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王克敬传》原文及翻译(锦集篇)

【导语】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元史·王克敬传》原文及翻译(共8篇),希望大家喜欢!

《元史·王克敬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番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番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译文: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出仕以后,多次升迁到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任检校。调任奉议大夫、顺州知州,因遇父母丧事未去上任。被授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前往四明监督百姓与日本人的贸易往来。在此之前,前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外国人的心理不可揣测,认为一定要严密部署军队自卫,如同防备强大的敌人一样。王克敬到任后,将军队全部撤走,用恩惠安抚他们,日本人都俯首收敛,不敢喧哗闹事。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此时跟从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有人担心这会成为祸端,王克敬说:“哪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希望回归祖国却不被接纳的`呢!如果有什么祸患,我承担罪责。”此事上报朝廷,朝廷赞许他。番阳出现严重饥荒,总管王都中取出官仓的粮食救济饥民,行省官员想治他擅自打开官仓的罪,王克敬说:“番阳离此地有千里之遥,等到行省发布命令,饥民将会饿死,他做了仁爱之事,而我们却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吗?”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被授予监察御史,不久调任左司都事。

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困不堪,王克敬于是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行省檄召王克敬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违背货运规定的人照例要收他们的货物,商人以风水无常为由进行辩解,有关部门不听从。王克敬说:“某货出某国,所在地有远有近,货物有轻有重,他们冒着重重险阻,出入于万死之中,放弃近路走远路,放弃重货运轻货,难道符合人情吗?”王克敬将这些情况详细呈报给皇上,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们感激他。被提拔为江西道廉访司副使,改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绍兴百姓食盐税五千引。第二年,被提拔为湖南道廉访使,调任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变,从海路运粮的船只有后到直沽的,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将粮食运回南方,行省想治督运官员的罪,命令他们又运回直沽。王克敬说:“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于是王克敬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入朝担任吏部尚书,奉命出使到淮安,从马上摔下来,在吴中养伤。

元统初年,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除富民承佃江淮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他的建议。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部门仍然每年征收大米,不够就混杂在松江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王克敬说:“匹夫随自己的意思献大米,求取名爵来求得一人的荣耀,如今他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经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让全郡的人都受此事的损害,国家的用度难道就少这一万石粮食吗?”详论此事,免除这项粮额。

元史王都中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都中,字元俞,福之福宁州人。父积翁为国信使,宣谕日本,遇害于海上。都中生三岁,从其母叶诉阙下,世祖闵焉,给驿券,俾南还,赐平江田八千亩、宅一区。已而世祖追念其父功,特授都平江路总管府治中,时年甫十七。僚吏见其年少,颇易之。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綮,皆愕眙不敢欺。昆山有诡易官田者,事觉,而八年不决,都中为披故牍,洞见底里,其人乃伏辜。吴江学舍久坏不治,而郡守阙,都中曰:“圣人之道,人所共由,何独守得为乎?”乃首募大家,合钱新其礼殿。秩满,改郴州路总管。郴居楚上流,溪洞徭獠往来民间,惮其强猾,莫敢与相贸易。都中煦之以恩,慑之以威,乃皆悦服。郴民染于蛮俗,喜斗争,都中乃大治学舍,作笾豆簠簋、笙磬琴瑟之属,使其民识先王礼乐之器,延宿儒教学其中,以义理开晓之,俗为之变。迁饶州路总管。年饥,米价翔踊。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都中于下等价减十之二,使民就籴。父老或以两岐之麦六穗之禾为献都中曰此圣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当遂以闻于朝以内忧去郡民生为立祠服阕,除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中书省臣奏国计莫重于盐策。乃如前除盐亭灶户,三年一比附推排,世祖旧制也。任事者恐敛怨,久不举行。都中曰:“为臣子者,使皆避谪,何以集事?”乃遍历三十四场,验其物力高下,以损益之,役既平而课亦足,公私便之。以疾致仕,至正元年卒。赠昭文馆大学士,谥清献。都中历仕四十余年,所至政誉辄暴著,虽古循吏无以尚之。又其清白之操,得于家传,所赐田宅之外,廪禄悉以给族姻之贫者,人尤以是多之。幼留京师,及拜许衡,即知所趋向。中年尤致力于根本之学,有诗集三卷。

译文:

