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浩劫》观后感——中央财经大学郭牧原

《浩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纪录片,无论是影视意义上还是艺术水准上均是如此。从电影美学史、电影发展史、众多影评人和对眼的评价均可证实这一点。因此,我曾无数遍观看这部长达566分钟的纪录片,并记录下我每次思考的点滴。

《浩劫》讲述了世界上最臭名昭著的种族屠杀。集中营的世界里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黑色。不仅纳粹是黑的,寻常巷陌,就连德国平民的心也全是黑的。那是血干涸的颜色。《浩劫》的每句台词都带着血的沉重,它撕下了现实最后一块遮羞布,把一副地狱图赤裸裸血淋淋地展现在观看者面前。

“皈依的人可以在心里偷偷保留信仰,被驱逐的人可以再回来,但死去的人,永远不会再出现了。”“没有哪一个文件里提到‘杀死犹太人’,只有‘最终解决方案’。这个名称意味着,从现在起将要发生一些不能直接去表达的事情。”

大屠杀不只是犹太人历史上的一个悲惨事件而已,也并非德意志民族的一次反常的集体行为,而是现代性文明本身的固有可能,是科技与物质高度发达的负面灾难。大屠杀式的现象必须被看成是文明化趋势的产物和永久的潜在可能,而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或是简单的煽动性的、非理性行为。大屠杀是“对现代社会具有的潜在可能性进行的一次罕见而又重要并且可靠的检验”,同时也是对现代社会道德空间被拆解的后果。

大屠杀的意义已经被简化为私有的不幸和一个民族的灾难,它要求惋惜、怜悯,也许还有谢罪。或许这在某一方面能够阐述大屠杀的特定历史情境,但是这种伦理的、感性的研究倾向通常会使人们忽略大屠杀本身所存在的一些普遍因素和逻辑链条,也就更少地要求对现代性的历史趋势、现代社会的一些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使大屠杀作为历史事件丧失其反思的意义。如果把大屠杀的说明集中在它的民族特性上,也就将罪行归咎于德国、德国人和纳粹主义者,这事实上就赦免了其他所有人尤其是其他所有事物———一切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国家里,它与我们无关,与我们的文明本身无关,只是文明进程中一个非常态(偏态)的痼疾而已。而这显然是背离了全面揭示灾难起源的初衷的。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每当过分强调事实的某一原因,也就必然同时掩盖了更多可能的原因。

朗兹曼通过影像在努力探寻的是什么呢?是一个黑洞,将历史的前进和现实的诗意全都吸进,搅得粉碎。当“最终解决”这个名词被写在纸上的时刻,实存的空间和精神的历史领域同时发生了剧烈的崩溃,这崩溃将所有周围所涉及到的东西都卷了进去。而任何我们今天所能看到和所能采集到的,都不过是这个黑洞边缘的残片。朗兹曼的影像同样如此,他只能为我们表明这个区域,却无法涉及其本质,更不能到达其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人类现代性的后果。

反犹主义与大屠杀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单纯的反犹主义无法解释大屠杀。种族主义存在于在一个宣称有着强大改变文化方向能力的社会中,它却分离出某一种群的人,任何争论或者教育手段都无法触及他们,因此也无法有效地教化他们,因而必定会保持他们永久的异质性,通常,确保异质性的手段会是紧闭、隔离、灭绝。

令人震惊的是,面对这一体系对道德的践踏,现代性———即科学、道德、社会分工———本身并没有阻止恶行的工具。所谓现代防卫体系,只是表面和平,这种表面和平的代价是所有暴力手段集中于国家,一旦国家偏离正规,民众根本无力抵抗。被寄予厚望的科学也无法阻止暴行,它是道德中立的,一定程度上是反道德的(哲学意义上),它在大屠杀之中甚至还充当了帮凶的角色。

《浩劫》批判了传统社会学中把道德看作社会衍生物的观点,这种观点在解释大屠杀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因为大屠杀说明了道德独立于社会体制的可能,非则也就不可能有反道德的屠杀了。因此,社会化的进程不在于创造道德,而在于操纵道德,道德的起源不应该在社会中寻找,而应该在交往和人际契约之中寻找。

《浩劫》以深沉悲悯的镜头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现代文明,就其内在的机制而言,存在着一种可怕的潜能,所谓大屠杀,便是这种潜能的一次展示。它所提及的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对于道德的压制不仅有大屠杀作为例证,更有社会学家们无数的行为实验证实。所以,这种可怕的潜能是一个事实,哪怕我们一生都没有碰到这样的事情,我们也无法否认这种潜能的存在。

