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期档,《封神》大火,很多观众见证了国民神话的史诗级魅力。
众多细节让人津津乐道,而当纣王背信弃义,“比干掏心”让妲己吃下,银幕下的我不期然被击中。
因为这一情节,至今已有三个版本,和流行认知中“妲己设计害比干”不同,电影做了颠覆性的改编:比干主动剖心,以证实苏妲己的狐妖身份。
《封神》剧照
而《史记·殷本纪》,更早地记录了这个故事的原初版本。
原文记载:“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
短短几句,开启了后人各种各样的想象,但纣王的暴虐,才是这个故事的真相。换句话说,纣王的言行,让比干剖心成了一个原型:“妲己设计害比干”的潜台词是红颜祸水,比干主动挖心,就是忠臣以死相谏。
《封神演义》剧照
《史记》让我们减少“受骗”的几率。另外,它的人文色彩,始终令人着迷。
纣王时期,历史由商向周演进,《史记》的叙述清晰呈现了一点,即古人崇尚鬼神、祭祀的文化,正向人伦的秩序转折。这为宋元话本、明代小说,乃至今天的电影,开放了想象的空间、奠定了神话的可能。
封神演义中的占卜、部落图腾和道教神仙体系,就是华夏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本。
可以说,读《史记》,让我们更懂自己的历史,更懂自己的文明。
唐代文学家韩愈,将《史记》视为作文的范本。
金圣叹评《屈原贾生列传》时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
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大家钱穆,不仅自己能背诵,还要求子女熟读。
在今天,我们读《史记》,依然很有意义。
如《一代宗师》的台词,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史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代宗师》剧照
第一,以史为镜,它让人看清自我。
譬如李斯。年少时谨小慎微,像谷仓中的老鼠一样安身立命。
青年时,学习帝王之术,终于被秦王赏识。到秦始皇时期,他已走上人生巅峰。但“物禁大盛”,他是有明确危机意识的。等到秦始皇驾崩,赵高对李斯威逼利诱,他终没有逃过“重爵禄”的私心,最后直落了个“被五刑死、夷三族”的命运。
用后来人的眼光看,不难分辨:一时的得失,让李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他或许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究竟要走什么样的路。
《荆轲刺秦王》剧照
第二,走出“我执”,看到更大的天地,懂得变通。
项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于完全可以战胜的刘邦,他一步步丢尽先机。坦率天真、不用心计,与缺乏政治谋略、衣锦还乡的自负、执迷于“霸王之业”的局限,二者两相对照,透出一股骨子里的悲怆。
太史公对项羽的点评,说尽了今人的愤恨与惋惜:
项羽居功自傲、强逞个人智慧,觉得自己干的是霸王的事业,想用武力统治天下。结果五年就把政权丢掉了,自己也身死东城。不知反思,竟然还感慨“不是战争的过错,是老天要亡我啊!”
对自身、对时局的认识有限,这两个人物最终走向悲剧性的命运。
《王的盛宴》剧照
再者,《史记》是一部永不过时的人性百科全书。
廉颇“负荆请罪”,是文臣武将的惺惺相惜;陈涉以“鸿鹄之志”,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诘问;毛遂向平原君自荐,留下一段君子与才子的佳话。
置换到今天的语境,这些凡人的、将相的和默默无闻者的故事,彰显了不同立场、阶层和利益背景之间,永远有超越性的原则,可用来处理矛盾、解决冲突。
《史记》会告诉你一些颠扑不破的至理:“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经过生死之难,才知道交情的深浅;经过贫富转变,才知道人家和你交往的心态;经过贵贱变化,才能看出交情的真假。
这部历史巨著铺排出让现代人念念不忘的种种历史传奇:卧薪尝胆、破釜沉舟、鸿门宴……人与时代的聚散离合、兴亡盛衰,尽现纸面。
这些流传至今的精神遗产,应当不仅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供人品评回味之余,它更能滋养我们的人生。作为“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格局、气度和见识,自然无出其右。
但《史记》并不好读。
全书约52万字,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史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医术、占卜等,可谓一部文化的宝藏。你也许会问:
怎么读?——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怎么理顺各种体例、各篇章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进入《史记》?
跟谁读?——《史记》版本众多,选用哪个版本才能拥有更可靠的、扎实全面的《史记》译注和评论?
读什么?——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读《史记》,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比如怎么辩证地看司马迁的“一家之言”?
这一次,为了帮助大家解决读不懂、读不深、读不透《史记》的问题,三联中读携手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导韩昇,特别开设了韩昇·《史记》共读营,希望花8周的时间,从“时间+空间”双重维度,带你读透《史记》,全面解构中国历史的DNA。
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将获得我们精心挑选的超值福利!
现在下单韩昇·《史记》共读营,即可额外获得价值498元的《史记》9册精装实体书!
我们比较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史记版本,选出了这套全本无删减、注译权威、装帧精良,岳麓书社出的《史记》实体书给大家。
权威版本+权威老师+社群服务,一次性解决你“不知看哪个版本”“不知如何读”“没有动力啃完大部头”的三重问题!
▼点击下图,立即参与
从复旦大学到《百家讲坛》他的课有几百万人听
韩昇曾在三联中读开设多门历史相关的专题课程,播放量超500万,长期霸占热播榜第一的位置,是最受听众喜爱的主讲人之一。
在这次的训练营中,韩昇老师将用8周的时间,以直播答疑+录播的形式陪伴大家。
史学世家出身,潜心钻研40余年学识渊博,通晓旁科
韩昇的父亲韩国磐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奠基者之一,被誉为“一代宗师,史学泰斗”。父亲的言传身教使韩昇对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出身史学世家的他,9岁就开始读《史记》,潜心钻研40多年。
韩昇说,《史记》对他的影响是最深远的,不仅是年幼时的熏陶和学习,更在后来的求学和治学道路,甚至是做人的态度和格局。
继承父亲经济史眼光,从历史研究到基因科学,他会跨学科来讲。因此这不仅是一个纯历史共读计划,还包括:地理、哲学、政治、社会、文学……
走遍《史记》现场,透视“史料”无限接近历史真相
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他知道想要学有所成并不容易,为了读懂日本的学术书,他学习日语,后来如愿出国留学日本。身为20世纪80年代最早的一批“背包客”,他以司马迁和《史记》人物为榜样,遍览东亚历史遗迹,透视“史料”,试图接近历史真相。
他说:“我讲历史的信心在于,我讲的地方,都曾经去过。我闭着眼睛就可以感受到千年前战争发生的现场感,这种场景感,我也可以传达给你。”
学生评价他:“韩老师并不直接传递某种历史观,而是教给听众一种对历史的思辨力。”
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从文学名著角度切入,我们打算用整整8周的时间,从常被忽略的“夏、商、周本纪”出发,还补充了有关中国山川地理的记述,从“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上解读《史记》。
作为非专业研究者,无需将《史记》从头到尾逐字细读。你也无需具备文言基础或历史基础,共读营将依据韩昇老师的讲课重点,区分安排重点精读选段和延伸的泛读篇目。带领大家8周攻克52万字大部头最精髓的部分。
8周安排如下:
在主讲人“制定阅读计划+筛选精读泛读文本+视频导读+直播互动”之外,我们还有专业背景的助教全程“陪伴阅读+组织讨论”,保证你学有所获,顺利完成阅读计划。
我们的共读社群永不解散,希望更多读者以此为起点,了解、爱上经典著作,和思想的同道者一起同频共振、随心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