王都中字元俞,福建福宁州人。父名王积翁,任国信使,到日本去宣谕,在海上遇害。都中七岁时,随其母到朝廷陈述其父往日本在海上遇害之事,世祖非常同情,给旅费让他们回南方,并赐平江田八千亩、住宅一所。不久世祖又感念其父功绩,特授王都中平江路总管府治中,此时都中年仅十七岁。同僚中因他年轻,很轻视他。都中遇到事情都进行分析,动辄抓住要害,因此,僚属感到惊愕,不敢欺骗他。昆山有用欺骗手段买卖官田的,事情暴露,然而八年没有裁断。都中为此阅读以往文书档案,查清楚事情真相,那些人才服罪。吴江学校房屋破败很久未修理,而郡守缺任,都中说:“圣人之道,大家遵守,为何只有一个郡守能做?”于是首先向豪富之家募捐,筹钱新修了典礼殿堂。任期满后,改任郴州路总管。郴州位于楚之上流,奚谷洞徭獠往来于民间,郴州百姓惧其强悍、狡猾,不敢与他们进行贸易,王都中爱护他们,施以恩泽,用威严震慑他们,于是徭獠都心悦诚服。郴州百姓受蛮人风俗影响,喜争斗,都中于是大建学舍,陈列笾豆簠簋,演奏笙磬琴瑟,教民学习古代先王的礼乐,并请宿儒进行教育,用义理开导他们,终于使他们的风俗有了改变。调任饶州路总管。遇饥荒,米价飞涨,官仓之米,分三等价,都中以下等米价减十分之二,让老百姓前去购买。父老们有人把两穗的麦子、六穗的.稻子献给他,都中说“:这是圣主的福兆,我不敢当。”就将此事奏于朝廷。因母丧离职,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服丧期满,官拜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中书省臣上奏国民生计莫重于盐。于是按照旧制设盐亭灶户,三年比一次,排定名次,这是世祖时的旧制。担任此事的人怕遭怨,很久都未进行。都中说:“当臣子的,假如都怕被指责,怎能做成一件事情?”于是走遍了三十四个盐场,检查其生产能力之高低,来决定减税或是增税,既完成了任务,课税也丰富了,公私对此感到有利。因身体有疾辞官回家,至正元年逝世。追赠昭文馆大学士,谥号清献。都中任官职四十余年,所到之处,政绩都极其显著,而治理郡县的业绩,即使是古代遵守理法的官吏也没有比他更好的。而他清白的情操,则是得自家传,除皇帝所赐予的田产和住宅外,朝廷分给的粮食和俸禄全都分给同族和亲戚中贫困的人,人们因此更加称赞他。幼年留于京师,待到拜许衡为师,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中年时期,更致力于根本之学,著三卷诗集。

《元史·良吏传·王艮》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艮,字止善,绍兴诸暨人。尚气节,读书务明理以致用,不苟事言说。淮东廉访司辟为书吏,迁淮西。会例革南士,就为吏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以岁月及格,授庐州录事判官。淮东宣慰司辟为令史,以廉能称。

历建德县尹,除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经历。绍兴路总管王克敬,以计口食盐不便,尝言于行省,未报。而克敬为转运使,集议欲稍损其额,以纾民力。沮之者以为有成籍不可改,艮毅然曰:“民实寡而强赋多民之钱,今死、徙已众矣,顾重改成籍而轻弃民命乎!且浙右之郡,商贾辐辏,未尝以口计也。移其所赋,散于商旅之所聚,实为良法。”于是议岁减绍兴食盐五千六百引。寻有复排前议者,艮欲辞职去,丞相闻之,亟遣留艮,而议遂定。

迁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绍兴之官粮入海运者十万石,城距海十八里,岁令有司拘民船以备短送,吏胥得并缘以虐民。及至海次,主运者又不即受,有折缺之患。艮执言曰:“运户既有官赋之直,何复为是纷纷也!”乃责运户自载粮入运船。运船为风所败者,当核实除其数,移文往返,连数岁不绝,艮取吏牍披阅,即除其粮五万二千八百石、钞二百五十万缗,运户乃免于破家。

除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吉之安福有小吏,诬民欺隐诡寄田租九千余石,初止八家,前后数十年,株连至千家,行省数遣官按问,吏已伏其虚诳,而有司喜功生事者,复勒其民报合征粮六百余石,宪司援诏条革去,终莫能止。艮到官首言是州之粮比元经理已增一千一百余石岂复有欺隐诡寄者乎准宪司所拟可也。行省用艮言,悉蠲之。艮在任岁余,以中宪大夫、淮东道宣慰副使致仕。卒年七十一。(选自《元史良吏传》)

译文:

王艮字止善,是绍兴诸暨人。他崇尚气节,读书务求其中的道理以达到使用它的目的,不随便加以评论。淮东廉访司征用书吏,调任淮西廉访司。时逢朝廷下令监察部门一律革除南方士人,王艮于是就到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做吏员,因任期达到了规定的期限,授任庐州录事判官。淮东宣慰司征用他做令史,以廉洁能干著称。

