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纪录片分析

纪录片《高三》将视角瞄向了高三学子这个特殊的群体,以福建省武平县一中2005届学生林佳燕的日记为主线,从暑期补习、高三上学期、下学期、体检直至高考、录取,全过程地记录了高三(7)班学生及班主任王锦春在高三整年的学习、生活以及他们勇敢面对高考带来的种种压力、无所畏惧的心路历程。

在《高三》中,可能你无法看到你的面孔,但是你却可以从中找到你的影子。

高三时的晨读,考试不好哭鼻子,成堆的复习资料,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都让我们想到自己高三的生活,这就是“真实”,也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但在某些细节上,如班主任王锦春有时会不自觉的对着镜头发一句感慨,学生及家长在摄像机的关注下,也会不自觉的有表演意识,以社会规范所需的面目出现。同时正如导演所说,由于没有女性拍摄助手,对女生的镜头关注就比较少,这无疑没能给这个女生居多的文科班级最全面的反映。这些都是

《高三》这部纪录片真实性方面的“瑕疵”。

在《高三》中,导演营造了两条脉络贯穿全片,一条明线,是以高考为目标的生活流;还有一条暗线,林佳燕的日记。通过这一明一暗两条线,全片提供给观众的信息是敞开的,而不是封闭的、绝对的,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观众会结合自己的情感、经历、知识对纪录片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接受。正如伽达默尔所说:“说到底,一切解释都是自我解释。”而记录者的价值恰恰在于通过冷静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从千变万化的现象中发现本质和意义,展

现给观众所看不到的东西,表达一种纪录者要达到的抒情或诉求。没有主观创作,就不可能有纪录片的创造性成果。《高三》中提体现出的那种冷冷的沉重感和忧患意识,除去职业意识的延伸,无疑也与创作者本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有着极大关联。

记录片的“创造”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如何用DV机对影像时代进行冷静的记录,并将各种素材编辑为主线清楚,有起伏、有细节、有高潮的记录片,以事说人,以情动人,就是纪录片导演需要用艺术的眼光进行再创作的。纪录片也是选择的艺术,体现了编导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驾驭节目结构的能力。《高三》中,林佳燕读日记的画外音、歌曲《那些花儿》,班主任的“热”与学生的“冷”这种对比和对立等,都是艺术性的体现。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艺术,一方面要有“画面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另一方面,由于观众每天都在面对着生活,所以要想让普通的生活画面具有超过画面本身的能力,就要对画面进行艺术的加工,从而使影像具有一种审美性。对于纪录片这种特殊形式的影像艺术而言,只有达到思想与艺术的审美统一,才能够称之为优秀的纪录片。

纪录片是记录生活的片子,这就决定了它是无法回避主观思辨的,没有创造者独立思考的纪录片是没有灵魂的。《高三》伴随着朴树那首清新淡然的歌曲《那些花儿》开始和结束,但这些处在花季年华的少年们真的能像“花儿”一样开放吗?影片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在《高三》里,我们看到一种对立,一种分裂:正常的学习教育与高考录取率;日常语言与异化了的学科语言;个体的思想情绪与高考压倒一切的总目标;学生的青春萌动与规章制度;

王锦春的“热”与学生的“冷”.…一切艺术都要反映社会现实,承担社会责任。在记录片《高三》放映后,社会给武平一中扣上了“应试教育”的帽子,同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试教育对于中国学生,尤其是山区或贫穷地区的学生,或许就是一生中惟一一次获得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如果没有应试教育,相信绝大多数贫穷或山区学生将更不可能进入大学。这也是思辨性矛盾的体现。《高三》无疑给观众提供了一种独立思维,独立表达的空间,提供了多一

种看待社会的方法。

由此可见,《高三》,这部“看到每个人的影子”的纪录片不仅保持了真实可信、全面客观,而且创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了艺术性和思辨性的加工,从而带给每个人情感的共鸣,对那段刻骨铭心经历的回忆,深沉的思考和激荡的感动,当这些影像激发出一种责任、一种良心、一种思索抑或一种激情时,我们的历史才不至于因为缺失了这些鲜活的生命形态而变成一些空洞的训条。也因为此,生命才有了多样的呈现。

THE END
0.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前景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传播学视角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网络、广播在不断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因此,传播学是后现代媒体的一种。从1988年开始,广播电视编导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94:/j}rn
1.纪录片观后感(通用26篇)纪录片《圆明园》让我们回顾历史,让我们了解圆明园从前的壮观辉煌,也让我们记住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巨大耻辱。 在看影片前,我们已经学过了《火烧圆明园》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了,对圆明园的历史已有部分了解。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们对圆明园这座伟大的建筑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jvzquC41yy}/qq6220ipo8f142833;4796878?3jvor
2.6年跟拍3个阶层孩子的人生轨迹,这部纪录片揭露了最残酷的「教育这个话题就像是一根针,准确而直接的戳中观众的痛觉神经,当拨开那些缭绕在人们眼前的表象后,生活的真实也就浮现在我们眼前。 读书,真的能够影响命运吗? 有一位导演用了六年时间,跟踪拍摄了三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用纪录片《出路》将这个答案,告诉了每一个中国人。 jvzquC41yy}/lrfpuj{/exr1r1k79l;;8f9dg@
3.农村小伙瞒家里读10年高三,普通一本看不上,只上名牌!纪录片纪录片 26岁的唐尚珺 和他同龄的伙伴几乎都开始工作了 他却还奋斗在高三读书的生涯里厂里上了几年班后 从广州回来相亲就结婚了 如今儿子已经3岁了 看着昔日的同学 或许唐尚珺正是不想“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641273385916922B::a;=:9;:8534tj}rn
4.上海高三学生自编自导高三生活纪录片教育原标题:一个高三学生拍高三纪录片 唐润铧 一个高三学生完成了一部关于高三的纪录片。影片开始时,一张张苦闷的脸在重复着“所有人都一样”这句话,到了结尾,变成“所有人都不一样”。 上海市控江中学高三学生唐润铧在高中生涯的最后阶段,做起了导演、编剧、摄像和剪辑,一个人完成了纪录片《考在上海》。在这部24jvzq<84gfw4qgxung0ipo7hp1p704968127328h3279.4A58:7990qyon
5.豆瓣评分8.4,这是每个人都曾经历的人生(高三)影评电影《少年的你》中的高三毕业班级绝大多数人都看得泪眼婆娑,因为从中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看到我们的困顿、挣扎、迷惑、欢喜和麻木。这部纪录片拍给所有经历过高考的群体。纪录片《高三》,2005纪录片《高三》拍摄于十多年前,但没有因为时间距离与当下产生隔阂,相反更加精准全面地击中当下学生的精神状况。故事发生在福建省的 jvzquC41oq|jg7iqwdgo0lto1tkwkn|1346:6;851
6.《高三(16)班》CCTV节目官网纪录片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2013年11月,甘肃会宁县第二中学的高三(16)班正在进行月考,学生都很头疼这种读书方式,但是他们必须面对一年一次的高考。学校规定的考试任务没有完成,成绩名列年级倒数,教学方式遭到质疑,班主任将一一解决高考这些难题。(《真相》 20150812 高三(16)班 第一集) jvzquC41vx4de}{0eqs0496712>03;4XKFG26<>587753?738:8/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