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二十)

认证主体:潘**(实名认证)

IP属地:浙江

下载本文档

1、中庸全文、注释及译文(二十)下一章(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原文】 诚者,自成也(1);而道,自道也(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于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3),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4)之宜也。【注释】 (1)自成:自我成全,也就是自我完善的意思。(2)自道(dao):自我。【译文】 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所以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

2、适宜的。【读解】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 这里把智、仁与真诚的修养结合起来了。因为,真诚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事物的根本规律,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真诚从细的方面来说,是自我的内心完善。所以,要修养真诚就必须做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而要做到这个点既要靠学习来理解,又要靠实践来实现。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真诚的外化问题,也就是说,真诚不但仅像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是一种主观内在的品质,自我的道德完善,而是还要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物当中去。作一个形象的比喻,倒正好用得上我们以前常爱引用的那句话:“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彻底解放无产阶级自己。” 自己解放了,全人类都解放了,世界也就大同了。自己真诚了,他人真诚了

3、,真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也就美好无欺了。 说到底,还是真诚的奇妙神功。 下一章(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原文】 故至诚无息(1),不息则久,久则征(2),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3)。如此者,不见而章(4) 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5):其为物不贰(6),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7),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8)而不重,振(9)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10)

4、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11),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12)!”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注释】 (1)息:止息,休止。(2)征:征验,显露于外。(3)无疆:无穷无尽。(4)见(xian):显现。章:即彰,彰明。(5)一言:即一字,指“诚”字。(6)不贰:诚是忠诚如一,所以不贰。(7)斯:此。昭昭:光明。(8)华岳:即华山。(9)振:通“整”,整治,引申为约束。(10)一卷(quan)石:一拳头大的石头。卷:通“拳”。(11)不测:不可测度,指

5、浩瀚无涯。(12)诗云:以下两句诗均引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维,语气词。放(wu)语气词。穆,长远。不已,无穷。不显,”不”通“丕”,即大;显,即明显。【译文】 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能够与地相比,高大光明能够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 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则,简直能够用一个“诚”字来囊括:诚本身专一不二,所以生育万物多得不可估量。大地的法

6、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今天我们所说的大,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上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问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大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在上面储藏。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珍珠珊瑚等值价的东西都在里面繁殖。 诗经说,“天命多么长远啊,

7、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真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真也是没有止息的。【读解】 “生命不息,冲锋不止。”这是军人的风范。 生命不息,真诚不已。这是懦学修身的要求。不仅不已,而且还要显露发扬出来,达到悠远长久、广博深厚、高大光明,从而承载万物,覆盖万物,生成万物。而这正是天地的法则,说穿了,还是由真诚的追求而达到与天地并列为三的终极目的。这使人想到诗人屈原在桔颂里的咏叹:“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实质上足一种巨人哲学,一种英雄主义追求。 这种哲学,这种追求在过去的时代里一直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止统。直到现代主义兴起,市场经济发达,一种”非英雄化”、“非英雄主义”的思潮出现,这种哲学,这种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中庸》全文及翻译.docx《中庸》全文及翻译.docx 14页内容提供方:13802113087470 大小:29.14 KB 字数:约1.12万字 发布时间:2024-04-18发布于天津 浏览人气:2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中庸》全文及翻译.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61653?4832734;6552713::0ujzn
1.朱熹的《中庸章句序》原文及译文第一部分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则思去圣远而异端其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 【译文】 中庸是因为什么而被写出来的呢?中庸的作者子思担忧关于道的学问失传,所以才写了这些文字,以便使道的学问流传后世。 jvzquC41yy}/lrfpuj{/exr1r1;68>6f39>fho
2.王中江2、《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修订版),三联书店,2021年; 六、译文 3、《日本人的政治意识》、《东洋人的思维方法》(译文),载《现代国外哲学社会科学》,14、《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哲学的终极关怀》,载《冯友兰先生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3年。 15、《华夷与神夷之辨》,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jvzquC41yy}80ƒw0gjv0ls1|jkywn4kphu039:913:2;7mvo
3.《中庸》大德原文带拼音解释译文 孔子说:“舜,他是孝道的典范,他的德行堪称圣人,他的地位是尊贵的天子,他的财富是无尽的天下。在宗庙中,人们对他进行祭祀,他的子孙代代都维护着他的功业。” 因此,拥有大德的人必定能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得到其应得的报酬,留下其应有的名声,享有其应享的寿命。因此,天地所生之物必定因其资质而受到尊重、jvzquC41iwuywn3jvvvdp7hqo1nuou4dqqq0VKRGW[G[1Y\OG0yivvq
4.中庸全文1到33章原文阅读中庸全文1到33章原文阅读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 #中庸全文1到33章原文阅读#】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下面是©无忧考网分享的中庸全文1到33章原文阅读。欢迎阅读参考!1.中庸全文1到33章原文阅读 第01jvzquC41yy}/7:yguv4og}4ujq}039:67;>30qyon
5.中庸之道: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就是上达圣贤资深的君子贤人,将中庸之道做到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他也有深究不透的问题。因为中庸道德义在随机应变,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死规矩,因为世事无常,道无常道。 中庸道德行施与运用是在道德与智慧的权变之中随机应变,此一时,彼一时。《大学》中说:“唯道不于常,善道者得之,不善道者失之。”说的正jvzq<84yyy4djrscmqth|r3qti5ecsncvct04969275u49692783a:87;38/j}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