ⑩宿处今尚在,渌⑪水荡漾清⑫猿啼。脚著谢公屐⑬,身登青云梯⑭。半壁见海日⑮,空中闻天鸡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⑰。熊咆龙吟殷岩泉⑱,栗深林兮惊层巅⑲。云青青⑳兮欲雨,水澹澹兮生
————————————
①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即将由东鲁(今山东一带)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mǔ)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天姥山,在今浙江新昌东。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而得名。
②〔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找到。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③〔越人〕指今浙江一带的人。
④〔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蔽。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
⑥〔对此欲倒东南倾〕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低了。倾,偏斜、倒下。
⑦〔因之〕意思是受前面越人的话所吸引。因,依据。
⑧〔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⑨〔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嵊(shèng)州南。
⑩〔谢公〕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385—433)。谢灵运喜欢游山访胜,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住宿。
⑪〔渌(lù)〕清澈。
⑫〔清〕凄清。
⑬〔谢公屐(jī)〕据《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前后齿可装卸,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以保持身体平衡。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⑭〔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语出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⑮〔半壁见海日〕在半山腰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⑯〔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树叫“桃都”,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树上,天鸡就会鸣叫,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起来。
⑰〔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暝,昏暗。
⑱〔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熊在咆哮,龙在长吟,声音震荡着岩石和泉水。殷,震动。
⑲〔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均为使动用法。层巅,层层山峰。
⑳〔青青〕黑沉沉的。
烟。列缺①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②。青冥③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④。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⑤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⑥,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⑦以魄动,恍⑧惊起而长嗟。惟觉⑨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⑩。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⑪。安能摧眉折腰⑫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登 高⑬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⑭。
无边落木⑮萧萧⑯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⑰悲秋常作客,百年⑱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⑲,潦倒⑳新停㉑浊酒杯。
————————————
①〔列缺〕闪电。列,同“裂”。
②〔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③〔青冥〕天空。
④〔金银台〕金银筑成的楼台,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⑤〔云之君〕泛指驾乘云彩的神仙。
⑥〔鸾回车〕鸾鸟拉车回转。鸾,传说中的神鸟。
⑦〔悸(jì)〕因惊惧而心跳。
⑧〔恍〕猛然惊醒的样子。
⑨〔觉(jiào)〕醒。
⑩〔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⑪〔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传说中神仙、隐士多骑白鹿。
⑫〔摧眉折腰〕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摧眉,即低眉,低头。
⑬选自《杜诗详注》卷二十(中华书局2015年版)。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的作品。
⑭〔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⑮〔落木〕落叶。
⑯〔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⑰〔万里〕指远离故乡。
⑱〔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⑲〔艰难苦恨繁霜鬓〕意思是,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苦恨,极恨。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⑳〔潦倒〕衰颓,失意。
㉑〔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琵琶行并序①
白居易
元和十年②,予左迁③九江郡④司马⑤。明年秋,送客湓浦口⑥,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⑦。问其人,本长安倡女⑧,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⑨,年长色衰,委身⑩为贾人⑪妇。遂命酒⑫,使快⑬弹数曲。曲罢悯然⑭,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⑮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⑯二年,恬然⑰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⑱意。因为⑲长句⑳,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㉑夜送客,枫叶荻㉒花秋瑟瑟㉓。主人㉔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㉕。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㉖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㉗。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㉘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㉙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㉚声声思㉛,
