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理学心学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大学》的中心思想主要是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个纲领,以及8个条目,分别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的这本书主要是讲对于道德的修养,肯定设立了中庸作为道德行为的标准。所谓中庸,是指中正平和。

《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生前的言行进行的编撰,论语的论是就是选择、择的意思,主要就是孔子弟子选择了孔子生前与他们之间的对话。主要就讲了一个“仁”字。

对这个“仁”字千百年来有各种不同的学说对其进行诠释,众说纷纭。认为人其实是对内心正确的一种看法。

而《孟子》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反映了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策,你孔子的思想还要激进。比如说他提出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符合现代治国理政的方针。

前面4本书其实内容都非常的丰富,用简单的一两句话难以概括,如果希望学习的话,可以去看一下百家讲坛里面对这些课程的一些解读,

大不小的著作就在于他的解释,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历久弥新,每个人的眼中都会有不同的名著的印象,所以这才要自己进行阅读,自己进行取舍其中的思想。

而题主所谓的陆王心学和朱熹等人的理学两个学派的发展就是基于对《大学》这本书的理解。

讲到《大学》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叫格物致知。而理学家认为,万事万物自然本身就把他的最重要的道理存放在万事万物中,人的目的就是要去发现这些真理通过对自然现象或者是自然事物的观察,是传说中的“存天理灭人欲”,那就是理学家对格物致知的理解:格物致知就是要隔出所有万事万物中的道理。

但是陆王心学认为,这世间的最大的道理并不在于世间万物,而在于自己的内心。

这要牵扯出一段很有趣的故事,就是王阳明格竹子,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在他小时候,也就是朱程理学的最巅峰时期,通过学习知道了格物致知的道理,就希望通过格物致知来成为圣人。

他花了很久的时间来隔一棵竹子,希望得到格竹子里面的所有道理。是经过几天几夜,他不但没有隔出竹子里面的道理反而是把自己给弄病了。发病了一场之后,王阳明就初步认为,格物致知并不是只需要隔出万事万物的道理,只是竹子这么一个非常简单的事情都隔不出它全部的道理,那么要格调万事万物谈何容易,可谓所谓人的一辈子可能都没办法穷尽世间的道理。

所以他就提出了心学,也就是说所有的万事万物到底在人的生下来之后,就其实就存于人的内心,而我们的做的主要的内容就是应该把这些内心中的你给发扬出来。

很多人认为包括我们最开始学的人教版的教材,都觉得王阳明是唯心主义,但王阳明的理论其实并不是唯心主义,如果读过他的,输的人都可以知道。

(一)《大学》《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作。《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二)《中庸》《中庸》原来也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记·孔子世家》称“子思作《中庸》”。《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三)《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由其学生编辑而成。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论语》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四)《孟子》《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他继承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凡是人力所不及的,孟子都归结为天的作用。因而,他主张“乐天、畏天、事天”,顺从地接受天的安排。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五)理学理学又名为道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  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论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末期被采纳为官方哲学。理学分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 “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一称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今人又有三派之说:气本论一派,以张载为代表;理本论一派,以程朱为代表;心本论一派,以陆王为代表。理学各派宗旨各异,对“本体论”理学分两大流派:一称程朱理学,以 “二程”(程颢、程颐兄弟)、朱熹为代表,强调理高于一切;一称陆王心学,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强调心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今人又有三派之说:气本论一派,以张载为代表;理本论一派,以程朱为代表;心本论一派,以陆王为代表。理学各派宗旨各异,对“本体论”、“自然哲学”、“心性伦理”和“政教方案”等方面的研究也各有侧重。理学,则概括了宋元明儒学之共总特点(六)心学心学是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1.“心,即理。”心即理,理又作何解呢?所谓理也就是心之条理,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可见,理也就是儒家的伦理。由此,阳明还把理等同于礼,作为儒家伦理具体体现的礼,也就是理,或者说也就是天理。把理作伦理性的解释,心学家与道学家是相同的。心即理的命题,使作为一个知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心,成为一个与具有伦理含义的义理之心。在心学家看来,因为心本身就包含着义理(伦理),所以首要的问题并不是道学家所说的格物穷理,由外而内,而是如何“发明本心”,由内而外,把人人同有的义理之心发散于外,付诸实践。2.“心外无物”为了说明儒家伦理是根于人心的,其根据在于内而不在于外,“万物皆备于我”,心学家还提出了“心外无物”的命题。为了说明“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象山和阳明各有一个在哲学史上著名的比喻:镜中观花和岩中花树。3.致良知心学家以良知作为人性本善的证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污染作为后天之恶的来源,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作为复心的具体方式。4.知行合一在心学家看来,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病症,在于人们缺少道德实践的勇气,能知而不能行。儒家的伦理及其道理在圣贤留下的经典中说得真切明白,所以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去书册上体认儒家的伦理,而在于把儒家的伦理用之于道德践履。象山把儒学的实践工夫称之为尊德性,阳明则以知行合一论之。

THE END
0.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全书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jvzquC41ogth|r37226zcw3eqo5kkw}kp1yicwl1649/j}rn
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理学、心学的核心思想分别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儒家四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也被称为东方圣经。理学、心学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们既有着共同的儒家思想,又有着自己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根据孔子生前与弟子之间的相互问答编写而成。其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783:6:8:d;89?:;@55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