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曾国藩、李鸿章首倡

幼童赴美留学(第二稿)

吴蔚

近代危局

曾国藩朝服画像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清廷中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封疆大吏中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运动”在全国各地展开。李鸿章在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的同时,也注意到了掌握近代科学文化知识人才的缺乏,他上疏奏请改革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并且积极主持和推动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成为最早派遣留学生的直隶总督。

在当时最早提出派遣留学生的应属清末维新派、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留学生容闳,容闳,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在留学期间加入美国籍,回国后以教育为己任。同治六年(1867)曾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向清政府提出选派留学生赴美的建议。同治九年(1870)直隶总督曾国藩、江苏巡抚丁日昌受命赴津查办“天津教案”,容闳充任翻译。期间容闳再次通过丁日昌向曾国藩提出他的派遣留学生的计划,曾国藩表示同意,在当年上奏的《奏带陈兰彬至江南办理机器片》中正式向清廷提出派遣留学生的建议。

多次上奏

直隶总督李鸿章旧影

第二年初,时已调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在上陈《钦奉谕旨复陈夷务折》中第二次提出选派“聪颖少年”留学的构想。此时,他与直隶总督李鸿章取得了共识,二人书信往来函商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并指派翰林出身的四品衔刑部主事陈兰彬与容闳共同起草实施方案。同治十年(1871)七月初三日,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李鸿章联合上奏《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全面提出派遣留学生的计划,该折成为派遣留学生的纲领性文件。

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曾国藩所上《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中全面论述了选派留学生的目的和深刻的意义。折中指出:选派聪颖少年赴泰西各国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等课程,其目的在于“使西人擅长之艺,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同时,他们指出,地理、数学、测量、造船、制造机器等学科,均与用兵相表里,西方人把军政、船政都看作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学问。在目前风气既开的形势之下,选派留学生也正应了皇上“徐图自强”的用意。而后,直隶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曾国藩又以“学齐语者,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间”、“百闻不如一见”等古语批驳了当时有了同文馆、方言馆且已聘用外国人教学而不用再出国留学的论调。

该折接着全面论述了派遣留学生的可能性。首先,美国同意接洽。在中美《续增条约》(又称《蒲安臣条约》)中规定,中国人进入美国大小公立学校学习,美国可给予最优待遇。同时,李鸿章在天津与美国公使当面商议,少年抵美后一定“妥为照料”。其次,从太平洋乘船可直达美国,一个月之内可以登岸,交通极为方便。再者,当李鸿章接见英国公使谈及此事时,英国公使非常赞许,答应将来可以将赴美留学生随便派往英国。

该折又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的两大难处及相应对策。(1)选才:首先,聪颖子弟不可多得,既要有远大的志趣,又要有质朴的品质,同时还要没有家室之累,这样远游外国才能安心学习。因此打算在上海“派员设局,访造沿海各省聪颖幼童,每年以30名为率,四年计120名,分年搭船入学,在国外肄业15年后,按年份起挨次毕业”。(2)经费:派遣留学生通计费用,首尾20年,须银120万两,诚属巨款,然而此款不必一次凑齐,分开按年计算,除头一年盘缠发给委员携带外,其余按年预拨汇寄即可。可在海关洋税项下按年指拨。最后,李鸿章、曾国藩二人就拟定的选派少年出国留学章程呈皇帝御览。具体内容包括:

(1)经商议照会美国大使,每年选派30名少年到美留学,其学费、生活费及一切费用均由中国自备。少年进院后按美国历来章程办理。

(2)由上海设局负责办理该项事宜。派委员三名,由通商大臣指令在上海、宁波、福建、广东等处挑选13—20岁的少年,必须是读过汉文且其亲属同意的。选出后须由其亲属签具《出洋志愿书》,并写明年龄、特征、籍贯,而后存入档案。

(3)选派少年以每年30名为限,四年合计120名。留洋学习15年,回国后听候派用。不准加入外国国籍、逼留及私自提前回国谋职。

(4)出国少年如因“气性顽劣,或水土不服”,或将来难有成就,应由驻洋委员将其撤回,从旧金山华人中访招。

(5)最后规定了派驻委员的薪俸、盘缠等杂项。

终于成议

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李鸿章、曾国藩二人再次合奏

《幼童出洋肄业事宜折》,

折中请选派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经理一切事宜,并建议选派少年时“不分满汉”,以12—20岁为准。同时,少年出国后,“肄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以“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至囿于异学”。不久,曾国藩去世,直隶总督李鸿章独自一人主持该项事务。在李鸿章的努力下,5月,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奕訢终于表示支持二人的建议,但他主张选派12—16岁的少年出国留学。