————————————
①选自《白居易集笺校》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版)。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②〔元和十年 〕公元815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806—820)。
③〔左迁〕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当朝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④〔九江郡〕设于隋代,唐代称为江州或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
⑤〔司马〕州刺史的副职。
⑥〔湓(pén)浦口〕湓江流入长江的地方,在今九江西。湓浦,又叫湓江,源出江西瑞昌清湓山。
⑦〔京都声〕指唐代京城长安流行的乐曲声调。
⑧〔倡(chāng)女〕歌女。
⑨〔善才〕当时对技艺高超的乐师的称呼。
⑩〔委身〕托身。这里是嫁人的意思。
⑪〔贾(gǔ)人〕商人。
⑫〔命酒〕叫人摆酒。
⑬〔快〕畅快。
⑭〔悯然〕忧郁的样子。
⑮〔漂沦〕漂泊流落。
⑯〔出官〕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⑰〔恬然〕宁静安适的样子。
⑱〔迁谪〕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⑲〔为〕创作。
⑳〔长句〕指七言诗。唐代的习惯说法。
㉑〔江头〕江边。
㉒〔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生长在水边。
㉓〔瑟瑟〕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
㉔〔主人〕白居易自指。
㉕〔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琵琶之类的弦乐。
㉖〔暗问〕低声询问。
㉗〔欲语迟〕将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㉘〔回灯〕重新掌灯。一说“移灯”。
㉙〔转轴拨弦〕拧转弦轴,拨动弦丝。这里指调弦校音。
㉚〔掩抑〕声音低沉。
㉛〔思〕深长的情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①续续②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③,初为《霓裳》④后《六幺》⑤。大弦⑥ 嘈嘈⑦如急雨,小弦⑧切切⑨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⑩。间关莺语花底滑⑪,幽咽泉流冰下难⑫。冰泉冷涩弦凝绝⑬,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⑭。曲终收拨当心画⑮,四弦一声⑯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⑰。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⑱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⑲第一部⑳。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㉑妒。五陵年少㉒争缠头㉓,一曲红绡㉔不知数。钿头银篦㉕击节碎㉖,血色罗裙翻酒污㉗。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㉘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㉙。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㉚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㉛买茶去。去来㉜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
————————————
①〔信手〕随手。
②〔续续〕连续。
③〔轻拢慢捻抹(mò)复挑(tiǎo)〕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拢,扣弦。捻,揉弦。抹,顺手下拨。挑,反手回拨。
④〔《霓裳(cháng)》〕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⑤〔《六幺(yāo)》〕即《六幺令》,唐代乐曲名。
⑥〔大弦〕指琵琶四根弦中的粗弦。
⑦〔嘈嘈〕形容声音沉重舒长。
⑧〔小弦〕指琵琶上的细弦。
⑨〔切切〕形容声音轻细急促。
⑩〔大珠小珠落玉盘〕分别比喻乐声的重浊和清脆。一说,形容声音的清脆圆润。
⑪〔间(jiàn)关莺语花底滑〕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婉转流利。间关,形容鸟鸣婉转。
⑫〔幽咽泉流冰下难〕像幽咽的泉水在冰下艰难流过。幽咽,形容乐声梗塞不畅。难,艰难,形容乐声滞塞难通。
⑬〔冰泉冷涩弦凝绝〕像冰下的泉水又冷又涩不能畅流,弦似乎凝结不动了。这是形容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
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像银瓶突然破裂,水浆迸射一样;像铁骑突然冲出,刀枪齐鸣一般。这是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
⑮〔曲终收拨当心画〕乐曲终了,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间部位划过四弦。这是弹奏琵琶到一曲结束时的常用手法。拨,拨子,弹奏弦乐的用具。
⑯〔四弦一声〕四根弦同时发声。
⑰〔敛容〕显出端庄的脸色。
⑱〔虾(há)蟆陵〕地名,在长安城东南。
⑲〔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⑳〔第一部〕第一队,是教坊中最优秀的一队。部,量词,计量歌舞队、乐队。
㉑〔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这里是对善歌貌美歌伎的通称。
㉒〔五陵年少〕指京城富家豪族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家豪族多聚居在这一带。
㉓〔缠头〕古代对歌伎舞女打赏用的锦帛。
㉔〔绡(xiāo)〕轻薄的生丝织品。泛指轻美的丝织品。
㉕〔钿(diàn)头银篦(bì)〕上端镶着花钿的银质发篦。钿,用金银等制成的花形首饰。
㉖〔击节碎〕(随着音乐)打拍子时敲碎了。节,节拍。
㉗〔翻酒污〕(因为)泼翻了酒被沾污。
㉘〔等闲〕平常,随随便便。
㉙〔颜色故〕容貌衰老。故,旧、老。
㉚〔老大〕年纪大了。
㉛〔浮梁〕地名,在今江西景德镇北。
㉜〔去来〕走了以后。来,语气助词。
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①。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③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④。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⑤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⑥明。莫辞更⑦坐弹一曲,为君翻作⑧《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⑨促弦⑩弦转⑪急。凄凄不似向前⑫声,满座重闻皆掩泣⑬。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⑭湿。