这部纪录片的反思直接抵达了现代性在制度层面的本质,并且是就在我们身边的本质。关于思想层面的现代性,我们早就破除了对它的迷信,现在科学的万能和完美社会的构想早已被学术界摒弃。对于理性我们也已走出了崇拜的状态。但是,对于制度层面的现代性,我们还没有从迷信中走出来,事实上它还处在上升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力量深信不疑。所谓现代的制度,不过是针对前现代的制度而言,这种制度给我们带来了效率和财富,但绝不代表它是完美的。这部电影便是祛除这种制度迷信中重要的一步,他向我们指出,现代性的制度也有缺陷,而且这种缺陷一旦爆发将具有更加悲剧的后果。从这个角度上讲,这部纪录片的思想价值可以被列入时代前沿,它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视线从现代性之中解放出来,就像启蒙思想家把我们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一样。

至于我们应当如何面对这种可怕的潜能,我认为社会多元主义是防止这种潜能爆发最可靠的限制力量,民主、自治、文化多元、经济力量,这些都是社会多元主义的内容。如此说来,我们也不必悲观,因为我们已经走在正确的路上。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videos, pictures and audi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the user of Dafeng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mere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pace services.”

THE END
0.那一年,那些年——纪录片《高三》观后感高考那个时候就像是一盏灯,在黑暗艰难的路上指引着我们的方向,成了我们的价值观,而直到我们进入大学,才发现,当周围的黑暗都变成光明的时候,我们反而不知道何去何从。于是,在大学里,一年又一年的坚定着自己的心,挑战着自己的迷茫。 《高考》这部纪录片动人之处是让每一个人感慨和追忆,但是实际上那些年只是漫长人生路中很小但是分量很重jvzquC41yy}/lrfpuj{/exr1r18eeA=::3;14;
1.纪录片观后感(通用30篇)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纪录片观后感 1 jvzq<84yyy4vpsx0eqs0|~tygp5hwjsjqwmbp87244652;622574a=>672=10qyon
2.观看纪录片观后感(精选50篇)观看纪录片观后感 篇6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了《王大珩纪录片》,看完后我思绪万千,心潮如海,因为对一个普通的观影者来说,王大珩仅仅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而对我来说,王大珩不仅仅是 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他更是我们的老校长,是他一手创办了长春理工大学,正因为他在光学领域的造诣,我们才能了解到得光学的巨jvzquC41yy}/f~fpogoxgw3eqo5hwjsjqwmbp878;99:;7mvon
3.纪录片《内蒙古骑兵》观后感——内蒙古大学高明霞教授纪录片《内蒙古骑兵》观后感——内蒙古大学高明霞教授 序言 解放战争时期,内蒙古骑兵部队参加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正如乌兰夫同志评价:“内蒙古骑兵部队以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写下了一章与兄弟部队并肩作战、发挥骑兵特长、屡建战功的历史。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jvzq<84yyy4niu>0eqs0rxxv16=877mvon
4.20级硕研党支部《山河岁月》纪录片观后感20级硕研党支部《山河岁月》纪录片观后感 2021年6月1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级硕研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山河岁月》纪录片中《红星照耀中国》一集,深切感受到20世纪初硝烟四起,烽火连天的骇人场景,了解到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关于中国红军的诸多感人事迹。这次纪录片的观看,进一步坚定了支部党员对中国共产党jvzq<84oct~juv3lkcthpjs0gf{/ew4kphu0396815>:;7mvo
5.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14篇(全文)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大国崛起》这部记录片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九个曾经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拥有辉煌经历的风云大国的兴衰,为讨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和文明资源,这部片子不光让我知道了很多的历史知识,也告诉我怎样从历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is2wh7€o0jvsm
6.国防大学的电视片《较量无声》观后感国防大学的电视片《较量无声》观后感 在第三次的团课中,我观看了这部《较量无声》的纪录片,这已经是我第三次观看了,每观看一次,我总会热血沸腾,内心久久不能平复。观看之余,我也总会反省一下,作为祖国新一代的建设者,我们真的以为所处的年代安定和平?其实不然,而是在这种文化相互渗透和信息共享的背景下,软战争jvzquC41okv/t~nygp4dqv4|wq}fp8lwcpnpwpfp188129<0jvsm
7.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观后感近日,闲暇之余看完了《他乡的童年》,该片系记者周轶君和她的团队利用了整整一年时间,先后走访日本、芬兰、印度、英国及以色列五个国家,最后回到中国,用6集对6个教育理念迥然不同的国家进行了一次关于教育的探索之旅,每一个国家的教育特色在短短50分钟的视频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又让人意犹未尽。周轶君实地考察这6个jvzquC41yy}/lrfpuj{/exr1r1kf39542;665A