幼童赴美

1872年中国留美幼童旧照

计划的提出并获批准,实非易事,而实施起来就更加艰难了。容闳在上海等地的招生工作虽有李鸿章的全力支持,但仍然十分艰难。首先,选拔学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当时实行科举制度,青年学生大都热衷于在科举中“金榜题名”,有几个愿意放弃这个成名“正道”,而去走那“斜门小道”的呢?而且,由于长期闭关锁国,也造成了对海外事务的塞听无知,以致有人把外国想象成是“夷蛮遍地,将会剥掉孩子的皮,蒙上狗皮,把他们弄成罕见的动物去展览”的可怕异域。只有地处沿海与外人通商较早、对外情了解较多的地方,极少数家长才敢作出决定。在这种境况下,第一批30名定额未满,容闳不得不又奔赴广州、香港等教会学校招生。

1872夏,'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组织的第一批留美幼童踏上了赴美行程,这批学生一共有多少呢?一共有30人。1871年,为凑足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的名额,容闳在上海设立了预科学校,开始面向社会招生。起初他们把这事看得很简单,招生条件也很苛刻:一、年龄在12——15岁之间。二、出身清白。三、家境殷实,身体健康。四、考试合格、预习一年。可实际情况出乎意料,预科学校设立都一年多了,前来报名的人寥寥无几。眼看这赴美留学的日期临近,30个名额都凑不够,容闳心急如焚,他先是到老家动员亲友送孩子上学,而后又到香港的学校里发动有英文基础的学生报名。一位当年赴美留学幼童回忆说,一连几天官员们都来村里宣传。说留学是为了爱国,还能升官发财,政府负担一切费用。看到官员说的那么好,不少小孩想去,家长也动心了。可邻居和亲友得知后马上出来劝阻:那些洋人都是吃人精,到了外国,孩子们会被生吞活剥。或者是把孩子们人皮剥下,换成老虎皮,到动物园展览。容闳记载到,'当未出洋之先,学生之父兄须签名于志愿书,书中载明听其子弟出洋留学15年(自抵美入学之日起,至学成止);15年中如有意外灾害,政府概不负责。'留学生之一、后来成为著名桥梁专家的詹天佑家里还保存着当年跟政府签订的志愿书:

具结人詹兴洪今与具结事:兹有子詹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

詹兴洪亲笔画押

当年的《申报》对此作了总结:当时国人之所以不愿送孩子出国留学,除了上述原因,还有其它顾虑:学期规定是15年,这么长的时间离家万里水土不服怎么办?中国跟美国语言不通,能学到知识吗?但不管怎么样,千辛万苦的筹备之后,第一批30名留学生的名额总算是凑齐了。这三十人中,没有面向满洲贵胄子女,主要优先汉族,绝大部分都是广东人,其次是江浙沿海一带,商人家庭倒居多。

1872年8月,以詹天佑等为首的30名少年由陈兰彬、容闳等人带队,天真无邪还有些懵懂的孩子,告别了家乡父老,肩负着祖国的重托,在父母的千叮咛万嘱咐中,踏上留学异国的漫漫长路。

同治十二年至同治十四年(1873—1875)直隶总督李鸿章与容闳组派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留学生相继赴美。

1877年,李鸿章上奏派遣赴欧洲留学生的奏折

异国求学

留学生到达美国后,开始还是比较顺利的,他们以美哈德福特城为活动基地,开始住在美国老师家中,每个家庭负责2—4个少年,后来直隶总督李鸿章筹款在哈德福特城购地建楼,建立起留学生事务所。

赴美留学幼童初期旧照

首批幼童留学美国的第四个年头,正逢美国建国百年盛典。是年,费城举办了盛况空前的世界博览会,中国工商界大佬李圭前往参观,展会上展出有各国留学生的学习成果,他自然非常留意这些中国留学生的展品。他在自己的《环游地球新录》回忆到:

“展馆有几处地方'专门陈列各国学校、书院教授的各种课程和学生作业,比较优劣。目的是让学生们来参观时,能够自省一番,使勤奋者有所鼓励,懒惰者有所警觉,从而互相勉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我国幼童的课程作业陈列在哈佛书馆。我观赏了他们的绘画、算学、人物、花木等等……'