————————————
①〔梦啼妆泪红阑干〕从梦中哭醒,搽了胭脂粉的脸
上流满了一道道红色的泪痕。妆,这里指脸上的胭
脂粉。
②〔唧唧〕叹息。
③〔杜鹃啼血〕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嘴里会淌出血来。
这是形容杜鹃啼声的悲切。
④〔独倾〕独自饮酒。
⑤〔呕哑(ōuyā)嘲哳(zhāozhā)〕指声音嘈杂刺耳。
⑥〔暂〕忽然,一下子。
⑦〔更〕再。
⑧〔翻作〕写作。翻,按曲调写作歌词。
⑨〔却坐〕回到(原处)坐下。却,退回。
⑩〔促弦〕把琴弦拧紧。促,紧、迫。
⑪〔转〕更加,越发。
⑫〔向前〕以前。
⑬〔掩泣〕掩面哭泣。下面“泣下”的“泣”指眼泪。
⑭〔青衫〕青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
学习提示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里各选入他们的一首经典诗作。这几首诗体式不同,抒发的情感和创作手法也各不相同,诵读时要细加体会。《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浪漫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诗作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笔随兴至,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学习时要在诵读中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登高》写诗人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齐集心头。这首诗每联对仗,句法谨严,历来为人称赞。学习时注意感受诗歌营造的沉郁悲凉的意境,体会作者圆熟的律诗创作技巧。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含有八层意思(《鹤林玉露》),试就此联作一番品析。《琵琶行》是一首长篇乐府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学习时,注意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高》。
念奴娇·赤壁怀古①
苏 轼
大江②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③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④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⑤。羽扇纶巾⑥,谈笑间,樯橹⑦灰飞烟灭。故国⑧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⑨。人生如梦,一尊⑩ 还酹⑪江月。
————————————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版)。念奴娇,词牌名。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所游的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处。
②〔大江〕指长江。③〔故垒〕旧时军队营垒的遗迹。④〔周郎〕即周瑜(175—210),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二十四岁时即出任要职,军中皆呼为“周郎”。⑤〔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⑥〔羽扇纶(guān)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纶巾,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⑦〔樯(qiáng)橹〕代指曹操的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⑧〔故国〕指赤壁古战场。
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
⑩〔尊〕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
⑪〔酹(lèi)〕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③。 元嘉草草④,封狼居胥⑤,赢得仓皇北顾⑥。四十三年⑦,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⑧。可堪回首,佛狸祠⑨下,一片神鸦⑩社鼓⑪。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⑫?
————————————
① 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版)。永遇乐,词牌名。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
② 〔寄奴曾住〕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363—422)的小名。刘裕的祖先移居京口,他在这里起事,晚年推翻东晋做了皇帝。
③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曾两次率领东晋军队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④〔元嘉草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遭到重创。元嘉,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草草,轻率。
⑤ 〔封狼居胥〕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封,登山祭天,以纪功勋。狼居胥,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这里用“元嘉北伐”暗示南宋朝廷要汲取历史教训。《宋书·王玄谟传》载刘义隆对殷景仁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⑥〔北顾〕败逃中回头北望。
⑦〔四十三年〕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这首词时正好四十三年。
⑧〔烽火扬州路〕扬州一带抗金的烽火。
⑨〔佛(bì)狸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小名“佛狸”。公元 450 年,他反击刘宋,兵锋南下,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
⑩〔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⑪〔社鼓〕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般祠庙来祭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北魏皇帝的行宫。
⑫〔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后来赵王想重新起用他,派人去探看他的身体状况。廉颇在使者面前吃下饭一斗、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大用。使者受廉颇仇人郭开的贿赂,回来报告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矢,同“屎”。)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召。
声声慢①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乍暖还寒③时候,最难将息④。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⑤堆积,憔悴损⑥,如今有谁堪⑦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⑨,怎一个愁字了得⑩!