8.豆瓣9.6高分纪录片《人生七年》,给你总结了3点启示,必看!英国的有一档纪录片叫《人生七年》,导演挑选了十四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七岁小孩子,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来自农民家庭,有的是工人家庭,有的是上流精英阶层。 从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一直到六十三岁,对他们进行每隔七年的一个采访,来讨论他们当下的现状,感受或者是想法,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不同阶级的孩子 看完这部电影就好像讲述了一个人现实 jvzquC41yy}/lrfpuj{/exr1r1=23khh3;=b8k
9.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以及开展观后感汇报活动2021年10月21日下午15:50,本科汉语党支部组织了本学期第一次集体线上学习,本次会议由魏岚同志主持,同时在“学习强国”APP以及支部发展对象QQ群开展,共有两项学习内容,第一项为认真观看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第二项为纪录片观后感汇报。会议开始,魏jvzquC41ty~z0||lvw4ff~3ep1oohx43258039;280nuo
10.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观后感(通用22篇)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观后感 篇1 《敬畏之心不可无》是在我的故乡——福建培田村拍的。《敬畏之心不可无》,这个片名起得很好,给培田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了一个很好的解说。 拍这部纪录片时,龙岩市有关部门专程把我和厦门大学的郑振满教授接去参加拍摄。为什么会叫我参加这次拍摄?我jvzq<84o0|{pyns0{lhzu7hqo1mvcwmqwigo1:>5658/j}rn
11.中国人民大学师生《领航》观后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9级本科生 郑槐泠 观看《领航》纪录片后,我备受震撼,前两集聚焦展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畏浮云遮望眼,领航中国号巨轮向着光明彼岸破浪前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不断推向新境界。大海航行靠舵手,习近平总书记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领航者。他以坦荡大气的姿态、高瞻远瞩的目光jvzquC41pg}t0lhvx0ipo8r1c1oofn}0ujznnHnf?CXUK
12.理想与你皆耀眼——在甘校友观赏《大学》并交流观后感《大学》这部电影自2018年至2020年历时三年跟踪拍摄,由全清华创作团队倾情创作的电影,补充了国内大学题材纪录片空白的一次成功尝试。电影整个画面干净雅洁,叙事情节交错分明,深情地表达了清华人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据悉,《大学》将于今年7月9号在全国上映。清华大学自建校开始,一直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这部电影既是清jvzquC41yy}/v|npij{b0xwi0et0kwkq1362588654;/j}r
13.关于《国家记忆》观后感(精选12篇)该纪录片在送审时,得到了张文台上将、钱永刚教授、“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课题组”专家、北京出版集团和中国航天十二院领导的高度评价。 《国家记忆》观后感 2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两弹一星元勋,是共jvzquC41o0xvk€jp0eun1ƒzqygt0i~fpjq{hcw456266;=3jvor
14.《公司的力量》纪录片观后感(通用29篇)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司的力量》纪录片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公司的力量》纪录片观后感 1 《大国崛起》在前几年很轰动,引起了人们很多的议论与深思,而《公司的力量》与《大国崛jvzq<84yyy4vpsx0eqs0iql1827:5:50jvsm
15.纪录片《高考》观后感心得作文十篇你要相信自己是块金子,一定会发光的,走过了那些最难熬的日子,经历了高考的你,会在未来你会遇到最好的自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高考》观后感心得作文十篇,欢迎大家阅读和采纳! 纪录片《高考》观后感心得作文范文一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观看完大型纪录片高考,颇有感触。对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第一二集在毛坦jvzquC41yy}/z~jzkng/exr1iwgojxzicpt0e>7937?/j}rn
16.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6篇)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在写观后感时,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思考立场。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国重器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国重器观后感 1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成就,作为建国以来第一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jvzquC41o0vynsok0ipo8kcpyko1npfg54:?:89:4ivvq
17.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观后感精选】 高晓霞(基础教育发展管理部第二党支部支部书记) 在党支部的号召下,个人利用业余时间观看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推出《大先生——中国教育名家列传》系列纪录片,于漪、顾明远等六位教育名家,跟随“大先生”领略新时代教育家风貌,他们来自不同的区域、主攻不同的学科、教授jvzquC41dcyjeniw0dtv0niw0et0z€iv1fpyy89h2d=8;95;96:279=25gk19=8eg;8cgm3jvo