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统编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册同步练习课课练含古诗词诵读答案解析pdf

认证主体:常**(实名认证)

IP属地:河北

下载本文档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全册同步练习

目录

1.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练习

坐》同步练习5.11《谏逐客书》同步练习

1.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5.12《与妻书》同步练习

1.1.3《庖丁解牛》同步练习6.12《祝福》同步练习

1.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6.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同步练

1.3《鸿门宴》同步练习习

2.4《窦娥冤》(节选)同步练习6.13.2《装在套子里的人》同步练习

2.5《雷雨》(节选)同步练习6.14.1《促织》同步练习

2.6《哈姆莱特》(节选)同步练习6.14.2《变形记(节选)》同步练习

3.7.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8.15.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步》同步练习8.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3.7.2《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同8.16.1《阿房宫赋》同步练习

步练习8.16.2《六国论》同步练习

3.8《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登岳阳楼》同步练习

3.9《说“木叶”》同步练习《桂枝香•金陵怀古》同步练习

5.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念奴娇•过洞庭》同步练习

的演说》同步练习《游园•皂罗袍》同步练习

5.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步

1.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传坐》同步练习

班级:姓名: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侍(shi)坐售(keng)尔小相(xidng)吧(sh。笑

B、浴乎近⑹)M(mu)春生(bi)及曾等(xi)

C、if(hui)然舞等(yii)师旗旅S鼓第(s6)

I)、千乘(shGng)率(shuGi)尔谡(she)乎饥惇(jin)

【答案】D

【解析】A哂(shdn)笑B浴乎沂(yi)C喟(kui)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风乎舞雪喟然叹曰鼓瑟稀

B、以俟君子宗庙之事春服既成

C、因之以饥馍裕乎沂宗庙会同

D、千乘之国无吾以也夫子栖之

【答案】B

【解析】A鼓瑟希C浴乎沂D夫子哂之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

B、摄乎大国之间乎:在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如同

D、子路率尔而对曰尔:.....的样子

【答案】C

【解析】如:或者

4、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A、鼓瑟希,铿尔B、莫春者,春服既成

C、唯求则非邦也与D、宗庙之事,如会同

【答案】D

【解析】A希,通“稀”,稀疏B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C与,通“欤”,语气词

二、理解性默写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

自志向:“,毋吾以也。居则曰:,,?”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

景象:,,。”

4.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中可以

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

从“,,”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答案】

1、以吾一日长乎尔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

4、率尔而对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非日能之,愿学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解析】这篇课文高考要求全文背诵,新高考更侧重对背诵篇目的正确理解和灵活引用,因

此对与理解性默写要多加练习。

三、探究提升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李路侍,子曰:“盍①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

而无憾。”颜渊日:“愿无伐善②,无施劳③。”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

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盍:何不。②伐善:夸耀自己的优点或才能。伐,夸耀。③施劳:张扬自己的功劳。

施,张扬、炫耀。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一起共同享受车马、衣服等物品,即便用坏了也没有遗憾。可见子

路性格慷慨豪放。

B、颜渊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可见颜渊的性格谦虚谨慎。

C、孔子的志向是让老人得以安养,让朋友间以诚相待,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可见孔

子对自己的志向能够实现充满自信。

D、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孔子的志向最

接近于“仁德”。

【答案】C

【解析】孔子只是表达自己的志向,看不出他的自信。

(2)本章叙述孔子及其弟子各述其志,志愿各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联系实际,谈谈你

对孔子之志的理解。

【答案】孔子的志向是让老者得以安养,让朋友以诚相待,让少者得到关爱。较于子路、颜

渊之志,子路重朋友之义,颜渊重自我修养,孔子则自然流露出造福他人、各得其所的仁者

之怀,境界最高。其高尚的人格与宽宏的怀抱,足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

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可以让人放心的人。

【解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志向,答对这道题首先要

正确理解、翻译这句话,然后要从中提炼概括出孔子之“志”所传达的核心思想,在此基础

上表明自己的态度。

四、对接高考

1、(2018年北京高考题)《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

进》篇:

子路问:“闻斯⑴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

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日:“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

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入故退之。”

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5分)

【答案】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

教。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

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二种不同的回答。此则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解析】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提出,孔子给出的解答也往往不同,这就是孔子“因

材施教”。此外还应了解一下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教学相长、举一反三等。

2、(2019年北京高考题)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7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⑴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⑵必于是,颠

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

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任何人

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

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

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第二种解读:

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解析】2019年与2018年一致的是,文言题之后单独考察了《论语》。分值由5分增加为7

分,难度也有提升。可以看出,高考不仅是考查我们对《论语》语言知识层面的解读,还要

考查我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也就是说正确理解词语疏通句义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整体

把握章节核心思想,对《论语》做思辨性的理解。

1.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褊(pidn)小无以,则王(wdng)庖厨(pdo)罔(wdng)民放辟邪侈(bi)

B.忖度(由)彼恶(wQ)知之吾憎(hUn)衅(xin)钟

C.便嬖(bi)商贾(gU)庠(xidng)序鸡豚(tUn)毂貌(hu)

D.赴想(s€i)不赡(shdn)孝悌(di)莅(li)中国胡龈(he)

2.对下列句子中加红字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保民而王(安定、安抚)

B.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护)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怜悯)

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视力)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表现)

D.天下之类欲疾君者(憎恨)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聪慧、通达)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活用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A.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无以,则王乎

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以君子远庖厨

D.从而刑之欲辟土地,朝秦楚

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无罪而就死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C.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

D.莫之能御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5.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因:就。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赡:足。

6、下列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甚矣,汝之不惠。

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D.百姓之不见保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臣未之闻也。

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B.构怨于诸侯

C.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D.彼且恶乎待哉

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废衅钟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B、若无罪而就死地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C、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D、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10、下列加红的字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则王许之乎许:答应B.百姓之不见保保:安抚

C.何以异异:区别C.天下可运于掌运:运转

11>下列加红词语,古今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①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②今恩足以及禽兽③百姓之不见保④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⑤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⑤

12、通假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己:通“矣”,语气助词。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张网以伺,犹言陷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黑白相间。

D.则盍反其本矣!盍:通“盖”,“何不”的合音字。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3、爱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14、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任重道远(《论语•泰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15、明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16、其其若是,孰能御之?()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2、吾不忍其毂解,若无罪而就死地。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一一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5、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6、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7、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四、默写

日:“无恒产而有恒心者,o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及陷于罪,,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为也?,,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

饱,凶年免于死亡;,°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

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王欲行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无失其时,一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高考对接工完成9—12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结,必问:“汝能饮酒否?”

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

嗟也?”聚饮者曰:“吾侪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

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②四百金。”卖酒者

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③。

术者谈五行④,决卖酒者已死。将及期,置酒,召所买田宅主毕至,曰:“吾往

买若田宅,若中心愿之乎?价毋亏乎?”欲赎者视券,价不足者,追偿以金。又

召诸子贷者曰:“汝贷金若干,于母若干矣。”能偿者捐其息,贫者立券还之。日:

“毋使我子孙患苦汝也!”及期,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卖酒者颜色

阳阳如平时,戚友相候视,至夜分,乃散去。其后,卖酒者活更七年。

客有橐重资于途,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

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瞰。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

己负,且大饮瞰,酬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

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日:

“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①平事:评议事情。②子母:利息和本金。③责券:求取借据。④谈五行:

以五行之术测算命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群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数:多次,屡次

B.事连吾侪吾侪:我辈。

C.能偿者捐其息捐:舍弃

D.贫者立券还之"―1—*:订r--"•

10.下列各组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忧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B.客偿博所负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若中心愿之乎牛何之?