————————————
①选自《李清照集校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声声慢,词牌名。北宋末年李清照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晚年的作品。
②〔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③〔乍暖还(huán)寒〕忽暖忽冷,天气变化无常。
④〔将息〕养息,休息。
⑤〔黄花〕菊花。
⑥〔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憔悴,凋零、枯萎。损,这里相当于“极”,表示程度很深。
⑦〔堪〕可以,能够。
⑧〔怎生得黑〕怎样挨到天黑。怎生,怎么、怎样。
⑨〔次第〕光景,状况。
⑩〔怎一个愁字了得〕意思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学习提示
一般认为,豪放和婉约是词的两种典型风格。品读本课的三首宋词,感受其不同的风格特点,体会这些词作是如何表现词人不同的思想情感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咏古抒怀,雄浑苍凉,境界宏阔,历来被视为豪放词的代表作品。学习时,要仔细体会词作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品味词的声韵美,思考词中寄托的生命感悟与人生态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词人登高凭眺、怀古伤今之作,豪迈悲壮。词作多用典,学习时要注意理解典故的内涵;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这首词的主旨,应注意领悟。可以拓展阅读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通过对比理解词人的不同情感。
《声声慢》(寻寻觅觅)以朴素清新的口语入词,抒写词人在国破家亡遭受劫难后的忧愁苦闷,通篇写“愁”,徘徊低迷,婉转凄楚。要注意揣摩词人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体会词作是如何渲染这种愁绪的。这首词手法独到,起句便用十四个叠字,反复诵读,体会叠字中包孕的情感及其递进层次。
与律诗相比,词的声韵、句式、节奏等有着更多的变化,显得更为自由灵活,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一点。
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劝 学①
《荀子》
君子②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③,而青于蓝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⑤,輮⑥以为轮,其曲中规⑦。虽有槁暴⑧,不复挺⑨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⑩则直,金⑪就砺⑫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⑬,则知⑭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⑮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⑰也,而闻者彰⑱。假⑲舆马⑳者,非利足㉑也,而致㉒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㉓也,而绝㉔江河。君子生非异㉕也,善假于物㉖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㉗;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㉘自得,圣心㉙备焉。故不积跬步㉚,无以㉛至千里;不积小流,无
————————————
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 1988 年版)。有删节。劝,鼓励。《荀子》全书现存 32 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diàn)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zhòng)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róu)〕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gǎopù)〕即使又晒干了。有,同“又”。槁暴,晒干。槁,枯。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
⑬〔参(cān)省(xǐng)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qǐ)〕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⑱〔彰〕清楚。
⑲〔假〕借助。
⑳〔舆马〕车马。这里指车子。
㉑〔利足〕善于奔走。
㉒〔致〕到达。
㉓〔能水〕善于游水。水,游泳。
㉔〔绝〕横渡。
㉕〔生(xìng)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同“性”,天性。
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㉗〔兴焉〕在这里兴起。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下文“生焉”的“焉”同此。
㉘〔神明〕非凡的智慧。
㉙〔圣心〕圣人的心怀。
㉚〔跬(kuǐ)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㉛〔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以成江海。骐骥①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②,功在不舍③。锲④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⑥,下饮黄泉⑦,用心一⑧也。蟹六跪⑨而二螯⑩,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⑪也。
师 说⑫
韩 愈
古之学者⑬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⑭。人非生而知之⑮,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⑯,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⑰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⑱;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⑲,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⑳?是故无贵无贱㉑,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㉒。
嗟乎!师道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㉔也远矣,犹且㉕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㉖,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㉗。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
————————————
①〔骐骥(qíjì)〕骏马。
②〔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驾,一天的行程。
③〔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舍,停止、止息。
④〔锲(qiè)〕刻。
⑤〔镂〕雕刻。
⑥〔埃土〕泥土,尘土。
⑦〔黄泉〕地下的泉水。
⑧〔一〕专一。
⑨〔六跪〕蟹的六条腿。“六”应是“八”。
⑩〔螯〕蟹钳。
⑪〔躁〕浮躁,不专心。
⑫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
⑬〔学者〕求学的人。
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受,同“授”,传授。
⑮〔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⑯〔其为惑也〕它们作为疑惑。其,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⑰〔闻〕知道,懂得。
⑱〔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⑲〔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师,学习。
⑳〔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㉑〔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㉒〔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㉓〔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㉔〔出人〕超出一般人。
㉕〔犹且〕尚且,还。
㉖〔众人〕一般人。
㉗〔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①也,则耻师②焉,惑③矣。彼童子④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⑦,小学而大遗⑧,吾未见其明也。巫医⑨乐师⑩百工⑪之人,不耻相师⑫。士大夫之族⑬,曰师曰弟子云者⑭,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⑮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⑰,今其智乃⑱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⑲!