他还阅读了幼童们写的'汉文策论',如《游美记》、《哈佛书馆记》、《庆贺百年大会记》、《美国地土论》、《风俗记》等,但'策论'后面的洋文他看不懂,问翻译,得知那是拉丁文。

'幼童们在哈佛读书两年,等于在香港学习5年,可见教与学都非常用心'。

李先生在那里还见到了中国留学生,他们侃侃而谈,举止洒脱、落落大方、非常自信,精神状态也非常好,脸上洋溢着由衷的笑容。大清国政府所设立的留学生管理机构就设在哈佛城,李圭应邀前去拜访。官员告诉他,中国幼童以两人为一组,住宿在美国百姓家里。这样不但可以收到主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且很方便孩子跟美国人学习纯正的美式口语。

留学生在美国认真攻读,“终日饱吸自由空气”,学识长进很快,但他们身穿长袍马褂、头戴刮皮帽、背后拖着长辫子的装束经常被外国人称作是“中国的女孩子”,为减少困扰,数月之后,少年们向容闳等主管人员申请穿美式服装,有的还违背禁令剪了辫子,有的甚至加入基督教。

官、生分歧

留美幼童着洋装旧照

这时,陈兰彬、容闳二位主管的矛盾越来越深,陈虽然有洋务思想,但封建思想意识根深蒂固,二人分歧的实质在于把留学生培养成什么人才的问题。容闳主张全面学习西方,偏重西学,支持学生接受西方文明和习俗。而陈则主张引导学生在不超越封建专制的前提下掌握西方科学技术,反对学生言行举止受美国人的同化而改其故态。

在二人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清廷任命陈、容二人为驻美正、副使,相继改派区谔良、容增祥、吴子登为留学生监督。吴、区与陈串通一气,攻击容闳纵容学生,污蔑学生“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要求清廷解散留学事务所,撤回留学生。

在这种情况下,直隶总督李鸿章虽然也因“相隔数万里,局务利弊不能悉其底蕴”,但他还在顶住压力,设法挽救濒临绝境的留学事业。一方面,李鸿章着手协调驻美留学管理官员之间的矛盾,写信给容闳,告诫他不能让留学生荒废“中学”;同时饬令吴子登要他设法整顿,“以一事权,庶他日该童等学成回华,尚有可以驱遣,无负出洋学习初意也”。李鸿章还多次指示陈、吴二人同容闳商议应留应撤或半留半撤之法。可是陈、吴二人决心已下,断然不听李鸿章的命令,容闳也未将情况及时地反馈给李鸿章。另一方面,直隶总督李鸿章开始着手做奕訢的工作,他从保定写信给奕訢,劝阻撤回留学生一事,信中还援引了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等关于留学生半途而废非常可惜,且与美国颜面有损的话语,并表示“今无端撤回,美国政府必滋疑骇”,从而影响两国关系等语。同时,李鸿章还强调指出,留学已经花费数十万,一旦付之东流,“亦非政体”,倘若决意要撤,可以考虑“半撤半留”,“将那些已入大学可继续留美到毕业,其余没入大学但可成材者可保留若干名,此外逐渐撤回”。

被迫撤回

这批幼童留美,原来为期为15年,前期比较顺利,按照计划,从1872年到1875年四年中,清廷每年都派出一批30人,总共有120名9岁至15岁的幼童赴美留学。却不料节外生枝,首批学子的学业在进行到第十年时,清朝政府一纸命令,缩短学期,将这些孩子全部召回国。直隶总督李鸿章一直在尽量挽回损失。同时恳请奕訢致函容闳、陈兰彬,“嘱其和衷商榷,会同子登经理”。但奕訢等人拒绝采纳李鸿章的意见,以留美学生“见异思迁”、“洋化甚深”为由,奏准全部撤回。清朝保守派的理由如下:一、留学生在美国受美国人影响,跳舞、玩耍、健身,玩物丧志,荒废学业。二、学会洋人的坏习惯,加入秘密反政府组织。三、信仰洋教、数典忘祖。四、个别人洋装在身,还敢剪掉辫子。五、接受洋人思想,心中没有师道尊严。

