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浙大博士 才女老师
教学思路
矛盾一:不辨人物
矛盾二:不符事实
矛盾三:不循史实
四、矛盾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
赤壁:历史与文化的“千层蛋糕”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上课,同学们好,老师好,好请坐。
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课文,可能是大家非常熟悉,在高一就已经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但是经过我们文本细读之后,希望大家能有不一样的理解。
矛盾一:不辨人物
先齐声把这首词朗读一遍。
生:齐读(略)
师:读得非常好,那首先我们先来看诗歌的这一句,叫作“周郎赤壁”,
生:周瑜。
师:在这里,老师想给大家呈现《三国志》其中的一个选段
这个选段,是周瑜上书给孙权的一个段落。有没有同学愿意把它读一下,只读标红的部分就可以了,来,你来读吧。
生:入作心膂,出为爪牙,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
师:读得非常好,一个错字,我们说“矢”是箭的意思。从刚才大家读的这么一句,大家能够感受到的是,周瑜他更像是一个文臣呢,还是更像是一个武夫?
生:武夫。
师:有同学说像武夫,你也认为是像武夫,是吧?
生:嗯。
师:既然在《三国志》中是这个武夫的形象,但是在我们的词里面,对于周瑜的描述是什么?叫“羽扇纶巾”,对不对?很像一个儒将,或者说很像一个文臣,然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一种运筹帷幄之间的感觉。大家觉得,为什么苏轼要写出这种人物的反差?
好,你来。
生:我觉得苏轼应该是,想描写出他大胜曹军的感觉。
师:就是要胜得比较轻松。
生:我大概想到了两点。第一点,周瑜在历史上其实就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他有运筹帷幄的一面,也有奋勇当先、杀敌的一面。
第二点,就是因为苏轼本人,其实是以一个文人的形象出现的,他如果把周瑜写成一个武夫,那么他后面联想到自己,就会显得非常突兀,就可能跟自己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共鸣。
师:讲太好。我把刚才两位同学大致总结一下,第一个,就是他可能要突出周瑜的全才,对不对?这样子赢得比较轻松,周瑜的形象也会比较高大。
第二个,他有利于达成周瑜跟苏轼形象的统一,也就是说,也许苏轼是把自己的一些理想,甚至是自我的形象投射到了周瑜身上,好,这是一个非常棒的点。从这里,我们首先做一个总结,也就是说,当史书中的描述,可能和作者的词中,会稍微有那么一点出入的时候,我们把关键词带出来,叫相互矛盾。
这里,就出现了我们第一个相互矛盾的点,叫作不辨人物。
矛盾二:不符事实
按照这个文本,再往下读,是描写赤壁景色的,哪几句?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老师给大家放几张照片,我觉得可能是这样的:
也可能是这样的:
也有可能是这样的:
是不是?没问题吧。以上三张都能称得上是赤壁中的景象,但实际苏轼所面对的这个赤壁,它的景象却是这样的:
也是这样的:
刚才讲了矛盾,对吧?又有一个非常矛盾的点,开始出现了,叫作苏轼眼前所见的这个小土丘,和词作中所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这个壮丽的景色,其实也是相互矛盾的。大家觉得,他这样写的目的在哪里?
生:我觉得把平凡的景色,写得非常壮丽,更加突出了自己胸怀大志的一种情结。
师:所以,更多地写的是心中的丘壑,可能不是眼前所见之景,于是我们说这个地方,引入了不符事实的第二个矛盾。
矛盾三:不循史实
再往下,我们再看,还有第三个矛盾吗?
有,我们从史实的角度来说,词中有这么一句叫作“小乔初嫁了”
但是其实按照我们的史实来讲 ,
瑜纳小乔和赤壁之战中间隔了几年?
生:9年。
师:哎,隔了将近十年。所以,这里其实是一个打乱时空的组合,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非出嫁。那史实的矛盾其实不止这么一点。大家看一下,在原词中,写的叫“樯橹灰飞烟灭”,突出了周瑜他非常高大的形象,还有战胜了毫不费力的这样一种感觉,对吧?但是实际赤壁之战以后,虽然曹操失败了,但是他的主力尚存,后来在跟周瑜的一场战争中,周瑜被射伤了肋骨,然后在整顿前往这个蜀地的途中,
病逝于巴丘,这个时候他年仅36岁。也就是说在赤壁之战之后仅仅两年,“灰飞烟灭”的可能不是“樯橹”,却是周瑜。
这里,我们又引入到第三个矛盾,
叫作不循史实的矛盾。
如上三个:一不辨人物,二不符事实,三不循史实。
大家觉得,苏轼他真的不知道这些东西吗?