圣人无常师⑳。孔子师郯子㉑、苌弘㉒、师襄㉓、老聃㉔。郯子之徒㉕,其贤㉖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㉗。是故弟子不必㉘不如师,师不必贤㉙于弟子,闻道有
————————————
①〔身〕自己。
②〔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③〔惑〕糊涂。
④〔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⑥〔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
⑦〔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不,同“否”。
⑧〔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⑨〔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⑩〔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⑪〔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⑫〔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⑬〔族〕类。
⑭〔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云者,如此之类。
⑮〔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谀,谄媚奉承。
⑰〔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
⑱〔乃〕竟。
⑲〔欤(yú)〕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⑳〔常师〕固定的老师。
㉑〔郯(tán)子(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
㉒〔苌(cháng)弘(生卒年不详)〕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情。
㉓〔师襄(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琴。
㉔〔老聃(dān)〕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㉕〔郯子之徒〕郯子那些人(指上面说的四个人)。徒,同类的人。
㉖〔贤〕才德优秀。
㉗〔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语出《论语·述而》。原句
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㉘〔不必〕不一定。
㉙〔贤〕超过。
先后,术业①有专攻②,如是而已。李氏子蟠③,年十七,好古文④,六艺经传⑤皆通⑥习之,不拘于时⑦,学于余。余嘉⑧其能行古道⑨,作《师说》以贻⑩之。
————————————
①〔术业〕学术技艺。
②〔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攻,学习、研究。
③〔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即李蟠,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进士。
④〔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⑤〔六艺经传(zhuà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⑥〔通〕全面。
⑦〔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⑧〔嘉〕赞许。
⑨〔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⑩〔贻(yí)〕赠送。
学习提示
《劝学》和《师说》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熟读这两篇文章,找出文中谈学习的名句,推敲句子的含义,以此为基础把握两篇文章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
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思想主张和写作背景来理解文章的观点,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例如,荀子为何如此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愈是针对怎样的现状倡导师道回归的?这需要分别结合荀子的“性恶论”、韩愈所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风气来理解。还可以结合今天的社会生活,说说荀子和韩愈的学习观中,哪些仍然值得借鉴,哪些需要更新并赋予其新的内涵。“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语义关系。这两篇文章中的许多语句用了“而”,诵读时注意体会这些“而”字表现的语义关系。
背诵课文《劝学》全篇和《师说》的第 1 段。
赤壁赋①
苏 轼
壬戌②之秋,七月既望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④,诵明月之诗⑤,歌窈窕之章。少焉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⑦之间。白露⑧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⑨,凌万顷之茫然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⑪,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⑫。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⑬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⑭,击空明兮溯流光⑮。渺渺兮予怀⑯,望美人兮天一方⑰。”客⑱有吹洞箫⑲者,倚歌⑳而和之㉑。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㉒。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㉓。
————————————
①选自《苏轼文集》卷一(中华书局 1986 年版)。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②〔壬(rén)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③〔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④〔举酒属(zhǔ)客〕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劝请。