D.至夜分,乃散去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卖酒者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①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②吾侪保甲贷乙金

③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④且大饮啖,酬吾金也

⑤尽取所偿负还之⑥置酒,招所买田宅主毕至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做生意时诚信厚道、热心助人,他的良

好品格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尊敬。

B.在酒店聚饮的乡里数姓人家,为甲、乙二人的借贷官司所牵连,卖酒者急人

所急,为乡亲仗义疏财,慷慨解囊。

C.在术者断决的死期将至之时,卖酒者神情自若地处理自己的后事,他尽量让

利于债务人,使他们将来免受债务困扰,表现了良好的德行风范和心理素质。

D.本文构思新颖,不落俗套,作者没有着力叙述卖酒者如何经营谋生,发家致

富,而是突出写他为人排忧解难,以表现他慷慨助人,乐善好施的长者风范。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3分)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4分)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3分)

参考答案

万安县有个卖酒者,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如果遇见

被(主人)派来买酒的奴仆、婢女,一定问:“你能饮酒吗?”(并且根据奴仆、

婢女说的酒量)尽量斟酒给他们(饮),并叮嘱:“千万不要偷瓶中的酒喝,不然

要受主人鞭笞的。”有时遇到(奴仆、婢女)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

总是从自己家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奴仆、婢女)拿着回去。因此,远远

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每逢乡里有人凑钱喝酒,一定在他的酒馆聚会。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块儿饮酒,

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大多脸色难看。卖酒者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

次聚在一块儿饮酒,评议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

“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

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也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能够休息了!”

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聚在一起喝酒的人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

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值得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贷款,还不

求取借据。

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了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

酒者是有德行的人,赶紧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

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数时候是赌输了,私下不高

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然而我已经赌输了,还要大吃大喝,花费(译

者注:酬,主人进客也。一一《说文》。凡主人酌宾曰献,宾还酌主人曰醋,主人又

自饮以酌宾曰酬。这里意译为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赌

博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里有主人竟要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

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

人那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有个方术之士(行占卜的人)谈论五行,判定卖酒者将死。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

将到之时,他摆下酒宴,把他购置的田地屋舍的主人一起召来,说:“我以往买

你们的田地屋舍,你们心中愿意吗?价格没有吃亏吧?”想要赎回的人按照当初

契约的价格,价格不公道的,拿现金追补。又把向他借贷的人一起召来说:“你

们借贷了资金若干,本息若干了。”如果有人能偿还,不要他们还利息;如果是

贫困的人,立即把借据给他们(不要他们偿还了),并且说:“不要让我的子孙为

追索借贷让你们受苦了!”到方术之士判定的死期,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

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卖酒者的脸色和平时一样明亮,亲戚朋友面面相

觑,等到半夜才散去。他后面的方术之士判定会死的从第八个人算起,都如期死

了,而卖酒者又活了七年。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赌博,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争执起

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与

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

人啊!

9.答案:D.解析:此处“立”应为“立即”的意思、。

10.答案:B.解析:A.“为”:疑问句句末,表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呼应。译

作“呢”。B.“所”:所+动词=名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人”、“所……

的事物”、“所……的情况”等。C.“之”:代词,这样。D.“乃”:副词。表示前

译作“才”,后一个译作“就

11.答案:C.解析:(2)不是卖酒者的行为。(4)是客人抱怨的话。

12.答案:B.“为甲、乙二人的借货官司所牵连”错了。应该是有前提“如果被

起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3分)

译文:天冷非常寒冷,不以博弈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

(2)卖酒者大会戚友,沐棺更衣待死。(4分)

译文:卖酒者聚集众多亲戚朋友,整治棺材,更换服装等待死亡

(3)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3分)

译文:卖酒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1.1.3《庖丁解牛》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

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崎,害然向然,

奏刀晓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

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

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嶷,因其固然,技经肯繁之未尝,而况大顿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

刀刃若新发于硼。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

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硼。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