历任建德县尹,授两淮转运盐使司经历。绍兴路总管王克敬,认为按照人口数目征收盐税对百姓不利,曾经向行省建议,不见答复。后来王克敬担任运盐转运使,召集官员商议稍稍减少盐税数额,以宽舒民力。阻挠这一建议的人认为有既定的户籍,不可更改。王艮毅然说:“老百姓实际人数少而强行按照超过的人数多征盐税,如今迁移、死亡的已经很多,难道重视更改已经有的户籍却轻易放弃百姓的生命吗!何况浙江西部的'州县,商贾会集,也未曾按人口计算征税,将减少的盐税转移到浙江西部,分派到商贾聚集的州县,确实是一种好办法。”于是议定每年减少征收绍兴食盐五千六百引。不久又有人反对以前议定的结论,王艮准备辞职而去,丞相听说了这件事以后,急忙派人挽留王艮,因而他的建议也就确定了。

调任海道漕运都万户府经历。绍兴官粮需要转入海道运往京师的有十万石,绍兴城离海有十八里,每年命令官府征集的民船以备短途运送,官吏得以相互勾结坑害百姓。等运送到海边,掌管海运的人又不立即接收,造成折损短缺的弊病。王艮坚持说:“海路运户既有官府付给他们的费用,何以又要官府搞得这么纷纷扰扰呢!”于是责成海路运户自行将粮食送入海运船只,海运船只被大风所损坏的,应当予以核实后扣除粮食的数额,因为公文往返,拖延了好几年都没有把事情办成,王艮取来办事人员的文案查阅,当即免除了损失的粮食五万二千八百石,钱二百五十万缗,运户才免于破产。

授江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吉安路安福州有一个小吏,诬告百姓欺骗隐瞒了田租九千余石,起初只有八家被诬告,前后十几年,被牵连到的有上千家,行省多次派官员察问,小吏已经承认自己是欺骗诬告,而喜欢邀功生事的官吏,仍然强迫这些百姓交粮多征六百余石。廉访司引证诏书条款将此删去,但始终不能制止。王艮到任后,首先上奏:“安福州的田租,比原先治理时已经增加了一千一百余石,怎么还会有欺骗隐瞒的田租呢?按照廉访司所议定的意见就可以了。”行省采纳了王艮的建议,将多征的田租全部免除。王艮任职一年多,以中宪大夫、淮东道宣德副使退休。去世时七十一岁。

《元史·郭守敬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大父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荣使守敬从秉忠学。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元)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授提举诸路河渠。四年,加授银符、副河渠使。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先是,古渠在中兴者,一名唐来,其长四百里,一名汉延,长二百五十里。它州正渠十,皆长二百里,支渠大小六十八,灌田九万余顷。兵乱以来,废坏淤浅。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二年授都水少监。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议立水站,命守敬行视河北、山东可通舟者,为图奏之。

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浸以后天,议欲修正而卒。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①,分掌测验推步②于下,而命文谦与枢密张易为之主领,裁奏于上,左丞许衡参预其事。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③相符,比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既又别图高爽地,以木为重棚,创作简仪、高表,用相比覆。又作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又作《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诸仪互相参考。

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以恂为太史令,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十七年,新历告成。

二十八年,有言滦河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有言卢沟自麻峪可至寻麻林。朝廷遣守敬相视,滦河既不可行,卢沟舟亦不通,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

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议开铁幡竿渠,守敬奏:“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堰,广五七十步不可”。执正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成宗谓宰臣曰:“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七年,诏内外官年及七十,并听致仕,独守敬不许其请。自是翰林太史司天官不致仕,定著为令。延祐三年卒,年八十六。

(选自《元史·郭守敬传》,有删节)

(注)①日官:古代掌管天象历数之官。②推步:古人谓日月转运于天,犹如人之行步,可推算而知。③天度:周天的度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习:熟习。

B.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 行:出发。

C.既又别图高爽地,以木为重棚 图:谋求。

D.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 广:广度。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 执正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

B.浸以后天,议欲修正而卒 自永平挽舟逾山而上,可至开平

C.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 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

D.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 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父荣,通五经:“大父”,伯父。“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B.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汴京为北宋都城。这里的司天浑仪为张衡所造。《张衡传》记载:“(衡)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可佐证。

C.守敬首言:“首言”即议事时第一个发表意见。新历制订由张文谦、张易主领其事;从下文看,郭守敬的意见为二张所认可。

D.郭守敬是元朝杰出的科学家,创作简仪、高表和编成《授时历》,是他的两大重要贡献。根据选文,他获此成就的原因,主要有家学渊源、政府重视以及他本人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

13.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3分)

(2)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4分)

(3)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3分)