⑤〔明月之诗〕和下文的“窈窕之章”分指《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jiǎo)兮”的句子,所以称为“窈窕之章”。
⑥〔少焉〕一会儿。
⑦〔斗(dǒu)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⑧〔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汽。
⑨〔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小船漂去。纵,放任。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 语出《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
⑩〔凌万顷之茫然〕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凌,越过。万顷,指广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
⑪〔冯(píng)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冯,同“凭”,乘。虚,太空。御,驾。
⑫〔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脱离人世,升入仙境。羽化,指飞升成仙。
⑬〔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
⑭〔桂棹兮兰桨〕桂木做的棹,木兰做的桨。
⑮〔击空明兮溯流光〕(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流光,江面浮动的月光。
⑯〔渺渺兮予怀〕我心里想得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
⑰〔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美人,指所思慕的人。
⑱〔客〕指与苏轼同游的人。
⑲〔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⑳〔倚歌〕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倚,循、依。
㉑〔和(hè)之〕(用箫)随着歌声伴奏。
㉒〔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㉓〔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意思是,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幽壑,深谷。嫠妇,寡妇。
苏子愀然①,正襟危坐②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③?”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④,东望武昌⑤,山川相缪,郁乎苍苍⑥,此⑦非孟德之困⑧于周郎⑨者乎?方⑩其破荆州⑪,下江陵⑫,顺流而东也,舳舻⑬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⑮,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⑯以相属。寄蜉蝣⑰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⑱。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⑲得,托遗响⑳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
————————————
①〔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②〔危坐〕端坐。
③〔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④〔夏口〕古镇名,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⑤〔武昌〕今湖北鄂州。
⑥〔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山水环绕,一片苍翠。缪,同“缭”,盘绕、围绕。
⑦〔此〕这地方。
⑧〔困〕受困。指曹操败于赤壁。
⑨〔周郎〕周瑜。
⑩〔方〕当。
⑪〔破荆州〕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南击荆州,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刘表的儿子刘琮(cóng)投降曹操。荆州,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⑫〔下江陵〕刘琮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在当阳的长坂击败刘备,进兵江陵。下,攻占。江陵,当时为荆州重镇,今属湖北。
⑬〔舳舻(zhúlú)〕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⑭〔酾(shī) 酒 临 江, 横 槊(shuò) 赋 诗 〕 面 对 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曹操所吟的诗就是《短歌行》)。酾酒,斟酒。槊,长矛。
⑮〔渔樵于江渚之上〕在江边捕鱼砍柴。渔樵,捕鱼砍柴。
⑯〔匏(páo)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的一种。
⑰〔蜉蝣(fúyóu)〕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
⑱〔一粟〕一粒米。
⑲〔骤〕一下子,很轻易地。
⑳〔遗响〕余音,指箫声。
㉑〔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未尝往,意思是江水虽然在不断地奔流,但前者去后者来,始终滔滔不绝,如同没有流去。盈,满。虚,缺。卒,终究。消长,消减和增长。
瞬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②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③。”客喜而笑,洗盏更④酌。肴核⑤既尽,杯盘狼籍⑥。相与枕藉⑦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⑧。
登泰山记⑨
姚 鼐
泰山之阳,汶水⑩西流;其阴,济水⑪东流。阳谷⑫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⑬,古长城⑭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余以⑮乾隆三十九年⑯十二月,自京师乘⑰风雪,历齐河、长清⑱,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⑲,至于泰安。是月丁未⑳,与知府朱孝纯子颍㉑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㉒,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