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

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

B.批大谷导大霰,因其固然批:劈、击

C.动刀甚微,^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坠下

D.嘻,善哉!技盖至此乎?盖:大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

C.而刀刃若新发于硼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进乎技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庖丁的解牛刀,“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因此刀刃十九年“若新发

于硼”。

B.庖丁解牛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主要原因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年之后的对比,一为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一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D.本文以庖丁解牛喻人的养生之道,阐释了庄子的处世哲学,蕴含着深刻

的哲理。

参考答案:

1.D(盖通“盍”,何,怎么。)

2.B(“以”作介词“凭、用"解;A项“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作介词“替、

给”解,“为之踌躇满志”作介词“因为”解;C项“而刀刃若新发于硼”的

“而”表转折,“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的“而”表修饰;D项“进乎技矣”作

介词“比”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作介词“对”解。)

3.C(只有两种对比,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

【高考对接】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文后问题。

曹端,字正夫,海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

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

《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成皆穿。事父

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

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觐(xi)、风水、时日之说

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

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

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

海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

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

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去'得经师易,得

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

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比较“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学务躬行实践②其公廉乎③亦讲学于其乡

④至其知古今⑤端亦高其行谊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④⑤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③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④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D.③句和⑤句相同,①②④句相同。

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注音和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筝志研究②坐下著足处③一切浮屠……时日之说皆不用④毁浮祠百余

A.笃:坚定著:zh£i附着屏:ping摒弃淫:惑乱的

B.笃:忠诚著:zhu。附着屏:ping摒弃淫:滥设的

C.笃:坚定著:zhu6踏屏:bing除去淫:滥设的

D.笃:忠诚著:zhii踏屏:bing除去淫:惑乱的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年荒池墀劝振:指勉励赈灾

B.就摹次受学墓次:指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C.端亦高不行通高其行谊:指赞扬他的行为和情谊

D.命诸生延敌之延致:指去请……回来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4.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A.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B.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找了《夜行烛》一书送给父亲。

C.父亲当初极信道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D.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

5.既葬,庐墓六年。()

A.安葬(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

B.已经安葬了(父母),守墓达六年之久。

C.安葬(父母)以后,守墓达六年之久。

D.已经安葬了(父母),修庐冢守墓六年。

6.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

A.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

作耻辱的事。

B.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无理争辩当作耻辱的事。

C.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

可耻的事。

D.所有学生都听从他的教导,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7.选出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内容:()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⑥遭艰归,……服阕,改薄州学正。

⑦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⑦D.②③⑥⑦

8.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端读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

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好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

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

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

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参考答案:

1.B解释:考查虚词“其”的用法。因为①④句“其”字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

语,译作“他”;③⑤句“其”字都作定语,译作“他的”;②句“其”字表委婉

判断,译作“也许”“大概”之类,属副词。

2.C解释:考查实词。①句“笃”修饰“志”,应解为志向坚定;②句“著”读

zhu6时可作“附着”讲,但此句解释时变通为“踏”更好;③句“屏”读bing

时可作“除去”讲,“摒”是“屏”的后起字;④句“淫”是“过度、过甚”义,

“淫祠”是滥设的祠堂。

3.C解释:考查实词。“高其行谊”中的“行”指品行,解释为“行为”是错的。

4.D解释:考查阅读句子。“释氏”,指释迦牟尼,句中义是以佛教创始人代替

佛教。《夜行烛》是曹端写给年迈父亲的一封信,文言中“书”大多当“书信”

讲。

5.A解释:考查阅读句子“既”作副词可解释为“已经”或“……以后”,“庐

墓六年”中“六年”作为“庐墓”的补语出现,可见“庐墓”应活用作动词。

6.C解释:考查阅读句子。“服从”是两个词,“服”在句子中解释为“心悦诚

服”是贴切的,而“从”解释为“听从”是恰当的。“争讼”文言文“争”与“讼”

