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至30日,2022年浙江省高中语文“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在绍兴鲁迅中学举行。本次活动采用线上形式,主题为“新高考及其教学引导”。为期两天的研训活动包括6节研讨课、2个评课兼讲座、4个专题讲座及1个研训总结,累计观看人数达2.5万人次。
一、课堂教学展示
29日上午,研训活动正式开始,由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李莉老师主持。
绍兴鲁迅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施建昌作开幕致辞。施校长首先代表绍兴鲁迅中学对本次活动顺利进行表示热烈祝贺,向为活动筹备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领导、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随后他介绍了鲁迅中学近几年在教学上的突出成就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特色:致力于建构鲁迅文化课程,打造智慧语文课堂,助力师生素养提升。最后,施校长预祝本次活动圆满成功,并期待着来年能共聚柯桥美丽的瓜渚湖畔,共赏稽山鉴水。
第一堂观摩课是兰溪市第一中学陈盈璇老师执教的《细读信息文本,明晰思维逻辑》。陈老师首先带领学生梳理了近三年高考题中信息类文本题目在文本形式、测评方式、测评角度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接着,陈老师回归高考真题,引导学生根据高考真题及参考答案,撰写解题分析,梳理出从题目到答案的思维路径,即“细读文本—筛选整合—融合渗透—联系嫁接”。在深入探究基础上,学生运用课上总结的方法,现场完成一道信息类文本练习题,并使用学习评价表对答案进行评价。
第二堂观摩课是瑞安中学叶芳芳老师执教的《扣住“现实”,锚定比较点》。叶老师立足于全国卷文学类文本比较阅读,回顾近期做过的两道高考真题《江上》《理水》,通过构建图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答案,并尝试重新拟定答案。最后叶老师指出,在做比较类文本阅读题时,要先确定一个比较点,再构建图示,从“形象、特征、语言、现实、手法”等角度定点分析。
第三堂观摩课是缙云中学周华丽老师执教的《学会“三审”,落实“三意”》。周老师通过展示网络上有趣的文言文翻译,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翻译的兴趣。接着,周老师从学生考试中的文言文翻译答案入手,分析了目前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梳理发现近年来高考翻译题命题的三个关键点:实词、虚词和句式。在“误译找茬”的活动中,学生以阅卷人的身份,为考生的答案判分纠错,学会“三审”(赋分、制约、表达),落实“三意”(踩点、语境、精准)。
上午三节课后,特级教师、青田中学杨仕威老师作了题为《对标定“点”,应需而“习”——兼评“阅读与鉴赏”高三复习课》的评课。杨老师认为,这三堂课分别扣住了目前新高考Ⅰ卷中信息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以及文言文阅读三大板块。三节课各自选取了其中的一个点来组织教学,呈现了新教材背景下新高考的复习样态,具有“选点准、研习透、习有得”三大特点。杨老师认为,高三复习课应着力于三大方面:一是对标定“点”,强调复习的准确性和系统性;二是应需而“习”,强调复习针对性和选择性;三是依类觅津,强调复习有效性和延续性。
29日下午,课堂教学继续进行。
第四节观摩课是海盐高级中学杨伟民老师执教的《探寻诗意 读赏古诗》。杨老师借助2022年新高考Ⅰ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梳理了学生在古诗阅读鉴赏过程中产生的困惑。随后,杨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念奴娇·赤壁怀古》学习过程,提炼出“链接比较”这一方法,并将之运用到课外诗歌阅读中,实现了“读懂诗歌”这一目标。杨老师与学生共同品析《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中的八层意思,提炼出“联系四方”的鉴赏方法,并将之迁移到高考真题的解读中。最后,杨老师设置了为鲁迅的旧体诗写推介词的情境任务,明确“练习对照”这一方法,落实诗歌鉴赏。
第五节观摩课是湖州中学许倩老师执教的 《把握情境 访谈人物》。许老师借助湖州中学120周年校庆这一真实情境,设置访问62届杰出校友叶培建院士这一学习任务。课堂开始,许老师出示记者卢欢对作家王蒙的采访片段,引导学生辨析不同采访语段的表达效果,总结出“访谈应有对象意识”的要求。接着,许老师提示学生通过梳理访谈脉络,完成学习支架表格,总结出“访谈问题设计应环环相扣”的要求。随后,学生自主设计三个问题,并模拟采访过程,进而获得“访谈语言应简明精炼”的认识。最后,许老师带领同学们将以上认识迁移到高考真题、模拟题的解答过程中,检验了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第六节观摩课是绍兴鲁迅中学潘颂一老师执教的《在场意识:让“青年担当”走向真实》。潘老师从考场作文的立意深化部分中存在的“假大空”问题入手,引入“在场意识”这一艺术创作理论,实现写作的突破提升。借助今年高考中的优秀习作,潘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搭建学习支架,明确语段的构成要素及其处理手段,并借助这一支架回扣课文《拿来主义》。随后,潘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支架讨论修改思路,并当堂完成改写任务,请学生自主展示、互相评价,实现思维与语言的提升。