————————————
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将,这里表示假设。
②〔物与我皆无尽〕意思是,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
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造物者,原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无尽藏,出自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
④〔更〕再。
⑤〔肴核〕菜肴和果品。
⑥〔狼籍〕即“狼藉”,凌乱。
⑦〔相与枕藉(jiè)〕互相枕着垫着。
⑧〔既白〕天明。白,明亮。
⑨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姚鼐(1732—1815),字姬传,桐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散文家。
⑩〔汶(wèn)水〕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
⑪〔济(jǐ)水〕发源于河南济源西王屋山,东流到山东入海。
⑫〔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⑬〔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⑭〔古长城〕古代的长城,指春秋战国时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分界。
⑮〔以〕在。
⑯〔乾隆三十九年〕公元 1774 年。乾隆,清高宗的年号(1736—1795)。
⑰〔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⑱〔齐河、长清〕清代县名,今属山东。
⑲〔限〕界限。
⑳〔是月丁未〕这个月的丁未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㉑〔朱孝纯子颍(yǐng)〕朱孝纯,字子颍。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㉒〔磴〕石阶。
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①也。余始循以入②,道少半③,越中岭④,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⑤,世皆谓之天门云⑥。道中迷雾冰滑,磴几⑦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⑧。望晚日照城郭⑨,汶水、徂徕⑩如画,而半山居⑪雾若带然。
戊申晦⑫,五鼓⑬,与子颍坐日观亭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⑮。稍⑯见云中白若樗蒱⑰数十立者,山也。极天⑱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⑲。日上,正赤如丹⑳,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㉑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㉒,绛皓驳色㉓,而皆若偻㉔。
亭西有岱祠㉕,又有碧霞元君㉖祠。皇帝行宫㉗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㉘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㉙。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㉚。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
①〔环水〕水名,又名“梳洗河”。郦道元《水经注·汶水》:“又合环水,水出泰山南溪。”
②〔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山。
③〔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④〔中岭〕山名,又名“中溪山”。
⑤〔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限,门槛。
⑥〔云〕助词,无实义。
⑦〔几(jī)〕几乎。
⑧〔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烛,照。
⑨〔城郭〕指城市。
⑩〔徂徕(cúlái)〕山名,在泰安城东南。
⑪〔居〕停留。
⑫〔戊申晦〕戊申日月底这一天。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⑬〔五鼓〕五更。
⑭〔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上。
⑮〔漫〕弥漫。
⑯〔稍〕逐渐。
⑰〔樗蒱(chūpú)〕古代的一种博戏,这里指樗蒱所用的掷具,长形而末端尖锐,立起来像山峰。
⑱〔极天〕天边。
⑲〔采〕同“彩”。
⑳〔丹〕朱砂。
㉑〔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并不能看见东海。
㉒〔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
㉓〔绛皓(hào)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驳,杂。
㉔〔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说“若偻”。
㉕〔岱祠〕东岳大帝庙。
㉖〔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㉗〔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
㉘〔显庆〕唐高宗的年号(656—661)。
㉙〔漫失〕模糊或缺失。
㉚〔圜〕同“圆”。
学习提示
《赤壁赋》和《登泰山记》都是古代写景抒情的名篇,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体会两篇文章中景与情的关系。
《赤壁赋》通过铺陈、排比形成整饬之美,要反复诵读,逐步领会。文章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阅读时要注意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登泰山记》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我国古代还有不少写景、记游名篇,如王勃《滕王阁序》、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徐霞客《游天台山日记》等,可以找来阅读、比较。