满怀希望出国留学的120名学子,到1881年年底,除已在美国病故的3人、中途辍学的学生23人,剩下的94名'留美幼童',分三批被清廷召'回国',殊为可惜的是,只有第一批赴美的詹天佑和欧阳赓两个人在回国前刚拿到了耶鲁大学的毕业证。在此之前,年龄最大的曾笃恭在耶鲁大学攻读两年后被提前召回。一名叫史锦镛的孩子则因为自行剪掉了辫子,被清朝的“幼童出洋肄业局”认为犯了政治错误,而在1877年被召回。同样在耶鲁大学上学的谭耀勋同学回国的理由更荒唐:私自加入基督教。谭耀勋不甘心就这样荒废了学业,他在遣返途中跳车逃走。可是这孩子命运多舛,1883年毕业后,不幸病死异国他乡,长眠在康涅狄格州的库布鲁克镇。

这样,在光绪七年(1881),赴美留学生除因事撤回及在美病故的20名、6名坚持不回国的少年外,其余94名分批回国。直隶总督李鸿章苦心经营了近十年的留美学生事业半途而废了。

巨大贡献

94名回国留学生中,有33名成为大专学生,两人获得学士学位,其中一名就是日后成为著名工程师的詹天佑'。(田正平《留学生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第一批赴美的21名留学生回国后立即被上海电报局要走。他们在那里工作很出色,很受欢迎。第二、三批有23名由福建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留用。其余的50名学生们被分拨天津水师、机器、鱼雷、电报、医馆等处。因为学生们在美国所学专业不同,学生黄开甲抱怨,这种完全不按个人志趣及在美所学的工作分配,严重伤害了学生们的心,他甚至质问:“这就难道就是清政府的'进步政策’吗?”,很多人开始质疑,呼唤进行彻底改革。

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派遣的留学生虽然未完全完成学业,但他们回国后分布在清政府的各个行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从事轮船、铁路、煤矿开采、邮电通讯等方面比较著名的有“中国铁路之父”之称的詹天佑,还有朱宝奎、黄开甲、周万鹏、梁金荣、陶廷赓、程大业、王寿昌、罗国瑞等。从事教育工作比较著名的有容尚勤、程大器、唐国安等。在海防系统工作的留学生中,有为抗击侵略而以身殉国者,如薛有福、杨兆楠、黄秀良等在中法战争中英勇战死;陈金揆、沈寿昌、黄祖莲等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英勇献身。其后,直隶总督李鸿章又克服困难顶着朝内顽固派的攻击、诬蔑等压力,相继选派了一些官员和学生赴法、英、德三国留学,培养了一批制造、驾驶、矿冶、测绘、建筑、法律、外语等方面的人才,比较著名的有:刘步蟾、林泰曾、严复、马建忠、陈季同等人。

他们最终的成长没有让关心他们的人失望,他们之中,在日后的岁月中诞生了国务总理1人,外交部长2人,铁路局长3人,铁路官员5人,铁路专家6人,公使2人,外交官12人,矿冶专家9人,大学校长1人、海军元帅2人,海军军官14人……大部分人为将来的民国政府所用。

附录:留美幼童影集

幼童们被分配到54户美国家庭(其中康涅狄格州34户,麻萨诸塞州20户)中生活。他们以惊人的速度克服了语言障碍,成为他们就读的各个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群体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令美国人惊叹不已,据不完全统计,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进入美国的大学学习。其中22名进入耶鲁大学,8名进入麻省理工学院,3名进入哥伦比亚大学,1名进入哈佛大学。

这一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的孩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留学生。他们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朋友。他们曾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的接见。

他们中有多人在战争中阵亡,其中包括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的大副。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他们中,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他们中,有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他们中有李鸿章和袁世凯的幕僚。他们中,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理。他们中有宋美龄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留学。

幼童在美国接受西方的教育,过美国式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经常是一身美式打扮,甚至不少幼童索性把脑后的长辫子剪掉。一些幼童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渐渐地信奉了基督教。幼童学习西方教材,不但学到了许多新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接触了较多的资产阶级启蒙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这使他们渐渐地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失去了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不大遵守,反而对个人权力、自由、民主之类的东西十分迷恋。他们与美国的女孩子暗暗约会,参加各类体育活动……所有这些新变化都被清政府的保守官僚视为大逆不道,不可容忍,一场围绕留美幼童的中西文化冲突不可避免。

下述图片均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拉法吉(Thomas Lafargue)博士的《中国最早的一百人》(China’s First Hundred)一书。