下午三节课后,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李莉老师作题为《转变学习方式 培育核心素养》的评课。李老师认为三位老师的教学回应了当前高考复现过程中的真实问题,体现了“对标”“引导”“有效”等高考复习方向。李老师指出,高三复习课的设计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充分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等重要文件;二是重视回归教材,设置真实情境中的典型任务;三是重视新题型、解题新思路,确保学习成果的可视、可测、可思。
二、专题讲座分享
11月30日上午,会议进入专家讲座环节。
特级教师、余杭二高的应健老师带来《开放的“边界”: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性试题分析及教学探索》讲座。应老师梳理了近年来高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性试题的命题指向与命题形式,并提供了SOLO分类理论的五个层次评价表,指出不同的结构层次代表着思维的深浅程度。应老师认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开放性试题的备考要义是要有“边界”意识,而“边界”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日常的语文教学探索。
特级教师、绍兴市第一中学的谢澹老师带来《读懂:高中古诗文教学及备考核心》讲座。谢老师将近三年全国卷与浙江卷的高考文言文试题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二者选材一致,但题型有很大的改变。针对不同的题型,究竟要如何复习,谢老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复习教学策略,如文学常识题要关注课内的文学常识积累和借助上下文推断的方法。谢老师指出,新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新”,主要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阐述和概括。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快速“读懂”一篇文言文的能力。在诗歌和名句名篇默写的复习策略上,谢老师指出无论是教学还是备考,古诗文的关键问题就是教会学生读懂作品。
特级教师、慈溪中学的欧阳凯老师作《锚定核心素养,检测关键能力——新高考卷语用题命题思路解析》讲座。欧阳老师比较了浙江与新高考卷语用考查题的同与异,指出新高考语用考查的选材具有贴近生活、重视育人、关联课本等特点,考法随文而定、无章可循。欧阳老师认为,从浙江卷到全国卷,“变”“异”的深层原因,是课标的推广落实,是高考改革的纵深发展。
嵊州教研室的李丽老师带来题为《从惯性思维走向理性分析——谈新高考命题模式下作文提升突破点》讲座。李老师分析了近年来新高考卷及浙江卷作文题的命题构成和导向,指出避免惯性思维、实现理性分析的作文复习方向。李老师指出作文始于深入分析材料,以保证写作的全面性、逻辑性、针对性。分析时可借助“黄金三问”完善问题链,引入经典理论透析现象背后的成因,实现思维的提升。
三、研训总结
会议最后,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黄华伟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并作主题发言。黄老师简单回顾本次会议内容,具体细致地阐释了“新高考”基本要求。借助新高考题目的变化,黄老师指明其对教学的引导:重视“信息类文本”教学,开阔视野,增加“多文本阅读”;分值“缩水”的文学作品的阅读难度下降,设题更“客观”,不可过分追求文学的“精妙玄虚”;文言文阅读要重视“文化名词”与“文化内容”,不妨将之类同于现代文阅读教学;古诗阅读以“读懂”为主,艺术鉴赏适可而止;古诗文默写追求灵活宽泛,难度有所增大;语言文字运用题,要关注“语流”中表达之“最恰当”;写作题要关注“时代与我”。
黄老师指出,新高考“无考点”,但更注重“大考点”,即“学习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学习方式”(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学习主体”(“自己的”、重创新、向未来)对教学的引导意义,一言蔽之,要努力实现从“教师教课文”向“学生做任务”发展的课改愿景。
最后,黄老师表达了自己对浙江省高中语文课改的充足信心,相信在老师们、专家们、各级教研员的积极探索、持续推动下,必然能“抓住”新高考,推进课改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