我们读古代诗文,有必要了解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拿纪年来说,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是最常见的两种方法,前者如“壬戌之秋”,后者如“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纪日,除了常见的干支纪日(如“是月丁未”),有些日子在古代还有特殊的名称,如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从这两篇文章或此前学过的课文中,整理一些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
背诵《赤壁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郑燮《题画》
古诗词诵读
静 女①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②,俟③我于城隅④。
爱⑤而不见,搔首踟蹰⑥。
静女其娈⑦,贻我彤管⑧。
彤管有炜⑨,说怿女美⑩。
自牧归荑⑪,洵美且异⑫。
匪女之为美⑬,美人之贻。
这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开篇先以男子之口,引出一位娴静而美丽的女子。接着叙述她原本与男子约定相会,却“爱而不见”,令男子独自徘徊,这样的场景,表现了爱情萌发时的甜蜜和欢乐。接下来说静女赠送的彤管很美丽、讨人喜爱,后面又退一步说并非彤管好,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如此反复借彤管“表白”,其实都是抒发对静女的爱,真实且有情趣。诵读这首诗,思考“彤管”这类美好事物在诗中的象征作用,感受反复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
①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 1991 年版)。
②〔静女其姝(shū)〕娴静的女子很漂亮。姝,美丽、漂亮。
③〔俟(sì)〕等待。
④〔城隅〕城角。一说指城上的角楼。
⑤〔爱〕同“ (ài)”,隐藏。
⑥〔搔首踟蹰(chíchú)〕以手指挠头,徘徊不进。
⑦〔娈(luán)〕美好。
⑧〔彤管〕红色的管状物。一说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即下一章所说的“荑(tí)”。
⑨〔炜(wěi)〕色红而光亮。
⑩〔说(yuè)怿(yì)女(rǔ)美〕喜爱你的美丽。说,同“悦”。怿,喜悦。女,同“汝”,第二人称代词。下文的“匪女之为美”的“女”同此。
⑪〔自牧归(kuì)荑〕从远郊归来赠送我初生的茅草。牧,城邑的远郊。归,同“馈”,赠送。
⑫〔洵美且异〕确实美好而且与众不同。洵,诚然、实在。
⑬〔匪女之为美〕并非你这荑草美。匪,同“非”,表示否定判断。
涉江采芙蓉①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②多芳草。
采之欲遗③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④终老。
东汉中后期,游宦、游学之风盛行,大批士子远离故乡。作为文人五言诗滥觞的《古诗十九首》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诗中充满了羁旅怀乡的思绪。这首诗的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要送给“同心”的人,但他思念的人还在“旧乡”,长路漫漫,欲赠不能,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全诗字里行间流露着漂泊他乡和分隔两地的无奈。诵读这首诗,体会其“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的特色。
————————————
①选自《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芙蓉,荷花。
②〔兰泽〕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
③〔遗(wèi)〕赠送。
④〔以〕连词,表示结果。
虞美人①
李 煜
春花秋月②何时了,往事知多少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④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⑤应犹在,只是朱颜改⑥。问君能有几多⑦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这首词,将俘囚生活的幽怨、月夜听风的无眠、物是人非的无奈、愁怀难解的悲凉,以及对往日帝王生活的怀想,编织在一起,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寄寓其中。词人通过具体的物象,把抽象的愁绪具象化,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千古流传,引发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感叹,诵读时要细加品味。
————————————
①选自《南唐二主词校订》(中华书局 2007 年版)。虞美人,词牌名。李煜(937—978),字重光,徐州(今属江苏)人,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
②〔春花秋月〕指季节的更替。
③〔往事知多少〕意思是多少往事都难以忘却。
④〔故国〕指南唐。⑤〔雕栏玉砌〕雕饰华美的栏杆与用玉石砌成的台阶,指宫殿建筑。
⑥〔朱颜改〕红润的容颜改变了,指人已憔悴。
⑦〔几多〕多少。
鹊桥仙①
秦 观
纤云弄巧②,飞星传恨③,银汉迢迢暗度④。金风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⑥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⑦如梦,忍顾鹊桥归路⑧!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⑨。
这首词借鹊桥相会的传说,歌咏忠贞不渝的爱情。词人不认为织女和牛郎聚少离多值得哀怨,因为他们短暂的相会,远胜世人无数次的相聚,时空阻隔反而酿就了他们相会的甜蜜。词人还说,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诵读这首词,体会词人命意的高妙,理解他对爱情的独特见解。
————————————
①选自《淮海居士长短句笺注》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鹊桥仙,词牌名。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
②〔纤云弄巧〕纤细的云编织出各种巧妙的图案样式,比喻织女制作云锦的手艺高超。
③〔飞星传恨〕流星传递分别的愁苦。
④〔银汉迢迢暗度〕夜里渡过辽阔的天河。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织女、牛郎借鹊桥越过天河相会。银汉,天河、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