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个语境中仅作“争辩”讲显然有含混不清的地方:不合语

境义。

归”可见为官时的清廉。而④⑤句属教化和公德。

合,“浮屠”指“佛”或“佛教”。C项李德“离开时”应为“离去后”,“对曹端

的学生”应改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作为人师

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参考译文】

曹端,字正夫,海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

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

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

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

坐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

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

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

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

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

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

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

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

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

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

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

的丧事回故里,海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

满,改任薄州学正。霍州、薄州、蒲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

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

的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了。至于他懂得古

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经的老师容易,

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拉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

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

讲课教学。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

子服心丧之年,霍州百姓(听到曹端去世)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

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安葬在故乡,于是留葬在霍州。

1.2.《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一、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周浚,字开林,汝南安成人也。浚性果烈。以才理见知,有人伦鉴识。乡人史曜素微贱,

众所未知,浚独引之为友,遂以妹妻之,曜竟有名于世。浚初不应州郡之辟,后仕魏为尚书郎。

累迁御史中丞,拜折冲将军、扬州利更,封射阳侯。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戌,与孙皓中军大

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就万计,进军屯于横江。时闻龙啜将军王溶既破上方,别驾何

悻说浚曰:''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今王龙骥既破武昌,

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窃谓宜速渡江,直指建邺,大军卒至,夺其胆气,

可不战而擒。”浚善其谋,便使白浑。辉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免浚固使

白之,浑果曰:“受诏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

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猥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悼曰:“龙骥

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今

渡江必全克获,将有何虑?若疑于不济,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下所以恨恨

也。”浑执不听。居无何而潘至,浑召之不来,乃直指三山,孙皓遂降于潘。浑深恨之,而欲与

潘争功。悻笺与浚。浚得笺,即谏止浑,浑不能纳,遂相表奏。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

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明年,移镇秣陵。时吴初平,屡有逃亡者,频讨平

之。宾礼做考,搜求俊乂,甚有威德,吴人悦服。初,吴之未平也,浚在弋阳,南北为互市,而诸

将多相袭夺以为功。吴将蔡敏守于沔中,其兄珪为将在秣陵,与敏书曰:“古者兵交,使在其间,

军国固当举信义以相高。而闻疆埸之上,往往有袭夺互市,甚不可行,弟慎无为小利而忘大备

也。”候者得珪书以呈浚,浚曰:“君子也。”及渡江,求珪,得之,问其本,曰:“汝南人也。”浚

戏之曰:“吾固疑吴无君子,而卿果吾乡人。”迁侍中。武帝问浚:“卿宗后生,称谁为可?”答

曰:“臣叔父子恢,称重臣宗;从父子馥,称清臣宗。”帝并召用。浚转少府,以本官领将作大匠。

改营奉辰讫,增邑五百户。后代王浑为使持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安东将军,卒于位。

(摘编自《晋书•周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B.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C.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D.浚既济江与浑共行吴/城垒绥抚新附/以功进封成武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

【答案】B

【解析】:本题可根据文意,采用排除法解答,“浚”指周浚,是人名;“浑”由上文可知,

指王浑,也是人名,那么“济江”是渡过长江,“浚既济江”指周浚渡过长江后,故其后应断开,

可排除A和D两项;比较B和C两项,“封成武侯”是“以功”,故不可断开;“绥抚新附”意

思是安定抚慰新近归附的吴国人,其后断开。故可排除C项。

A.刺史,古代官职名,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十三部(州),每部(州)设置刺史一人,巡行郡

县,“刺”有检核问事之意。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据学界考证,周代宗庙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

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

C.故老,古代常指地方上很有社会声望的年高而见识多的人,“宾礼故老”就是将当地德

高望重的老人像宾客一样敬重。

D.后生,年轻人、后辈,《论语》中有“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之语。“卿宗后

生”即“爱卿家族中的年轻人”。

【答案】B

【解析】B项,“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以设宗庙,其余人则不准设庙”错。周礼宗庙制度