参考答案

10.C (A.“习”应为“学习”;B.“行”应为“巡行、巡视”;D.“广”应为“宽度”。)

11.B (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可不译。A.于:均为介词,在。C.以:均为动词,认为。D.其,均为代词,他的。)

12.D (A.“大父”指祖父。 B.这里的司天浑仪与张衡所造的浑天仪不同,文章明确指出,“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张衡是东汉人。C.“‘首言’即议事时第一个发表意见”不符合文意,“首言”在这里的意思是“首先认为”,是首先提出重要意见。)

13.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

参考译文: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祖父郭荣,精通五经、算数、水利。当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一同在州西紫金山学习,郭荣让守敬跟从秉忠学习。中统三年,张文谦推荐守敬去学习水利,郭守敬已表现出思维敏捷过人。(元)世祖召见,守敬当面陈述水利方面的6件事务。每陈奏一件事,世祖就感叹称是,说:“办事的人都像这样,那就没有白吃俸禄的了。”于是授守敬提举诸路河渠。中统四年,加授银符,出任副河渠使。至元元年(1264),跟从张文谦视察西夏。西夏这地方,在此之前,古渠在中兴,一名唐来,长400里,一名汉延,长250里。其他州郡主渠有10条,都长200里,支渠大小共68条,灌溉田地90000多顷。但兵乱以来,这些河渠被毁坏淤塞,河道水浅。守敬重新修建闸堰,使河网灌溉像往日一样。至元二年,郭守敬被授予都水少监的职务。至元十二年,丞相伯颜南征,打算建立水运站,命守敬视察河北、山东一带可通舟行船的地方,绘图奏报。

当初,刘秉忠认为自从辽、金开始施行的《大明历》已有二百多年,渐渐地与历象不符了,须加以修改,但未付诸实行就去世了。至元十三年,江南平定以后,世祖想采纳刘秉忠生前修改历法的建议。就让郭守敬与王恂,率领南方、北方的掌管天文的官员,分头观测推算,然后命张文谦与枢密使张易主管此事,裁定奏报,左丞许衡也参与其事。守敬首先认为:“制定历法的基础在于观测,而观测的工具首先要有仪表。现在用的司天浑仪,是宋代皇祐年间在汴京制造的,与此处的天度不相符,比量南北二极,大约差4度;表石因年深日久,也有偏斜。”守敬于是详尽考正它的偏失而纠正它。接着又另外选了一块高爽地,用木材修建了双重的棚,创作了简仪、高表,用来加以比照核实。又制造了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正方案、丸表、悬正仪、座正仪等。又制作了《仰规覆矩图》《异方浑盖图》《日出入永短图》,与上述众仪表互相参考。

至元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用王恂担任太史令,郭守敬担任同知太史院事。至元十七年,新的历法修订成功。

至元二十八年,有人说滦河可自永平驾船绕山而上,到达开平;有人说卢沟自麻峪可到寻麻林。朝廷派守敬去考察,实际上是滦河既不能行船,卢沟亦不可通航。守敬于是上奏有关水利11件事。世祖看了奏章后,高兴地说:“应当立即照此推行。”于是再设置都水监,使守敬主持这项工作。

大德二年(1298),世祖召守敬到上都,商议开挖铁幡竿渠,守敬上奏说:“山上洪水每年频频暴发,非修建宽50步至70步的大渠堰不可。”主事者吝惜工费,认为守敬是夸大其词,把渠堰的宽度缩小了1/3。第二年发大水,山洪往下灌注,渠小不能容纳,淹没了人畜屋舍,几乎漫及行宫。成宗对宰臣说:“郭太史真是神人,可惜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大德七年,皇上下诏朝廷内外的官员,凡年满70的,都可以退休,唯独不许守敬退休。从此以后,翰林院的太史司天官不能随意退休,成为定制。延祐三年(1316),郭守敬去世,享年86岁。

高克恭,字彦敬。父亨,字嘉甫,有时名。世祖时,台、省交章论荐。召对便殿,称旨,世祖欲官之。固辞,归老房山卒。

克恭传家学,于群经奥义,靡不研究。江南平,选授行台掾。从御史大夫相威入觐,世祖顾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赐钞二千五百贯。二十五年,入为监察御史。是时,桑哥秉政,擢克恭右司都事,克恭刚直不阿。明年,随使江淮行省,考核簿书文法,吏多媚上,务求严苛,克恭独持以平恕。

出为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公田七十五万顷,克恭视民所输,较私田增二十倍,奏言:“今吏民交困,宜讲求良法,保固邦本,不当重为烦扰,复循旧弊。”疏入,不报。有以朝命至杭增湖东夏税者,自执政以下皆取认状,独克恭不肯。比去,克恭徐语之曰:“吾才不逮子远甚,子昔官于此不能增,而谓吾能耶?子毋重瘠吾民。”事卒寝。

