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跟踪拍摄用了三年。里面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鹿鹿顺便也和你聊聊拍摄背后的故事。看完后,或许你会对如何看待高考这件事有不一样的想法。
第一,先给大家讲一下拍这部片子导演的故事。这部纪录片《高十》的拍摄者是何汉立,他选择拍摄这一题材并非偶然。因为2014年1月,广西电视纪录片部成立,而他加入了这个大集体。
可是,因为题材涉及“高考复读生”,并未获得单位批准,只能以个人身份来跟踪拍摄。
在随唐尚珺回家过年拍摄时,也只能说自己对他们这边春节的民俗比较感兴趣,而隐瞒下自己真实的拍摄目的。他还帮唐尚珺的父母收割了一天的甘蔗,体会到了农活的辛苦。
他从2014年开始跟踪拍摄唐尚珺,到2016年成片,本来的“高八”,因为唐尚珺2014年不满意自己的高考成绩,又复读了两年,因此变成了现在的“高十”。也就是说唐尚珺在2016年参加高考时,已经读了10年的高中。
在三年跟踪拍摄期间,他一共花了9000多元,还包括资助唐尚珺一家去北京旅游的费用。
这部片子拍出来后,获得了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广州纪录片节金红棉奖、广西广播电视奖等一系列奖项。他自己觉得本来是被毙掉的反面题材,拍成了励志片,还能与广大观众见面,实属不易。
第二,再给大家讲讲纪录片中的主人公唐尚珺的故事。
他从2009年就开始瞒着家里人复读,只因为他想上中国科技大学。
而他第一次参加高考时连三本线都达不到,被父亲送到南宁市一所技工学校学手艺。后来他偷偷退学,拿着家里人给他的学费,找到钦州的一所中学开始了复读生活。
他出身农家,家里并不富裕,主要以种甘蔗为生,家中姐弟五人,他是父母的“老儿子”,父母也都年近古稀之年。
2014年,是何汉立跟踪拍摄他的第一年,也是他“大学毕业”工作后,第一次回家,因此心情极其复杂。既盼着回家,又有几丝担心谎言被戳穿的惶恐。
家中的父母一如既往地操劳着,母亲下河洗着衣服,父亲默默忙着收拾屋子外的水沟。
而唐尚珺,把自己读补习班攒下的500元补贴,作为自己工作的“辛苦钱”交给母亲。虽然钱不多,但看得出来,母亲是为儿子懂事孝顺,感到欣慰而开怀。
父亲因为儿子今年也能“挣钱独立工作了”,因此对未来也有了新的安排,打算翻新老屋外的排水沟,把拉了几十年甘蔗的老牛卖掉,因为自己年纪大了,也干不动了。
这一切,都透着普通农家生活的温馨与平静。唯一不安的是唐尚珺。
他在初五和家人的吃散席饭时,喝多了。借着醉意,他嘴里念叨着“dream、dream”,并对着镜头说:我现在都怀疑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
是啊,这个已经参加了六次高考,一心想上中科大的“老男孩”内心也对自己这么多年的执着,有几丝动摇。他拿起吉他,哼唱着那首筷子兄弟的《老男孩》:“…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这首歌似乎也是他此刻的心声。
初七过后,唐尚珺离开家人去“上班”,实际上是回学校继续复读。
2014年,他考了563分,照顾分10分。觉得自己没考好,上不了一本。
2015年,他考上了吉林大学,但因为觉得调剂的专业不好,再次复读了。
2016年,他考了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在老师的劝说下,他决定去北京上学。
此刻,他终于能放下心理包袱把自己独立高中十年的事告诉父母,并决定带父母去北京看一看,因为这是他童年的梦想。
母亲当然是开心的,尽管不识字,看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沧桑的面容绽放出笑容,但却莫名让人感到心酸。她说:“生有时,死有日。”
在医院里,大家围在父亲的身边,眼泪都哭干了。唐尚珺突然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考上大学都不重要了。
在编导何汉立的资助下,唐尚珺终于和父母去了北京。爬了长城、吃了烤鸭、逛了鸟巢,去了天安门,还在中国政法大学门口留了影。
影片的结尾说:唐尚珺9月份办理了助学贷款,并开始在餐厅兼职边学习边打工。10月份他的父亲在医院做全身化疗。
影片就这样结束了,然而现实生活并没有。因为父亲的病危,他看到,网上有复读班在招兵买马,于是为了2万元奖金,他退学回去复读了。一年后,父亲去世了。
2017年,他高考没有发挥好,考了570多分。于是他仍旧选择复读,2018年再次参加高考,考了619分,因为不是中国科大,他没有去,还是选择复读。2019年,他以646分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录取,据说还是放弃了,决定2020再战科大。
第三,一个被大家容易忽略的小人物的故事。
片中导演其实还介绍了一个作为唐尚珺同龄人的故事。只是这个故事太短,只有几个镜头和几句话。但我觉得,却比唐尚珺的故事有普遍意义。
她就是片中唐尚珺的小学同班同学黄小谊。
唐尚珺去镇子赶圩(赶集)买点年货,她正好在那里摆摊,卖纸钱香烛。随着唐尚珺话外音的介绍,让我们知道了她这几年的故事。
她成绩不是很好,高考之后,读了个专科,学了点技术,眼镜厂电子厂都做过。在广州打工四、五年后回老家相亲,然后就结婚了。
这个女孩现在已经是一个三岁左右男孩的母亲。她边忙着生意边看顾着身边的孩子,脸上有一种对现状的满足感。她说:“就希望小孩帮我们圆满那个大学梦吧。”
三个同龄人,又都是曾经的小学、中学同学,但他们的人生道路从高考后,就已经不一样了。
如果不是唐尚珺在第一年高考失利从技工学校退学选择复读,可能他会重复黄小谊的命运。读完技校,找一个每月2、3千元的工作,几年后安排回老家相亲,然后结婚生子吧。
毕竟唐尚珺家境贫寒,又没有过硬的本科学历,不是重点大学毕业,作为这样技校毕业的专科生,哪里不是大把大把的,能找到什么出路呢?所以他才想用“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来激励自己摆脱“农村这个圈子”。
他的初中同学何汉立,则代表了另一面。可能高考考得还不错,机遇也好,或者有背景也好,大学毕业后进到广西电视台工作,比同为读技校专科毕业,四处打工的黄小谊,在事业的起点上已经高了许多。
看到这里,似乎也能理解唐尚珺为何如此执著于名校的光环了,他不仅是想摆脱现有自身身份的桎梏,更想远远超出一等。因为穷人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所以他为了父亲的医药费,选择拿2万元奖金,重新复读。
我们无法为他参加十次高考的选择做出判断,但是,是“知识改变命运”,不是“高考改变命运”啊。他也是作为底层青年对改变自身命运的抗争。
很少有人会像他那样坚持十年,但每年参加高考的非应届考生还有90万,他们也一样在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着。
难道改变命运除了高考,就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吗?我想,这也许是需要更多人努力思考的吧!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