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高三》将视角瞄向了高三学子这个特殊的群体,以福建省武平县一中2005届学生林佳燕的日记为主线,从暑期补习、高三上学期、下学期、体检直至高考、录取,全过程地记录了高三(7)班学生及班主任王锦春在高三整年的学习、生活以及他们勇敢面对高考带来的种种压力、无所畏惧的心路历程。
在《高三》中,可能你无法看到你的面孔,但是你却可以从中找到你的影子。
高三时的晨读,考试不好哭鼻子,成堆的复习资料,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都让我们想到自己高三的生活,这就是“真实”,也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但在某些细节上,如班主任王锦春有时会不自觉的对着镜头发一句感慨,学生及家长在摄像机的关注下,也会不自觉的有表演意识,以社会规范所需的面目出现。同时正如导演所说,由于没有女性拍摄助手,对女生的镜头关注就比较少,这无疑没能给这个女生居多的文科班级最全面的反映。这些都是
《高三》这部纪录片真实性方面的“瑕疵”。
在《高三》中,导演营造了两条脉络贯穿全片,一条明线,是以高考为目标的生活流;还有一条暗线,林佳燕的日记。通过这一明一暗两条线,全片提供给观众的信息是敞开的,而不是封闭的、绝对的,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观众会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知识对纪录片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接受。正如伽达默尔所说:“说到底,一切解释都是自我解释。”而记录者的价值恰恰在于通过冷静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从千变万化的现象中发现本质和意义,展
现给观众所看不到的东西,表达一种纪录者要达到的抒情或诉求。没有主观创作,就不可能有纪录片的创造性成果。《高三》中提体现出的那种冷冷的沉重感和忧患意识,除去职业意识的延伸,无疑也与创作者本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有着极大关联。
记录片的“创造”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如何用DV机对影像时代进行冷静的记录,并将各种素材编辑为主线清楚,有起伏、有细节、有高潮的记录片,以事说人,以情动人,就是纪录片导演需要用艺术的眼光进行再创作的。纪录片也是选择的艺术,体现了编导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驾驭节目结构的能力。《高三》中,林佳燕读日记的画外音、歌曲《那些花儿》,班主任的“热”与学生的“冷”这种对比和对立等,都是艺术性的体现。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艺术,一方面要有“画面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另一方面,由于观众每天都在面对着生活,所以要想让普通的生活画面具有超过画面本身的能力,就要对画面进行艺术的加工,从而使影像具有一种审美性。对于纪录片这种特殊形式的影像艺术而言,只有达到思想与艺术的审美统一,才能够称之为优秀的纪录片。
纪录片是记录生活的片子,这就决定了它是无法回避主观思辨的,没有创造者独立思考的纪录片是没有灵魂的。《高三》伴随着朴树那首清新淡然的歌曲《那些花儿》开始和结束,但这些处在花季年华的少年们真的能像“花儿”一样开放吗?影片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在《高三》里,我们看到一种对立,一种分裂:正常的学习教育与高考录取率;日常语言与异化了的学科语言;个体的思想情绪与高考压倒一切的总目标;学生的青春萌动与规章制度;
王锦春的“热”与学生的“冷”.…一切艺术都要反映社会现实,承担社会责任。在记录片《高三》放映后,社会给武平一中扣上了“应试教育”的帽子,同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试教育对于中国学生,尤其是山区或贫穷地区的学生,或许就是一生中惟一一次获得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如果没有应试教育,相信绝大多数贫穷或山区学生将更不可能进入大学。这也是思辨性矛盾的体现。《高三》无疑给观众提供了一种独立思维,独立表达的空间,提供了多一
种看待社会的方法。
由此可见,《高三》,这部“看到每个人的影子”的纪录片不仅保持了真实可信、全面客观,而且创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了艺术性和思辨性的加工,从而带给每个人情感的共鸣,对那段刻骨铭心经历的回忆,深沉的思考和激荡的感动,当这些影像激发出一种责任、一种良心、一种思索抑或一种激情时,我们的历史才不至于因为缺失了这些鲜活的生命形态而变成一些空洞的训条。也因为此,生命才有了多样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