元贞二年,迁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时畅师文为佥事,克恭奏言:“师文历中外几二十年,臣资历尚浅,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况臣素兄事师文,一旦躐居其上,情实不安。”明年,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师文亦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人皆多克恭之让。【“高克恭,字彦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高克恭,字彦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克恭抵任,条上兴学校、选真才、汰冗官、增吏俸,慎刑狱五事。又言:“朝廷累放诏旨,议行贡举法,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

五年,敕克恭与直学士王约赈京师水灾,惠利周浃,民德之。克恭在刑部,与同官议事,不肯曲意附和。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

克恭诗自得天趣。画学米芾父子,后用李成、董元法,造诣精绝,尤工墨竹,与宋文与可齐名。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是时,桑哥秉政 秉:掌握

B. 克恭独持以平恕。 以:因为

C. 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 乃:才

D. 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 沮:阻止

7.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世祖顾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

世祖的顾问谋臣再三问他:“你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B. 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

师文的学问品行远超同辈人,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

C. 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

现在所到之处人才缺乏,应该设科取士,以求符合皇帝的旨意。

D. 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

等到离开刑部,凡是高克恭所定的规矩,官吏们都奉为标准。

A. 高克恭的父亲在当时很有名,却不愿意出来做官,到房山去养老,并死在了那里。

B. 高克恭发现浙西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民田高二十倍,便上疏解决了这个问题。

C. 为官期间,高克恭体恤民情,赈济灾民,改革吏制,不屈从权贵,深得百姓爱戴。

D. 高克恭博学多才,熟读经书,诗作自然成趣,绘画方面造诣很高,尤其擅画墨竹。

9.通观全文,“克恭刚直不阿”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

10. 文中第四段写道:“况臣素兄事师文,一旦躐居其上,情实不安。”意思是“况且我一向把师

文看成是自己的兄长,现在出任他的上级,实在于心不安”。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

对克恭不肯位居师文之上这一做法的看法。(200字左右)(12分)

参考答案:

6.B

7. A。[世祖再三询问他的情况,说:“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8. B。[高克恭上疏,并没有得到答复]

9.(4分)① 在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时,不肯为讨好上级而千方百计挑毛病。

②在江淮任职期间,为民着想,不同意增收湖东的夏税。

③在刑部时,和同事议事时,不肯曲意附和。

[评分标准:本题4分,答出一点得2分,2点得3分,答齐三点给4分]

译文:

高克恭,字彦敬。父亲高亨,字嘉甫,当时很有名气。世祖时,御史台、中书省交互向皇帝上书推荐他。世祖在便殿召见,高亨的回答很合世祖心意,世祖准备让他做官。高亨坚决推辞,到房山养老,死在那里。

高克恭继承家学,对于各种经典没有不做深入研究的。江南被平定后,克恭被选为江南御史台的吏员。跟随御史大夫相威觐见皇帝,世祖再三询问他的情况,说:“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赐钱二千五百贯。至元二十五年,调到御史台为监察御史。当时,桑哥掌管朝政,提升克恭为右司都事。克恭为人刚正不阿。第二年,随使者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同去的官吏为了讨好上级,多千方百计挑文书档案的毛病,只有克恭采取平稳宽容的态度。

外放任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有官田七十五万顷,克恭看到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起民田要高二十倍,便上奏说:“现在官吏和佃户都为此所困扰,应该研究好的办法,使国家基础稳固,不应该再增加烦扰,延续过去的弊端。”奏疏送上以后,没有答复。有人奉朝廷之命来到杭州,要增收湖东的夏税,从行省执政官员以下,都签字表示同意,只有克恭不肯。等到此人离开时,克恭慢慢地对他说:“我的才能比您差多了,您以前在这里做官时不能增税,您认为我能做这样的事吗?您不要想方设法使百姓穷困了。”事情最终了结。

(成宗)元贞二年,调任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当时畅师文是山南河北道的佥事。克恭上奏说:“师文在中央、地方任职近二十年,我的资历比他浅,师文的学问德行在同辈人中是出类拔萃的',不是我所能及,而且我一向把师文看成是自己的兄长,一旦出任他的上级,实在于心不安。第二年,才提升克恭为江南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师文也改任山东道,接着调为国子司业。人们都称赞克恭的谦让。克恭上任后,提出兴办学校,选拔真正的人才,淘汰冗官,增加官吏俸禄,对审讯判决要慎重从事等五项建议。又说:“朝廷屡次有诏要研究实行贡举法,但是权臣多结朋党,想方设法加以阻止。现在所到之处缺乏人才,应该设科取士,以求符合皇帝的旨意。”