1872年,出国前夕梁如浩(左)与唐绍仪(右)的合影。梁如浩回国后分配到海关,后任京沈铁路董事、营口、上海海关道台等职,后退居天津。唐绍仪回国后分配于海关,曾任袁世凯秘书,天津海关道台、奉天巡抚、北洋政府总理、国民政府高级顾问等职,1938年在上海被暗杀。

1872年,抵达旧金山的部分留学幼童合影。

1874年,在美国17岁的梁敦彦。回国后先到天津电报学堂任教习,后在广东、湖北任张之洞幕僚,历任汉口、汉阳海关道台,天津海关道台,外交部长、交通银行董事长,驻欧美各国全权公使等职。

1876年,在美国的周传谏。回国后参与修建京沈铁路,后在各地铁路、矿山、商业部门工作,退居上海。

1876年,在美国的蔡绍基。回国后先为上海大北电报公司翻译,后任清政府驻朝鲜外交代表袁世凯的幕僚、天津外事局局长、北洋大学校长、天津海关监督和天津海关道台。

1876年,在美国17岁的黄开甲。

1878年,19岁的黄开甲。回国后先后充任盛宣怀秘书,轮船招商局经理,电报局总办,1894年美国圣路易博览会中国特派委员助理。

1877年的吴应科。回国后分往福州船政学堂,后调北洋舰队,参加黄海大海战。后任北京电报局总办,黎元洪总统顾问,海军副司令等职,退职后居住北京。

在美国的曹家祥。回国后分往天津水师学堂,黄海大海战中负伤,曾任天津警察局长等职,晚年经商。

1874年,14岁的吴仰曾。回国后又到英国学习采矿工程,后在南京、浙江、直隶等地工作,清末任欧美归国留学生副主考,被清政府授予科学博士,充学部顾问,晚年在开滦煤矿工作,退休后居北平。

1873年的吴仲贤。回国后曾任驻朝鲜领事、驻日本横滨总领事,驻墨西哥代办、汉口海关监督等职,退职后居住上海。

在美国的钱文魁。回国后任中国驻法国使馆馆员。

1873年的邝咏钟。回国后分配于福州船政学堂,1884年,在马江战役中奋战阵亡。

16岁的容尚谦。回国后先入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在扬武后旗舰上受训,参加了中法战争,后为环泰舰舰长,参加中日战争,不久出任航运公司经理,退休后居上海。

1873年的黄耀昌。回国后分往上海,后参与铁路修建,曾任北京至汉口铁路北京段经理。

1874年,17岁的唐致尧。归国后经商,参加修建京沈铁路,曾主管天津税务局。

1876年,在美国的陆锡贵。回国后分往唐山采矿公司,后为京沈铁路总工程处干事。

1876年,在美国的康赓龄,早年病逝。

1878年,20岁的钟进成。回国后先后在美国驻广东、香港、厦门等领事馆服务。

在美国的潘斯炽。回国后分往上海官办棉纺织厂,后任南京造币厂经理。

身着官服的温秉忠,在上海办工厂,并在美国驻新疆领事馆服务,后为北京海关总局负责人,苏州海关监督等。

詹天佑成为桥梁工程师,指挥修建了京张铁路。

梁如浩成为民国外交总长。

唐绍仪担任民国总理。

蔡绍基就任北洋大学校长。

1878年,留美幼童组成的棒球队合影。后排左起:蔡绍基、钟俊成、吴仲贤、詹天佑、黄开甲;前排左起:陈巨溶、李桂攀、梁敦彦、邝咏钟。

1890年,部分留美学生的聚会合影。

1905年,部分留美学生的聚会合影。

部分留美学生在天津海关道台衙门的合影。

1911年,梁敦彦的家中,受邀来华访问的巴特拉的两个女儿。当年,梁敦彦、蔡绍基、吴仰曾等都曾住在巴特拉家中。

1919年,部分留美学生的聚会合影。

1936年,留美幼童最后一次聚会。

轰轰烈烈的大清赴美留学,虽然半途而废,依旧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

结语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当时,耶鲁大学的22位留学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顺利完成学业。容揆和谭耀勋抗拒召回,留在美国耶鲁大学完成学业。李恩富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这样,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名、执意不归及病故者26名外,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这94名回国留学生,如今学籍可考者87名,其中小学19名,中学35名,大学33名,只有两人获得学士学位。

曾国藩、李鸿章两位直隶总督,面对强国环伺的近代危局,倡导主持的首批幼童赴美留学,并最终实现,开创了近代中国官派留学生之先河,打击了顽固保守的势力,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和实业人才。此后,清政府派遣留学生事业在20世纪初一度达到鼎盛,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有着不可小视的历史意义。