他其实是知道的,对不对?他难道不知道这个史实吗?他肯定也是知道的,对不对?那由上这三点矛盾之中,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种
苏轼他主观选择的矛盾。
四、矛盾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
于是就引出一个问题,苏轼为什么要进行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矛盾的书写呢?它的目的在哪里呢?
我们请后面这位没回答过的同学,来讲一下,好不好?
生: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敬佩周瑜这个人的。从他自己现实生活中,他可能像周瑜一样怀有大志。但是相反,其实可以体现他极度的怀才不遇。我觉得,他和原文中的一句话是很符合的,他说“人生如梦”,前面所说想必是一场梦。
师:说得很精彩。这是苏轼人生非常困难的一段时间,在写赤壁的时候,他为什么来到黄州?
是因为他经历了人生中的,一个非常大的挫折事件,乌台诗案。所以对于苏轼来说,这个时候其实是人生最为失意的时候,但是他却写出这么壮丽的理想。所以,他面对着这么一个土丘,面对着这么一汪几乎不流动的水,但是他写出惊涛拍岸,他把周瑜最得意的人生瞬间小乔初嫁、赤壁获胜、英雄配美人,把所有最美好的瞬间剪辑在一起,投射上他自己的形象。所以我们说,这个地方,它其实正是因为有矛盾,所以才显得这个理想特别的伟大。
今天在这里,老师想给大家分享一个我的感受,大家看看能不能理解?
意象它其实是一个“千层蛋糕”。为什么说意象,它其实是一个“千层蛋糕”呢?
你会发现中华文明最伟大的点,就是我们五千年这样延续下来,中间从来都没有变过,所以每当我们看一个作品的时候,甭管他是现代的作品,还是古代的古诗,大家多多少少都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感情,对不对?
主要就是因为文明或者说意象,它其实就是累积的。如果我们有一块“千层蛋糕”,名字叫作月亮。大家把这一块叫月亮的“千层蛋糕”切开,然后你在这个切面,能够看到很多诗人。他们非常短暂,但是却永恒的人生瞬间。月亮的第一层饼皮,可能是《诗经》给它铺上去的,叫“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再往上一层奶油,可能是李白抹上去的,叫“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再往上一层饼皮,可能又是苏轼给它铺上去的,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为什么有一些比较敏感的人,他们看到月亮,就有这样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可能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无数个历史上这样一些名人,他们令我们动容的人生瞬间。这就是我们文明特别伟大的地方,于是,我们这个文明有很多种口味的蛋糕,有月亮味的、梅花味的、竹子味的,然后还有一个味道是东坡创的,叫赤壁味的,对不对?
正是因为苏轼的这样一种精神,所以在后世有很多人,用赤壁这个意象,甚至用苏轼在赤壁赋中,所体现出来的这样一种精神,写了非常多的诗作、词作。比如说在苏轼之后的103年,辛弃疾在归隐带湖之际,酒酣耳热之时,他就写下了这一首
《念奴娇·用东坡赤壁韵》,不止辛弃疾,一百多年后的南宋
200多年后的元朝,500多年后的明朝,和六七百年之后的清朝。大家会看到这样一些大家,不停地在东坡、在赤壁,他们的字、词、句、感情上面,不断地去唱和。这其实都是一种,面对着满地瓦砾的现实,诞生出丰满理想的一种精神。
当大家反复在做这样子书写的时候,
于是形成了这么一个赤壁的“千层蛋糕”,东坡和赤壁一起就成为了永恒的意象。
所以,我们说意象,它其实就是历史与文化的“千层蛋糕”。
这个“千层蛋糕”它最妙的地方在于,大家不光可以欣赏它的味道,而且甚至在以后的某一天,大家可能也可以亲手为它,再放一层饼皮,或者是再涂一层奶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