五年,皇帝命克恭与直学士王约一同负责对京师遭受水灾地区的赈济工作,受益的百姓众多,百姓都感激他们。克恭在刑部时,和同事讨论问题,不肯随声附和。等到离开刑部时,凡是他所定的规矩,官吏们都奉为标准。

克恭创作的诗,自得自然之趣。他的画学米芾父子,后来又用李成、董元的画法,造诣很高,尤其擅长画墨竹,和宋代文同齐名。

高克恭,字彦敬。父亨,字嘉甫,有时名。世祖时,台、省交章论荐。召对便殿,称旨,世祖欲官之。固辞,归老房山卒。

克恭传家学,于群经奥义,靡不研究。江南平,选授行台掾。从御史大夫相威入觐,世祖顾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赐钞二千五百贯。二十五年,入为监察御史。是时,桑哥秉政,擢克恭右司都事,克恭刚直不阿。明年,随使江淮行省,考核簿书文法,吏多媚上,务求严苛,克恭独持以平恕。

出为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公田七十五万顷,克恭视民所输,较私田增二十倍,奏言:“今吏民交困,宜讲求良法,保固邦本,不当重为烦扰,复循旧弊。”疏入,不报。有以朝命至杭增湖东夏税者,自执政以下皆取认状,独克恭不肯。比去,克恭徐语之曰:“吾才不逮子远甚,子昔官于此不能增,而谓吾能耶?子毋重瘠吾民。”事卒寝。

元贞二年,迁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时畅师文为佥事,克恭奏言:“师文历中外几二十年,臣资历尚浅,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况臣素兄事师文,一旦躐居其上,情实不安。”明年,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师文亦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人皆多克恭之让。【“高克恭,字彦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高克恭,字彦敬”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克恭抵任,条上兴学校、选真才、汰冗官、增吏俸,慎刑狱五事。又言:“朝廷累放诏旨,议行贡举法,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

五年,敕克恭与直学士王约赈京师水灾,惠利周浃,民德之。克恭在刑部,与同官议事,不肯曲意附和。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

克恭诗自得天趣。画学米芾父子,后用李成、董元法,造诣精绝,尤工墨竹,与宋文与可齐名。

(选自《新元史高克恭列传》,有删改)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是时,桑哥秉政 秉:掌握

B. 克恭独持以平恕。 以:因为

C. 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 乃:才

D. 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 沮:阻止

7. 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世祖顾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

世祖的顾问谋臣再三问他:“你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B. 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

师文的学问品行远超同辈人,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

C. 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

现在所到之处人才缺乏,应该设科取士,以求符合皇帝的旨意。

D. 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

等到离开刑部,凡是高克恭所定的规矩,官吏们都奉为标准。

A. 高克恭的父亲在当时很有名,却不愿意出来做官,到房山去养老,并死在了那里。

B. 高克恭发现浙西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民田高二十倍,便上疏解决了这个问题。

C. 为官期间,高克恭体恤民情,赈济灾民,改革吏制,不屈从权贵,深得百姓爱戴。

D. 高克恭博学多才,熟读经书,诗作自然成趣,绘画方面造诣很高,尤其擅画墨竹。

9.通观全文,“克恭刚直不阿”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

10. 文中第四段写道:“况臣素兄事师文,一旦躐居其上,情实不安。”意思是“况且我一向把师

文看成是自己的兄长,现在出任他的上级,实在于心不安”。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

对克恭不肯位居师文之上这一做法的看法。(200字左右)(12分)

参考答案:

6.B

7. A。[世祖再三询问他的情况,说:“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

8. B。[高克恭上疏,并没有得到答复]

9.(4分)① 在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时,不肯为讨好上级而千方百计挑毛病。

②在江淮任职期间,为民着想,不同意增收湖东的夏税。

③在刑部时,和同事议事时,不肯曲意附和。

[评分标准:本题4分,答出一点得2分,2点得3分,答齐三点给4分]

译文:

高克恭,字彦敬。父亲高亨,字嘉甫,当时很有名气。世祖时,御史台、中书省交互向皇帝上书推荐他。世祖在便殿召见,高亨的回答很合世祖心意,世祖准备让他做官。高亨坚决推辞,到房山养老,死在那里。

高克恭继承家学,对于各种经典没有不做深入研究的。江南被平定后,克恭被选为江南御史台的吏员。跟随御史大夫相威觐见皇帝,世祖再三询问他的情况,说:“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赐钱二千五百贯。至元二十五年,调到御史台为监察御史。当时,桑哥掌管朝政,提升克恭为右司都事。克恭为人刚正不阿。第二年,随使者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同去的官吏为了讨好上级,多千方百计挑文书档案的毛病,只有克恭采取平稳宽容的态度。