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浚富有才思,善于识别人才。同乡人史曜一向地位卑微,湮灭无闻,只有周浚把他当

朋友看待,还将妹妹嫁给他,史曜后来果然闻名于世。

B.周浚作战勇敢,处事很有原则。跟随王浑伐吴杀敌立功,俘敌数以万计;宁肯失去立功

机会也不擅自行事,王浑要与王潘争功,他能及时劝谏。

C.周浚治理有方,爱惜尊重人才。孙皓投降后,他安定抚慰人心;镇守秣陵时,他讨伐平定

逃亡者,寻求贤才,礼敬故老,很有威望,令人悦服。

D.周浚为人忠诚,推举自己家族贤者。升任侍中后,周浚回答举贤不避内亲,使武帝最终

任用了他举荐的家族中的两个富有名声的年轻后辈。

【答案】D

【解析】D项,“举贤不避内亲”错,晋武帝的问话是“卿宗后生,称谁为可”,意思是

“你们家族中的年轻一辈,你认为谁可以任用?”然后周浚回答。也就是说问的本来就是周浚

宗族之内的后辈,与“举贤不避内亲”无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悻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

译文:................................................................

(2)而闻疆埸之上,往往有袭夺互市,甚不可行,弟慎无为小利而忘大备也。

译文:

【答案】(1)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王浑。何辉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

馨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关键点:译出大意,

“善”,意动用法,认为……好;“白”,禀告;"不我从”,宾语前置,应为“不从我”,不会同

意我们的计策。)

(2)我却听说在交界地带,常常发生袭取贸易物资的事情,很不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2020年中考语文必背61篇古诗文注释翻译亭看雪》60【篇目六十一】《河中石兽》617-9年级必背古诗文61篇【篇目一】关雎(关关雎鸠)《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391734B4331933B7:33e::9968;670|mvon
1.珍藏版|统编版最新完整版高中古诗文必背72篇(含注音、翻译)统编版高中语文必背古诗文60篇默写专练!(25)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背72篇,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 你还记得那年一起背过的古诗词吗?快来回味一下 统编版《初中生必背古诗文》119篇诵读、赏析合集 辽宁高中教材是什么版本_辽宁高中教材版本一览表 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汇总,好资料必收!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229:899d;:;642>:30jznn
2.性默写75篇语文必背古诗文全国卷真题高中文言文古诗词同步翻译当当育博彦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2023腾远高考理解性默写75篇语文必背古诗文全国卷真题高中文言文古诗词同步翻译高一二三通用总复习讲练解题达人教育旗舰店》。最新《2023腾远高考理解性默写75篇语文必背古诗文全国卷真题高中文言文古诗词同步翻译高一二三通用总复习讲练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3:83568369=0jvsm
3.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①与文中事实相反的选项 ②文中完全没有谈到的内容的选项 ③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 ④间接或次要的选项在这样精泛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初中必背古诗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jvzquC41yy}/qq6220ipo8~wygt03<=:6:
4.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精选11篇)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jvzquC41yy}/{~|gpoo/exr1lkgpcw4icqj1<;349:60qyon
5.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学习是把知识、能力、思维方法等转化为你的私有产权的重要手段,那么关于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及文言文知识点,仅供参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01 观沧海 【汉】曹操 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ej{zk‚zygp5d3B<:8;9/j}rn
6.高考语文应试方略:高分不是做难题做出来的整体感知类题目,就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先针对选项内容到文中去解读大意,对比见正误。 四、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要抓住“诗眼——诗言志,表达的思想”:“诗意——描写的意象,创设的意境氛围”:“诗情——诗言情,诗的感情基调”:“诗句——炼字炼句(尤其是名句),语言文采的作用”。 jvzquC41uj{bpp~cujgo0mgy0et0u‚xvgo5329<12554285729;82>80u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