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全诗赏析古文岛

译文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注释笑:在这里不是嘲笑,在这里突出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孰:谁。为:同“谓”,说,认为。汝:你。知:zhì,通假字。“知”通“智”聪明、智慧。

赏析这句话以两小儿的口吻,巧妙地质疑了成人的智慧,表达了孩子天真无邪、敢于挑战权威的特点,语言诙谐,富有童趣。

一、词类活用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

二、通假字知:通“智”,智慧。

三、一词多义1、其:⑴指示代词,“那”——及其日中如探汤。⑵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问其故。

2、为:⑴通“谓”,说——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⑵是——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四、古今异义1、盘盂:古义:过去吃饭的碗、盘子。圆的为盘,方的为盂。今义:用来装痰、人的排泄物的盘子。

从太阳中心点到地球表面上的一个固定点来说,肯定是早上距离长、中午距离短。只不过这点距离的变化并不足以导致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两小儿辩日”中讲的那个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能为力。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⒈你怎么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

两小儿讥笑孔子固然不对,但从另一方面,博学多闻的孔子尚且不能解答,侧面反映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以要活到老学到老。

⒉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同上问题意义大致相同,说明人要活到老学到老。

1.两个通假字,都在最后一句:为——谓——说,知——智——智慧。

2.其——指代两小儿辩日这件事 及——等到 决——决断,判断,决定

沧沧——天气寒凉的感觉

3.我认为太阳刚出时距离人近,而太阳到中午时距离人远。

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先写两个小孩分别就太阳距离人的远近鲜明地提出看法,引人思考。

接着又分别摆出根据。两人互不相让,都使用反问句式,扣住了题目中的“辩”字,增强了论辩性。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太阳什么时候离人们近些?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作业: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⑴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⑵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⑶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THE END
0.知乎UIC会英语就能当翻译?机翻要上位?ATSer要坐不住了ATS师生参加“上海交通大学应用语言及翻译国际研讨会” 应用翻译专业科普环节 问题一:“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翻译会代替人工翻译吗?” 现阶段的机器翻译尚未能完全解决语言学上的问题,且难以对影响语言的因素(如文化、情感等)加以考虑,时常 使译文生涩拗口。在最近一次博鳌论坛中,原本官方要采用机器翻译,结果会议开始jvzquC41hjyt0~ne0gjv0ls1kplp1:684193;@3jvo
1.齐方永:简书大学介绍简书大学(Jianshu University),是一所有灵魂的大学。 有灵魂的大学,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知道自己怎样生存和发展,知道自己该做的和不该做的和不做的。 大学的使命就是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培养人才。大学是世界文化、科学知识的宝库和研究中心。 jvzquC41yy}/lrfpuj{/exr1r1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