外放任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有官田七十五万顷,克恭看到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起民田要高二十倍,便上奏说:“现在官吏和佃户都为此所困扰,应该研究好的办法,使国家基础稳固,不应该再增加烦扰,延续过去的弊端。”奏疏送上以后,没有答复。有人奉朝廷之命来到杭州,要增收湖东的夏税,从行省执政官员以下,都签字表示同意,只有克恭不肯。等到此人离开时,克恭慢慢地对他说:“我的才能比您差多了,您以前在这里做官时不能增税,您认为我能做这样的事吗?您不要想方设法使百姓穷困了。”事情最终了结。

(成宗)元贞二年,调任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当时畅师文是山南河北道的佥事。克恭上奏说:“师文在中央、地方任职近二十年,我的资历比他浅,师文的学问德行在同辈人中是出类拔萃的,不是我所能及,而且我一向把师文看成是自己的兄长,一旦出任他的上级,实在于心不安。第二年,才提升克恭为江南行御史台治书侍御史,师文也改任山东道,接着调为国子司业。人们都称赞克恭的谦让。克恭上任后,提出兴办学校,选拔真正的人才,淘汰冗官,增加官吏俸禄,对审讯判决要慎重从事等五项建议。又说:“朝廷屡次有诏要研究实行贡举法,但是权臣多结朋党,想方设法加以阻止。现在所到之处缺乏人才,应该设科取士,以求符合皇帝的旨意。”

五年,皇帝命克恭与直学士王约一同负责对京师遭受水灾地区的赈济工作,受益的百姓众多,百姓都感激他们。克恭在刑部时,和同事讨论问题,不肯随声附和。等到离开刑部时,凡是他所定的规矩,官吏们都奉为标准。

克恭创作的诗,自得自然之趣。他的画学米芾父子,后来又用李成、董元的画法,造诣很高,尤其擅长画墨竹,和宋代文同齐名。

[《新元史高克恭列传》原文及翻译]

元史太平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太平,字允中,初姓贺氏,胜之子也。后赐姓蒙古氏,名太平。太平资性开朗正大,虽在弱龄,俨然如老成人。始袭父职。元统初,迁御史中丞。时中书有参议佛家闾者,检人也。

御史劾其罪,时宰庇之,事寝不行。太平辞疾卧家。至正二年,诏起为中书参知政事,辞。

进右丞,又辞。会御史祁君璧复劾佛家闾,黜之,乃起就职。辽、金、宋三史久未克修,至是太平力赞其事,为总裁官,修成之。时粟贵而金银贱,太平请委官收市之,所得不赀,其后兵兴,卒获其用。七年,朵而只为左丞相,请于帝日:“臣藉先臣之荫,蚤袭位国王,昧于国家之理,非得太平不足与共事。”十一月,拜太平左丞相,朵而只为右丞相。明年正月,诏修后妃、功臣传,特命太平同监修国史。太平请僧道有妻子者勒为民以减蠹耗,给校官俸以防虚冒,请赐经筵讲官坐以崇圣学,立行都水监以治黄河。是时,天下无事,朝廷稽古礼文之典,有坠必举。河南盗起,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十七年五月,召为中书左丞相。二皇后与皇太子谋,欲内禅,遣宦者谕意于太平,太平不答。皇后又召太平至宫中,举酒申前意,太平依违而已。未几,诏拜太傅,俾归奉元。帝欲以伯撒里为丞相,伯撒里曰:“陛下必以命臣,非得太平同事不可。”于是密旨令伯撒里留太平毋行。皇太子恶其复留也,令御史大夫普化劾太平故违上命,当正其罪。搠思监因诬奏之,安置土蕃,寻遣使者逼令自裁。太平至东胜,赋诗一篇,乃自杀。年六十三。

(节选自《元史太平传》)

译文:

太平字允中,最初姓贺,是贺胜的儿子。后赐蒙古姓氏,名太平。太平性情开朗,光明正大,虽然年幼却俨然如老成持重之人。太平最初承袭父职。(顺帝)元统初年,升任御史中垂。当时中书省有个叫佛家间的参议,是个奸怪小人,御史弹幼他的罪行,当时的宰相庇护他,事情就被搁置下来,太平(因此)借口有病回家休养。至正二年,朝廷委任他为中书参知政事,他推辞。提升他为中书右垂,又推辞。恰逢御史祁君璧又弹幼佛家间,皇帝罢免了佛家闾,太平这才入朝就职。辽、金、宋三朝史书长期没有编写完成,这个时候太平竭力赞助这件事,亲任总裁官,完成了三部史书的编修。当时市场上粮食昂贵而金银低贱,太平请求委派官员去收购金银,得到的金银不可计量,后来战事兴起,这些金银最终派上了用场。(至正)七年,朵而只为左垂相,他向皇帝请求说:“我凭借先人的.恩荫,早早地世袭国王,并不明白治国的道理,除太平之外(其他人)不足以共事。”十一月,拜太平为左丞相,朵而只为右垂相。第二年正月,(顺帝)诏令修幕后妃、功臣传,特命太平一起监修国史。太平奏请勒令有妻子儿女的僧道还俗为民以减少财物的消耗,发放官体时加以核查以防止冒领,请求赐给经筵讲官座位以尊崇圣贤之学,设立行都水监来治理黄河。当时天下平安无事,朝廷稽考古代记录礼仪的典籍,凡有缺失太平一定会指出来。河南盗贼蜂起,皇上下令太平为淮南行省左垂相,总领各路兵马,屯驻于济宁。当时诸军在外日久,苦于粮怕不能接续供应,太平命有关部门给驻军发耕牛农具来种麦子,从济宁到海州,百姓不被骚扰而部队赖此得到周济。(至正)十七年五月,被召为中书左垂相。二皇后(奇氏)与皇太子谋划,打算要皇帝让位给皇太子,派宦官去告知太平这个意思,太平不回答。皇后又召太平至宫中,设宴敬酒,再次申明前面的意思,太平仍模棱两可。不久,下诏拜他为太傅,让他回奉元去。皇帝想任命伯撒里为垂相,伯撒里推辞说:“如果陛下一定要任命我为相,刀卜非得太平与我共事不可。”于是皇上密令伯撒里留住太平不让他走。皇太子痛恨他又要留在京城,就令御史大夫普化弹动太平故意违背圣意,应当将其治罪。捆思监趁机诬告他,安置他到土蕃,不久又派使者去逼他自杀。太平走到东胜,赋诗一首,就自杀了。终年六十三岁。

THE END
0.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礼记大学原文及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大学》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jvzq<84yyy4dj~xcp0ipo8jqpmlcx496:970qyon
1.文言现象+翻译+把关题2020(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 3.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四)状语后置 1.在止于至善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三、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jvzquC41o0}eh|0pgz0fxh322:2;<:50jzn
2.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精选5篇)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高中;尝试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在高考语文全国卷及各地试卷中均占有很大分jvzquC41yy}/3vnujw4dqv4jcq}fp8639;9:0qyon
3.ChatGPT对中国古文的理解不加标点的原文,ChatGPT用现代中文给我们解释了一下这一段落的意思: 再发挥其总结能力,给我们概述一下: 我们将专家点校的版本让ChatGPT用现代中文概述一下: 再用英文表述一下: 文言文到英文再到文言文 检验翻译工具是否成熟的一条铁律是:将A语言的文字翻译成B语言,再将翻译的B语言翻译成C语言,经过多次翻译之后jvzq<84fj0xve7jfw0io1|ii1~x1kkegd988k6f9691hj;h536ce;k8g4i:77mvo
4.《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jvzquC41okv/{~|gpoo/exr1ujodk8|gp{goyns13567;B;0jvsm
5.高二文言文归去来兮辞翻译及原文高二文言文归去来兮辞翻译及原文 【#高二# #高二文言文归去来兮辞翻译及原文#】《归去来兮辞》是晋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无忧考网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二文言文归去来兮辞翻译及原文》,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原文 篇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jvzquC41yy}/7:yguv4og}4ujq}039=587:90qyon
6.《祖莹偷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这则短文记叙了祖莹自幼夜以继日勤奋苦读的事迹。他深夜偷读,勤奋刻苦,学有所成,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祖莹偷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父季真,位中书侍郎、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jvzquC41o0vynsok0ipo8xjkeo0yns{cp}fp8;;;9940qyon
7.文言文《周公诫子》原文及翻译导语:《周公诫子》:中国著名的古训。选自《韩诗外传》。说的是周公告诫儿子立国的道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言文《周公诫子》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 【原文】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jvzquC41ycozw7jp58?/ew4hcpj1:;:7:?27<=c42>10qyon
8.2023年初中文言文《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文言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同:鳏) jvzq<84yyy4{jxsimcu/exr1g1814;6448575j>6g69chj:80unuou
9.《曾子杀彘》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曾子杀彘》文言文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在教育子女,还是做人,要注意言传身教,不能以欺骗作为手段,做任何事都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样才能获得他人信任。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jvzquC41o0vynsok0ipo8xjkeo0yns{cp}fp8::77740qyon
10.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齐桓晋文之事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原文 齐桓晋文之事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nbp‚zejcthuqn186;:3?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