THE END
0.纪录片《幼童》CCTV节目官网纪录片纪录片《幼童》 分类:人文历史 集数:5集 导演:胡劲草 简介:这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子的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他们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jvzquC41vx4de}{0eqs0x8{u51\JFJ6577;7;@6:76628<3jvor
1.纪录片《幼童》CCTV节目官网纪录片纪录片《幼童》 分类:人文历史 集数:5集 导演:胡劲草 简介:这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子的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他们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因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jvzq<84vx0iov3ep1|jfntugv5D4>5321
2.电影《纪录片《幼童》》高清在线免费观看,纪录片《幼童》下载纪录片《幼童》电影剧情介绍:这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子的幼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jvzquC41yy}/9<~kpi/exr1hkrn1:7756;/j}rn
3.19部高分历史纪录片:从秦皇汉武到走向共和,带娃“一网打尽”!最近很火的一部纪录片,节目采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形式,今古对话,场景式解读《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经典。 演员邀请了撒贝宁,倪大红,吴樾,宋佳伦,王嘉宁等大腕。 每期一部典籍,介绍一个作者,讲一个通联古今的故事。 jvzquC41o0}bpp65364dqv4fqe5xgkfrr1zprrh143:9;:530jznn
4.幼童(豆瓣)幼童(2004) 导演:胡劲草 编剧:胡劲草 类型:纪录片/历史 官方网站:tv.cctv.com/2012/12/15/VIDA1355569718540163.shtml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 英语 首播:2004-05-01(中国大陆) 集数:5 单集片长:45分钟 又名:大清留美幼童记 / 留美幼童 / Stay Children In UjvzquC41oq|jg7iqwdgo0lto1u{clnhv15=23?>21
5.CCTV国家地理五集电视纪录影片《幼童》简介 "> ·《幼童》故事:他们有一个永远的名字——留美幼童 ·《幼童》五集简介 精彩纷呈(视频) ·《幼童》摄制组成员名单 ·《幼童》文献资料来源 ·《幼童》主题音乐:long long ago 幼童档案(部分) "> " class=list> 蔡绍基 大学校长 jvzquC41yy}/elyx0eun1pjqitgqj‚4urgijcu4E347198531kteg3ujvsm
6.历史题材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论文历史文献资料是指在历史事件发生或历史人物活动的现场拍摄并保存下来的历史影像资料和历史文字资料,是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生命本源和主要载体。在系列纪录片《幼童》中,通过展示幼童的成绩单、照片、书信等文献资料,对营造历史氛围、叙述历史过程、表达历史细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了其史实性与文献价值。 jvzquC41yy}/{~|gpoo/exr1dcolg8>768950qyon
7.寻情记20230226期:三岁幼童捐髓救姐血脉共流永不忘纪录片寻情记20230226期:三岁幼童捐髓救姐 血脉共流永不忘 节目简介 寻情记 2023 播出:湖南都市频道 / 芒果TV 主持人:王燕 地区:内地 类型:社会 简介:十九年王牌节目,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省级地面频道十强节目”,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颁发的“全国广播电视优秀民生栏目”。由全国“金话筒”奖得主王燕担纲主持。记jvzquC41yy}/opyx0eun1k4732<:986:5;:6;<3jvor
8.中国纪录片盘点国内十部最值得看的纪录片中国纪录片TOP10→买购中国纪录片的历史是从西方国家的摄影师来中国拍新闻片开始的。你知道中国纪录片有哪些吗?本文为你盘点国内十部最值得看的纪录片,这些中国纪录片有河西走廊、玄奘之路、急诊室故事、太空英雄、铁在烧、三十二、梁思成林徽因、幼童、如果国宝会说话、舌尖上的中国等等,快来看看吧。jvzquC41o0sbkptq0eun1}tr16694B:0jvsm
9.名家丨名家说岭南•徐惠萍丨留美幼童的守望者路康乐——留学“留美幼童被重新发现,是无数人追寻的结果。”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幼童》总策划钱钢,一位也曾跨越万水千山去寻找幼童足迹的人这样感慨道。是的,这样的追寻,早已超越了时间与种族,留美幼童与守护者的传承故事,穿越百年,成为连接中美历史与文化友好的桥梁。 jvzquC41ycv/{l|d0eun1;547/631;51eqtugwya75859=<2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